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天壇醫院張力偉:神經腫瘤領域的精準醫學應如何開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神外前沿編者按:隨著精準醫學理念的逐漸普及與逐步深化,神經腫瘤領域也迎來了精準治療時代。

在中華醫學會2017年全國神經腫瘤學術大會召開之際,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張力偉教授接受了《腫瘤醫學論壇》的訪談,訪談內容如下:

1、外科手術+綜合治療——神經腫瘤治療的有效模式

神經腫瘤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疾病,包括多種基因的變化以及各基因之間的相互影響,其診療也正經歷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回顧、不斷思考、不斷發現,但始終不變的是外科手術和綜合治療的應用。

目前臨床技術和設備都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所有技術都在為醫生外科手術提供有力支撐,使醫生能夠在最大範圍切除腫瘤的同時,減少病人損傷,提高手術安全性。

然而,神經腫瘤的臨床特點決定了患者只有通過完整綜合的臨床治療方案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未來神經腫瘤的綜合治療將是圍繞外科手術,藉助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生物醫學知識進行針對性的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以及中醫藥治療等,採用多種治療手段相結合的一種治療模式。

2、以病人為中心,推動多學科協作發展

我國人口眾多,疾病狀況複雜,在臨床上具備大量的病例樣本和大量的臨床資源,進而為我國神經腫瘤的研究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精準醫學的大背景下,我國神經腫瘤的發展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完善。

首先,充分利用臨床資源。

很多醫生認為把病人腫瘤切除後就算完成任務,緊接著就是進行放療化療,沒有站在疾病整體去看待問題,沒有充分的利用好臨床資源。

其實臨床病人的樣本是非常寶貴的資源,是認識疾病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樣本越來越多的話,對腫瘤的認識也會越來越清楚。

其次,整合臨床資源。

我們提到了臨床主導下的基礎研究,是指能夠把臨床上有效的病人信息完整地提供給基礎研究,然後把研究得到的結果反饋到臨床,這對於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如果基礎研究只做動物實驗,而沒有真正應用到臨床中,這種基礎研究是沒有任何生命力的。

只有通過基礎研究來發現臨床問題,再反饋到臨床中去解決問題,才能推進醫學進步。

正如之前和泛生子基因首席科學家閻海教授共同開展針對腦幹膠質瘤的科研項目,就是臨床與基礎研究結合的典型案例

中國腦幹膠質瘤的研究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並且中國的臨床資源豐富,但是有些問題是臨床上無法解答,而基礎研究可以解答的,兩者結合就能促進腦幹膠質瘤研究進展,基於這種共同的願景,我們開始重點對腦幹膠質瘤進行研究。

研究越深入,發現的問題越多,研究興趣越大,許多問題也從未知變成了已知,最終合作產生了很好的科研成果。

因此,通過與閻海教授的合作,為將來神經腫瘤研究開闢出一條臨床和基礎研究相結合的光明大道。

最後,培養臨床科研思維。

很多臨床醫生欠缺臨床科研思維,可能病例很好,但對疾病治療過程的設計有所欠缺,就會影響最終的治療效果。

如果學科之間能交叉在一起進行討論,可能會設計出一個非常好、非常完整的治療過程。

所以臨床醫生要培養臨床科研思維,這樣才能推動神經腫瘤事業的發展。

精準醫療時代,對腫瘤的篩查、診斷、治療都要做到精準,但是所謂的精準治療絕對不是一個醫生來完成的,是需要多學科協作,為病人制定個體化、精準化治療方案,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這才是真正的以病人為中心。

3、基因組學研究,力求審慎

神經腫瘤是一種多基因變異的疾病,過去傳統的腫瘤治療都是按照經驗醫學,可能沒有很強的針對性,那麼,從經驗醫學到精準醫學,一個最主要的標準就是基因組學的出現,基因組學的研究是未來的一個重要方向

在現有的條件下,如果對一個腫瘤病人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篩選出腫瘤相關基因,據此做出有針對性的診斷、有針對性的治療,可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隨著技術、設備的不斷更新升級,基因檢測也越來越精準,也越來越能反映出疾病的實質情況,但是基因檢測的有些問題仍需注意,比如我們檢測到了100個腫瘤相關基因,有多少個基因的突變率是超過10%、20%、甚至50%呢?

