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亭教你用「四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鋒針
即三棱針。
曾有秦鶴鳴刺百會出血立止唐高宗頭痛之記載。
用於中風頭痛眩暈,刺百會、太陽出血,痛暈能解。
中風閉證:刺手足十二井出血,關竅開通。
暴發火眼:刺攢竹、絲竹空出血見效。
風火牙痛:刺合谷、內庭出血止痛。
喉痹:可刺少商、商陽出血。
口瘡:直取勞宮、大陵見紅。
舌腫難言:應瀉金津玉液出血。
霍亂吐瀉:先放曲澤、委中出血。
墜墮瘀血:可令然谷驅逐。
濕熱下註:必需三陰交、絕骨解除。
鶴膝風:瀉行間有效。
串腰龍:刺龍眼穴必靈(龍眼穴在手小指外側,中節橫紋尖)。
腰背痛:刺委中出血立減。
足跟痛:放承山頓輕。
足跗腫痛:以四風疏絡散風止痛。
手背腫痛:起用四邪排除之。
手指麻木:刺十宣可愈。
足趾拘攣:刺趾下橫紋能舒。
靜脈鬱血:刺患處出血。
皮炎癬症:刺患處可痊。
二、毫針
又名小針,在針法治療中,用處最為廣泛,內刺臟腑,外刺經絡,三百六十五穴,無所不宜。
醫史記載:秦越人刺維會能起虢太子屍厥。
華佗針腦空止魏武帝之頭痛。
仲景治傷寒小柴胡已遲,非刺期門不愈。
高皇抱心疾未愈,李潭元針巨闕而後除。
徐文伯針合谷三陰交立下宋太子所診之雙胎。
甄權刺肩井、曲池當止臂痛而復射。
秋夫刺腰俞而沉疴立起。
王纂針交會而妖精遁逃。
取肝俞與命門,使瞽目能視秋毫之末。
刺少陽與交別俾聾夫,可聽夏蚋之聲。
此皆先師之奇蹟,遺留後學參考繼續發揚。
在接受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反覆探討研究,結合臨床實踐,創出新的經驗,如取五臟俞膈俞治虛損,勞傷兼通經閉。
三脘,氣海,章門,天樞、內關,足三里,能健脾,調和腸胃功能。
天突、膻中能降痰,定喘,開胸順氣。
大椎、身柱治大人小兒癲癇驚風。
風中經絡:可針百會,風府,曲池,合谷,內關,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有效。
風中臟腑:可取廉泉,天突,巨闕,中脘,下脘,氣海,關元,中極,天樞,章門必輕。
中脘、足三里有健胃、平胃等方之效。
天樞、氣海代天雄、腎氣等方之功。
大椎、內關與仲景青龍苓桂諸方吻合。
魚際、太溪仿喻氏清燥救肺湯法意同。
足三里、上下巨虛有金匱大小承氣之功效。
隱白、大都、太白同東垣補中調中之性能。
足三里可與補中益氣比美。
三陰交乃向八珍腎氣爭功。
章門、足三里、內關、中脘四穴,類同參術苓草、四君子所治之症。
三陰交、曲池、太沖、關元,似有歸芎芍地、四物療效之能。
合谷通衛氣,如黃芪止汗發汗之功。
陽陵泉走營血,合肉桂利節舒筋。
以上十穴略合十全大補等方,僅具管見初創臆造,希我儕指正推求。
三、長針
以臥刺為主。
臥刺曲池透臂,能愈瘰癧鼠瘡。
絲竹透率谷,能止偏頭疼痛。
地倉透頰車,可以調口歪。
風池透風府,疏解頭風項強。
肩透臂,療肩不能抬舉。
曲池透少海,理肘痛筋攣。
外關透內關,治手腕麻木無力。
合谷透勞宮,舒手指拳不伸。
身柱透風府,可管住癲狂奔走。
腰俞透腰關,刺止癲癇不發。
環跳透風市,搜腰胯之風癱。
膝關透膝眼,可除膝痛之難熬。
陽陵泉透陰陵泉,能增強膝軟筋酸,及行動困難。
陽關透曲泉,調解膝強筋硬。
絕骨透三陰交,補助站立不穩,髓空骨搖。
崑崙透太溪,消踝腕硬。
太沖透湧泉,可散足痛趾撓。
四、大針
即是火針,又名燔針。
適用於內科者多刺在穴位,例如結積塊,堅硬不易消散,冷病或風寒客於腸胃之中,留而不去成為寒痹,時痛和水火不濟,五行不交,則留而成為水腫病,不能通過關節者,及風寒筋急攣引痹痛,癱緩不仁等症。
針下慢出,仍要轉動,使發出污濁。
適用於外科者,多刺在患處。
例如癰疽,發背諸瘡,瘰癧流注,無名腫毒,皮面無頭者,或在肉厚部位已經成膿者,針令膿潰勿按針孔。
另有一種火針,形如釘帽,主治肝虛目昏,風赤熱生翳膜,頑厚多淚,或虛勞上沖,目生翳膜及病後眼生白膜,以致失明者。
用平頭針燒紅,當翳中烙之,烙後翳破,用除翳藥點敷翳退目明。
火針禁忌:如病在頭面及夏日,濕熱下注腿足者,和傷寒熱病,均不可用。
九針以外,還有梅花針(又名七星針)、芒針、耳針、鼻針、電針等,因未學習,不作詳述。
來源:本文選自《現代著名老中醫名著重刊叢書第十一輯·金針王樂亭經驗集》,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50種病證針灸最常用穴位統計,一定要收藏!
50種病證針灸最常用穴位統計導讀:大數據來啦~本篇文章涉及5733篇文獻,是50種病證的針灸最常用穴位統計結果,書友們在臨床選穴或進一步深入研究參考時,可以參考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