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不是藥神》漲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陳慧雲
電影《我不是藥神》自上映以來便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小編也來蹭一波熱度,給大家普及一下知識~
什麼是慢性粒性白血病?
在了解慢性粒性白血病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白血病及其分類。
白血病,是一種血液癌症,造血幹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增殖失控、分化障礙、凋亡受阻,而停滯在細胞發育的不同階段。
在骨髓中異常的原始細胞大量增生,阻礙正常細胞的生成,導致貧血和血小板減少。
從上圖我們可以很直觀的看到:白血病患者紅細胞和血小板明顯減少,而其他細胞明顯增多。
根據白血病細胞的成熟程度和細胞類型可分別分為急性、慢性白血病和淋巴細胞、非淋巴細胞白血病。
如下圖所示:
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王傳君所扮演的呂受益所得的白血病即為慢性粒性白血病(CML),簡稱「慢粒」。
慢粒約占全部白血病的15%,全球發病率為1/10萬人,在我國發病率為0.36/10萬人,可見於各年齡段,不過在我國主要集中在45~50歲,而西方國家則主要集中在65~70歲。
發病機制
所謂粒細胞,是一種細胞質中含顆粒體的白細胞,正常情況下,它由補體調節蛋白調控,並由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分化而成。
但是某些人體內的染色體會發生易位現象,也就是9號染色體中長鏈ABL基因與22號染色體上長鏈的BCR基因發生平行易位,產生BCR-ABL融合基因,而發生改變的22號染色體稱為費城染色體(Ph染色體,由於首先在美國費城(philadelphia)發現,故命名為ph染色體)。
易位後,人體骨髓中的粒細胞不受控制地增長,並在血液中不斷地積累,無限增生。
這種粒細胞惡性增殖的血液癌症,就是慢性粒性白血病。
主要誘因
其中大劑量的電離輻射是主要因素,日本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後倖存者、英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接受放療後以及宮頸癌放療的患者中,慢粒的發病率明顯高於普通人群。
發病特點
主要表現為
根據疾病的進展可分為慢性期、加速期、急變期。
慢性期(5-6年)
超過90%的慢粒患者處於慢性期,該期症狀不明顯或表現為因貧血和脾大引起的乏力、消瘦、易飽和左上腹飽脹感或疼痛感。
在此期如接受靶向酪氨酸激酶抑制劑(電影中的格列寧)治療,患者5年總體生存率和無疾病進展生存率分別達90%和93%。
但若未進行治療,慢粒患者進展為加速期或急變期的危險為最初2年每年10%,而此後每年15%-20%。
加速期(6-9個月)
5%-10%的患者可處於加速期,該期主要表現為:進行性貧血、脾增大加劇、頭痛、骨痛、發熱等。
加速期的慢粒患者生存期為18個月左右或更短,此期接受靶向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治療的效果較差,但也能將生存期增加到4年或更長。
急變期(3-6個月)
急變期,即進入急性白血病階段。
多數患者在進入該期前先有加速期,但約20%的患者可以沒有徵兆就很快進入急變期。
進入急變期的患者預後極差,生存期通常只有5個月,此時即使接受靶向藥物治療,也無明顯的改善。
治療
慢粒藥物治療的發展歷程
自1999年發現以來,甲磺酸伊馬替尼即已成為慢性粒性白血病的標準治療。
格列衛是怎麼起作用的?
我們前面已說明,慢粒的發生是因為9號與22號染色體易位,產生費城染色體及BCR-ABL融合基因。
易位前位於9號染色體的ABL基因編碼P145ABL蛋白 , 它的酪氨酸激酶受到嚴格的調控;
但易位後產生的BCR-ABL融合基因編碼的P210BCL-ABL蛋白的酪氨酸激酶被異常激活。
激活後的酪氨酸激酶通過不同途逕自主地傳導信號, 干擾靶細胞的基本活動(如改變對基質細胞及細胞外基質的黏附性 ,抑制凋亡 ,誘導細胞周期失控等),從而引起細胞增殖惡最終導致慢粒的發生。
也就是說「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在慢粒的發生髮展中起著關鍵作用。
而格列衛(甲磺酸伊馬替尼)正是作用於這一關鍵環節。
格列衛能特異性抑制BCR-ABL+細胞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它能與ATP 或底物競爭位於激酶催化中心的結合位點 ,阻止磷酸基團向酪氨酸殘基轉移, 從而抑制酪氨酸激酸的磷酸化,最終阻止惡性細胞增殖。
具有意義的是,格列衛的出現使得慢粒的治療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在新診斷的慢粒患者中,格列衛的治療可獲得超90%的5年生存率,而這種良好的趨勢如在更長期隨訪中繼續,生存期可普遍超過20年。
更具意義的是,由於格列衛只針對癌細胞中的酪氨酸激酶,而對正常細胞不產生影響,具有高效、低毒的特點,是首個靶向治療的藥物,開創了腫瘤分子靶向治療的新時代。
緊接著伊馬替尼之後,出現了吉非替尼、 埃羅替尼、克唑替尼、達沙替尼、索拉非尼等治療不同腫瘤的靶向藥物......
審稿:廣東省藥學會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陳杰
編輯:廣東省藥學會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陳慧雲
來源:中山一院臨床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