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配穴全集,清除一身肥肉!徹底瘦下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01知艾者瘦!
女神如何保持苗條身材?
艾灸療法能減肥瘦身、防病、治病,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歷史。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廣泛使用艾灸法,如《莊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記載。
歷代醫學著作中更比比皆是。
艾灸能激發、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艾灸減肥的作用原理:
1、艾灸首先產生熱:皮膚受熱後毛孔擴張,使藥物可以快速滲透到皮下,直達病灶。
細胞溫度每升高一度,其利用氧氣的氧化率就提高2.5倍。
灸療可以提高細胞吸收營養的能力和速度。
2、艾灸可以結合除了艾草以外的其他中藥:灸在熱力和灸力的作用下,瞬間起到通經活絡,活化細胞的作用。
3、艾灸可以達到瞬間刺激經脈腧穴,打通經絡之目的。
4、艾灸人體腧穴時,人體經絡腧穴有自我雙向調節作用。
如腹瀉與便秘,完全相反的兩種病態,可以只艾灸天樞一個穴位,即可解決便秘與腹瀉兩種問題。
5、艾灸後經絡腧穴會有熱敏感傳現象。
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熱遠部熱、表面不熱深部熱等或者產生其他非熱感覺:施灸或遠離施灸部位出產生酸、脹、壓、重、痛、麻、冷等感覺。
02艾灸瘦身
從脾胃入手!
艾灸瘦身主要從脾胃入手,故而,取穴主要灸脾經、胃經和大腸經上的穴位,當然,也有必要添加其它穴位平衡陰陽、補充元氣。
俗話說,十個胖子九個虛,補充元氣在瘦身過程中也是很有必要的,元氣足了才能促進經氣的運行,才能有能量供給內分泌系統調節腸胃。
主穴:脾經穴:陰陵泉、血海、三陰交胃經穴:天樞、足三里大腸經穴:曲池、合谷穴配穴:陽池、三焦俞、地機、命門、大椎。
艾灸方法:用艾灸盒灸,每次取3~4個穴位,每穴每次灸10~15分鐘,之後可循序漸進的增加單次艾灸時間。
隔兩日灸一次,或連一禮拜休息2-3天。
03知艾者美!
為什麼艾灸的女人更美?
女人的美是要靠氣血來澆灌的,如果皮膚得不到充足氣血的滋養,皺紋和斑點就會產生。
所以,氣血充盈才是真正的養顏之秘,再名貴的化妝品也比不上自身的氣血充足。
艾灸給你的美是:氣色紅潤,容光煥發,思維敏捷,反應靈敏,是一種高層次上的美。
艾灸不像化妝帶來的美麗,那麼短暫;也不像美圖秀秀帶來的美,那麼虛假。
這也是為什麼,艾灸的女人是更美的。
艾灸的美在幾個方面:
1、滋潤皮膚:可加速皮膚的血液循環,使老化細胞代謝,新細胞再生加強,淡化色斑,減少皺紋,使膚色紅潤,延緩衰老。
2、美眼:可改善眼袋、黑眼圈、眼瞼下垂、皺紋、延緩眼部的鬆弛老化現象,使眼部恢復光彩。
3、美體:艾灸可疏通經絡、和諧骯髒、平衡陰陽、調節內分泌、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從而駐顏養顏。
04 艾灸美顏
分為兩大流派!
