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員經典培訓教材:「宮頸糜爛」是錯誤表述,早已被棄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阮鳳

「宮頸糜爛」一詞對於大部分女性來說並不陌生,有很多女性在進行婦科檢查時會查出患有宮頸糜爛,並且會從醫生那裡得知一些關於宮頸糜爛的信息,比如醫生會告訴患者宮頸糜爛是一個很嚴重的疾病,可能會發展成宮頸癌。

臨床上對於宮頸糜爛的患者,一些醫生會建議患者治療,對於糜爛面積較小的患者,醫生通常會選擇給予藥物治療,包括抗生素和各種外用栓劑的使用,而對於糜爛面積較大的患者,則使用雷射、微波等物理治療。

這種過度治療的現象在醫療水平較落後的城市較為常見,甚至有些民營婦產科醫院把治療宮頸糜爛當作一種生財途徑。

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案例,一患者在某婦科醫院就診,通過陰道鏡及婦科檢查被診斷為重度宮頸糜爛,醫生建議患者行LEEP術治療,患者得知該手術費用為5000元後拒絕治療,隨後又到另一家醫院就診,經過檢查得出的結果是該患者的宮頸表面光滑無異常。

臨床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極端的案例呢?那是因為大家都對宮頸糜爛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都錯誤地認為它與宮頸癌有密切的聯繫,是一個必須治療的大病,而一些不正規的醫院也就從中找到了創收的機會。

真相:被棄用的詞

「宮頸糜爛」是一個已經被棄用的醫學名詞,在2008年之前之前的教材中,宮頸糜爛指的是宮頸外口處的宮頸陰道部外觀呈顆粒狀的紅色區,是慢性子宮頸炎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

但在200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七版《婦產科學》教材中,該詞被更名為「子宮頸柱狀上皮異位」。

子宮頸分為子宮頸陰道上部和子宮頸陰道部,子宮頸陰道部由復層鱗裝上皮所覆蓋,表面光滑,而宮頸管內則被單層柱狀細胞所覆蓋。

由於柱狀上皮很薄,黏膜下方的毛細血管透出呈紅色,故該區域黏膜呈紅色細顆粒狀。

柱狀上皮容易受到雌激素的影響,女性在青春期之前,體內雌激素水平較低,柱狀上皮就靠宮頸內側生長;當女性進入青春期以後,在雌激素的影響下,柱狀上皮向宮頸外側發展,這時在宮頸外口處所看見的呈紅色顆粒狀的柱狀上皮就是過去所認為的「宮頸糜爛」;而絕經後,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狀上皮又逐漸退回宮頸內,子宮頸恢復光滑。

過去所講的「宮頸糜爛」實際上是柱狀上皮異位,而並非病理意義上所指的粘膜的淺表性壞死性缺損所致的真性糜爛。

「宮頸糜爛」一詞應用多年,給很多女性造成了極大的痛苦和經濟壓力。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醫生和患者都認為宮頸糜爛可能會導致宮頸癌的發生。

實際上,並無相關醫學數據可以證明宮頸糜爛將導致宮頸癌。

生理性居多

生理性的子宮頸柱狀上皮異位較為常見,多見於青春期、妊娠期女性、生育年齡女性雌激素分泌過盛者及口服避孕藥者,在雌激素的作用下,發生柱狀上皮增生和鱗柱交界區外移。

值得強調的是,這種生理性的柱狀上皮異位並不是慢性宮頸炎的一種病理分型,是不需要治療的。

另外,宮頸管柱狀上皮抵抗力低,當異位的柱狀上皮受到細菌或病毒侵襲時容易發生子宮頸的急慢性炎症,出現陰道分泌物增多、性交後出血、膿性或血性分泌物,這種伴有症狀和病原體感染的柱狀上皮異位就屬於病理性的改變,需要進行治療。

急性炎症主要使用針對病原體的抗菌藥治療,而慢性炎症則以雷射、冷凍、微波等物理治療為主,也可選用中藥栓劑。

需要物理治療的慢性子宮頸炎的患者應了解些什麼呢?首先,在物理治療之前必須常規進行宮頸癌的篩查以便排除宮頸癌以及癌前病變。

其檢查方法有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液基細胞學檢查(簡稱TCT)等,其中宮頸刮片為婦科常規檢查,簡便易行,是最重要的輔助檢查,也是防癌普查首選的初篩方法,但是容易出現假陰性,造成漏檢或復檢;而TCT則能減少假陰性,提高細胞學檢查精確度,提高了宮頸癌的檢出率,是篩查宮頸癌的理想檢查方法;其次,物理治療可能會引起宮頸管狹窄和不孕,所以通常不建議有生育需求的女性進行物理治療。

長按上圖3秒鐘,識別二維碼關注

喜歡的話就點讚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