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實踐技能常見病證精簡總結(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二十九、癌病

(一)腦瘤

1.痰瘀阻竅證:息風化痰,祛瘀通竅——通竅活血湯加減

2.風毒上擾證:平肝潛陽,清熱解毒——天麻鉤藤飲合黃連解毒湯加減

3.陰虛風動證:滋陰潛陽息風——大定風珠加減

(二)肺癌

1.瘀阻肺絡證:行氣活血,痹阻於肺——血府逐瘀湯加減

2.痰濕蘊肺證:健脾燥濕,行氣祛痰——二陳湯合栝蔞薤白半夏湯加減

3.陰虛熱毒證:養陰清熱,解毒散結——沙參麥冬湯和五味消毒飲加減

4.氣陰兩虛證:益氣養陰——生脈散合百合固金湯加減

(三)肝癌

1.肝氣鬱結證:疏肝健脾,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加減

2.氣滯血瘀證:行氣活血,化瘀消積——復元活血湯加減

3.濕熱聚毒證:清熱利膽,瀉火解毒——茵陳蒿湯加減

4.肝陰虧虛證:養血柔肝,涼血解毒——一貫煎加減

(四)大腸癌

1.濕熱郁毒證:清熱利濕,化瘀解毒——槐角丸加減

2.瘀毒內阻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膈下逐瘀湯加減

3.脾腎雙虧證:溫陽益精——大補元煎加減

4.肝腎陰虛證:滋腎養肝——知柏地黃丸加減

(五)腎癌,膀胱癌

濕熱蘊毒證:清熱利濕,解毒通淋——八正散合龍膽瀉肝湯加減

1.瘀血內阻證:活血化瘀,理氣散結——桃紅四物湯加減

2.脾腎兩虛證:健脾益腎,軟堅散結——大補元煎加減

3.陰虛內熱證:滋陰清熱,化瘀止痛——知柏地黃丸加減

三十、痹證

(一)風寒濕痹

1.行痹:祛風通絡,散寒除濕——防風湯加減

2.痛痹:散寒通絡,祛風除濕——烏頭湯加減

3. 著痹:除濕通絡,祛風散寒——薏苡仁湯加減

(二)風濕熱痹

1. 風濕熱痹:清熱通絡,祛風除濕——白虎加桂枝湯或宣痹湯加減,前者以清熱宣痹為主,

用於偏風熱明顯者,後者重在清熱利濕,用於偏濕熱盛者

(三)痰瘀痹阻證

1. 痰瘀痹阻證:化痰行瘀,蠲(juan)痹通絡——雙合湯加減

2. 肝腎虧虛證:培補肝腎,舒筋止痛——獨活寄生湯加減

三十一、痙證

1. 邪壅經絡證:祛風散寒,燥濕和營——羌活勝濕湯加減

2. 肝經熱盛證:清肝潛陽,息風鎮痙——羚角鉤藤湯加減

3. 陽明熱盛證:清泄胃熱,增液止痙——白虎湯合增液承氣湯加減

4.心營熱盛證:清心透營,開竅止痙——清營湯加減

5.痰濁阻滯證:豁痰開竅,息風止痙——導痰湯加減

6. 陰血虧虛證:滋陰養血,息風止痙——四物湯合大定風珠加減

三十二、痿證

1.肺熱津傷證:清熱潤燥,養肺生津——清燥救肺湯加減

2.濕熱浸淫證:清熱利濕,通利經脈——加味二妙散加減

3.脾胃虛弱證:補補中益氣,健脾升清——參苓白朮散合補中益氣湯加減

4.肝腎虧損證:補益肝腎,滋陰清熱——虎潛丸加減

5.脈絡瘀阻證:益氣養營,活血行瘀——聖愈湯合補陽還五湯加減

三十三、腰痛

1.寒濕腰痛:散寒行濕,溫經通絡——甘姜苓術湯加減(又名腎著湯?)

