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鐘大腸癌自我檢測你的便便健康嗎? | Pubu 電子書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腸癌,這個國內每年新增人數最多的癌症,已經6年蟬聯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幾乎每37分鐘就新增一名大腸癌患者,且這種過去以年長者為威脅對象的疾病, ... 最新話題 學會五種方法,關掉內心自我批判的聲音 如果生命是一間超市,那聰明的人只會留在一樓 新宿歌舞伎町的一天長怎樣?哪個時段最有趣? 為什麼即使經驗變多,人類卻還總是重蹈覆轍? 給內心疲憊的高敏人:你的共感是力量,不是弱點 產品服務能成交,是用買的,而不是用賣的! 《童年》:當我不再是一個孩子的時候,這快樂從來不曾回來過 《親愛的夏吉‧班恩》:刺穿肉塊並不難,難的是要忍住不把客人也刺穿 【導讀】快商務時代,速度比規模更重要——《時基競爭》 NFT紅什麼?六大優勢一次解析 下載App隨時關注焦點話題 Pubu飽讀電子書 每月最低91元起,PC、手機、平板無限閱讀! Pubu電子書城 大腸癌,這個國內每年新增人數最多的癌症,已經6年蟬聯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幾乎每37分鐘就新增一名大腸癌患者,且這種過去以年長者為威脅對象的疾病,現在也開始撲向年輕人。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國內49歲以下大腸癌發生率在這20年來成長為1.6至1.7倍,成長率幾乎與年長者不相上下,令人膽戰心驚。

大腸癌年輕化的趨勢,一般推測與飲食西化脫不了關係,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沈明宏就說,紅肉比白肉有更多的鐵質,過量堆積在體內會產生毒物刺激腸道黏膜,久了就會產生癌變。

一般而言,細胞如果不健康,自然機制會驅使細胞凋亡,但沈明宏表示,一旦體內刺激太多,機制出現問題的機率也大增。

國內大腸癌的平均診斷年齡大約在60至70歲,發現時多數是第2期與第3期;沈明宏表示,雖然大腸癌患者還是以年長者居多數,但是近年確實可以看到一些特別年輕的案例。

71萬年輕人腸道長瘜肉 到底為什麼年輕族群的大腸癌發生率快速增加?台灣癌症基金會的一份調查報告,或許可見端倪。

今年年初針對1102名22歲到49歲上班族所做的調查發現,6.8%的年輕人曾經在腸道中發現瘜肉,以此比率計算,推估全台至少有71萬名年輕人腸道中可能有瘜肉。

有瘜肉還不打緊,重要的是民眾對瘜肉的認知太少。

調查發現8成民眾對瘜肉有錯誤認知,認為瘜肉就是痔瘡的人,10人中也有3至4人。

這也難怪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感嘆,不少年輕人以為血便才是大腸癌前兆,其實大腸癌出血,肉眼根本不易看出,往往得透過糞便潛血檢查才看得出來。

賴基銘表示,大腸癌從瘜肉演變為癌症,通常得花10到15年過程,與飲食、家族史及生活型態息息相關。

年紀不到30歲的李小姐,完全沒有大腸癌家族史,籌備婚禮期間決定做婚前檢查,卻意外發現腸道有4顆瘜肉;當時她才回想自己太常外食,飲食也以葷食居多,才趕快調整生活習慣多吃蔬果。

瘜肉不切除罹癌機率逐年上升 由於現在飲食西化、油膩,食物停留在腸道消化的時間拉長,自然讓腸道長出瘜肉的機率大幅增加;王志堂就說,只要做腸鏡檢查,超過一半都可以在腸內看到瘜肉。

