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大嘴唇厚整個人跟著變醜 可能是得了這種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8-07-17 13:1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李文芳 通訊員 方序 魯青

陳女士又美了回來,這不,這會兒還在朋友圈自信地曬出遊照。

朋友們紛紛留言,多日不見,怎麼這麼美了?陳女士心裡美滋滋的,但她知道,這麼多年來,她一定要定期複查,才能保證自己不再變醜。

很多人第一反應或許是醫療美容,但其實並不是。

一切都要從三年前說起。

2015年3月28日,陳女士因血糖連續增高3年,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內分泌科看門診,曾文衡副主任醫師接診了她。

在簡單詢問了患者病史後,曾文衡副主任醫師仔細端詳了陳女士,鼻子有點大,嘴唇有點厚,聲音偏啞,她心裡已經有了答案了。

「我覺得你的狀態有點像內分泌科的一個病,叫肢端肥大症,跟垂體有關係。

雖然樣子不是很典型,但如果你願意的話,除了血糖之外,我想給你查一個生長激素常規排除一下。

」曾文衡副主任醫師建議說。

「是的,醫生,我是覺得這幾年變醜了,但不知哪裡出了問題。

」陳女士也若有所思地說。

當天下午檢查結果便出來了,跟曾文衡醫生預感的一樣。

一方面,陳女士的生長激素8.21ng/ml,IGF-1 629 ng/ml,均比正常高出好幾倍。

磁共振顯示其患有垂體瘤,且為1.0*0.6cm的微腺瘤,高糖抑制試驗不被抑制。

所有的檢查結果都指向了垂體瘤。

因發現較早,很快,陳女士就接受了手術,術後緩解得很好,GH、IGF-1、高糖抑制試驗都達到緩解標準。

最主要的是,陳女士又變美了,又回到了那個開朗自信的自己。

據悉,這類疾病治療後可實現臨床緩解,但還要定期進行複查。

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成為垂體瘤患者,數據統計,垂體瘤占顱內腫瘤30%左右,但接受內分泌科規律隨訪的患者卻不到30%。

什麼是垂體瘤?垂體分泌正常數量的垂體激素,而腫瘤分泌過多的激素或壓迫正常的垂體組織引起激素分泌過少。

雖然垂體瘤大部分是良性的,但激素的不平衡會產生對機體健康的不良作用。

肢端肥大症則是垂體瘤分泌過多的生長激素引起的疾病。

如果生長激素增高發生於骨骼和器官正在發育的兒童時期,導致的情況稱為巨人症。

反之,如果生長激素過多發生於成年,導致的是肢端肥大症,會引起軀體某些部位的過度生長而不會改變身高。

據了解,以浙醫二院為例,其內分泌科專門設有垂體亞科,更有強大內分泌科、神經外科、放射科、病理科、放療科的垂體MDT團隊。

該科室從事垂體瘤術前和術後的垂體激素評估,內分泌激素功能重建,開展垂體瘤患者的長程管理,提高垂體瘤患者的生存質量。

如何判斷肢端肥大症?

主要症狀:面部骨骼的生長(尤其是下頜);手腳的增大;指環或鞋碼的改變。

其他症狀包括:疲乏或肌無力;多汗或體臭;頭痛;睡眠呼吸暫停;聲嘶或聲音改變;舌變大或皮膚腺體增大;關節運動受限或腕管綜合徵;關節痛或關節周骨性區腫脹;齒縫增寬;手指或足趾的增粗;皮膚增粗或皮垂增多;非主動的體重增加;女性毛髮增多。

肢端肥大症史怎麼診斷?

因為肢端肥大症帶來的改變都是逐漸緩慢發展的,有時候很難被發現感知,所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對預後有很大幫助。

除了指環或鞋碼的改變,你可能會注意到體力、疼痛程度和力量的改變。

為了診斷該病,醫生可能會首先檢測你血液的生長激素(GH)和IGF-1的水平,確診肢端肥大症的檢測是口服糖耐量試驗(OGTT),垂體MRI可以發現腫瘤的存在。

肢端肥大症的治療

如果可能,肢端肥大症的一線治療是手術切除腫瘤。

大部分患者可以通過手術治癒,一些患者需要進一步治療。

放射治療或藥物治療(奧曲肽、蘭瑞肽、溴隱亭、孟魯索特)在一些患者會有效。

術後需要長期隨訪嗎?

任何患者,包括過去還是現在有GH分泌垂體腫瘤,都需要定期到內分泌科定期隨訪。

除定期隨訪血IGF-1的檢測,還需要評估垂體其他激素水平比如腎上腺、甲狀腺、性腺,尤其如果患者存在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是需要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不能隨意中斷藥物治療,應激時需要調整劑量。

內分泌激素替代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環節。

如果需要垂體MRI定期複查。

另外需要檢查甲狀腺和結腸鏡檢查。

浙江新聞+

浙醫二院垂體瘤專科門診:每周五(解放路院區7號樓2樓215房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了解垂體瘤,戰勝垂體瘤——生長激素型垂體瘤

之前我們講了泌乳素型垂體瘤的症狀、原因及治療方式,今天開始,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五病區賈棟主任就為我們講述另外一種垂體瘤——生長激素型垂體瘤,生長激素型垂體瘤主要表現為肢端肥大症及巨人...

垂體瘤了解下 「垂體」究竟是什麼

垂體瘤:90%的人沒有明顯症狀,10%的人臨床上才有明顯症狀。臨床表現有甲亢、視力減退、肢端肥大症、溢乳症等。垂體瘤是一組從垂體前葉和後葉及顱咽管上皮殘餘細胞發生的腫瘤。發病年齡大多在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