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慕名到這家百年醫院,因為她有個「送子」傳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家慕名而來的這家百年醫院,

坐落在廣州,

在荔灣區荔灣湖畔,

那裡,

有一條馬路叫多寶路,

老廣州人結婚時,

迎親隊伍常常會,

特意繞道這條路上轉一圈,

借多寶美意,

祈求早生貴子。

事實上,關於「生子」的傳說不僅僅是因為路名的好意頭,還緣於這條路上坐落著一所蜚聲海內外的百年老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其前身為創辦於1899年的教會醫院柔濟醫院

而且,其威水史很多就跟生子有關:

探險科學家彭加木就在這裡出生,身為早產兒的他是該院第一個進溫箱的「居民」;

鄧穎超難產後曾在該院醫護人員掩護下逃離國民黨白色恐怖下的廣州城;

這裡誕生了國內第二例、廣東省第一、第二例試管嬰兒;

這裡還是國內首批獲得衛生部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准入單位之一,也是廣東省內規模最大、成功率高、歷史悠久的生殖醫學中心之一。

……

這裡,對很多結婚多年又一子難求的家庭來說,無異於尋求「生子」的聖地。

「第三代人」的堅守與傳承

廣衛君見到劉見橋是在周四的下班時分,他顯得有些疲憊,上午接診超過100位病人,下午剛剛面試完中心的新員工,20個人花了整整3個小時,「和早上診斷病人是否能生育一樣,我也要看看他們適不適合在這個科室干。

」隨著話題的深入,他又恢復到平時患者面前那個生龍活虎的劉主任了。

▲劉見橋主任

作為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下簡稱廣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他喜歡稱自己為「中心第三代人」,算起來,他已在這個科室幹了將近30年。

問起當初怎會選擇從事生殖醫學時,劉見橋坦言,雖然在醫學生中普遍流傳著「金眼科,銀外科,又髒又累婦產科」的說法,但他一開始選擇的就是婦產科。

當時婦產和生殖並無分科,「後來生殖組的人太少了,老主任就把我調過來,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生殖科還不像現在這樣人滿為患,主要是觀念問題,不孕不育的人大多不敢說出來。

」生殖科後來能發展到現在這樣,也是劉見橋始料不及的。

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廣醫三院在生殖科方面的探索還是快人一步,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率先應用試管嬰兒技術。

廣東首例試管嬰兒誕生

1978年,世界第一例試管嬰兒在英國曼徹斯特郊外的奧爾德姆總醫院誕生,隨後世界各國都加入對這一技術的探索。

而對於剛剛實行改革開放的中國來說,這種探索有著現實的難題,「一方面缺乏交流,國外的經驗學不到;另一方面國內實驗條件太簡陋,甚至沒有適合試管嬰兒培養的培養液。

」劉見橋介紹。

國內率先攻克這些難題的是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醫院,1988年3月10日上午8點56分,大陸首例試管嬰兒誕生了。

一年多後,1989年9月16日,國內第二例、廣東省第一例試管嬰兒就在廣醫三院(時為「廣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生殖科誕生,這直接奠定了該科在省內外生殖科學上的地位。

帶頭攻克這一難題的就是將劉見橋調入生殖科的老主任陳元本,他也是劉主任口中所說的「中心第一代人」。

回憶起30年前的這件威水史,陳元本記憶反倒有些零散,在他看來,這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早中期,英文很好的陳元本就已通過國外同學寄來的資料開始關注試管嬰兒技術。

1986年,他和暨南大學、廣州市計生科研所共同開展了試管嬰兒合作項目,邀請了國外專家教授流程及技術。

在經過20多人次的嘗試失敗後,1988年,陳元本成功將試管中的受精卵植入母體,隨後又親自操刀將省內第一例試管嬰兒帶到人世間。

老主任風輕雲淡地講述的這個故事,對當時還是年輕醫生的劉見橋來說,無疑是極大的鼓舞。

他或親眼所見或旁聽到的過程,則更常被傳頌:為了製作類似母體羊水的培養液,必須尋找優質的水源,生殖科找尋了包括白雲山在內的廣州及周邊地區水源,都不甚理想,最後陳元本帶領大家到肇慶鼎湖山提取山泉水,蒸餾了30多次,才配製出高純度培養液,這才有了後面的成功。

「老一輩專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文化傳承鑄造了核心價值觀,這也是廣醫三院生殖中心的無價之寶」,劉見橋告訴廣衛君,這種精神就是,一個人要盡力幫社會解決問題,推動社會發展,為社會帶來更多福祉。

遇見生殖醫學的未來

在廣醫三院內,矗立著老院長梁毅文的塑像,這是整個醫院的精神偶像。

「南梁(毅文)北林(巧稚)」是流傳在醫學界的佳話,梁毅文和林巧稚都畢業於教會創辦的學校,都將畢生精力獻給了婦產醫學。

在塑像左手邊不到30米處,就是生殖醫學中心的所在地。

到過此地的人,會發現這裡更像是一個博覽館,古香古色的建築設計,不時能見到竹影晃動,進入5米高的大堂後,環壁是歷任生殖中心帶頭人簡介,書寫著該中心在我國輔助生殖技術領域所作出的貢獻。

