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孕婦產前診斷技術大PK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產前診斷的實驗室技術由篩查與確診兩部分組成。
篩查是胎兒異常風險的評估,診斷通常需採用侵入性技術,是胎兒異常的確診手段,醫生可依據該產前診斷結果,進行臨床處理或對孕婦提出胎兒處置的建議,但存在一定的風險,有應用對象的局限、孕婦接受度的制約,以及醫療資源的限制等。
應充分考慮各項技術的優勢與局限。
一、常用產前診斷技術
1.胎兒細胞染色體核型分析:
是染色體病診斷的金標準。
在顯帶可及的解析度內,可以發現與診斷所有染色體的數目與結構異常,對染色體的分析獲得的信息是"全息的"。
該技術需要經過細胞培養、染色體製片、核型分析等步驟,均依賴於有經驗的醫生與技師的人工操作,自動化程度低,檢驗診斷周期長。
2.分子診斷技術:
包括螢光原位雜交、基因擴增相關技術(如螢光定量PCR相關技術、多重連接探針擴增技術)、細菌人工染色體標記–磁珠分離技術等在內的快速產前診斷技術;提高了診斷的解析度、縮短了檢查時間,檢測效率高,但只能對試劑盒設定的目標疾病進行檢測,無法對染色體組的異常作全局分析。
3.染色體微陣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 CMA)技術:
又被稱為"分子核型分析",能夠在全基因組水平進行掃描,可檢測染色體拷貝數變異(copy number variants, CNV),尤其是對檢測染色體微小缺失、重複等異常具有突出優勢。
還能檢測出大多數的單親二倍體(uniparentaldisomy,
UPD),可以檢測到一定水平的嵌合體,檢出的致病性染色體變異約比傳統的G顯帶核型分析增加10%。
臨床應用中的難點是:CMA檢測前後的產前諮詢能力不足,對檢測結果臨床意義的判讀能力不足,缺乏規範化的對CNV檢查結果的驗證工作。
二、國內外產前篩查策略
在高齡孕婦,我國現行的產前診斷策略是不做篩查,將高齡妊娠作為施行有創產前診斷的唯一指征。
各國採用的產前篩查方案中對建議做有創產前診斷的界定年齡並不相同。
加拿大和英國等歐洲國家將單胎妊娠直接羊膜腔穿刺的最低年齡提高至40歲。
2007年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ACOG)提出不論孕婦年齡大小均進行產前篩查。
1.母血清學產前篩查:
系在早孕、中孕期採集母親外周血,測定生化標誌物(甲胎蛋白、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妊娠特異糖蛋白A等),結合孕婦的年齡、孕周、體重等計算胎兒罹患21–三體、18–三體的風險。
血清學產前篩查目標疾病的檢出率只有60%~70%左右,存在較高的假陰性;篩查精度也不高,約30%左右的高風險異常與目標疾病無關。
在篩查高風險的病例,經羊水脫落細胞染色體核型分析,可發現目標疾病以外的染色體異常,所以,以唐氏綜合徵為主要目標疾病的產前篩查事實上可發現許多不同的染色體病。
高齡孕婦通過產前篩查進行胎兒異常風險分層,可以大大減少不必要的有創產前診斷。
2.母體外周血游離胎兒DNA篩查:
基於高通量測序、基因晶片等技術檢測cfDNA篩查胎兒染色體異常的無創產前檢測技術(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是近年發展迅速的產前篩查技術[14]。
相對於母血清學篩查,NIPT篩查的目標疾病精準,胎兒21–三體的檢出率99%以上,18–三體的檢出率90%~95%以上,但不能發現目標疾病以外的異常,是優點也是局限。
NIPT如何融入或改變現有的產前診斷體系,對高齡孕婦,是否可用NIPT替代侵入性的產前診斷也是目前較為關注的問題。
摘自《中華檢驗醫學雜誌》,作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 呂時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