艾灸在美顏方面,分為兩個:一個是在面部溫灸,促進面部的氣血循環,疏通面部的經絡於堵,從而改善氣色;另一個是全身調理,在全身的多個穴位上進行溫灸,給身體注入元氣,身體元氣足了,氣血足了,青春也就回來了。
當然,也可以兩個方法兼修。
1、面部溫灸:
印堂→太陽穴→眼部(瞳子膠、承泣、四白)→臉頰→鼻翼→嘴周→頜尖→頸部→耳周,以此順序由下向上打圈,上有力下無力。
面部時間:10分鐘,眼部時間:3分鐘。
2、身體溫灸:
①合谷:《四總穴歌》說「面口合谷收」,就是說合谷穴具有治療面部病症的作用,因為合谷穴可疏通局部經絡氣血。
②背部腧穴:膈俞,肝俞,腎俞,脾俞。
背部穴位可增強機體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消除水腫。
③水分:水分臍上1寸處。
此穴可助收腹去脂,同時可消除水腫。
④三陰交:艾灸此穴可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調節內分泌。
⑤血海:大腿內側,膝蓋骨內側端向上2寸,股四頭肌內側頭隆起處。
⑥關元:小腹正中,肚臍下面一巴掌的位置(四指併攏的寬度)。
⑦氣海:肚臍下面,肚臍和關元穴的中點。
⑧足三里: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該處即是。
⑨太溪: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在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艾灸此穴,可滋陰益腎。
做全身調理時,用溫和灸的方法艾灸,每次每個穴位10-15分鐘,或灸至穴位暖和、微微發紅即可,艾灸距離穴位3-5厘米,隔天艾灸一次,10次為一療程。
注意事項
艾條懸灸法較隔姜灸法更為安全簡便,患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自行施灸,但是起效較慢,須堅持長時間治療。
艾灸禁忌:
1.空腹,過飽,酒後,極度疲勞和一切熱性紅腫疾病者禁止艾灸,防止暈灸。
2.嬰幼兒、昏迷患者、感覺障礙、皮膚潰瘍處、腫瘤晚期、糖尿病、結核病、出血性腦血管疾病(急性期)、大量吐(咯)血、孕婦禁止艾灸。
艾灸事項:
1. 在施灸之前要保持心情平靜,大怒、大喜、大悲之後,不宜馬上艾灸。
2. 艾灸後,要樂觀愉快,心情開朗,精心調養,戒色慾,勿過勞,清淡素食,以助療效。
3. 使用灸法調理要有耐心,勿急於求成,灸從久,要有長久堅持下去的信心,這樣才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於養生保健,更要持之以恆。
4. 艾灸的時間,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陰晴天也不須避忌。
失眠症在晚上灸比較好。
5. 艾灸的不良反應,一般無不良反應,但由於體質和症狀不同,開始施灸可能引起發熱、疲倦、口乾、全身不適等反應,一般不需顧忌,繼續施灸即能消失。
6. 施灸後,要避免著涼,秋冬季待穿戴整齊後,頭上和身上的汗消下去後,再出門。
春夏艾灸後,也要注意保暖。
施灸的當天不要洗澡,以免染上風寒。
7. 在艾灸之前後,都要喝一杯溫白開水,有利於艾灸後排毒。
艾灸配穴全集
用穴得當,立竿見影!
