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生 | 張力偉:在「生命禁區」創造奇蹟的神經外科專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創 2016-01-04 大醫生兵器譜 大醫生兵器譜

尋訪中國頂尖醫療團隊——

本期人物:

張 力 偉

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

大醫生兵器譜首席主筆 荊冰

人體最複雜、最神秘的部位在哪裡?大腦!在這個區域動手術,對於醫生來說,永遠都是一次穿越生死的挑戰。

在大腦深處,俯臥在顱底表面,有個比拇指稍大的器官叫做腦幹,它幾乎管轄著生命的一切,如呼吸、心跳、意識等。

相比較大腦其他部位,腦幹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和重要的生理功能,長期以來被稱為腦部手術的「禁區」「無人區」

在腦幹上「動刀」,不僅要求醫生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紮實的解剖知識與顯微外科操作技術,還要有頑強的意志和耐心,稍有閃失,患者將失去感覺、意識,甚至呼吸。

在堪稱中國神經外科「航空母艦」的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有這樣一位治療顱底、腦幹腫瘤的專家,他不僅帶領團隊一次次成功摘除高難度罕見顱底、腦幹腫瘤。

更重要的是,他對於腦幹膠質瘤的基礎研究,被稱為神經外科史上關於腦幹膠質瘤最重要的發現之一,讓無數失去信心的患者再次見到希望。

他就是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候任會長、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神經腫瘤學組組長、博士生導師 張力偉教授。

十年磨礪

終結科研碩果

2014年6月1日,在國內各主要媒體上,都刊發了這樣一條消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張力偉教授與美國杜克大學閻海教授聯合,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腦幹膠質瘤中存在特異的基因突變,報告發表在世界頂級的學術期刊《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上,影響因子高達30多分。

此項研究也被稱為「世界神經外科領域關於腦幹腫瘤中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業內無不為此振奮。

這一年,距離張力偉教授正式從事腦幹腫瘤臨床與基礎研究領域整整10年。

只有他和他的研究團隊知道,這是怎樣艱苦的10年。

2004年,時任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的張力偉,被他的恩師、我國神經外科創始人之一王忠誠院士「欽點」,就任顱底、腦幹病區主任。

而張力偉坦言,之前他恰恰沒有把腦幹腫瘤病區作為自己的首選。

「難,壓力大,手術效果還不好!」他直言不諱,這其實正是當時腦幹腫瘤診療的狀態。

有多難?儘管顯微神經外科技術日臻成熟,但迄今為止顱底腦幹手術仍是神經外科界公認難度最大的領域,複雜程度一般人難以想像:這裡密布著全身重要的神經傳導束和神經核團,從點到面每塊組織都有重要的神經功能,供應人體腦部血液循環最重要的4個主要血管中的2條「椎基動脈系統」大部分支配腦幹血液供應。

而腦幹腫瘤經常與腦幹組織、神經血管緊密粘連,手術空間往往只是分毫之間。

一旦手術中稍有不慎,呼吸心跳停止或術後變成植物人的病例屢見不鮮。

這也是為什麼在100多年現代神經外科歷史中,在大腦相關疾病領域的手術有了巨大發展的情況下,腦幹腫瘤卻在將近六七十年是沒有任何變化的——因為無人敢動。

這意味著,即使醫生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奉獻了全部的手術技能,結局也未必能如人所願。

膠質瘤是惡性腫瘤,被不少人稱為「腦癌」。

張力偉當時常常要面對這樣的無奈:不少患者做完手術後沒幾年就沒了;有的病人做完手術後,腫瘤雖然沒了,卻出現了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

那時他真的是「壓力山大」。

「那時雖然每天上下班都要去查房,每天手術結束回到家裡已經很晚了,可是到家後一聽到來自醫院的電話鈴聲,心裡還是不免緊張,第一反應就是:是不是病人術後有什麼事?病情變化加重了?血壓有時突然就上來了。

」張力偉回憶說,有時就連管床的年輕大夫都沒信心了,也有主任勸他說,要不我們緩緩吧,別做了?更有好心的同事勸他「聰明」一點:多做點難度低效果好的手術不是更「風光」嗎?何必總要跟自己較勁呢?

90年代王忠誠指導張力偉研究顯微解剖(資料圖)

怎麼才能走出這條死胡同?

面對專業上的彷徨,張力偉將內心的苦惱向老師傾述。

恩師王忠誠院士提示他,腦幹膠質瘤單單通過外科手術,目前看效果並不好,經常是切了再長,再長再切。

對於這樣複雜的疾病,外科醫生不要只想手術一條路,要將臨床上的困惑通過相關基礎研究得以解決,基礎研究一定要跟上。

老人家甚至誠懇地說,「如果能通過其他手段解決腦幹膠質瘤的難題,外科大夫即使失業了,我也很高興!因為能給病人帶來很好的結果。

2004年,在王忠誠院士的關心和指導下,張力偉開始集中精力關注腦幹膠質瘤的相關研究:能不能通過臨床上發現的一些問題,探究背後的因果關係?

