新生兒黃疸 - 孕產婦關懷網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二、母奶性黃疸:通常於出生後4-14天內發生,原因為母乳攝取不足,導致脫水或體重下降;母乳中某些成份(如黃體脂醇和脂肪酸)會使蛋白和膽紅素結合能力下降,減少或延遲 ...  搜尋 諮詢專線:0800-870-870☎ 孕產婦                                          ▼ 懷孕週期                                ▼ 第一孕期(未滿17週)         第二孕期(17週未滿29週) 第三孕期(29週以上)         議題                                        ▼ 孕前準備與遺傳諮詢                 孕期檢查與高危險性妊娠篩檢 孕期身體變化                             孕期營養與運動                         孕期生活注意事項                     孕期心理健康                             多胞胎妊娠注意事項                 生產準備與注意事項                 產後身體變化與自我照顧         嬰幼兒                                          ▼ 年齡                                        ▼ 新生兒(0-1歲) 幼兒(1-3歲)     學齡兒(3-6歲) 議題                                        ▼ 新生兒篩檢         預防注射             生長發育             營養、運動         視力、口腔保健 嬰幼兒疾病照護 早產兒注意事項 生活注意事項     親子共讀             事故傷害預防     雙(多)胞胎照顧 母乳哺育                                      ▼ 母乳好處                                     成功哺餵方法及技巧                 如何促進乳汁分泌及問題處理 寶寶注意事項                             媽媽注意事項                             哺乳注意事項                             孕產資源                                      ▼ 衛生醫療機構             孕產暨母乳哺育資源 社會關懷與補助         教材與單張下載         影音專區                     哺集乳室地圖                                  聯繫我們 諮詢時間: 週一至週五每日上午8時至晚上6時,週六上午9時至下午1時(國定假日除外) 聯絡信箱: [email protected] 諮詢專線: 0800-870-870 (抱緊您抱緊您) 跳到主要內容 ::: 回首頁 孕產婦關懷粉絲團 網站導覽 隱私權及資訊安全 政府網站資料開放 關於我們 意見調查 × 分類選擇: 請選擇一個分類(知識文章或者最新消息): 知識文章 最新消息 關鍵字: 取消 送出 首頁 文章列表 文章內容 ::: 新生兒黃疸 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新生兒出生二、三天後,由於血液中的膽紅素增加,使得眼睛及皮膚開始變黃,漸漸由頭部往下,由身體中心向外發展至四肢,就是所謂「新生兒黃疸」;因臉部皮膚較薄,可輕壓鼻尖觀察是否皮膚有發黃現象。

黃疸分類:一、生理性黃疸:由於新生兒的肝臟機能尚未發育完全,吸收、轉換與移除膽紅素的能力都較差,存留在血液裡所引起的,常出現於出生後2-3天,一周左右會達到高峰,接著便逐漸下降,恢復至正常範圍。

二、母奶性黃疸:通常於出生後4-14天內發生,原因為母乳攝取不足,導致脫水或體重下降;母乳中某些成份(如黃體脂醇和脂肪酸)會使蛋白和膽紅素結合能力下降,減少或延遲膽紅素轉化過程,而造成新生兒母奶性黃疸,大部份的母乳性黃疸對足月兒是無害的,仍可持續餵寶寶足夠的母奶,只是黃疸會降得比較慢,必要時暫時中斷母乳哺育24-48小時。

三、病理性黃疸: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原因為紅血球異常且過度的破壞,如:ABO血型不合、Rh因子不合、子宮內感染、G6PD缺乏症。

寶寶的黃疸持續超過兩個星期仍未消退,需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四、阻塞性黃疸:多為先天性膽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膽道閉鎖較為常見,大便顏色逐漸變淺黃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五、核黃疸:非結合型膽紅素濃度大於20-25mg/dl時,即會通過血腦障壁,造成嚴重腦部損傷,需要積極的治療。

治療方式:一、早期餵食及補充餵食:可增加腸道的蠕動,減少已進入腸道膽紅素的再吸收,加速膽紅素排泄速度。

二、勿自行讓寶寶服用成藥,避免使用影響膽紅素合併和代謝的藥物(Novobiocin等)。

三、照光:使用特定波長的光源(425-475nm)照射,將皮膚表面的黃疸分解成溶於水的物質,從腎臟排出。

四、換血:黃疸增加速度太快或已升高到危險程度時,可採換血的方法降低黃疸。

可將膽紅素移出體外之外,也可排除引起溶血的抗體。

新生兒黃疸應該注意什麼?一、新生兒剛出生的二星期內,宜放在光線充足的地方,並觀察膚色變化。

二、當新生兒膚色愈來愈黃及出現吸吮力減弱、軟弱倦怠、嗜睡、嘔吐、發燒等現象時,應立即回小兒科門診追蹤。

三、了解母親和寶寶的血型(包括ABO:媽媽O型寶寶A或B型;及RH血型:媽媽陰性寶寶陽性)。

四、如果前一胎小孩發生過嚴重黃疸,下一胎有可能發生同樣情形,所以在懷孕及生產時應先告訴醫生。

作者: 國民健康署孕產婦關懷中心 參考資料: 國民健康署 更多延伸文章: 寶寶手腳冰冷,是穿太少?(闢謠) 在奶瓶中加米精讓寶寶增加飽足感,可以嗎?(闢謠) 嬰幼兒意外事故防制-汽車安全座椅的重要 寶寶越早添加副食品越好嗎?(闢謠) 寶寶喝的多才會長得好?(闢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