治療原則:盛則泄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下陷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凡病屬虛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
凡病實熱者多取四肢穴道灸之。
凡病在上部者,肩髃、曲池、郄門、外關、內關、合谷皆可用。
凡病在下部者,環跳、陽陵泉、太沖、足三里、三陰交皆可用。
預防一切傳染病,灸中脘、關元、足三里,經常灸更佳。
凡病屬全身者,可取大椎、風門、身柱、腎俞、中脘、關元、足三里。
常見症狀及雜病
【頭痛】頭維、上星、百會、風池、天柱、風門、合谷、足三里、陽陵泉、太沖、申脈,根據頭痛部位適當選穴。
【偏頭痛】風池、頭維、通天(灸良效)、太陽、列缺、陽陵泉、丘墟,取患側穴。
【發熱】風池、大杼、大椎、曲池、三間、後溪、足三里
【盜汗】百會、肝俞、陰郄穴、後溪。
【嘔吐】身柱、上脘、內關、足三里。
【水腫】腎俞、三焦俞、膀胱俞、中脘、關元、水分、陰陵泉、三陰交。
【腹水】腎俞、三焦俞、水道、中脘、水分、關元、陰陵泉、足三里、水泉、公孫、太白。
【腹痛】 1、上腹部:上脘、中脘、梁門、梁丘、足三里。
2、下腹部:天樞、關元、內關、公孫。
【哮喘】大椎、肺俞、膻中、腎俞、中脘、關元、足三里。
【咯血】肺俞、曲池、尺澤、三陽絡、郄門、血海。
【衄血】大椎、上星、迎香、手三里、尺澤、溫溜、孔最、合谷、少商。
【心悸】內關、膻中、心俞、足三里。
【腰背痛】大杼、肝俞、腎俞、次髎、委中、承山。
【腳跟痛】仆參、水泉、申脈、照海、局部灸。
【便秘】左腹結、天樞、神門、支溝、大腸俞、足三里。
【便血(腸出血)】天樞、溫溜、合谷、大腸俞、秩邊、陽陵泉、承山、梁丘。
【休克】百會、神闕、大陵、足三里、人中。
【驚厥】大椎、曲池、陽陵泉、足三里、手足十二井。
【失語】啞門、廉泉、天突、內關、通里、合谷。
【瘧疾】大椎、間使、足三里、後溪。
【身體虛弱】大椎、中脘、關元、足三里。
【中毒】築賓灸能下胎毒、藥毒。
水毒取腎俞,食物中毒取大腸俞。
【輸血輸液反應】百會、大椎、曲池、足三里。
【血沉速率快】大椎、陽陵泉、膈俞。
【感冒】風門、大椎、太陽、尺澤、合谷、外關、足三里。
專灸風門、足三里可預防流感。
【氣管炎】風門、大杼、身柱、膈俞、腎俞、肺俞、中府、膻中、中脘、尺澤、豐隆。
【支氣管哮喘】風門、身柱、肺俞、靈台、脾俞、腎俞、天突、中脘、中府、膻中、尺澤、內關、足三里。
三伏天灸大椎穴。
【肺炎】風門、心俞、肺俞、尺澤、孔最、足三里。
【肺化膿症】大椎、肺俞、孔最、足三里。
【肺結核】體溫正常者:肺俞、胃俞、中脘、列缺、足三里。
體溫略高者:大杼、身柱、曲池、尺澤,此病亦早灸長灸。
【肺癌】肺俞、膏盲、中府、孔最、足三里。
【胸膜炎】肩井、風門、至陽、膈俞、肝俞、期門、中脘、支溝、郄門、陽陵泉、外丘。
循環系統疾病
【高血壓】百會(輕灸)、風池、人迎、肝俞、腎俞、曲池、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太沖、風門。
【中風預防】
1、風池、天柱、肩井、手三里、神門、陽陵泉、風市、足三里,凡八穴,左右兩側灸,隔2日一次。
2、膝眼灸,灸療時間稍長,建議60分鐘以上。
3、百會、肩井、大椎、曲池、手三里、間使、足三里,七穴同用,雙側灸。
4、足三里、絕骨。
以上任選一方。
【動脈硬化】大杼、大椎、腎俞、陽陵泉、足三里
【心功能亢進】心俞、膻中、巨闕、郄門、內關、陰郄、神門、足三里。
【冠心病】厥陰俞、神道、心俞、天宗、膻中、巨闕、曲池、郄門、大陵、太淵、三陰交、太溪。
心絞痛發作時,灸郄門、內關、膻中。