我們知道,腦腫瘤是多基因之間相互影響造成的,而基因又受環境、條件等很多因素的影響,那麼,超過50%突變基因可能對於腫瘤是一個有效基因,那低於10%的突變基因是不是就是無效基因呢?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所以說,多基因檢測是有一定意義和必要性的,但要圍繞病人的整個病程來做,這樣進行治療才有意義、有針對性。

4、用科學的眼光看待精準醫學

當前,我國精準醫學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但是任何一個科學都要經歷不斷成長、不斷成熟的過程,無論在基因研究方面還是免疫治療等方面,我們的醫學教育都需要加強,全民都要用科學的眼光看待精準醫學。

臨床工作者應通過各種渠道對醫學知識進行科學宣傳,對精準醫學的常見問題進行解答:例如基因檢測能為未來疾病治療帶來怎樣的益處?基因檢測對疾病的治療是否具有針對性?疾病對於遺傳、對於下一代是否會有影響?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單純誇大精準醫學、誇大基因檢測,畢竟基因變化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免疫治療同樣是類似情況。

我們做科研、出成果,不能只停留在實驗室,只停留在臨床科學家和基礎研究科學家的興奮當中,應當把這些成果帶給全球,帶給更多的公眾,讓更多的老百姓一起分享,這樣才能逐漸地認識到科學,認識到科學會改變我們的生活。

近十年來,技術和設備的快速發展為神經腫瘤領域帶來極大的突破,很多技術會形成一個從萌芽期到狂熱期、再到幻滅期、復甦期、成熟期的曲線,我們不但是跟隨,而且做到了引領,當然在技術和人才的整合上進步也很快,比如多模態影像技術的整合。

神經腫瘤的精準醫學時代已經到來,我們要緊跟步伐、不斷完善、不斷創新,推進我國神經腫瘤的診療向更高的水平邁進!

張力偉教授,主任醫師,首都醫科大學及清華大學神經外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

任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顱底外科學會(WFSBS)執行委員,世界神經外科學會(WFNS)顱底外科委員會執行委員,亞太顱底外科協會執行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副會長、候任會長,中國醫師協會神經腫瘤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北京神經外科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神經腫瘤學組組長,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顱底外科分會主任委員,中國解剖學會人腦庫研究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及腫瘤組組長,中國顱底多學科協作組組長,教育部衛生部科研項目評審專家,衛生部高級職稱評審專家,衛生部臨床路徑技術審核專家,國家863課題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選委員會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曾任清華大學臨床神經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清華大學醫學院兼職教授,《中華神經外科雜誌》副主編,《Neurosurgery》雜誌中文版腫瘤分冊主編,《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誌》等中文核心期刊編委。

本文出處;腫瘤醫學論壇,轉載已獲其授權;原文標題《專家訪談 | 神經腫瘤的精準醫學時代》

相關報導:

[專題]世界第一個腦幹膠質瘤共識「腦幹膠質瘤綜合診療中國專家共識」全文|張力偉寄語

[簡訊]北京天壇醫院張力偉當選世界顱底外科協會執委

張力偉:腦幹膠質瘤基因組學研究的突破性進展

頭部腫瘤規範化手術課題啟動 張力偉領銜

[簡訊] 中國醫促會顱底外科分會在京成立 首任主委張力偉

[演講]天壇醫院張力偉:哪些技術將給腦幹腫瘤治療帶來希望

[人物]天壇醫院張力偉: 走進王忠誠院士的醫學世界

[簡訊]2016中華醫學科技獎揭曉 神外領域趙世光、張力偉、王任直三團隊獲獎

▼▼醫生或患者聯繫我們請點擊「閱讀原文」或加微信zhizixiaobian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