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主義 - MBA智库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孔德在其所寫的《實證哲學》一書里,認為人類進化分成:. 神學階段,蓋人類對於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現象感到懼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來解釋面對自然界的 ...
實證主義
用手机看条目
扫一扫,手机看条目
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實證主義(Positivism)
目錄
1什麼是實證主義
2實證主義的解讀
3實證主義的論證重點
4實證主義的發展
4.1起始時期
4.2初具形態
4.3相似之處
4.4重要作用
4.5復興時期
[編輯]什麼是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是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傳統的西方哲學派別。
又稱實證哲學。
它產生時間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由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始祖A.孔德等提出。
1830年開始陸續出版的孔德的6捲本《實證哲學教程》是實證主義形成的標誌。
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稱為老實證主義,20世紀盛極一時的邏輯實證主義稱為新實證主義。
[編輯]實證主義的解讀
(一)實證主義的基本特征:將哲學的任務歸結為現象研究,以現象論觀點為出發點,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
它把處理哲學與科學的關係作為其理論的中心問題,並力圖將哲學溶解於科學之中。
(二)實證主義的影響:實證主義不僅對哲學而且對整個社會科學均發生了深刻影響,孔德所創立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在其後的一個半世紀是社會學的主流。
(三)實證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想。
廣義而言,任何種類的哲學體系,只要囿於經驗材料、拒絕先驗或形而上學的思辨,都為實證主義。
狹義而言,實證主義則指法國哲學家孔德(AugusteComte)的哲學。
這條目內主要介紹狹義的實證主義。
[編輯]實證主義的論證重點
(一)中心論點
實證主義又稱實證論,其是:事實必須是透過觀察或感覺經驗,去認識每個人身處的客觀環境和外在事物。
實證論者認為,雖然每個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們用來驗證感覺經驗的原則,並無太大差異。
實證主義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識的客觀性。
孔德認為人類非生而知道萬事萬物,必須經由學習過程,從不同的情境中獲得知識。
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感覺、推知或體認經驗,並且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推論還沒有經驗過的知識。
超越經驗或不是經驗可以觀察到的知識,不是真的知識。
(二)進化階段
孔德在其所寫的《實證哲學》一書里,認為人類進化分成:
神學階段,蓋人類對於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現象感到懼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來解釋面對自然界的變化。
玄學階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質階段,解釋一切現象。
實證階段,也就是科學的階段,運用觀察、分類,以及分類性的資料,探求事物彼此的關係,此法獲得的結果,才是正確可信的。
實證主義反對神秘玄想,主張以科學方法建立經驗性的知識。