2.濕熱腰痛:清熱利濕,舒筋止痛——四妙丸加減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身痛逐瘀湯加減

4.腎虛腰痛:

1)腎陰虛:滋補腎陰,濡養筋脈——左歸丸加減

2)腎陽虛:補腎壯陽,溫煦筋脈——右歸丸加減

三十四、乳癖

(一)內治

1.肝鬱痰凝證:疏肝解郁,化痰散結——逍遙蔞貝散加減

2. 沖任失調證:調攝沖任——二仙湯合四物湯加減

(二)外治

中藥局部外敷於乳房腫塊處,多為輔助療法,如用陽和解凝膏摻黑退消或桂麝散蓋貼,或一生白附子或鮮蟾蜍皮外敷,或用大黃粉以醋調敷。

三十五、濕瘡

(一)內治

1.濕熱蘊膚證:清熱利濕止癢——龍膽瀉肝湯合萆薢滲濕湯加減

2.脾虛濕蘊證:健脾利濕止癢——除濕胃苓湯加減

3. 血虛風燥證:養血潤膚,祛風止癢——當歸飲子或四物消風散加減

(二)外治

1. 急性濕瘡:

1)初起:清熱止癢——中藥苦參、黃柏、地膚子、荊芥等煎湯外敷,或10%黃柏溶液、爐甘石洗劑外搽。

2)水皰糜爛,滲出明顯:收斂、消炎、促進表皮恢復——黃柏、生地榆、馬齒莧、野菊花等煎湯,或10%黃柏溶液、三黃劑濕敷,或2%-3%硼酸水冷敷,再用青黛散麻油調搽。

3)急性後期:保護皮損,促進新生,清除炎症——黃連軟膏、青黛膏外搽。

2.亞急性濕瘡

消炎、止癢、乾燥、收斂——青黛膏、3%黑豆餾油、5%黑豆餾油軟膏外搽。

3.慢性濕瘡

止癢、抑制表皮細胞增生、促進炎症吸收——各種軟膏劑、乳劑,如外搽5%硫黃軟膏、5%-10%複方松餾油軟膏、10%-20%黑豆餾油軟膏。

三十六、痔瘡

(一)內治

1.風熱腸燥證:清熱涼血祛風——涼血地黃湯加減

2.濕熱下注證:清熱利濕止血——髒連丸加減

3.氣滯血瘀證:清熱利濕,行氣活血——止痛如神湯加減

4.脾虛氣陷證:補中益氣,昇陽舉陷——補中益氣湯加減

(二)外治

1.熏洗法:活血止痛,收斂消腫——藥物加水煮沸,先熏後洗,或毛巾蘸藥濕熱敷,常用五倍子,苦參湯等。

2.外敷法:消腫止痛、收斂止血、去腐生肌——藥敷於患處,消痔膏、五倍子散

3.塞藥法:消腫、止痛、止血——栓劑,塞入肛內,如痔瘡栓

4.枯痔法(少用):枯痔散、灰皂散敷於2、3期的內痔

三十七、脫疽

(一)內治

1.寒濕阻絡證:溫陽散寒,活血通絡——陽和湯加減

2.血脈瘀阻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桃紅四物湯加減

3.濕熱毒盛證:清熱利濕,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湯加減

4.熱毒傷陰證:清熱解毒,養陰活血——顧步湯加減

5.氣陰兩虛證:益氣養陰——黃芪鱉甲湯加減

(二)外治

1. 未潰

1)選用沖和膏、紅靈丹油膏外敷;

2)當歸15g,獨活30g,桑枝30g,威靈仙30g,煎水熏洗,每天一次;

3)附子、乾薑、吳茱萸等分研末、蜜調,敷於湧泉穴,每天換藥1次;

4)紅靈酒少許揉擦患肢足背、小腿,20min/次,bid 2.已潰潰瘍較小,可選上述中藥熏洗,

外敷生肌玉紅膏;潰瘍較大,壞死組織難退落,先用冰片鋅氧油(冰片2g,氧化鋅油98g)軟化創面結痂皮,依次清除壞死痂皮,軟組織,腐骨。

三十八、精癃

(一)內治

1. 濕熱下注證:清熱利濕,消癃通閉——八正散加減

2. 脾腎氣虛證:補脾益氣,溫腎利尿——補中益氣湯加減

3.氣滯血瘀證:行氣活血,通竅利尿——沉香散加減

4.腎陰虧虛證:滋補腎陰,通竅利尿——知柏地黃丸加丹參、琥珀、王不留行、地龍等

5.腎陽不足證:溫補腎陽,通竅利尿——濟生腎氣丸加減

(二)