每年,張力偉要做200多例顱底、腦幹腫瘤手術,絕大多數是疑難複雜病例,大量的臨床實踐,讓他不斷發現了病魔更多的疑似「習性」。

比如,膠質瘤可以在大腦的任何一個部位生長,但同樣是放療化療,為何大腦半球的效果遠遠好於腦幹?小孩和成人膠質瘤有何不同?大腦和腦幹又有什麼不同?

10年里,無數次失敗,失去方向,或處於停滯狀態……終於,PPM1D基因的發現,為腦幹膠質瘤的後續治療打開了一扇窗,令整個業界振奮。

這份研究報告中,他和閻海教授首次指出了在腦幹膠質瘤中存在著特異性PPM1D基因突變,且它只存在於腦幹膠質瘤中。

它的突變證實了為什麼放化療對腦幹效果不好。

這項研究的意義在於,一旦檢測出患者腦幹膠質瘤中有這種基因突變,就可能找到腦幹膠質瘤的特異性治療靶點,未來可以進行藥物研發並開展特異性靶向治療,最理想的甚至可以通過腫瘤的分子分型,進行精準治療,使部分病人將來能達到治癒的效果!從而為腦癌患者帶來生的希望!

6月1日是文章正式發表的日子。

5月30日,他提前收到了美國那邊的通知。

當時的心情,他至今難忘。

「激動,但很複雜。

」張力偉說,當時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一個人默默坐了很久。

第二天一大早,張力偉來到醫院神經外科研究所,站在王忠誠院士的雕像前,心裡對老人家說,「老師耗費了畢生的心血做腦幹腫瘤研究,我一直想把這個研究成果作為禮物送給您。

您要是還健在,能親眼見證這個時刻該多好!」

勇氣與自信

從地獄到天堂的一家人

張力偉作為恩師王忠誠院士最鍾愛的弟子、腦幹腫瘤技術的衣缽傳人之一,不但學習了老師的絕學,更深受老師影響,在每一個生命個體面前,都不會因為害怕連累自己的名聲而退縮。

13歲的男孩楠楠(化名)來自江蘇,2013年底因為右側肢體活動不利、言語不清持續20多天,到張力偉的門診看病。

來天壇醫院前,楠楠已經到國內著名的醫院就診過,當時的診斷是左側丘腦、中腦的膠質瘤。

專家給出的意見是手術風險太大,沒有意義,建議保守治療。

保守治療實際上就是放棄治療,父母不甘心,抱著最後一點希望來到北京天壇醫院,找到張力偉。

從病情發展速度和磁共振影像來看,楠楠應該患的是高級別膠質瘤。

如果真是這樣,孩子的生存期不會超過一年。

單從片子來看,瘤子的確非常大,從左側丘腦一直生長到橋腦。

手術中稍不注意,或者損傷中腦患者變成植物人,損傷橋腦引起半身癱瘓,嚴重損傷延髓影響呼吸功能。

張力偉看過楠楠的檢查結果後,思索了好久,最後對楠楠的家人表示,手術可以做,當然風險同樣很大,但是他覺得應該給孩子一個希望。

家屬決定為孩子爭取最後的機會後,張力偉就給孩子安排了詳細的術前檢查,並反覆閱片斟酌,制定周密的手術方案。

在等待手術的過程中,孩子的病情發展很快,首次到醫院門診看病時,楠楠是被父親扶著走進來的,等到住院時已經需要輪椅代步了。

元旦後的第二天,楠楠接受了手術,過程很順利,最終全切除腫瘤。

術後5天病理結果出來了,是毛細胞星形細胞瘤,該腫瘤是世界衛生組織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WHO) I級,全切後無須放化療,手術即可治癒。

這意味著,楠楠通過張力偉的手術,已經完全恢復為一個正常人!近兩年來,孩子定期回來複查,都沒有任何復發的跡象,從一個奄奄一息的羸弱少年長成了1米8高的小伙子!

楠楠的媽媽當時激動地說:「您把我們這個家從地獄拉回來了!您不單單救了一個孩子的生命,更挽救了我們整個家!」

張力偉的學生泮大夫也從他的角度解讀了這個病例。

他回憶說,當時病理結果出來之後,顯示是低級別膠質瘤腫瘤,年輕大夫們都不敢相信。

因為,從術前的檢查結果和病情變化來看,按教科書的定義,楠楠患的是高級別膠質瘤無疑。

張力偉本身有非常繁重的臨床業務和行政工作,如果憑片子,考慮到腫瘤級別和手術風險,不做這個手術是合理的選擇。

但張力偉顯然願意為這個病例盡力去尋找「可能」,除了自信不會給病人造成嚴重的術後神經功能障礙,還在於他豐富的經驗預測到楠楠長的可能不是惡性腫瘤,只不過在病理證實之前沒有說出來。

感恩病人

患者心情感同身受

醫者仁心

—— 用在張力偉院長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膠質瘤是所有腦幹腫瘤里最「惡」的一種腫瘤,偏偏相當多在孩子身上發病。