這種思想恰巧與柏拉圖的理性論相反,柏拉圖認為只有觀念才是真實的,感官都是虛幻的。
(三)邏輯實證論
邏輯實證論:19世紀中葉,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後加入英國籍),結合實證主義中重經驗的學說和符號邏輯學說,成為邏輯實證論。
符號邏輯就是將代數的方法和符號,應用在邏輯上。
這種理論運用邏輯,達成具有像數學那樣明顯和確實的結論。
[編輯]實證主義的發展
作為西方哲學中的一種傳統,“實證主義”通常是指關於人類知識的一種特定的哲學態度。
它不是去預先假設人類是如何得到知識的,也不提供關於知識的心理學或歷史學的基礎。
實證主義是關於人類認識活動的一套規則或評價標準:它告訴我們關於世界陳述中的哪些內容是屬於知識的範圍,併為我們提供可以用來區分能夠與不能合理地提出問題的準則。
因而,實證主義是一種規範的態度,關涉我們如何使用“知識”、“科學”、“認識”、“信息”等術語。
同樣,實證主義的原則也區分了哲學和科學的爭論中哪些屬於值得深入探索的問題,哪些又屬於不可能得到解決或不值得考慮的問題。
[編輯]起始時期
作為一種具有明確規定的哲學思潮,實證主義開始於19世紀法國哲學家孔德的“實證哲學”;但作為一種哲學傳統,實證主義卻根置於古希臘以來的西方哲學之中。
根據當代波蘭哲學史家科拉可夫斯基(LeszekKolakowski)的分析,古希臘斯多亞學派的懷疑論提出的一種現象主義觀點應當被看作實證主義的雛形,這種觀點認為,經驗能夠使我們確定給定的對象是否具有這樣或那樣的外表,但我們卻無法由此推斷對象事實上的確正如它的外表所呈現的一樣,因而我們必須區分經驗材料的真實內容與我們由此推斷的事物自身具有的性質。
中世紀晚期的羅傑爾·培根和奧康的思想,同樣表達了一種關於人類認識範圍和有效性的實證主義觀點,他們在與目的論神學的論戰中強調了人類技術對自然的控製作用:如羅傑爾·培根就明確指出,知識的價值只能用使用的效果加以衡量,而獲得知識的唯一合理手段就是實驗和幾何推演;奧康以“極端唯名論”的方式提出的“奧康剃刀”清除了一切被認為是不必要的實體,嚴格區分了塵世的知識和宗教的信仰,認為後者是無法證明的,也是無需證明的。
當然,中世紀經院哲學在反對亞里士多德的實體學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唯名論,而唯名論本身並不是一種實證主義觀點,因為它關心的仍然是知識的構成和來源,而不是關於構成知識的原則和標準。
而且,中世紀晚期的一些經驗主義萌芽,主要關註的也是如何得到事物本身,雖然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本體”,而是大自然撒播於一切生靈之中的初隱“力量”。
[編輯]初具形態
實證主義的思想在17世紀開始呈現最初形態,它與近代機械論的出現有著密切的關係。
伽里略的科學觀直接形成了與傳統世界觀的對立:科學的任務不是去增加自然及其屬性的數量,而是大量地去描述一切可以測量的現象。
伽里略的理想實驗超出了經驗材料的範圍,開始確立科學理想的重要性,即為一切實驗確立理想條件。
這正是後來的實證主義哲學確立科學規範的開端。
17世紀實證主義思想的最主要代表是伽桑迪,他在1624年的文章中直接反對亞里士多德主義,宣稱形而上學的思辨是沒有結果的,而合理的目的論思想也是不可靠的。
他認為,一切值得探究的知識都會是不完善的,我們基於天生的認知手段而得到的東西,都不過是具有可能性而已,這樣的知識是無法宣稱可以發現世界的“本性”或萬物的“本質”的。
伽桑迪的思想反映了法國知識分子思想通常具有的朴實特征,即不要詢問用定義無法回答的問題,如關於上帝的問題或關於宇宙本性的問題,我們只能對各種不同的答案保持開放的心態,以便將來的科學能夠給出更好的回答。
從今天的角度看,17世紀西歐哲學中發生的重要事件是笛卡爾的《論方法》(1637)、《第一哲學沉思》(1641)和萊布尼茲的《單子論》的出版,因為正是這些著作開始把整個西方哲學真正引入對人類知識的性質及其形式的考察,而哲學才第一次被明確地規定為“正確指導理性和尋求科學真理的方法”(笛卡爾)。
從此,“理性”在哲學話語中占據了核心地位,併成為衡量一切人類知識的最高準則。
雖然在嚴格的意義上不能把笛卡爾和萊布尼茲看作是實證主義者,但他們卻持有實證主義者的一個共同信念,即認為任何以不可見的力量去解釋世界的努力都是徒勞的,我們不能為以無法清楚地表達的東西去解釋自然過程而留下地盤。
在笛卡爾和萊布尼茲看來,科學應當使世界擺脫神秘,應當用真實的知識填補我們認識上的空白,而不是用華麗的辭藻去掩飾我們的無知。
