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肝脾肺腎,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症狀反應,收藏一下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醫將體質虛弱稱體虛,把慢性疾病的虛弱稱虛證,並將虛弱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種類型,結合心、肝、脾、肺、腎五臟,則每一髒又有氣、血、陰、陽虛弱的類型,如肺氣虛、脾陽虛等等。

中醫理論是講平衡的,只要人體氣血陰陽平衡,就是健康,不足的是虛弱,需補養,多餘的是病邪,要祛除,以其達到新的平衡,恢復身體健康。

氣虛

氣虛病證可涉及全身各個方面,如氣虛則衛外無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氣虛則四肢肌肉失養,周身倦怠乏力;氣虛則清陽不升、清竅失養而精神萎頓,頭昏耳鳴;氣虛則無力以帥血行,則脈象虛弱無力或微細;氣虛則水液代謝失調,水液不化,輸布障礙,可凝痰成飲,甚則水邪泛濫而成水腫;氣虛還可導致臟腑功能減退,從而表現一系列臟腑虛弱徵象。

1.肺氣虛

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調水道。

肺氣虛,則其主宣降、司呼吸、調節水液代謝、抵禦外邪的作用就會減弱,出現短氣自汗、聲音低怯、咳嗽氣喘、胸悶,易於感冒,甚至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症。

2.腎氣虛

腎居腰府,藏精氣,司二陰開合。

精氣充五臟而上榮於腦髓。

腎氣虧虛,失於榮養,見神疲乏力,眩暈健忘,腰膝酸軟乏力,小便頻數而清,白帶清稀,舌質淡,脈弱。

腎不納氣,則呼吸淺促,呼多吸少。

3.脾氣虛

脾居中焦,主運化、司升清、統血行。

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氣血生化乏源,症見飲食減少,食後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體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

4.心氣虛

心主血脈,藏神明。

心氣虧虛,不能鼓動血脈,亦不能養神,故見心悸、氣短、多汗,勞則加重,神疲體倦,舌淡,脈虛無力。

5.陽(氣)虛

氣虛可見面色晄白,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甚則暈厥。

陽虛除氣虛症狀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脈沉緩或遲而無力,舌質胖淡舌苔白。

血虛

血虛多因飲食不調,勞倦過度,情志不遂,失血過多,久病不愈或素體虛弱所致。

1.肺氣虛

證候;短氣自汗、聲音低怯、咳嗽氣喘、胸悶,易於感冒,甚至水腫,小便不利等。

治則:補益肺氣。

主方:四君子湯合玉屏風散。

方藥:黨參、茯苓、白朮、甘草、黃芪、防風等。

2.腎氣虛

(1)一般腎氣虛證證候;神疲乏力,眩暈健忘,腰膝酸軟乏力,小便頻數而清,白帶清稀,舌質淡,脈弱。

治則:補腎益氣。

主方:腎氣丸加減。

方藥:補骨脂、枸杞子、菟絲子、附子、桂枝、黃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黨參、白朮。

(2)腎氣不固證證候;除一般腎氣虛證外,還有小便頻數清長,或餘瀝不盡、夜尿多、遺尿;或男子遺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量多;或月經淋漓不盡或胎動不安,滑胎者。

治則:補腎固澀。

方方:腎氣丸加減,或用金鎖固精丸、縮泉丸。

方藥:補骨脂、枸杞子、菟絲子、附子、桂枝、黃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桑螵蛸、金櫻子、益智仁等。

(3)腎不納氣證證候;在腎氣不固基礎上,見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氣短,動則喘甚者。

治則:補腎納氣。

主方:七味都氣丸加參附龍牡等。

方藥:五味子、熟地、丹皮、澤瀉、茯苓、山萸肉、淮山、枸杞子、菟絲子、附子、人參、龍骨、牡蠣、蛤蚧、冬蟲夏草、海龍、海馬等

3.脾氣虛

(1)一般脾氣虛證證候:飲食減少,食後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體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

