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糜爛已不是病了、姐妹們不要傻傻的還去做手術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子宮糜爛怎麼形成的;
宮頸糜爛,是指宮頸外口處的宮頸陰道部分表面的鱗狀上皮因炎症被頸管的柱狀上皮所覆蓋,使該部位的組織呈細顆粒狀的紅色區。
在炎症初期,糜爛面僅為單層柱狀上皮所覆蓋,表面平坦,稱為單純型糜爛;後由於腺上皮過度增生,並伴有間質增生,糜爛面凹凸不平而呈顆粒狀,稱顆粒型糜爛;如間質增生顯著,表面凹凸不平現象更加明顯而呈乳突狀,稱乳突型糜爛。
根據糜爛面積的大小可分為三度:輕度,指糜爛面小於整個宮頸面積的 1/3;中度,指糜爛面占整個子宮頸面積的1/3-2/3;重度,指糜爛面占整個子宮頸面積的2/3以上。
臨床主要症狀是白帶增多。
但由於病菌和炎症的範圍及程度不同,白帶量、性質、顏色及氣味也不同,可呈乳白色粘液狀,有時呈淡膿性,伴有息肉形成時可出現血性白帶或性交後出血。
當炎症沿子宮骶韌帶擴散到盆腔時,可有腰骶部疼痛、盆腔部下墜痛及痛經等。
常於月經、排便或性交時加重
子宮糜爛不是病;
2008年,第7版《婦產科學》本科教材已經取消「宮頸糜爛」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生理現象取代。
宮頸糜爛,實際上是過去醫療水平對宮頸的一種正常表現的錯誤認識。
宮頸是兩種上皮組織交界處,一種是和陰道延伸出來的鱗狀上皮,一種是和子宮內部一致的柱狀上皮,這個交界地點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處於動態平衡的狀態,主要是受雌激素的影響。
而女性月經周期不同階段,體內雌激素都是會波動變化的。
所以在不同時期檢查,女性宮頸的狀態會不一樣。
雌激素水平上升,柱狀內皮更多向外側發展,看起來就是所謂的宮頸糜爛。
而所謂的輕度、中度、重度宮頸糜爛,就是柱狀上皮外翻的程度不同,是正常生理現象。
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屬正常生理現象,沒有什麼特殊的臨床表現。
有些人可能會有接觸性出血的表現,但只是個體差異,類屬於生理現象。
宮頸柱狀上皮異位不需要進行任何治療,現在諸多治療宮頸糜爛的方法,都是錯誤的。
現在認為宮頸糜爛不能作為一個疾病,大部分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只有少部分與婦科疾病相關。
在醫學診斷上,沒有宮頸糜爛這個診斷,宮頸糜爛只是一種體徵,現在稱為宮頸糜爛樣改變。
大部分宮頸糜爛樣改變和雌激素水平升高有關,青春期或妊娠期間,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升高,使宮頸管內柱狀上皮向外延伸,由於這種柱狀上皮比較薄,可以看到底下的血管和間質,看起來是一片紅色顆粒狀的區域,如同糜爛的皮膚,其實病理上並沒有異常。
當體內雌激素水平降低,柱狀上皮移到宮頸管內,這種現象可消失不見。
如果發現白帶增多,發黃,有異味,出現宮頸納氏囊腫和宮頸肥大,則是宮頸炎症的表現。
因此生理性宮頸糜爛樣改變是不需要治療的,如果是由於炎症、癌變等出現的症狀,則需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建議進一步完善相關婦科檢查,如白帶常規、HPVDNA檢測等。
急性炎症用栓劑藥物治療,慢性炎症可以採用雷射或者冷凍等物理治療的方法。
另外,宮頸的定期檢查還是很有必要的,不是為了預防宮頸糜爛,而是為了預防宮頸癌。
宮頸癌的發生與人乳頭狀瘤病毒即HPV的感染有關,有些高危型HPV感染患者,在宮頸鱗柱交界區持續感染時,容易發生癌前病變和宮頸癌。
宮頸癌自從有了宮頸刮片以後,死亡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關鍵就是提前預防和治療。
目前醫學推薦21歲以後的女性應該每年進行一次宮頸刮片檢查,30歲以後,可以聯合作HPV檢查,如果連續3次HPV和宮頸刮片檢查都陰性,可以間隔時間延長到3年檢查一次,65歲以後可以停止篩查。
女性要重視宮頸糜爛!
宮頸糜爛 是繼宮頸炎之外最常見的女性生殖器官炎症。婦科發現,已有性生活的女性中約有三分之一患有宮頸糜爛,無性生活的女子由於處女膜的屏障作用,所以很少有宮頸糜爛發生,一旦有了性生活,陰道相對處於一...
你還被「宮頸糜爛」嚇得四處求醫嗎?看看婦科專家怎麼說
本文作者:株洲市中心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 徐瓊門診經常遇見這樣的病人:「醫生,我有宮頸炎該如何治療?」甚至有些二十歲左右的病人告訴醫生:「我有宮頸炎,做了LEEP刀手術。我想檢查一下我的宮頸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