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技術為什麼有時候 MRI 不能完全替代 CT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為什麼有時候 MRI 不能完全替代 CT

磁共振成像(MRI)是20世紀70年代末繼CT之後,藉助計算機和圖像重建數學的進展和成果而發展起來的一種醫學影像技術。

現在,MRI已廣泛應用於醫學影像診斷中。

MRI檢查的優勢

1、在神經系統應用較為成熟。

三維成像和流空效應使病變定位診斷更為準確,並可觀察病變與血管的關係。

對腦幹、幕下區、枕大孔區、脊髓與椎間盤的顯示明顯優於CT。

對腦脫髓鞘疾病、多發性硬化、腦梗塞、腦與脊髓腫瘤、血腫、脊髓先天異常與脊髓空洞症的診斷有較高價值。

2、縱隔在MRI上,脂肪與血管形成良好對比,易於觀察縱隔腫瘤及其與血管間的解剖關係。

對肺門淋巴結與中心型肺癌的診斷,幫助也較大。

3、心臟大血管在MRI上因可顯示其內腔,所以,心臟大血管的形態學與動力學的研究可在無創傷的檢查中完成。

4、對腹部與盆部器官,如肝、腎、膀胱,攝護腺和子宮,頸部和乳腺,MRI檢查也有相當價值。

在惡性腫瘤的早期顯示,對血管的侵犯以及腫瘤的分期方面優於CT。

5、骨髓在MRI上表現為高信號區,侵及骨髓的病變,如腫瘤、感染及代謝疾病,MRI上可清楚顯示。

在顯示關節內病變及軟組織方面也有其優勢。

6、MRI還有望於對血流量、生物化學和代謝功能方面進行研究,對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也帶來希望。

MRI新技術

近年來,核磁不斷發展與完善,有許多特殊成像技術先後問世,更把其臨床應用價值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1、血管成像技術,可以很容易地使以頭、頸部血管為代表的中、小血管立體顯示,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傳統的血管造影方法。

2、水成像技術,利用核磁對水信號的敏感性,可以三維顯示胰膽管及輸尿管系統。

3、利用磁共振相位對比成像技術可以測定生理與病理狀態下血流速度、血流量以及隨心動周期變化特點。

4、質子磁共振波譜技術能夠無創傷性觀察體內組織、細胞代謝。

彌散與灌注成像屬於功能成像技術,能夠有效診斷缺血和腦梗。

為什麼MRI有時不能完全替代CT

常見的醫學影像學檢查除了MRI,還有X線、超聲波和CT。

這些技術各有特點:

1、X線檢查應用最早,利用穿過人體的X線在感光片上留下的「人影」成像,獲得人體內部的信息;

2、超聲波是依靠超聲波在人體內不同組織層面反射後,通過分析反射波獲得人體內部的信息;

3、CT是利用計算機,分析X線從各個角度穿過人體後探頭收集的信息,重建出人體的內部結構;

4、MRI是通過分析人體內組織在強磁場作用下磁化和去磁化過程中的變化,利用計算機重建人體的內部結構。

MRI是其中技術最複雜、圖像效果比較理想、副作用較小的檢查方法。

那麼為什麼醫生不用MRI代替其他檢查呢?

1

首先,身體內有金屬存在的人不能接受MRI檢查

金屬異物在強磁場中可能發生移動、扭曲,對受檢者造成危害,某些磁性植入物在磁場中可能消磁。

在美國,有受檢者曾因體內安裝的心臟起搏器在強大磁力下折斷而死亡,還有受檢者在接受MRI檢查時,因眼部鑲入的金屬片在磁力的影響下發生移動導致失明。

因此,醫務人員和受檢者在進入檢查室之前必須清空口袋,摘掉手錶、耳環和眼鏡等容易被磁力吸引的物品;受檢者在MRI檢查前必須確定體內沒有殘存的彈片、子彈或其他輔助醫療裝置,以防對受檢者造成傷害。

2

其次,MRI所需的成像時間長,通常要半小時以上

受檢者在整個檢查過程中身體在檢查床上不能動,身體的移動會造成偽影,使重建圖像失真。

一些危重病人或身體不能自控的病人不能接受核磁檢查,必要時可以使用鎮靜劑,入睡後進行檢查。

另外,急症病人不能在檢查上「浪費」時間,通常選擇檢查速度快的CT。

3

再次,MRI對一些組織的影像效果並不優於CT

CT在骨骼及鈣化的顯示要優於MRI。

而且對骨折也更敏感。

MRI由於檢查時間長,對胸、腹檢查受到一定限制。

對質子密度低的結構顯示不佳,如肺、皮質骨。

雖然尚無證據表明MRI對胎兒有害,但基於安全考慮在妊娠3個月內避免此項檢查。

另外,MRI的噪音使人緊張。

4

最後,MRI檢查中有比較明顯的噪音,而且檢查時間長,對神經緊張或易恐懼者容易造成心理障礙

有不到10%的受檢者會出現幽閉恐懼感和心理問題,如壓抑、焦慮、恐懼,使MRI檢查難以完成。

對噪音敏感或神經緊張的受檢者,可以用棉球塞住外耳道,緩解緊張情緒,必要時家屬可以陪同進入檢查室。

因此,醫生會根據受檢者的具體情況,決定是否採用MRI檢查,但最終目的是選擇最適合、最可行、最經濟、最可靠的檢查方法。

T

HE ENDING

結束語

由於MRI 成像技術與其它影像成像原理不同,MRI 具有很多自己獨特的優勢,但有時候 MRI 並不能完全替代其它影像檢查方法,各種影像檢查應該綜合運用,充分發揮各種檢查方法的優勢,達到疾病診斷的目的。

采編整理:放射科那點事兒

文章來源:醫學影像技術

醫學空間—醫學學術社群平台

四大主版塊:MS.TV,醫學文獻,行業資訊,醫友圈

長按二維碼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