所以,笛卡爾就用外延概念去解釋傳統的帶有神秘色彩的實體,而用思想去解釋被看作思維之實體的靈魂。
雖然從當代語言哲學的角度看,笛卡爾對物質與靈魂的絕對分離是造成後來西方哲學陷入身心問題困境的根源,但在17世紀的哲學中,笛卡爾把廣延的實體和思維的實體區分為物質(外延)和思想(靈魂),這種做法卻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至少有一點是非常明顯的:笛卡爾把一切實體都放到了保證清晰確實的理性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在所有聲稱隱藏了某種本質的實體理論中都沒有任何真正有意義的、對自然的描述有所貢獻的內容。
因為在他看來,我們所能看到的都是實際的事物屬性,而在這些屬性背後並沒有什麼隱藏的“自然”。
他把自己的使命看作是發現可以接受為絕對必然的而不只是純粹分析的真理,而這樣的真理就只能用數學的形式來表達,“因為遵循正確的秩序和精確地陳述我們正在研究的所有情況,這就是那個賦予算術規則以確定性東西的全部”。
由於經驗知識本身具有欺騙性和不確定性,其內容也缺乏任何必然性,它們無法使我們達到任何確定的關於存在的斷定,所以,笛卡爾提出,我們就只能在其他地方去尋找無可置疑的知識標準,而數學作為演繹知識的模式恰好可以在科學中得到普遍運用,我們由此也才能夠建立起作為必然真理的自然科學。
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笛卡爾甚至提出,要得到關於物體的運動及其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完全可以不需要經驗的材料,而只需要仔細地分析外延、物體、運動、阻力等概念就可以了。
[編輯]相似之處
從錶面上看,笛卡爾的這種思想的確與實證主義者追求必然真理的理想有相似之處。
然而,至少作為一種哲學方法,實證主義還有一條最為重要的信念,即知識只有在具有分析特征的情況下才是必然的,就是說,可以稱作具有必然性的知識並不是關於世界的知識,而是具有重言式特征的一些命題,它們的真是由構成它們的那些詞的意義決定的,這並不要求經驗的或實驗的證實標準。
這樣,在實證主義者看來,必然的知識並不告訴我們世界實際上是什麼樣子,也不包括任何存在性的判斷,不涉及到世界中所發生的一切現實的過程。
但在笛卡爾看來,真正有價值的知識不僅僅是要告訴我們實際發生的某些東西,而且要告訴我們這些東西是必然要發生的。
這種看法的前面一點把他與實證主義者區分開來,而後面一點則把他與經驗論區分開來了。
在強調知識的必然性方面,萊布尼茲比笛卡爾更為徹底。
在他看來,一切經驗知識都是偶然的;我們既無法通過這種偶然的知識去把握世界,又無法用這樣的知識去證明世界的存在,所以,我們就只能用充足理由律去證明世界的存在就是世界的本質,因為只有在這樣的同一性命題中,我們才能看到必然的知識。
而這樣的必然知識也只有幾何學的分析真理才能向我們提供。
由於萊布尼茲曾周游列國,對當時的世界版圖有豐富的經驗知識。
因而在他看來,幾何學本身並不能從經驗的積累中得到,而只能是來自對上帝本質的認識。
他提出的“普遍語言”概念就是一種對人類認識表達可以採用的普遍形式的理想。
用現代語言來說,這種“普遍語言”概念就表現在用邏輯語法建立起來的一種“理想語言”,在這種語言中,所有的詞都只有在句子中才有意義,而所有的句子又都是通過對所保包含的詞的意義的分析而得到意義的,所以,這種語言中的句子只能是分析的,或者說在性質上是分析的。
18世紀的英國經驗論對笛卡爾主義的一個主要攻擊,就是對必然知識的這種獨斷論主張。
巴克萊認為,所謂必然的知識應當包括對經驗事實的判斷,因為只有來自經驗的判斷才能成為我們知覺的內容。
在他看來,如果我們試圖準確地闡明所謂的“所與”(given)的本質,我們就會發現它就在於不可觀察到的物理對象的性質。
而由於我們無法離開感知而達到這樣的性質,所以,對“所與”的本質的認識也只能是在我們對對象的感知中。
而且,根據他的觀點,由於根本不存在離開了感知的任何本質,所以我們對這種本質的認識也是不可能的。
他寫道:“我擔保,可感知事物的存在就在於它們是可以被感知的,而不是它們實際上被感知。
”巴克萊與實證主義者的一個重要區別是他否認了物質實體的存在,或者說,否定了對世界存在的形而上學說明,僅僅強調由感知所構成的經驗命題對世界本質認識的關鍵作用。
但他的思想中仍然存在與實證主義的相似之處,這就是,希望祛除一切對人類知識無關緊要的或有害的說法,要求一切真正的知識都必定是能夠經受對錶達這種知識的句子意義的分析的。