【心律失常】同冠心病。
【風濕性心臟病】心俞、靈台、肝俞、巨闕、郄門、小海、神門、足三里。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俞、脾俞、腎俞、郄門、內關、中脘、足三里。
【無脈症】心俞、曲池、尺澤、內關、通里、太淵、列缺。
血液系統疾病
【貧血】膈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絕骨。
【白血病】膈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絕骨,心俞、大椎、血海。
【紫癜】風門、膈俞、中脘、曲池、風市、足三里、築賓。
【白細胞減少症】大椎、膈俞、脾俞、足三里、關元。
消化系統疾病
【口腔炎】頰車、地倉、下關、曲池、合谷、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
【下牙痛】頰車、大迎、下關、溫溜、合谷、三間。
【齒齦痛】手三里、曲池、厥陰俞。
【食管痙攣】膻中、巨闕、中脘、、內關、膈俞、至陽、足三里、內廷。
【急性胃腸炎】中脘、梁門、水分、大腸俞、溫溜、內關、梁丘、足三里。
【慢性胃腸炎】上脘、中脘、梁門、脾俞、偏歷、足三里。
【胃潰瘍】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陽陵泉。
【胃酸過多症】中脘、不容、巨闕、膏盲、胃倉、陽陵泉、中封、地機。
【胃痙攣】中脘、梁門、章門、巨闕、肝俞、胃俞、梁丘、足三里、內廷。
【胃擴張】上脘、中脘、氣海、至陽、膈俞、脾俞、胃俞、足三里。
【胃下垂】百會、中脘、大橫、氣海、胃俞、上巨虛、足三里。
【十二指潰瘍】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陽陵泉,胃倉、滑肉門。
【腸絞痛】天樞、神闕(膈鹽灸)、氣海、大巨、大腸俞、足三里。
【闌尾炎】下脘、氣海、大巨、大腸俞、溫溜、梁丘、闌尾穴、合谷、上巨虛,急性者宜多灸。
【腸梗阻】中脘、氣海、天樞、命門、大腸俞、腎俞、陽池、足三里。
【腸道蛔蟲症(蛔厥)急救】膈鹽灸神闕數十至百壯。
【膽道蛔蟲症】膽俞、日月、期門、陽陵泉。
【膽結石】日月、期門、梁門、至陽、天宗、膽俞、陽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右側穴治療。
【膽囊炎】日月、期門、梁門、至陽、天宗、膽俞、陽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雙側穴位。
【肝臟疾患】期門、中脘、膈俞、肝俞、膽俞、至陽、陽陵泉、蠡溝、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沖。
【黃疸型肝炎】期門、中脘、膈俞、肝俞、膽俞、至陽、陽陵泉、蠡溝、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沖、脾俞。
【肝功能異常】至陽、膈俞、膽俞、中脘、陽陵泉,灸法有良效。
【食慾缺乏、消化不良】中脘、天樞、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
【細菌性痢疾】氣海、上巨虛、天樞。
發熱加合谷、曲池;濕重加陰陵泉。
據統計,治癒率90%以上。
可酌情配:梁丘、崑崙、足三里、大腸俞、次髎、大椎。
【結腸炎(慢性腹瀉、雞鳴泄)】中脘、天樞、脾俞、腎俞、大腸俞、足三里。