▲2013年,林護堂裝修一新,成為新的生殖中心,為患者提供集看診、檢查、實驗、繳費、挂號、手術於一體的就診服務。

圖為大廳。

這種貢獻,不僅僅是對現有技術的精益求精,更是對未知領域的勇敢探索。

劉見橋回憶,陳元本早在20多年前,就預判了生殖和遺傳在未來將是緊密不可分離的學科,「他有這種眼光,讓我們要把生殖和遺傳聯繫起來做研究,通過生殖手段解決遺傳問題,阻斷遺傳病的傳遞,賦予這個學科更強大的生命力」。

老主任的這種判斷也深刻影響了生殖中心的團隊。

最近的一次成功探索,無疑是2017年3月劉見橋團隊在國際期刊MolecularGenetics and Genomics (《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上發表其運用基因編輯技術修復缺陷基因胚胎的研究。

該研究是人類二倍體胚胎(即一個卵子和一條精子組成的胚胎)基因編輯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證實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讓科學家對人類的DNA進行定點改造,為通過改造缺陷基因來治療遺傳疾病提供了可能性。

這是全球首篇關於CRISPR技術在人類二倍體胚胎中應用的描述。

「做這個研究的初衷是,我們發現很多遺傳病只能診斷不能治療,而一個遺傳缺陷患兒的出現,將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負擔。

基於此,劉見橋團隊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對攜帶致病基因的正常受精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最後得到一個正常不含致病基因的胚胎。

這個技術可從源頭上阻斷遺傳病向下一代傳播的可能,雖然目前還未能應用於臨床上,但也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爭議中堅守醫學溫情

伴隨著掌聲而來的還有爭議,有些倫理學家認為,人類基因是天生的,你不能改,人的基因怎麼能改、怎麼能變呢?這不是違背了生物進化的原理?

劉見橋坦言,這半年多來,他接受了無數的採訪,一本美國雜誌的記者甚至帶著攻擊性的語氣採訪。

關於爭議他是做足了心理準備的,研究之初在醫院進行倫理答辯時,專家也有不同聲音,課題組經歷了多次的修改,最後才在2015年通過了倫理委員會審議。

「菜刀可以用來殺人,也可以用來切菜」,這是劉見橋接受採訪時經常說到的一個比喻,他認為,倫理也是不斷進步變化的,廣醫三院最早開展試管嬰兒技術時,很多人也接受不了,但現在做試管嬰兒已經成為一件普遍的事情,觀念隨著時代在改變。

「而且遺傳病本身就是生物進化中的一個產物,將其消滅並不會改變人類進化的根本軌跡,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有思想和人文關懷,因此不能完全用叢林法則來評判。

醫學救死扶傷,是人類獨有的溫情。

」劉見橋表示。

這種人性最基本的判斷得到來自官方、學界和民間充分的支持。

採訪當天,劉見橋特別打開手機,他微信上收藏了這樣一條新聞,《「CRISPR編輯人類胚胎有效性首次獲證」成功入選2017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該評選由科技日報社主辦,兩院院士、科技記者和網友共同評出,一起入選的國內十大科技新聞有:墨子號實現星地量子通信、人工合成4條真核生物酵母染色體、天舟一號發射並首次實現「空中加油」、C919大飛機首飛等。

不孕不育攀升 醫患友好相待

劉見橋很忙,每周要出診5天,100多人的生殖醫學中心每天都在高強度運作著。

在此背後是一串每年都在增加的數字,生殖醫學中心每年接診病人超過30萬人次,每年手術量超過2萬人次,在這些病人中,有1/3來自廣州地區,將近一半來自省內其他地區,省外病人占20%左右,境外病人有5%〜6%,可謂覆蓋了全球的患者。

截至當前,中心已實施生殖助孕技術超過兩萬個周期,每年試管嬰兒治療周期數超過4000周期,總體妊娠率達到 55%以上,無論規模還是成功率均達國內先進水平。

據權威統計,廣東省不孕不育率高達13%以上,隨著全面二孩政策放開,這個比例還會上升。

採訪當天,來自梅州的蘇先生告訴記者,來廣醫三院之前,他和老婆已經輾轉了三家醫院,包括粵東汕頭的一家醫院和廣州的兩家醫院都分別做過人工授精術,皆告失敗。

現在他老婆正在進行催卵動員,夫妻兩人租住在醫院旁邊,做好長期作戰準備,「雖然求醫辛苦,但如果最終能成功,一切付出都值得。

」蘇先生說。

類似蘇先生這樣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生殖中心發生,不幸的情況有千萬種,但幸福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最終通過輔助技術,誕下健康的寶寶。

