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關註:劉松山教授談「血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松山簡介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血液科主任
主任醫師、教授
四川省名中醫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國中醫藥學會等五個全國中醫血液專委會常委
四川民生報導網訊:平常老百姓常常提到「血象」兩個字,是通俗的說法,指的是血液常規檢查數據,簡稱「血常規」。
到醫院看病,醫生最常開具的化驗單就是血常規檢查單,所以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些基本常識:血常規檢查的主要指標有: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網織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及分類、血小板計數等。
每一項指標的檢查結果,後面有一條不太重視項目「參考值」,實際就是這一檢查指標的正常值範圍。
所以,可以對照後面的「參考值」來初步判斷檢查結果有沒有異常。
白細胞數目增高常見於各種感染、應激(如手術、創傷等),如果明顯升高達20~100×10^9/L以上或更高,要考慮急性白血病。
中性粒細胞比例或數目增多,考慮細菌性感染;白細胞數降低見於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徵、風濕性疾病等)、各種血液病(如白血病、骨髓異常增生症、骨髓纖維化、骨髓瘤等);嗜酸細胞增多則常見於寄生蟲感染(如蛔蟲)、過敏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腫瘤等。
這只是初步判斷,疾病的診斷和預後檢查是非常複雜的,需要綜合分析、全面檢查、動態觀察,醫生往往不能根據一次血常規檢查作出判斷下結論。
1
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網織紅細胞計數的臨床意義
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網織紅細胞絕對值計數三項指標,是診斷貧血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標,如果都正常,那麼就沒有貧血。
平常百姓常常把低血糖性頭暈,低血壓性頭暈當成貧血,是沒有依據和錯誤的。
紅細胞減少、血紅蛋白減少才考慮貧血的診斷,常見於各類貧血性疾病,或者其它疾病伴有貧血的症狀。
血液科疾病多數有貧血的表現,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等,也可見於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等都有貧血症狀,或者以貧血為最初的表現,或者以貧血為疾病發展過程中的必備病症,其它可見於藥物治療相關性貧血,如實體腫瘤、血液腫瘤放化療後骨髓抑制後的低谷期的貧血。
紅細胞增多常見於身體缺氧、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高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心病等。
網織紅細胞絕對值計數,反應了骨髓的造成血功能,網織紅細胞增多,表示骨髓紅系增生旺盛,常見於溶血性貧血、急性失血、巨幼細胞性貧血等。
網織紅細胞絕對值降低,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常見於化療後、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病性貧血。
2
白細胞計數(WBC)及分類的臨床意義
生理性白細胞增高多見於劇烈運動、進食後、妊娠、新生兒。
另外採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細胞數有差異,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細胞數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細胞計數增高,最多見於急性細菌性感染,如急性化膿性感染、急性闌尾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胃腸炎、急性泌尿系炎症等各類感染性疾病,還有就是血液系統常見的疾病如急性白血病。
血液科的重症、急進性疾病引起的白細胞升高,病情比較急、進展很快、白細胞常常異常明顯增高,高於所有細菌感染的情況非常常見,所以,發現就是高白細胞血症,往往與血液病有關。
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升高常常與細菌感染有關,中性杆狀核粒細胞增高見於急性化膿性感染、大出血、嚴重組織損傷、慢性粒細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藥中毒等。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減少多見於某些傳染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過敏性疾病,如濕疹、支氣管哮喘、食物過敏,一些少見的血液病及腫瘤也可以見到,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
淋巴細胞增高見於病毒性感染、兒童感冒,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結核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感染等,其中最常見於病毒感染。
3
溫馨提醒
血常規檢查是疾病診斷的基本檢查,就是一天的檢查結果,早、晚都可能有些差異,也可能受外界因素的干擾而有所波動,所以,血常規檢查需要動態觀察、及時複查,在一些重要的疾病診斷和療效判定上,更需要及時檢查,必要時在醫院進行相應的配套檢查,才能正確診斷、排除某些臨床常見疾病、少見疾病、疑難疾病,切不可自行判斷,隨意判斷血液指標的異常。
因為,動態的血液指標異常和監測,在某些疑難疾病的分析判斷上,還是需要醫生來判斷的。
痛風患者如何看血常規化驗單?
到醫院看病,醫生常給開一個化驗叫血常規,「常規」二字的英文為routing,因此血常規又可縮寫為:「血RT」,習慣上也稱作「血象」,它是病人最常做的一項血液化驗,包括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