【開刀後腹脹】足三里、內廷、公孫。
【結腸炎】天樞、足三里。
良效。
【脫崗】百會、命門、次髎、秩邊、長強、承山、合谷。
【腹膜炎】中脘、水分、天樞、氣海、水道、脾俞、腎俞、大腸俞、足三里、三陰交。
【食管癌】膈俞、膻中、中脘、內關、足三里。
【胃癌】胃俞、中脘、梁門、足三里、築賓。
【肝硬化】至陽、肝俞、期門、上脘、水分、陰陵泉、三陰交。
【原發性肝癌】至陽、肝俞、期門、上脘、水分、陰陵泉、三陰交、丘墟、陽陵泉。
神經系統疾病
【中風(腦出血)】病初發艾條灸百會5-10分鐘,使血管收縮,足三里、三陰交各用艾灸儀灸20-30分鐘,降低血壓,防止出血。
【偏癱(中風後遺症)】
天柱、心俞、肝俞、腎俞、曲池。
上肢癱:曲池、合谷、臑(nao)俞、手三里、陽池。
下肢癱:秩邊、環跳、足三里、陽陵泉、絕骨、三陰交。
【癔症(髒燥病)】
抑鬱性(不語)膻中、內關。
必要時刺人中。
興奮性(狂躁):膻中、內關、神門、足三里、太沖。
內服方:甘麥大棗湯加味:小麥30克,大棗10枚,甘草、遠志10克,炒棗仁、牡蠣各15克,水煎服,連服數10劑,有良效。
【神經衰弱】百會、風池、大椎、心俞、肝俞、腎俞、中脘、曲池、神門、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
【失眠】心俞、腎俞、神門、足三里、三陰交。
【嗜眠】百會、風池、神門、足三里、太沖。
【精神分裂症】風府、大椎、身柱、心俞、神門、大陵、足三里。
【癲癇】百會、風府、陶道、心俞、肝俞、鳩尾、後溪、間使、太沖、豐隆、身柱,甚效。
【舞蹈病】曲池、手三里、合谷、風池、大椎、風市、陽陵泉、足三里、絕骨、太沖。
【三叉神經痛】上支痛:陽白、太陽、懸顱、頰車、列缺、贊竹。
中支痛:上關、下關、聽會、顴髎、合谷。
下支痛:頰車、翳風、大迎、合谷、俠溪。
【咽喉麻痹(吞咽困難)】天突、廉泉、手三里、魚際、少商、身柱、照海。
【肋間神經痛】膻中、巨闕、期門、章門、膈俞、膽俞、至陽、少海、郄門、陽陵泉、支溝、丘墟、地機。
【橈神經痛】肩髃、曲池、手三里、偏歷、合谷、四瀆。
【正中神經痛】曲池、郄門、內關、勞宮。
【腰神經痛】腎俞、命門、次髎、十七椎下、委中、太溪。
【股神經痛】環跳、居髎、伏兔、風市、血海、陰陵泉。
【坐骨神經痛】腎俞、大腸俞、次髎、環跳、秩邊、殷門、委中、陽陵泉、三陰交、絕骨,病灶段夾脊灸。
【脊髓炎】大椎、大杼、身柱、筋縮、腎俞、陽關、次髎、中極、陽陵泉、三陰交、絕骨,病灶段夾脊穴。
【顏面神經麻痹】太陽、陽白、頰車、地倉、睛明(針)、翳風、聽會、風池、合谷、內廷,膈姜灸法效佳。
【尺神經麻痹】少海、支正、通里、神門。
【上肢神經麻痹及肌肉萎縮】風池、天柱、大椎、肩髃、曲池、合谷、外關、尺澤。
【指間肌萎縮】八邪。
【下肢神經麻痹及肌肉萎縮】環跳、髀關、殷門、委中、陽陵泉、足三里、承山、絕骨。
【呼吸肌麻痹】風池、天柱、大椎、肺俞、膈俞、天突、膻中、孔最、內關、足三里。
【膈肌痙攣(呃逆)】膈俞、天突、足三里、三陰交、行間。
【腓腸肌痙攣】委中、合陽、承山。
【多發性神經根炎】夾脊穴每次選4——6點交替施灸,上下肢取曲池、外關、足三里、陽陵泉、絕骨、解溪、八風、八邪。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急、慢性腎炎】三焦俞、盲俞、腎俞、命門、中脘、水分、中極、陰陵泉、三陰交、復溜、水泉、太溪。
【腎病綜合症】腎俞、命門、太溪、京門,隨症選穴。
【腎盂腎炎】三焦俞、腎俞、膀胱俞、京門、中極、關元、飛揚、三陰交、水泉。
【腎結核】脾俞、腎俞、京門、中脘、水分、足三里。