外治(多為急則治其標法)

1.臍療法

1)獨頭蒜1個,生梔子3枚,食鹽少許,搗爛如泥敷於臍部;

2)蔥白適量,搗爛如泥,加少許麝香和勻,敷臍部,外用膠布固定;

3)食鹽250g炒熱,布包熨臍腹部,冷後再炒再熨。

2.灌腸法:大黃15g,澤蘭、白芷各10g,肉桂6g,煎湯150ml,QD

三十九、腸癰

(一)內治

1.瘀滯證:行氣活血,通腑泄熱——大黃牡丹湯合紅藤煎劑加減

2. 濕熱證:通腑泄熱,解毒利濕透膿——複方大柴胡湯加減

3. 熱毒證:通腑排膿,養陰清熱——大黃牡丹湯合透膿散加減

(二)外治

無論膿成或未成,均可用金黃散、玉露散或雙柏散,用水或蜜調成糊狀,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黃酒或加醋調敷。

闌尾周圍膿腫形成後,可先行膿腫穿刺抽膿,注入抗生素(2-3

天抽膿一次),用金黃膏或玉露膏外敷;採用通里攻下、清熱解毒之中藥,如大黃牡丹湯、複方大柴胡湯等煎劑150-200ML,直腸內緩慢滴入(滴入管插入肛門內15cm以上,藥液30min左右滴完),使藥物直達下段腸腔,加速吸收,以達到通腑泄熱排毒的目的。

四十、崩漏

(一)出血期治療

1.血熱證

1)虛熱證:養陰清熱,止血調經——加減一陰煎合生脈散加山茱萸、阿膠

2)實熱證:清熱涼血,止血調經——清熱固經湯加減

2.腎虛證:

1)腎陰虛證:滋陰益腎,止血調經——左歸丸去牛膝,合二至丸

2)腎陽虛證:溫腎固沖,止血調經——右歸丸去肉桂,加補骨脂、淫羊藿

3.脾虛證:補氣昇陽,止血調經——舉元煎合安沖湯加炮姜炭

4.血瘀證:活血化瘀,止血調經——桃紅四物湯加三七粉、茜草炭、炒蒲黃

(二)血止後治療(以復舊為主,結合澄源)

1.辯證求因,治本調經

1)血止後,根據不同年齡調月經周期,促進卵泡發育成熟並排卵,以調補肝腎、理氣和血,方用大補元煎合壽胎丸、二至丸加減;

2)超聲波檢測卵泡發育接近成熟時,佐以活血通絡之品,如茺蔚子、紅花、路路通、雞血藤、丹參等,同時酌加巴戟天、肉蓯蓉、補骨脂等溫補腎陽。

3)基礎體溫上升,說明已排卵,溫腎暖宮,調肝養血,方用加減蓯蓉菟子絲丸化裁。

2.中藥周期療法

1)經後期重補腎調肝養血,促卵泡發育成熟;

2)經間期重助陽活血,誘發排卵;經前期重補助腎陽養肝,維持黃體功能;