治則:健脾益氣。

主方:六君子湯。

方藥:黨參、茯苓、白朮、甘草、法半夏、陳皮。

(2)中氣下陷證證候:脘腹重墜作脹,食入益甚,或便意頻數,肛門重墜;或久痢不止,甚或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混濁如米泔。

伴見少氣乏力,聲低懶言,頭暈目眩。

舌淡苔白,脈弱。

治則:補中益氣。

主方:補中益氣湯。

方藥:黃芪、人參、白朮、甘草、升麻、柴胡、當歸、枳殼、法半夏、陳皮。

(3)脾不統血證候:多見於慢性出血的病證,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

除出血外,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症狀。

治則:補脾攝血。

主方:歸脾湯。

方藥:黃芪、當歸、元肉、木香、遠志、酸棗仁、生薑、大棗、黨參、白朮、甘草、阿膠等。

4.心氣虛

證候:心悸、氣短、多汗,勞則加重,神疲體倦,舌淡,脈虛無力。

治則:補益心氣。

主方:四君子湯,養心湯。

方藥:黨參、茯苓、白朮、甘草、黃芪、遠志、當歸、柏子仁、酸棗仁等。

5.陽(氣)虛

證候:面色晄白,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甚則暈厥。

陽虛除氣虛症狀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脈沉緩或遲而無力,舌質胖淡舌苔白。

治則:補陽益氣。

主方:參附湯。

方藥:人參、附子、黃芪等。

陰虛

陰虛成因多由熱病之後、或雜病日久傷耗陰液,或因五志過極、房事不節、過服溫燥之品等使陰液暗耗而成陰液虧少,機體失去濡潤滋養物質所致。

同時由於陰不制陽,則陽熱之氣相對偏旺而生內熱,故表現為一派虛熱乾燥不潤、虛火躁擾不寧的證候。

陰虛可與氣虛、血虛、陽虛、陽亢、精虧、津液虧虛以及燥邪等證候同時長期存在,或互為因果,表現為氣陰虧虛證、陰血虧虛證、陰陽兩虛證、陰虛陽亢證、陰精虧虛證、陰津(液)虧虛證、陰虛內燥證等陰虛證候,進而可發展成亡陰、動風等病理變化。

陰虛證可見於各個臟器,其病因病機稍有差異:

1.肺陰虛證

是肺陰不足,虛熱內生所表現的證候。

多由久咳傷陰,癆蟲襲肺,或熱病後期陰津損傷所致。

肺主清肅,性喜柔潤,肺陰不足,虛熱內生,肺為熱蒸,氣機上逆而為咳嗽;津為熱灼,煉液成痰,量少質黏。

肺陰虧虛,上不能滋潤咽喉則咽干口燥,外不能濡養肌肉則形體消瘦。

虛熱內熾則午後潮熱,五心煩熱;熱擾營陰為盜汗;虛熱上炎則顴紅;肺絡受灼,絡傷血溢則痰中帶血;喉失陰津濡潤,並為虛火所蒸,以致聲音嘶啞。

舌紅少津,脈象細數,皆為陰虛內熱之象。

2.心陰虛證

心陰虛是指心陰虧虛,不能濡養本髒,以致心主血脈、神明等功能減退所表現的臨床證候。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久病耗損陰血,或失血過多,或陰血生成不足,或情志不遂、氣火內郁、暗耗陰血,導致全身陰血不足,心陰虛損。

3.胃陰虛證

是指胃陰不足所表現的證候。

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熱病後期陰液未復,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氣鬱化火使胃陰耗傷而致。

