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氣短、失眠、健忘、眩暈...從中醫辨證施治談心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心悸是什麼感覺?心慌,心跳不正常,煩躁不安,情緒激動,甚至感覺心要從喉嚨口跳出來。

小編經常就會有這樣的感覺,有時候受到朋友毫無惡意的惡作劇就會因受到驚嚇而心跳不已;有時在睡醒時,心臟莫名其妙地急速跳動,久久不能平緩。

心悸又稱心悸病,屬內科疾病的心系疾病。

發生時,患者自覺心跳快而強,自覺驚慌不安,不能自主並伴有心前區不適感。

本病症可見於多種疾病過程中,多與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並存,凡各種原因引起心臟搏動頻率、節律發生異常,均可導致心悸。

中醫認為本證的發生常與平素體質虛弱、情志所傷、勞倦、汗出受邪等有關。

平素體質不強,心氣怯弱,或久病心血不足,或憂思過度,勞傷心脾,使心神不能自主,發為心悸;或腎陰虧虛,水火不濟,虛火妄動,上擾心神而致病;或脾腎陽虛,不能蒸化水液,停聚為飲,上犯於心,心陽被遏,心脈痹阻,而發該病。

自覺心跳心慌,時作時息,並有善驚易恐,坐臥不安,甚則不能自主。

辨證施治

1.心虛膽怯

證候:心跳心慌,時作時息,並有善驚易恐,坐臥不安,甚則不能自主。

兼見氣短神疲,驚悸不安,舌淡苔薄,脈細數。

治則:鎮驚定志,養心安神。

主方:安神定志丸加減。

方藥:遠志、石菖蒲、茯神、茯苓、硃砂(沖服)、龍齒(先煎)、黨參。

2.心血不足

證候:心悸頭暈,動則尤甚,健忘,面色不華,倦怠乏力,唇、甲色淡,舌質淡紅,苔薄,脈細弱。

治則:補血養心,益氣安神。

主方:歸脾湯加減。

方藥:白朮、當歸、白茯苓、黃芪(炒)、龍眼肉、遠志、酸棗仁(炒)、木香、甘草(炙、人參。

3.心陰虧虛

證候:心煩少寐,頭暈目眩,夢遺健忘,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則:滋陰清火,養心安神。

主方:硃砂安神丸合天王補心丹加減。

方藥:硃砂、黃連、地黃、當歸、甘草(硃砂安神丸);酸棗仁、柏子仁、當歸、天冬、麥冬、生地、人參、丹參、玄參、雲苓、五味子、遠志肉、桔梗(天王補心丹)。

4.心陽不振

證候:心悸怔忡善驚,多夢失眠健忘,神志遲呆,自汗,胃納不佳,脈細而弱。

治則: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主方: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湯加減。

方藥:桂枝(去皮)、甘草(炙)、牡蠣(熬)、龍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人參、附子、青黛(參附湯)。

5.心脈瘀阻

證候:心痛時作,氣短乏力,胸悶,咳痰,舌暗,脈沉細或結代。

治則:活血化瘀,理氣通絡。

主方:血府逐瘀湯加減。

方藥:當歸、生地、桃仁、紅花、枳殼、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6.水飲凌心

證候:胸悶氣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腫,舌淡,脈沉細。

治則:振奮心陽,化氣行水。

主方:苓桂術甘湯加減。

方藥:茯苓、桂枝去皮、白朮、甘草炙。

7.心陽暴脫

證候:心悸,氣息微弱,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舌質淡白,脈微欲絕。

治則:回陽固脫。

主方:參附湯加減。

方藥:人參、附子、青黛。

本文醫學內容由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殷惠軍審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氣虛的中醫調理方法

血虛是血液失常的一種表現,是指血液生成不足或血的濡養功能減退的一種病理狀態。血虛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並沒有非常明顯的症狀。血虛者,身體易感到疲勞,工作和學習的時候很難集中精神,在進行體育活動時...

「病從脾胃生」之血虛危害!細說辨證和調養~

【原創】 頭條號作者:全順立導語:人到了一定年紀,特別是女性,很容易出現面部皮膚顏色發暗,沒有光澤,有時像蒙著一層不乾淨的黃氣,即使使用了各種護膚品或美容產品,但也不能讓皮膚的色澤回到如前。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