而且絕大多數腫瘤的惡性程度很高,病情非常複雜,術後效果並不好,還有非常大的手術風險。

家長們往往都是抱著最後的希望找到張力偉,滿眼的渴望讓他難以開口拒絕。

他曾對年輕大夫說 ——「 今天科學技術發展帶給神經外科手術技術上的巨大變化,更多的新技術為我們手術保駕護航,神經功能和腦功能的保護理念已經從理論上變為現實,我們現在有這個技術,也有這個能力,只是承擔的風險更高些,為什麼不去嘗試探索生命的禁區,畢竟還有預後很好的孩子啊!」

然而,有時候他還是強迫自己硬下心腸,從醫學的客觀的角度,給家長一個否定的答案:目前的醫學水平還不能治療。

「家長眼淚瞬間就下來了,那種場景太揪心了,都是為人父母啊~……」後面的話張力偉省略了,但記者看到對面一雙已微泛紅的眼睛。

張力偉至今還記得這樣一個孩子,得了腦幹膠質瘤,來就診時已經走不了路,是推著來的。

孩子的母親態度非常堅決:「院長,我們相信您!願意請您給我們做手術試試,不管結果如何,我們絕不後悔!就當我們為醫學事業做點貢獻。

手術非常成功,孩子也康復得非常好,有半年都和正常孩子一樣。

但由於腫瘤的惡性程度太高,後續的化療和放療也效果不佳,半年後,腫瘤復發了。

經過反覆權衡,孩子媽媽放棄了再次手術的打算。

臨走前,她特意來到張力偉的辦公室,誠懇地說:「院長,非常感謝您,是您,給了我和我兒子最後那一段最快樂的時光!」

張力偉說,就是為了這些可敬的家長,我們也不能放棄,盡我們所能,還要給病人更多的希望!

「膠質瘤手術有的效果好,有的不好,甚至有些孩子手術後不久就去世了。

但就是這些孩子,為從醫者,為醫學領域對於這種疾病的認識,積累了越來越豐富的資源庫和樣本庫,為中國,乃至世界腦幹腫瘤的科學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張力偉和他的團隊非常非常感謝這些孩子。

他要求助手們,把每一個天壇醫院腦幹病房的兒童患者的生活照保存下來。

將來有一天,他們要以自己的方式,為這些孩子留一個紀念 —— 中國腦幹膠質瘤臨床與科研的每一次突破,都有他們的功勞。

他的老師王忠誠院士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最高獎時,曾說:「我要感謝病人!」「我也要感謝他們!」張力偉說。

採訪的最後,記者問及,當年王院士為何會從門下的50多名學生中選中張力偉作為他的衣缽傳人,執掌他最看重的顱底腦幹腫瘤病房,張力偉笑了:「我不知道。

也許是我執著、認真、喜歡思考吧!」

他曾告訴年輕醫生:「不管你做多少例手術,1例有1例的思考,100例有100例的思考。

從臨床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提煉出真正的科學問題,再走向研究,這樣對病人一定是有好處的。

建立這樣的思考習慣,顯然已成為張力偉領導本團隊乃至全院科研的最重要基石。

作為天壇醫院的副院長,張力偉重點負責科研相關的管理工作。

這些年,在他的帶領下,神經外科乃至全院的科研都結出了碩果,在國內各級專科排名中,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一直排列第一位。

在腦腫瘤領域裡,做到了:

1.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頭部疾患的防治研究」,也是國家首次將腦腫瘤列為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2.全國腦腫瘤登記平台建設項目全面鋪開,有望在2016年1月份上線,形成世界最大的腦腫瘤流行病學和臨床研究協同網絡。

3.進一步壯大天壇醫院神經腫瘤冰凍標本庫,目前納入臨床信息完整的腫瘤組織超過3500例,規模居全國首位,並於近期完成標本質量檢測。

4.注重精準醫療和臨床轉化,頂層設計數個國際註冊的多中心臨床研究。

5.以臨床問題為導向,加強轉化研究,在學科建設發展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物力,使得神經外科科研產出成果喜人。

建立了國內首家腫瘤分子影像國際合作基地。

6.天壇醫院神經外科首先建立了腦幹腫瘤亞專科,並獲市醫管局「揚帆計劃」重點支持。

這一長串的科研成果之外,在副院長的身份之外,已經找到腦幹腫瘤特異基因的張力偉教授,正和團隊投入到下一個階段的實驗中,他希望儘早進入到藥物研發階段,為腦幹膠質瘤患者的治療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此外,他還和清華大學合作,希望從醫學影像學、形態學角度,從手術設備和器械創新上,為腦腫瘤病人術中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幫助。

傳承老一代神經外科專家的精髓,化解腦幹腫瘤。

已經成為張力偉教授的終身奮鬥的目標。

攝影:天壇醫院神經外科 汪丹(除署名外)

新媒體編輯:雪醬

以上內容是大醫生兵器譜原創作品,未經許可謝絕轉載,如需轉載請與醫妹兒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免責聲明

大醫生兵器譜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

查看已報導頂尖醫療團隊名單,願大家不再亂投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