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答疑:為什麼常用激素藥物治療婦科疾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無論是在日常工作中面對患者時,還是遇到網友的諮詢時,作為婦科醫生的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醫生,這個藥是激素嗎?激素聽說有很多副作用,能不用就儘量不要用吧!」

當遇到這樣的疑問,相信絕大部分的婦科醫生和我一樣,都是有點無奈的——激素恐懼已經深入人心,它是個誤區但要解釋清楚又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

今天我用這篇文章來與大家詳細地解釋:婦科醫生為什麼常用激素藥物治療疾病?

在講激素藥物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育齡女性的避孕問題:為了減少人工流產的發生,避免引起人流後感染、宮腔粘連、不孕等各種併發症。

作為避孕方法的一種,口服避孕藥是國際上最常用、也是最安全的選擇之一。

但除了避孕的用途以外,其實各種避孕藥尤其是短效複方口服避孕藥(COC)還經常被婦科醫生用於治療各種婦科疾病,包括月經過多、月經周期紊亂、痛經、多囊卵巢綜合徵等等。

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女性的內分泌是怎樣調節的。

女性的內分泌,主要指性腺激素的分泌,醫學上稱為下丘腦-垂體-卵巢軸,主要是指位於大腦深部的下丘腦會分泌微量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作用到其下方的腦垂體,受刺激的腦垂體再分泌卵泡刺激素(FSH)和黃體生成素(LH),再作用到卵巢,卵巢接受刺激後,其中的卵泡會逐漸發育成熟並排卵,排卵後形成黃體。

這個過程中卵巢會分泌雌激素(E)和孕激素(P),作用到子宮內膜上,使內膜細胞相繼出現增生和分泌期的改變。

排卵後如果沒有受孕,卵巢黃體到達高峰後會逐漸萎縮退化,雌、孕激素呈下降趨勢,到達最低點子宮內膜失去激素支持出現剝脫,伴隨有出血就是月經。

月經期激素水平最低,又觸發了下丘腦新一個周期的分泌,從而形成了規律的月經。

這個過程聽上去比較複雜,實際上這一自上而下的調節過程不是單向的,卵巢分泌的激素同時對垂體會產生反饋作用,通過正反饋和負反饋來調節這個周期性的過程。

另外,下丘腦和垂體還分泌激素來調節甲狀腺(TSH)、乳腺(PRL)的功能,而另一個內分泌腺體——腎上腺(男女都有),具有合成並分泌多種激素的功能,其中包括雄激素(T)。

以上各種內分泌腺體各司其職,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共同調節正常的月經周期。

因月經失調而去婦科就診的女性,有些人會被醫生要求抽血查性激素,其中就涉及到上述的幾種激素。

可以想像,整個內分泌系統的任何環節出了問題,打破了平衡,就會影響女性卵巢及子宮的周期性變化,造成月經過多或過少、周期縮短或延長、經期淋漓不凈、受孕困難等問題。

既然是激素調節出了問題,我們就要用激素來治療。

少了要補充,多了要抑制,失去節律要調整,沒有排卵要促卵泡發育和促排卵……

理解了為什麼要用激素藥物,再來看下它的分類。

激素藥物主要分幾大類,雌激素類和孕激素類,還有調節激素的激素,其中又有天然的和合成的之分,但其作用有其各自的特點,並沒有好壞之分。

比如,達英-35中的環丙孕酮有降低雄激素的作用,優思明中的屈螺酮可以對抗水鈉儲留,避孕藥中的炔雌醇可以抑制卵泡發育等,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需要來選擇合適的激素藥物。

現代的藥理研究已經比較透徹,激素藥物不斷推陳出新,各種副作用也因此逐漸減少。

比較常見的副作用有噁心、頭痛、情緒改變、乳房疼痛和體重改變,這是指大於等於1%的發生率,但絕大多數女性都能耐受。

但是,激素治療的禁忌症也不可忽視,主要有以下幾種:有靜脈或動脈血栓病史;有偏頭痛病史;嚴重的肝臟疾病;重度腎功能不全;已知或懷疑存在受性激素影響的惡性腫瘤(如生殖器官或乳腺)。

由此可知,一般有正常體檢、平時身體健康的女性基本都是可以接受激素藥物治療的。

因為月經失調或不孕難孕的女性,就診時要提供完整的病史,在充分諮詢醫生後,就請你放心配合醫生開出的激素治療方案吧。

免責聲明:

本文經卓正醫學顧問委員會審核。

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

對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議,可以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想看更多靠譜科普文章,請關注卓正診所公眾號(Distinct-HealthCar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月經的秘密1,看完後受益匪淺

月經是生理上的 循環周期,發生在一些具有 生育能力的 女性人類和黑猩猩與其他 人科動物之間。 母牛、母馬、母駱駝、 母豬、母羊等也會來月經,某些的哺乳類動物則是經歷動情周期。 育齡婦女和靈長類雌...

我們來談談女性的月經咋麼來的

我們都知道每個女性都會有月經,月經一部分帶出了女性身上的毒素,也帶出一部分的血液。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所積累下來的流失就很多了,還要生孩子,其實女人身體的損耗也是比較大的,再加上現代的女性還要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