雖然瘜肉是導致大腸癌的元兇,但也不要聽到腸內有瘜肉就嚇得魂飛魄散。

王志堂表示,腸道中的瘜肉多數屬於增生瘜肉,演變成癌症的機率較小,如果是腺性瘜肉或家族中有多發性瘜肉症候群,癌變的機率就相對提高很多。

根據統計,瘜肉未切除5年後約有2%的機率演變為癌症,10年後這個機率提高至8%,20年後更是上升至24%;因此,如果檢查後發現腺性瘜肉,醫師多會建議切除以絕後患。

既然李小姐因為紅肉吃太多而容易長出瘜肉、甚至罹患大腸癌,那是不是當個素食主義者比較好?其實並不全然如此,下面的案例可能會顛覆吃素不會罹癌的刻板印象。

吃素也會大腸癌只是增生速度慢 「我吃素怎麼會罹癌?」這是一名茹素多年的和尚在聽聞自己確診罹患大腸癌時的第1個反應,他根本不敢相信吃素也會罹癌。

沈明宏表示,吃素的人腸道內還是會有瘜肉,只是葷食的人瘜肉增生速度較快,素食的人增生速度較慢,但不代表完全沒有。

至於瘜肉大部分都長在哪裡?王志堂表示,大腸癌以左側腸道降結腸及乙狀結腸發現最多,但並不表示右側升結腸就沒有,也有可能是過去乙狀結腸鏡做得比較多,自然檢出率高的緣故。

日前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調查就發現,過去3年左側腸道有瘜肉的患者比例約為48%,但右側腸道有瘜肉者竟有52%。

一般認為左側腸道靠近肛門直腸,糞便停留較久自然容易累積更多毒素,所以對腸道的刺激也比較大,但王志堂就說,癌症的因素很複雜,因此才建議應該做全部大腸鏡檢查。

50歲前就檢查提早阻斷癌變 除了瘜肉之外,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包含蔬果量攝取不足、運動量少、嗜菸酒者,王志堂建議無論男女老少,多吃蔬果多運動,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只能遠離大腸癌,也能減少其他癌症發生機率。

國內從2004年開始全面推動50至74歲民眾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根據歐美經驗,糞便潛血篩檢約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18至33%。

或許是國內糞便潛血篩檢針對長者,調查發現20歲至50歲有高達8成民眾沒有做過這類檢查;賴基銘就鼓勵年輕族群提早篩檢,平日也要養成運動習慣、多吃蔬果,少吃紅肉,減少糞便停留腸道時間。

王志堂就說,從瘜肉演變成大腸癌需要好幾年的時間,也涉及一連串致癌與抑癌基因變化,「這些醫學機轉民眾可以不用瞭解,但一定要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沖水前看一眼  台灣每年新增1萬4000多名患者,且罹患人數屢創新高!大腸癌治療權威、也是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的王輝明醫師說,「排便」是腸道最主要的排毒機制,他呼籲大家排便後要「先檢視,後沖水」,為腸道健康把關。

☛便便的7個好氣色 ①顏色:金黃色,消化系統十分通暢,且平時補充足夠蛋白質與纖維質。

②形狀:形狀像香蕉,且前後形狀皆完整。

③氣味:無特殊氣味,沒有惡臭;若毒素沒時常排出來,大便就會臭。

④數量:每次排便量約2至3條。



⑤含水率:半浮半沉,浮起來代表大便在體內停留太久,導致水分不足,因此半浮半沉是最恰當。

⑥時間:1至2分鐘,把握最有便意時排便,時間不超過3分鐘,否則用力過久會有痔瘡。

⑦衛生紙用量:1至2張,糞便不殘留,表示大便含水量充足,形狀完整。

☛從形狀看身體警訊 ①香蕉狀:飲食均衡,健康狀態良好。

②半膏狀軟便:愛吃肉類,歐美式飲食。

③硬塊狀:不愛喝水,憋著不上廁所。

④泥狀:體內偏冷,暴飲暴食。

⑤圓滾狀:壓力過大,生活不規律。

延伸閱讀 大腸癌GETOUT!9道吃出好胃的高纖料理 ══回頂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