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王樂亭醫案集:常見疾病(七)——泄 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名家介紹

王樂亭(1895〜1984),男,為河北省香河縣王指揮莊人。

自幼喜愛針灸,從師針灸名醫陳肅卿先生,1929年懸壺應診,從事針灸臨床五十餘年。

臨證主張「論其本,以胃為先」,「治癱首取督脈」,「治風先治氣,氣行風自熄。

」王氏提出的「五臟俞加膈俞」、「王氏挾脊方」、「督脈十三針方」、「老十針方」等經驗處方,以及對於中風、外傷性截癱、脾胃病等治療規律的探討,均有相當大的臨床價值。

曾任北京市中醫醫院針灸科主任、教授;北京市中醫學會針灸委員會主任委員,是宣武區人民代表,宣武區政協委員,是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

泄 瀉

病因:多因內傷飲食,外受寒濕,以致臟腑功能失調,或因夏秋間感受濕熱,或因脾腎陽虛,運化功能失常而成泄瀉。

辨證:泄瀉的主證是糞便稀薄甚至水樣便,排瀉次數增多。

一般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

其中急性泄瀉又分寒濕和濕熱,慢性泄瀉又分脾虛泄瀉和腎虛泄瀉兩種。

一、急性泄瀉型

01

寒濕型泄瀉

症狀:腹部綿綿作痛,大便清稀,精神倦怠,四肢無力,身寒喜溫,食少,胸悶,口不渴,小便清長,舌苔薄白,脈多沉細。

治法:宜溫中散寒之法,針灸並用(最好用隔姜灸法)。

處方:中脘,氣海,天樞,足三里,大腸俞。

方解:為調和腸胃、滲濕溫經之法。

天樞、大腸俞是大腸經的募穴和俞穴,能調理大腸的功能和有止瀉的作用。

灸中脘、氣海則有溫中散寒的功效。

02

濕熱型泄瀉

症狀:腹痛即瀉,肛門灼熱,大便熱臭,發熱,口渴,喜冷飲,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多洪數。

治法:宜用清熱利濕之法。

針刺用瀉法。

處方:大腸俞,上巨虛,陰陵泉,合谷,內庭。

方解:陰陵泉、合谷、內庭三穴配合,能清利脾胃,降大腸的濕熱。

上巨虛是大腸的合穴,主治大腸腑病。

二、慢性泄瀉

01

脾虛型泄瀉

症狀:久泄不愈,胃脘及腹部脹滿,不思飲食,肢體倦憊, 大便溏薄,不成形,甚至完谷不化或水樣便。

舌苔淡薄,脈象細無力。

治法:用溫運脾陽之法。

針灸並用,補法。

處方:中脘,章門,脾俞,太白,足三里。

方解:中脘是胃經的募穴,脾俞、太白均是脾經穴,均有健脾、除脹、祛濕止瀉的作用。

足三里可以補胃氣之不足。

配合灸法更能振奮脾陽,達到溫補止瀉的目的。

02

腎虛型泄瀉

症狀:每在黎明之前,泄瀉一次或數次,腹不痛或有微痛感覺,但腹部怕冷,腰痛畏寒,舌苔淡白,脈沉遲無力。

治法:宜用溫補腎陽法。

針灸均用補法。

處方:命門,腎俞,關元,太溪,百會。

方解:腎陽不足,則下焦之氣不固。

灸命門、腎俞、關元、太溪以溫補腎陽,灸百會以升提下陷的陽氣,從而收到止瀉的效果。

針關元、太溪穴,灸命門,腎俞也可。

用命門之火,壯腎陽、溫養脾腎、腐熟水谷,為慢性泄瀉治本之法。

本文摘自《金針王樂亭經驗集》陳湘生 張俊英整理

溫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

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中醫針灸醫案編輯整理,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艾灸治療寶寶腹瀉 調理脾胃祛寒邪

寶寶腹瀉一般多見於2周歲以下的寶寶,由於2周歲以下的寶寶生長發育迅速,身體所需的營養和能量較多,但消化器官並未發育成熟,消化能力較弱,所以當飲食的質和量不當,或周圍環境的溫度發生劇烈變化時,或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