【腎萎縮】三焦俞、盲俞、腎俞、命門、中脘、水分、中極、陰陵泉、三陰交、復溜、水泉、太溪、關元。
【膀胱結核】膀胱俞、此類、中極、委中、飛揚、水道。
【膀胱炎及尿道炎】腎俞、膀胱俞、次髎、氣海、水道、中極、陰陵泉、三陰交、金門。
【遺尿症(夜尿)】腎俞、關元、中極、尺澤、足三里、三陰交。
【尿血】命門、神門、血海、三陰交、水泉。
【尿頻、尿失禁】腎俞、關元、大赫、中極、尺澤、三陰交、曲泉。
【尿瀦留(癃閉)】三焦俞、足三里、陰陵泉、腎俞、關元、大赫、中極、尺澤、三陰交、曲泉。
【陽痿症】腎俞、命門、次髎、中脘、關元、中極、足三里、太溪。
【遺精、早泄】心俞、腎俞、志室、命門、次髎、關元、足三里、三陰交。
【縮陽症】急灸關元1小時。
【男性不育症】長灸關元、腎俞、三陰交。
精子發育不良可用艾灸儀經常溫灸雙側睪丸。
新陳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疾病
【糖尿病】脾俞、三焦俞、膏盲俞、腎俞、中脘、水泉、氣海、陽池、足三里、三陰交、胃脘下俞。
【甲狀腺功能亢進】風池、風門、腎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陰陵泉。
【甲狀腺功能減退】風池、風門、腎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陰陵泉,長期施灸。
運動系統疾病
【肩關節】肩髃、秉風、天宗、肩貞、曲池、條口、肩內陵。
【肘關節】曲池、天井、尺澤、手三里、小海、合谷。
【膝關節】內膝眼、外膝眼、足三里、陽陵泉、委中、梁丘。
【踝關節】足三里、崑崙、太溪、解溪、丘墟。
【肩周炎(肩凝症、五十肩、樓肩風)】天髎、臑俞、天宗、秉風、肩髃、曲池、條口、四瀆、外關,臂膀不能繞向後背者,針斜刺三角肌的前緣肌中。
【腳氣】足三里、解溪、絕骨、三陰交、八邪。
【類風濕關節炎】發病關節附近及局部施灸,為必灸之點。
【落枕】天柱、肩井、落枕穴,灸患側。
【腕關節綜合症】陽池、陽溪、大陵、外關、合谷、曲池、列缺。
地方病
【大骨節病】
1、全身治療:大椎、大杼、腎俞、中脘、足三里。
2、局部治療:取穴同各種關節炎,局部穴位施灸。
【地方性甲狀腺腫】肩井、天柱、風池、曲池、合谷、足三里,局部治療。
外科及皮膚科疾病
【胸腹手術後疼痛】內關、孔最、合谷、足三里、陽陵泉、梁丘、三陰交、內廷,亦可用背部俞穴。
【手術後頭痛】百會、風池、大椎、頭維、合谷、太沖、申脈。
【上肢手術後疼痛】大椎、肩髃、曲池、合谷、外關。
【下肢手術後疼痛】腎俞、次髎、環跳、足三里、陽陵泉。
【手術後傷口癒合遲緩和疼痛】隔附子餅局部灸或艾灸儀灸。
【頭面癤】靈台、手三里、合谷、養老,局部灸60分鐘。
【上肢癤】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癤】足三里、陽陵泉、築賓,局部。
【乳腺炎(乳癰)】肩井、天宗、膻中、足三里,未潰者隔蒜灸瘡頭,已潰久不收口隔附子餅灸瘡口。
【蜂窩組織炎(癰疽)】肩井、風門、委中,瘡頭隔蒜灸。
【頸淋巴結核(瘰癧)】百勞、肘尖、少海、支溝、陽輔、手三里、曲池、肩井、孔最、風門。
【丹毒】奪命灸(在肩髃與曲池連線中央的略下附近有硬結狀的地方,以手指觸診即得),局部灸。
【凍瘡】上肢灸曲池和局部,下肢灸足三里和局部。
【骨結核】大杼、膏盲、大椎、足三里及局部灸。
【下肢潰瘍】
三陰交隔麵餅艾絨摻雄黃施灸,治小腿潰爛久不收口,兼用藥粉撒布瘡面。
外用方:神效臁瘡膏:輕粉、乳香各5克,冰片、沒藥、松香、樟丹各3克。