▲劉見橋主任出診

給劉見橋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個患者來自中山,夫妻兩人都40多歲了,從35歲就開始做試管嬰兒,十幾次均告失敗,到廣醫三院又做了兩次,還是懷不上,「身體條件已無法滿足,我就勸他老公放棄吧,結果一個大男人在診室號啕大哭。

」劉見橋說,對於很多不孕不育患者來說,心理壓力的開解甚至比技術治療更為重要。

正因為這樣,他對生殖中心團隊最基本的要求是,在保證醫療質量的前提下,接診流程設計一定要秉承友好原則。

這在醫院內得到很好體現,例如中心的玻璃外牆都被牆外的竹子所掩蓋,以充分照顧到患者隱私;每個角落以及病房、就診室都放有魚缸,以減輕患者心理上的恐懼。

中心副主任醫師黃青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中心成立後特別要求醫護人員能主動察覺患者的需要,主動提供服務,如每周四在醫院開展生殖醫學宣講,給將要來就診的患者提供一個問答平台,對每個來就診的患者實施一個醫生跟到底的政策。

聯盟幫扶 讓「種子」成長

「無論多忙,病人都看不完」,劉見橋常常納悶,怎麼病人會這麼多?

這兩年來,除了潛心科研和科室的發展,劉見橋帶領中心在努力做另外一件事——基層幫扶。

去年,醫院構建了「廣東省柔濟不孕症協作網」,建設「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不孕不育專科聯盟」體系,旨在讓不孕症人群在家門口就能解決就醫難題。

劉見橋經常接診到基層病人,也常到基層授課,發現絕大部分的市縣級醫院都沒有生殖中心,甚至連不孕症專科都沒有,老百姓只能在婦產科就診,往往得不到專業的診斷和治療,最後花錢花精力又無效果。

而不孕不育專科聯盟正是希望通過幫扶提高基層不孕症的診治能力,藉助廣醫三院這個教學醫院平台,把基層婦產科醫生接上來進行為期3個月以上的培訓,讓他們熟悉不孕症的處理流程,同時生殖中心的專業醫生也會不定期下去授課。

「事實上90%的不孕症都不需要進行試管嬰兒手術,在縣一級醫院就可以完成治療,我們希望培養的這些『種子』能到基層解決問題。

」劉見橋介紹,現在已有40多家醫院參與聯盟,從2013年開始,生殖中心已幫助9個市縣醫院建成了不孕症專科。

這個早幾年還只是「做做看」的想法,在近幾年實踐中不斷收到成效,讓劉見橋更有信心的則是,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到,新時代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擁有生育權是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最基本權利之一,而不平衡不充分正是因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我們搭建聯盟進行幫扶,就是為了解決這種不平衡不充分。

」劉見橋闡述了自己的理解。

記者| 李楠楠

編輯| Catherine 通訊員|黃賢君

廣東衛生在線全媒體團隊出品

歡迎分享此文,讓更多人了解這家醫院的生子傳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八九成不孕症 無需做試管嬰

有關數據顯示,我國當前不孕症發病率高達10%~15%,這意味著100對夫妻中可能就有10~15對面臨不孕不育症問題。據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劉見橋介紹,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後...

廣醫三院專家:九成不孕症無需做試管

南都訊 記者王道斌 實習生陳樂佳 通訊員白恬 溫鏗「不孕症的診斷不是難事,如果條件允許,100%的不孕症診斷可以在基層完成,而85%-90%的不孕症是不需要做試管嬰兒的。」廣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主...

第三代試管嬰技術來了 不孕症人群又添一福音

原標題:第三代試管嬰技術來了廣州廣醫三院近日順利通過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項目(PGD,俗稱「第三代試管嬰兒」)試運行評審,不孕症人群又添一福音!針對PGD項目的開展,目前廣醫三院已成立了由生殖醫...

懷不上孕 男性因素占一半!

(健康時報記者 楊麗萍) 30年前,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誕生了中國大陸第一個試管嬰兒;30年後,每年超過20萬試管嬰兒在大陸誕生。很多人在沒有確診為「不孕不育症」之前,並不知道生孩子有多難。越來越多...

喬傑入圍年度科技創新人物

科技日報訊 (姚永玲)作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生殖醫學中心學科帶頭人,喬傑從事婦產科及生殖醫學領域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27年,在我國生殖醫學領域基礎研究向臨床轉化的研究領域進行著開拓性工作。在...

茂名首例試管嬰兒成功受孕

中新網茂名1月15日電 (梁盛 陳月姝)記者15日從廣東茂名市人民醫院獲悉,茂名首例試管嬰兒近日成功受孕,目前孕婦妊娠狀況良好。茂名首例成功接受試管嬰兒技術並順利懷孕的患者梁女士稱,她今年33歲...

市四院輔助生殖技術水平 再上新台階

夫精人工授精試管嬰兒技術通過複審市四院輔助生殖技術水平再上新台階本報訊 作為我市唯一獲批開展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科室,市婦幼保健院生殖醫學中心相繼攻克多項技術難關,目前胚胎移植臨床妊娠率已達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