[編輯]重要作用
從今天的角度看,在18世紀後逐漸形成的所謂唯理論與經驗論之間錶面對立的背後,其實隱藏著一種深刻的一致,這就是對關於世界的偶然知識與關於永恆之物的必然知識的嚴格區分:對笛卡爾和萊布尼茲來說,只有在性質上為分析的知識才是必然的,但這樣的知識不是關於世界的,而是一些重言式命題,它們表現為某些必然發生的內容;而且它們是無法通過經驗的手段得到的,只能是來自某種先天的東西,這就為上帝的存在留下了合理的證明;同樣,巴克萊明確地區分了在我們的感知中呈現的內容與無法有效地引入感知中的東西,如物質的存在。
巴克萊區分的目的是為了證明“存在即被感知”,但他由此也表明瞭對物質世界的態度,即從經驗感知中消除關於世界存在的無神論解釋。
從唯理論與經驗論的對立中可以看出,它們實際上是對這樣兩種知識區分採取的截然不同的選擇態度:唯理論明顯地反對關於世界的偶然知識,強調對永恆之物的必然知識的把握;經驗論則反其道而行之,認為即使是數學和幾何學的命題同樣源自經驗,同樣是對經驗材料的概括而已。
休謨在西方近代實證主義思想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雖然他通常被看作是經驗論的主要代表,但他在處理兩種知識的關係上卻與洛克、巴克萊等人的經驗論有著很大的不同,而且正是這種差別使得當代哲學家把休謨放到了實證主義的陣營。
邏輯實證主義者把休謨看作是他們思想的先驅之一,而科拉克夫斯基則直接把他稱做“實證主義哲學的真正鼻祖”。
休謨區分了“印象”和“觀念”,但認為關於觀念之間關係的知識是不需要觀念之外的經驗觀察的:它們只是由相似、相反、不同程度的性質以及數量等關係構成的。
對這些關係的研究是數學學科的內容,與外在的世界無涉,數學命題的真取決於這些命題所使用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間推理關係的自明性。
休謨由此認為,雖然關於事實的判斷告訴了我們關於存在的內容,但它們卻不包含必然性的知識,所以,人類關於事實判斷的經驗知識是有局限的,從這樣的知識中我們無法得到關於必然性的知識。
休謨懷疑論的要旨就是否定了所謂的“規律”命題反映了事物自身的必然性,而認為必然性只能存在於我們的心中,存在於我們由聯想產生的思維習慣之中。
休謨對因果概念和本體概念的批判,導致了後來的實證主義者完全拋棄實在論的形而上學,否認存在任何先天的認識對象,放棄對科學中的必然因果性的追求,主張對知識採取概率論的立場。
可以說,從19世紀初開始復興的整個實證主義哲學思潮,都是沿著休謨的懷疑和批判的思路展開的。
[編輯]復興時期
當然,實證主義在19世紀歐洲的復興還與當時的哲學背景有關。
根據當代著名的哲學史學家科普林斯頓(FrederickCopleston)和哈姆林(D.W.Hamlyn)等人的分析,19世紀的歐洲哲學中存在兩種完全不同的哲學傾向,一種是在德國哲學中占主導地位的黑格爾唯心主義以及對它的反對,一種是在英國和法國哲學中占主導地位的經驗論哲學以及對它的反對。
黑格爾通過對理念的邏輯推演建立的絕對精神體系,遭到了他的同時代人叔本華以及隨後的尼采和基爾凱哥爾等人從不同立場和角度的批判,由此形成了19世紀後半葉風起雲涌的唯意志主義、生存哲學以及所謂的後黑格爾哲學,當然還有在黑格爾哲學內部出現的新黑格爾主義。
這些不同思潮雖然形式各異、觀點分歧,但都可以看作是對黑格爾唯心主義的不同反應,這就使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力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
但在19世紀的英國和法國的哲學界,情況則完全不同。
取自"https://wiki.mbalib.com/zh-tw/%E5%AE%9E%E8%AF%81%E4%B8%BB%E4%B9%89"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2
赏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下载MBA智库,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复制该内容请前往MBA智库App
立即前往App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或投訴舉報。
本條目相關文檔
