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患者如何看血常規化驗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到醫院看病,醫生常給開一個化驗叫血常規,「常規」二字的英文為routing,因此血常規又可縮寫為:「血RT」,習慣上也稱作「血象」,它是病人最常做的一項血液化驗,包括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白細胞分類計數、血紅蛋白測定、血小板計數等質和量的分析,它不僅能反映機體的造血狀態,對其他器官、組織疾病的診斷和監測亦有重要意義。

血常規化驗單上那麼多的數字和字母代表什麼?正常值是多少啊?讓我給您作一簡單介紹!(降尿酸、溶解痛風石,添加衛信:QSL048)

血常規化驗單上有20多項,有一些是只對特殊疾病的專業項目,一般疾病只需關注五項即可:白細胞計數及白細胞分類、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和血小板計數。

1紅細胞(RBC)

主要以蛋白質和鐵構成,紅細胞的主要功能為攜帶和釋放氧氣至各器官組織,並帶回代謝產物二氧化碳至肺泡排出。

紅細胞的壽命一般為120天。

紅細胞(RBC)計數:正常男性為4.0-5.5×1012/L,女性為3.5-5.0×1012/L,新生兒為6.0-7.0×1012/L。

減少:各種貧血。

增多:常見於脫水所致血液濃縮或慢性組織缺氧等慢性肺心病變,脫水、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高原缺氧等。

2血紅蛋白(HB):

俗稱血色素,是一種含有二價鐵的複雜有機化合物,位於紅細胞內,約占紅細胞體積的34%,是真正直接攜帶和釋放氧與二氧化碳的物質。

正常值為:男性為120-160g/L,女性為110-150g/L;兒童(120-140)g/L。

血紅蛋白增多或減少的臨床意義與紅細胞相似。

一般正常情況下,紅細胞數量與血紅蛋白含量的比例是相對固定的,但在某些貧血時,兩者之間的比值將發生變化。

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見於高原居民、胎兒和新生兒、劇烈活動、恐懼、冷水浴等;

②病理性增多:見於嚴重的先天性及後天性心肺疾患、血管畸形及攜氧能力低的異常血紅蛋白病等;也見於某些腫瘤或腎臟疾病。

減少:

①生理性減少:老年人由於骨髓造血功能逐漸降低,可導致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下降。

②病理性減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所伴發的貧血如缺鐵性貧血、葉酸及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因紅細胞膜、酶遺傳性的缺陷或外來因素所致紅細胞破壞過多而導致的貧血,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異常血紅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心臟體外循環的大手術或某些生物化學性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貧血,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貧血。

3白細胞(WBC):

有吞噬、消化和排除異物(細菌、病毒等)的作用。

並有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的功能,故有「人體衛士「之稱,白細胞的壽命平均13天。

通過白細胞計數及分類,用以幫助分析疾病發生的原因,觀察疾病的演變與療效。

白細胞(WBC)計數:正常成人為4-10×109/L,新生兒為15-20×109/L,8個月至2歲嬰兒為11-12×10 9/L。

增多:常見於急性細菌性感染和化膿性炎症,嚴重組織損傷、急性出血、中毒(如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惡性腫瘤、白血病及手術後等。

降低:常見於某些傳染病(傷寒、瘧疾、病毒感染等)、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過敏性休克、脾功能亢進、惡病質、放療或化療後及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白細胞分類計數英文縮寫:DC  檢測各類白細胞所占白細胞總數的百分比例。

白細胞分為5類:

①中性粒細胞英文縮寫:N%

增多和減少與白細胞計數相同。

②嗜酸性粒細胞英文縮寫:E%

增多:常見於過敏性疾病(支氣管哮喘、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食物過敏、神經性鼻炎及由麴黴菌芽胞引起的肺炎等)、

寄生蟲病(急性血吸蟲病、鉤蟲病、絛蟲病、旋毛蟲病、肺吸蟲病等)、某些皮膚病、某些惡性腫瘤(霍奇金病、淋巴系統惡性 疾病等)。

減少:常見於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時,也可見於大手術及某些傳染病的早期。

③嗜鹼性粒細胞 英文縮寫:B%

增多:常見於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鹼粒細胞白血病、骨髓纖維化及某些轉移癌。

④淋巴細胞 英文縮寫:L%

增多:常見於某些病毒或細菌所致的傳染病(麻疹、風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結核病等)、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某些慢性感染和結核病恢復期及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

減少:常見於接觸放射線、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抗淋巴細胞球蛋白治療、淋巴細胞減少症、免疫缺陷病、丙種球蛋白缺乏症等。

⑤單核細胞英文縮寫:M%

增多:常見於某些感染(如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復期、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活動性結核病、淋巴瘤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等。

減少:無重要臨床意義。

4血小板計數:英文縮寫PLT

血小板參與止血與凝血過程。

其正常參考值為:(100-300)×109/L。

血小板減少常見於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瀰漫性血管內凝血、藥物過敏致血小板減少等疾病。

增多(大於400×109/升):①骨髓增生綜合徵:見於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紅細胞增多症等。

②急性反應:急性感染、失血、溶血等。

③其它:脾切除術後。

降低(小於100×109/升):①生成障礙: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

②破壞過多:見於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亢。

③消耗過多:見於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

④家族性血小板減少:巨大血小板綜合徵。

注意:上述各檢測項目的正常參考值只是正常人群中絕大多數人的平均數值,仍有約5%正常人不在此範圍內。

同時因醫院及測量機器不同,會有小的變化,用時注意分析。

GPT俗稱谷丙轉氨酶:其正常值為5一46IU/L。

若高於正常值,可見於各種類型的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變、肝癌以及肝外膽道阻塞性疾病。

亦可見於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腦梗塞、急性胰腺炎、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以及廣泛的肌肉損傷等。

HBsAg即B肝病毒表面抗原:若檢驗報告為陽性,可能是B肝患者或無症狀病毒攜帶者,應進一步檢查肝功及B肝病毒五項,俗稱二對半。

BuN即尿素氮:正常值為2.9一7.2mmol/L。

超過正常值則提示腎臟排泄功能發生障礙。

FBG即空腹血糖:正常值為3.9一6.1mmol/L。

若高於正常值,應複查或查餐後2小時血糖及葡萄糖耐量試驗等,以便確診有否糖尿病。

TCH即總膽固醇:正常值為3.2--6.4mmol/L。

此值升高可見於肥胖症、糖尿病、腎病綜合症、甲狀腺機能低下、黃色瘤、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動脈粥樣硬化以及肝外膽道阻塞性疾病。

膽汁性肝硬變等,若低於正常值,常見於營養不良、甲狀腺機能亢進、惡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及某些感染性疾病及癌症等。

TC即甘油三酯:正常值高見於肥胖症、糖尿病、腎腺皮質功能亢進、腎病綜合症、原發性高脂血症、酒精中毒以及長期攝人高脂肪、高糖、高熱量飲食等。

HOLP即高密度脂蛋白:正常值為1.0一1.8mmol/L。

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LDLP即低密度脂蛋白:它的正常值為1.5?.1mmol/L。

其主要成分為膽固醇,約占50%,該值升高容易促發動脈粥樣硬化。

AFP即甲種胎兒球蛋白:正常值不超過25NG。

如連續幾次檢查都在400以上,則提示有可能為肝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