官粉、紅粉、血竭花各2克,銀珠1克,以上共研細面。
香油調敷。
【腱鞘炎】灸局部。
【痔瘡】孔最、二白、次髎、秩邊、長強(針)、承山。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陽陵泉、太淵、足三里、沖陽(輕灸)、太沖、中封。
【狂犬咬傷】傷處膈蒜灸,可以解毒。
【蛇咬傷】傷處膈蒜灸,可以解毒。
【蜂蠍蟄傷】局部灸可以止痛。
【雞眼】在病灶局部的中心艾條灸,以知痛為度,長期施灸可以脫落。
【扭傷】局部和對應點灸(在對側或病灶最痛點相應處)。
【下頜關節綜合症】下關、聽會、頰車、手三里、合谷。
【蕁麻疹】風門、身柱、肩髃、血海、足三里、陽交。
【濕疹】肩髃、曲池、陰陵泉。
【陰囊濕疹或多汗】腎俞、三陰交、陰陵泉、太沖。
【神經性皮炎】艾摻雄黃灸局部,艾條灸,星狀散布,勿過多,多灸良效。
【圓形脫髮】局部隔姜灸,腎俞、肝俞、足三里、外關、陽陵泉。
【青年座瘡】曲池、合谷、肝俞、腎俞、足三里、三陰交。
【麻風】小海、手三里、曲池、魚際、承山、豐隆、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然谷、梁丘、湧泉、公孫。
【一切陰疽流注】灸膈俞及局部,灸後反應風熱惡寒,體溫略增無妨,此病亦長灸。
【一切癰疽】靈台、膈俞局部灸,在病灶之本經取穴針刺。
久不收口者用附子餅局部灸。
【橡皮腿】陽陵泉、足三里、絕骨、三陰交、陰陵泉,局部穴位。
【疝氣】大敦、太沖、三陰交。
【一切頭面瘡】曲池、外關。
【一切皮膚病】膈俞、曲池、血海。
【溺水】隔鹽重灸神闕,有回陽之功。
【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肘勞)】用非化膿灸壓痛處,直接灸散開多點,多次灸即愈。
婦產科疾病
【子宮位置異常】中脘、氣海、陽池、腎俞、氣海、三陰交、大敦。
【子宮痙攣】中脘、氣海、大巨、次髎、陽池、三陰交、陰陵泉。
【子宮附件炎】中脘、氣海、大巨、次髎、陽池、三陰交、陰陵泉、歸來。
【月經不調】肝俞、腎俞、次髎、關元、歸來、三陰交、太沖,
【痛經】氣海、歸來、命門、次髎、秩邊、中都、地機、三陰交、水泉。
【功能性子宮出血】膈俞、肝俞、脾俞、次髎、血海、隱白、大敦(單灸隱白、大敦或選一穴。
)
【絕經期綜合症】腎俞、次髎、關元、足三里、三陰交有良效。
【不孕症】關元、子宮、命門、次髎、腎俞、三陰交、地機、長期施灸。
【子宮脫垂】百會、關元、氣海俞、三陰交。
【陰縮:兩乳及前陰收縮】神闕、關元、中極、會陰、行間。
重灸關元良效。
【乳房痛】肩井、足三里、膻中、天宗。
【乳汁不足】膻中、乳根、中脘、陽池、內關、少澤。
【乳汁過多】足臨泣、光明、肩井、天宗、脾俞。
【妊娠嘔吐】膈俞、上脘、中脘、陽池、內關。
【胎位不正】產前一個月艾灸儀溫和灸至陰穴連續多次,每次30分鐘有奇效。
艾條灸至陽亦佳。
【預防小產】隔鹽灸神闕。
【習慣性流產】關元、肝俞、脾俞、命門,提前施灸、超過流產期。
【臨產宮縮異常痛】腎俞、次髎、陰陵泉、公孫。
【難產(滯產)】合谷、支溝、三陰交、至陰。
【胎盤滯留】氣海、合谷、三陰交。
【胎死腹中】合谷、三陰交(針)、至陰。
【產後出血】血海、大敦。
【白帶多】氣海俞、次髎、大巨、關元、中極、地機、三陰交。
【子宮癌】大椎、腎俞、次髎、關元、歸來、築賓、三陰交,要長期直接施灸。
兒科疾病
【吐乳】身柱、上脘、內關、足三里。
【支氣管肺炎】身柱、肺俞、肩井、膻中、曲池、孔最、手三里、太淵、豐隆。
【氣管炎】風門、肺俞、尺澤、太淵。
【哮喘】身柱、靈台。