4.脾陰虛證

是脾臟陰液不足,濡養失職,運化無力所表現的證候。

多因外感溫熱病後,陰液耗傷,或素體陰虛,或情志不遂,肝鬱化火,灼傷陰津,或過食辛辣之品,或誤服辛溫之劑所致。

5.肝陰虛證

指陰液虧損,肝失濡潤,陰不制陽,虛熱內擾,以頭暈、目澀、脅痛、煩熱等為主要表現的虛熱證候。

又名肝虛熱證。

6.腎陰虛證

腎臟陰液不足,滋養和濡潤功能減弱所表現的證候。

多因素體陰虛,或久病傷腎,或房事過度,或熱病傷陰,或過服溫燥劫陰之品所致。

臨床表現

陰虛證常見臨床表現:頭暈耳鳴,失眠多夢,健忘,腰膝酸軟,性慾亢奮,遺精,女子經少或閉經,或崩漏,形體消瘦,咽干口燥,潮熱,五心煩熱,盜汗,顴紅,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陰虛多因血虛,「陰虛生內熱」,表現為五心煩熱、口乾咽燥,神煩氣粗,尿黃便乾等;體質虛衰、心悸氣短、頭暈眼花、精神狀態差;月經不調、面色無華、黑色素沉著,黃褐斑、蝴蝶斑滋生;更年期困擾;過早進入更年期;一般多見於女士、各種機能亢進性疾病如肺結核、長期低熱等。

陰虛可見於多個臟器系統組織的病變,常見者有肺陰虛證、心陰虛證、胃陰虛證、脾陰虛證、肝陰虛證、腎陰虛證等。

以陰虛證常見臨床表現,同時並見各臟器的相應病變症狀為表現,也是臨證診治疾病的辨證依據。

陽虛

除陽虛的一般證候畏寒怕冷,四肢不溫;完谷不化;精神不振;舌淡而胖,或有齒痕;脈象沉細外,特定臟器兼證可供辨別。

1.心陽虛

兼見心悸、心慌、怔仲有空虛感,心胸憋悶或疼痛暴作,失眠多夢,心神不寧。

心悸惕然而動,心胸憋悶心痛,氣短息促,自汗乏力,面色晄白,唇色紫暗,苔白滑,脈細弱或沉細遲或結代等。

2.肝陽虛

兼見頭暈目眩,兩脅不舒,女子乳房脹痛,少腹冷痛,月經不調或崩漏,男子陽痿,懈怠疲勞,憂鬱膽怯,情緒抑鬱。

口唇發青,脈沉遲無力。

3.脾陽虛

脾陽虛是陽虛中最常見的類型。

兼見食欲不振,噁心呃逆,乾嘔,大便稀溏,噯腐吞酸。

常有腹痛腹脹之感,喜溫喜按;常四肢不溫,面白不華或虛浮,口淡不渴。

4.腎陽虛

俗稱命門火衰,兼見腰膝酸軟,小便頻數清長、夜間多尿或癃閉不通,陽痿早泄,女性月經減少、宮寒不孕,性功能衰退。

脈沉遲。

5.肺陽虛

咳嗽氣短,呼吸無力,聲低懶言,咯吐涎沫,質清稀量多,痰如白沫。

自汗,背寒如掌大,易感受風寒,或稍作勞累即作哮喘,或作喘促,或作感冒。

平素神疲乏力,短氣不足以息,苔白滑潤,脈遲緩或虛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病從脾胃生」之血虛危害!細說辨證和調養~

【原創】 頭條號作者:全順立導語:人到了一定年紀,特別是女性,很容易出現面部皮膚顏色發暗,沒有光澤,有時像蒙著一層不乾淨的黃氣,即使使用了各種護膚品或美容產品,但也不能讓皮膚的色澤回到如前。中醫...

還敢憋尿?別等到小便不通才後悔

癃閉又稱小便不通;尿閉。以小便量,點滴而出,甚則閉塞不通為主症的一種疾患,一般發生於中老年男性。除了之前介紹的病因之外,年輕時經常憋尿、忍尿,即有了小便卻因忙於其他事情不去及時排出體外,經年累月...

虛勞證治法

虛勞,中醫病症名,又稱虛損,是由於稟賦薄弱、後天失養及外感內傷等多種原因引起的,以臟腑功能衰退,氣血陰陽虧損,日久不復為主要病機,以五臟虛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多種慢性虛弱症候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