哈特與法律實證主義24頁 法律實證主義與法律淵源12頁 法律實證主義方法的故事2頁 怎樣對待憲法文本法律實證主義和社會實證主義憲法學之爭16頁 如何對待憲法文本——法律實證主義與社會實證主義憲法學之爭16頁 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宣言書4頁 經濟史研究的實證主義和有關問題4頁 論經濟學中的科學主義與實證主義4頁 論實證主義與心理學的科學夢3頁 超越法律實證主義和自然法理論19頁 更多相關文檔
本条目相关课程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頁面分類:名詞術語
評論(共0條)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實證主義"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导航
首页
文档
百科
课堂
商学院
资讯
国际MBA
商城
企业服务
個人工具
用戶登錄創建新帳號
打开APP
搜索
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1,954个条目
首页
管理
营销
经济
金融
人力资源
咨询
财务
品牌
证券
物流
贸易
商学院
法律
人物
分类索引
查看
條目討論編輯收藏
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工具▼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載文件 特殊頁面 可列印版
永久链接
導航
最新資訊
最新评论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编辑实验
使用帮助
创建条目
随便看看
INFP資本下鄉德國默克集團ISTP(人格特質理論)INFJ第一性原理ENFP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成吉思汗羅斯柴爾德家族
奶頭樂理論蘑菇管理定律猴子管理法則情緒ABC理論100個最流行的管理辭彙垃圾人定律21天效應破窗效應SWOT分析模型墨菲定律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最後更改15:05,2016年9月19日.
智库首页-
百科首页-
关于百科-
客户端-
人才招聘-
广告合作-
权利通知-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2022MBAlib.com,Allrightsreserved.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2707号
问题分类
类型
反馈内容
添加图片(选填)0/9
联系方式
取消
提交
提交成功
反馈结果请前往MBA智库App查看(我的>帮助与反馈>我的反馈)
知道了
延伸文章資訊
- 1孔德:人類從神學階段、形上學階段,來到實證階段 - 香港01
說到實證主義(positivism),或許我們首先會想到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但實證主義是由更早的法國哲學家孔德創立。除此以外,孔德亦.
- 2實證主義— Google 藝術與文化
實證一詞可以解釋作「發現是真的」。狹義而言,實證主義則指法國哲學家孔德的哲學,孔德認為對現實之認識只有靠特定科學及對尋常 ...
- 3孔德的實證主義與「實證主義」 @ 紙很薄 - 隨意窩
201103081633孔德的實證主義與「實證主義」 ?短評. 看了這禮拜的指定文本後,我才發現社會學之父,奧古斯都‧孔德原來是一位自負、狂妄、富有野心的思想家。
- 4实证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朔到英國13世紀的經驗主義學者羅傑·培根。法國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首先用實證一詞來傳達事物的六項性質:真實的、有用的、確定的、正確的、有機的和 ...
- 5【政治學發展回顧】孔德的實證主義 - 楊泰順教授
【政治學發展回顧】孔德的實證主義 · 一、數學為基礎,其次為天文、物理、化學、生物,而以社會學最高。 · 二、在生物學以達到發展極致後,社會學便將最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