3)經行之際,重活血調經,隨證用藥。

連續3-6周期,建立正常周期,恢復排卵。

四十一、閉經

1.肝腎不足證:補腎養肝調經——歸腎丸或加減蓯蓉菟絲子丸或滋腎補沖丸

2.氣血虛弱證:補氣養血調經——人參養營湯或聖愈湯或八珍湯加減

3.陰虛血燥證:養陰清熱調經——加減一陰煎或補腎地黃丸加減

4.氣滯血瘀證:理氣活血,祛瘀通經——血府逐瘀湯加減

5.痰濕阻滯證:豁痰除濕,調氣活血調經——蒼附導痰丸或丹溪痰濕方

四十二、痛經

1. 氣滯血瘀證:理氣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湯

2.寒凝胞中

1)陽虛內寒:溫經暖宮止痛——溫經湯

2)寒濕凝滯:溫經散寒除濕,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湯加蒼朮、茯苓

3. 濕熱下註:清熱除濕,化瘀止痛——清熱調血湯加紅藤、敗醬草、薏苡仁

4.氣血虛弱:益氣補血止痛——聖愈湯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延胡索

5.肝腎虛損:益腎養肝止痛——調肝湯

四十三、絕經前後諸證

1.腎陰虛:滋養腎陰,佐以潛陽——左歸飲加制首烏、龜板

2. 腎陽虛:溫腎扶陽,佐以溫中健脾——右歸丸合理中丸

3. 腎陰陽俱虛:補腎扶陽,滋腎養血——二仙湯加生龜板、女貞子、補骨脂

四十四、帶下病

(一)帶下過多

1.脾虛:健脾益氣,昇陽除濕——完帶湯

2.腎虛

1)腎陽虛:溫腎培元,固澀止帶——內補丸

2)腎陰虛:益腎滋陰,清熱止帶——知柏地黃丸加芡實、金櫻子

3.濕熱(毒)

