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dience - 服從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然而服從又是人類所認為的社會性,且應在教育中加強訓練,如社會心理學即以為服從在「社會遺傳」中為一形成因素。

從定義看,服從是一個植根於兩人或更多人之間的社會 ... 回首頁 網站地圖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詞彙查詢 下載專區 詞彙建議 審譯會 × 請輸入您的使用者帳號密碼 帳號 請輸入註冊的email。

密碼 密碼英文字母有分大小寫。

登入 離開 釋義 翻譯 回簡目列表  修訂/勘誤建議 單筆輸出 服從 Obedience 方永泉 2000年12月 教育大辭書 名詞解釋:  服從是個人在意向與行動上對於某個加諸其身上之權威的順服。

對個人的意向而言,權威所給予的命令,有時會與其意願背道而馳,因此即使此命令來自於個人,仍然認為是「外在的」而不是「自己的本意」。

然而服從又是人類所認為的社會性,且應在教育中加強訓練,如社會心理學即以為服從在「社會遺傳」中為一形成因素。

  從定義看,服從是一個植根於兩人或更多人之間的社會心理概念,在服從中,有一人可以命令另一人或多個人從事某些行動。

彌爾袞(S.Milgram)以為服從是一種心理機制(psychologicalmechanism),服從可以連結多個人的行動,而導向共同目的。

彌氏認為,服從與「從眾」(conformity)有下列的不同:(1)層次的不同,服從是不同地位及階級間的關係,而從眾則是同一階層人間的關係。

(2)從眾是模彷,服從則否。

(3)服從命令是外顯的,從眾則否。

(4)從眾者由於群眾需求隱而未顯,故常詮釋從眾行為是自願的;而服從者則常以缺乏意願來解釋服從的行為。

雖然服從是一種與權威有密切關係的行為,但服從過程中的心理特質仍隨著人們之間關係的不同而有異,例如兒童服從父母與士兵服從長官即不同,前者可能出於愛與親近,後者則可能出於對法定職位甚至權力的屈服。

至於服從行為產生與否,受到許多其他條件的影響,如命令者的權威、威望;命令者是否在現場或是否有人監督命令的執行;服從者人數的多寡及其知識道德水準;以及當時的行為情境等。

此外,服從行為常出於有意的強迫,不過在進步的社會中,服從者自願的服從與外在的強迫常能巧妙地共存。

在一個和諧的社會體系中,原先的「強迫」會為「合法的權威」取代,也就是命令的來源是為行動者和社會所認可的,具有命令的權力。

因此,在一個有系統組織的社會中,服從的對象不僅限於某個人,而是一個職位或法定位置。

又在進步的社會中,服從的對象也可能是權威的產物而非某人本身,如交通號誌或法律體系都是人們必須服從的。

至於武力在現代社會中,乃是保障服從行為的最後手段。

綜括而言,在一個和諧的社會體系中,推動服從行為的不是對於武力或權力的懼怕,而是服從者本身的信念,相信命令者有權如此作,而且也相信服從行為是社會正常運作所必需。

  雖然服從與和諧的社會關係及社會體系有密切關係,但服從也常成為人們逃避自由的藉口。

如弗洛姆(E.Fromm,1900~1980)所說,人們常感到自己與自然世界以及別人分離,而有選擇自己生命的自由,但人們卻常藉著對權威的順從與服眾而放棄自己的自由,以免從事選擇的困擾。

彌爾袞於一九六○年代所作關於服從的實驗中發現,當服從涉及第三者時,多數人寧肯犧牲第三者的權益,也要表現出服從,此種行為表現在不同民族、性別與文化背景的人們中皆無太大差別。

彌氏因而解釋其原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可能沒有提供適當的『不服從』的模式。

」在「服從」的藉口之下,人們一方面可以迴避因自己決定的責任而失去生命的意義,另方面也可能犧牲無辜第三者的利益。

因此真正的教育工作不只在培養受教者服從的社會化習慣,也必須讓受教者了解到何為「不服從」的適當時機及適當的表達方式,讓他們在發揮自我抉擇的前提下,充分展露出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

服從 Obedience 以Obedience進行詞彙精確檢索結果 出處/學術領域 英文詞彙 中文詞彙 學術名詞 心理學名詞 obedience 服從 學術名詞 社會學名詞 obedience 服從 學術名詞 心理學名詞-兩岸心理學名詞 obedience 服從 以服從進行詞彙精確檢索結果 出處/學術領域 中文詞彙 英文詞彙 學術名詞 心理學名詞 服從 obedience 學術名詞 社會學名詞 服從 obedience 學術名詞 心理學名詞-兩岸心理學名詞 服從 obedience 引用網址: 推文 評分 評分 相關詞彙 詞彙建議 學術名詞 服從、對權威的服從 obediencetoauthority 對權威的服從 obediencetoauthority 避罰服從取向 obedienceandpunishmentorientation 暫無建議訊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