【肺門淋巴結核】風門、身柱、膏盲、靈台、肺俞、中脘、孔最。
【百日咳】風門、身柱、肺俞、尺澤。
內服藥方:天冬、麥冬、半夏、杏仁、百部、瓜蔞仁、川貝母各10克,橘紅6克,用5——6日良效。
【下痢】天樞、大腸俞、合谷、三陰交。
陰交。
【腹瀉】身柱、大腸俞、天樞、足三里。
【水泄】大腸俞、水分、天樞、足三里。
【消化不良】肺俞、胃俞、中脘、天樞、內廷。
【營養不良、發育遲緩】身柱、大杼、中脘、足三里(少灸),直接灸身柱穴良效。
要堅持長灸,能改變兒童體質由弱變強。
【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
急性期:大椎、風門、身柱、命門、曲池、合谷。
上肢麻痹:大椎、曲垣、肩禺、曲池、尺澤、支溝、內關、手三里、合谷。
腹肌麻痹:前面局部施灸,後面在相對部位取背部穴。
下肢麻痹:腎俞、次髎、殷門、秩邊、承扶、髀關、伏兔、環跳、足三里、委中、承山、陰陵泉、陽陵泉、三陰交、解溪、崑崙、太溪、太沖。
在患側選穴,適當選穴,交替使用。
【小兒夜啼】身柱、中脘、足三里。
【流涎】脾俞、中脘、合谷。
【新生兒破傷風】然谷、神闕。
【拘僂病】身柱、大杼、腎俞、中脘、上巨虛、絕骨。
【流行性腮腺炎(痄腮)】角孫,直接灸或艾灸儀灸均可,灸患側,雙側病灸雙側。
每日一次,1——3次痊癒。
又:翳風、頰車、角孫、手三里、外關。
【新生兒窒息】神闕、內關。
【尿閉】關元、中極、陰陵泉。
身柱之灸:三伏天灸,可促進兒童發育,治療感冒、嘔乳、消化不良、下痢、百日咳、小兒疳症。
宜堅持灸,但不宜取穴過多。
五官科疾病
【麥粒腫(目瘡)】天柱、風池、身柱、肝俞、陽白、太陽、曲池、合谷、內廷、足臨泣,此病頻發,可連續施灸。
【結膜炎】心俞、肝俞、瞳子髎、攢竹、曲池、足三里、足臨泣,局部用針,遠處用灸。
【眼瞼炎】風門、身柱、脾俞、曲池、足三里、陷谷,局部穴位放血,遠端穴位施灸。
【角膜炎】天柱、肝俞、腎俞、足三里、光明。
【眼底出血】風池、肝俞、膈俞、合谷、光明、太沖。
【視網膜炎】風池、肝俞、膈俞、合谷、光明、太沖。
【視力模糊】太陽、風池、天柱、肝俞、合谷、養老、足三里、光明。
【夜盲症】肝俞、合谷、足三里、光明。
【視神經炎及萎縮】睛明、球後、承泣、風池、肝俞、光明、足臨泣,局部針,遠端灸。
【近視】太陽、陽白、風池、肝俞、足三里、光明。
【上眼瞼下垂】陷谷。
或三陰交。
【鼻炎】上星、迎香、風池、風門、曲池、手三里、合谷。
或肺俞。
【額竇炎】上星、迎香、風池、風門、曲池、手三里、合谷。
或肺俞。
【中耳炎】聽宮、聽會、翳風、腎俞、完骨、少海、中渚、太溪。
【耳鳴】聽宮、聽會、翳風、腎俞、完骨、少海、中渚、太溪
【耳源性眩暈(梅尼埃征)】風池、腎俞、翳風、聽會、間使、足三里。
發病時頭頂皮麻木不仁,單灸百會穴奇效。
【耳中痛】聽會、翳風、太溪、四瀆、瘛脈、角孫。
【咽喉炎】大杼、風門、大椎、翳風、人迎、尺澤、列缺、少商(放血),速效。
【齶扁桃體炎】風門、大杼、大椎、尺澤、孔最、列缺、少商(放血)、太溪、照海。
【瘊子】用軟面將瘊子圍起,多灸自落。
【黑痣】在局部用非化膿灸,多灸自落。
【早老年性痴呆】大椎、腎俞、關元、足三里。
從四十歲以後即可施灸,有防早衰的作用。
50種病證針灸最常用穴位統計,一定要收藏!
50種病證針灸最常用穴位統計導讀:大數據來啦~本篇文章涉及5733篇文獻,是50種病證的針灸最常用穴位統計結果,書友們在臨床選穴或進一步深入研究參考時,可以參考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