1)濕熱:清利濕熱——止帶方

2)熱毒:清熱解毒——五味消毒飲加白花蛇舌草、椿根白皮、白朮

(二)帶下過少

1.肝腎虧損證:滋補肝腎,養精益血——左歸丸加知母、肉蓯蓉、紫河車、麥冬

2.血枯瘀阻:補血益精,活血化瘀——小營煎加丹參、桃仁、牛膝

四十五、胎漏、胎動不安

1.腎虛:固腎安胎,佐以益氣——壽胎丸

2.氣血虛弱:補氣養血,固腎安胎——胎元飲去當歸加黃芪、阿膠

3.血熱:滋陰清熱,養血安胎——保陰煎加苧麻根

4.跌仆傷胎:補氣和血,安胎——聖愈湯加菟絲子、桑寄生、續斷

5.徵瘕傷胎:祛瘀消徵,固沖安胎——桂枝茯苓丸加續斷、杜仲

四十六、產後發熱

1.感染邪毒:清熱解毒,涼血化瘀——解毒活血湯加銀花、益母草

2.血瘀:活血化瘀——生化湯加丹參、丹皮、益母草

3.外感:養血祛風——荊防四物湯加蘇葉

4.血虛:補益氣血——八珍湯去川芎,加黃芪

四十七、不孕症

1.腎虛

1)腎陽虛:溫腎補氣養血,調補沖任——毓麟珠加紫河車、丹參、香附

2)腎陰虛:滋陰養血,調沖益精——養精種玉湯加女貞子、旱蓮草

2. 肝鬱:疏肝解郁,養血理脾——開郁種玉湯

3.痰濕:燥濕化痰,理氣調經——啟宮丸加石菖蒲

4.血瘀:活血化瘀調經——少腹逐瘀湯

四十八、徵瘕

1.氣滯:行氣導滯,活血消癥——香楞丸加減

2.血瘀:活血散結,破瘀消癥——桂枝茯苓丸加減

3.痰濕:理氣化痰,破瘀消癥——開郁二陳湯加減

四十九、肺炎喘嗽

(一)常證

1.風寒閉肺證:辛溫宣肺,化痰止咳——三拗湯加味

2.風熱閉肺證:辛涼宣肺,化痰止咳——銀翹散合麻杏石甘湯加減

3.痰熱閉肺證:清熱滌痰,宣肺降逆——麻杏石甘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

4.毒熱閉肺證:清熱解毒,瀉肺開閉——黃連解毒湯合麻杏石甘湯加減

5. 陰虛肺熱證:養陰清肺,潤肺止咳——沙參麥冬湯加減

6. 肺脾氣虛證:補肺益氣,健脾化痰——人參五味子湯加減

(二)變證

1.心陽虛衰證:益氣溫陽,救逆固脫——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

2.邪陷厥陰證:平肝息風,清心開竅+羚角鉤藤湯合牛黃清心丸加減

五十、小兒泄瀉

(一)常證

1.風寒瀉證:疏風散寒,化濕和中——藿香正氣散加減

2.濕熱瀉證:清腸解熱,化濕止瀉——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

3.傷食瀉證:消食化滯,和胃止瀉——保和丸加減

4.脾虛瀉證:健脾益氣,助運止瀉——參苓白朮散加減

5.脾腎陽虛瀉證:溫補脾陽,固澀止瀉——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

(二)變證

1.氣陰兩傷證:益氣養陰——人參烏梅湯加減

2.陰竭陽脫證:回陽固脫——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

(三)其他療法

1.敷貼療法:丁香3g,吳茱萸6g,乾薑10g,共研末,每次2-3g,加酒調成糊狀,敷貼神闕穴,QD,用於風寒瀉、脾虛瀉、脾腎陽虛瀉。

2.推拿療法

1)推三關,摩腹,揉龜尾,推上七節骨。

用於風寒瀉。

2)清補脾土,清大腸,退六腑,揉小天心。

用於濕熱瀉。

3)推板門,清大腸,補脾土,摩腹,推上七節骨,用於傷食瀉。

4)推三關,補脾土,補大腸,摩腹,推上七節骨,捏脊。

用於脾虛瀉、脾腎陽虛瀉。

3.針灸療法

1)針法:足三里,中脘,天樞,脾俞。

嘔吐加內關,上脘,腹脹加下脘,傷食加刺四縫。

實證瀉法,虛證補法。

2)灸法:足三里,中脘,神闕。

隔姜灸或艾灸。

用於脾虛瀉,脾腎陽虛瀉。

五十一、厭食症

(一)

1. 脾失健運證:運脾開胃——不換金正氣散加減

2. 脾胃氣虛證:健脾益氣——異功散加減、

3. 脾胃陰虛證:養陰和胃——益胃湯加減

(二)其他療法

1.推拿療法:補脾經,揉板門,運內八卦,摩腹,揉足三里,捏脊。

用於厭食各證型。

2.貼敷療法:丁香、吳茱萸各20g,肉桂,木香各10g,白朮30g,共研細末,3-5g/次,加酒調糊,敷貼神闕穴,QD,7天一療程。

用於脾失健運,脾胃氣虛證。

五十二、水痘

(一)常證

1.邪傷肺衛:疏風清熱,利濕解毒——銀翹散加減

2.邪熾氣營:清氣涼營,解毒化濕——清胃解毒湯加減

(二)變證

1.邪陷心肝:清熱解毒,鎮驚息風——清瘟敗毒飲加減

2.邪毒閉肺證:清熱解毒,開肺化痰——麻杏石甘湯加減

五十三、痄腮

(一)常證

1. 邪犯少陽:疏風清熱,散結消腫——柴胡葛根湯加減

2.熱毒壅盛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普濟消毒飲加減

(二)變證

1. 邪陷心肝:清熱解毒,息風開竅——清瘟敗毒飲加減

2.毒竄睪腹:清肝瀉火,活血止痛——龍膽瀉肝湯加減

(三)其他治療

1.塗敷法

1)鮮仙人掌、鮮馬齒莧任選其一,搗爛外敷腮部1-2次/天。

2)如意金黃散、紫金錠、青黛散任選其一,以水或醋調勻後外敷腮部,1-2次/天。

2. 針刺法

翳風、合谷穴,用瀉法,強刺激。

發熱加大椎、曲池;睪丸小腹疼加血海、三陰交。

QD。

五十四、撓骨下端骨折

(一)手法整復

1.整復體位:坐位或臥位,肩外展90°,肘屈曲90°,前臂中立位。

2. 伸直型骨折:……

3.屈曲型骨折:……

(二)固定方法

1.伸直型骨折:……

2.屈曲型骨折:……

(三)藥物治療

1.兒童骨折:初期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中後期內服藥物可減免。

2.中年人骨折:按三期辯證用藥

3.老年人骨折:中後期養氣血、壯筋骨、補肝腎

4.解除固定後:應用中藥熏洗以舒筋活絡,通利關節

(四)練功活動

固定期間,積極做指間、指掌關節的屈伸鍛鍊及肩肘部活動,做腕關節屈伸和前臂旋轉鍛鍊。

五十五、肩關節脫位

(一)手法復位

1.手牽足蹬法:……

2.牽引迴旋法:……

3.拔伸托入法:……

4. 倚背復位法:……

5. 懸吊復位法:……

(二)固定方法

常採用胸壁繃帶固定法。

將患者上臂保持內收內旋位,肘關節屈曲60°-90°,腋窩部襯以軟墊,前臂依附胸前,用繃帶將上臂固定在胸壁,前臂用頸腕帶或三角巾懸吊於胸前,一般固定2-3周。

(三)藥物治療

1.新鮮脫位

1)初期:活血祛瘀,消腫止痛,內服舒筋活血湯、活血止痛湯等;外敷活血散,消腫止痛膏。

2)中期:腫痛減輕,服舒筋活血、強壯筋骨之劑,可服壯筋養血湯、補腎壯筋湯;外敷舒筋活絡膏。

3)後期:體質虛弱者,可服八珍湯、補中益氣湯等;外洗方可選蘇木煎、上肢損傷洗方等,煎水熏洗患處,促進肩關節功能恢復。

2.習慣性脫位:內服補肝腎、壯筋骨,如補腎壯筋湯、健步虎潛丸

3. 合併骨折:按骨折三期辯證用藥

4. 合併神經損傷:加強祛風通絡,加用地龍、僵蠶、全蠍等。

5.合併血管損傷:加強活血祛瘀通絡,可合用當歸四逆湯加減。

五十六、頸椎病

1.理筋手法……

2.藥物治療治宜補肝腎、祛風寒,活絡止痛,可內服補腎壯筋湯、補腎壯筋丸,或頸痛靈、頸復康、根痛平沖劑等中成藥。

麻木明顯加全蠍粉,早晚開水調服各1.5g,眩暈明顯可服愈風寧心片,亦可靜脈滴注丹參注射液,急性發作,頸臂痛較重者,宜活血舒筋,

3.牽引治療枕頜帶牽引法以緩解肌肉痙攣、擴大椎間隙、流暢氣血、減輕壓迫刺激症狀。

患者坐位或仰臥位,牽引姿勢頭部略向前傾為宜牽引重量可逐漸增大到6-8kg,隔天或每天1次,每次30min。

4.練功活動做頸項前屈後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及前伸後縮等活動鍛鍊,還可做體操、打太極拳、做健美操等運動鍛鍊。

五十七、腰椎間盤突出症

(一)理筋手法,

1.先用按摩、推壓、㨰法等手法

1)按摩法:……

2)推壓法:……

3)㨰法:……

2. 後用脊柱推扳法……

1)俯臥推髖扳肩:……

2)俯臥推腰扳腿:……

3)側臥推髖扳肩:……

4)側臥推腰扳腿:……

3. 最後用牽抖法、滾搖法

1)牽抖法:……

2)滾搖法:……

(二)藥物治療

急性期或初期,宜活血舒筋,方選舒筋活血湯加減。

慢性或久病,體質多虛,宜補肝腎、宣痹活絡,方選補腎壯筋湯。

兼有風寒濕,宜溫經通絡,方選大活絡丹等。

(三)牽引治療

主要採用骨盆牽引,適於初次發作或者反覆發作的急性期患者。

患者仰臥床上,在腰髖部縛好骨盆牽引帶後,每側各用10—15kg重量做牽引,並抬高床尾增加對抗牽引的力量。

每天牽引1次,每次30min,10次為1療。

(四)練功活動

腰腿痛症狀減輕後,應該積極進行腰背肌的功能鍛鍊,可採用飛燕點水、五點支撐練功,經常後伸、旋轉腰部,做支腿抬高或壓腿等動作,以增強腰腿部肌力,有利於腰椎的平衡穩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