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醫學史 - 我的網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明代時期醫學史授課老師林伯欣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2明 ... 文字不全來自《神農本草經》,有不少取自《名醫別錄》,並參以諸家主治。

Search 近期文章 燥濕同形同病 明朝醫學史 守護的東西 比較 繁瑣 近期迴響 mimimisty在我的女朋友mimimisty在抉擇mimimisty在虛心mimimisty在論考試之二joshoyoung在論考試之二 文章存檔 2015年七月 2014年十二月 2014年六月 2014年五月 2014年四月 2014年三月 2014年二月 2014年一月 分類 英文作文 國文作文 未分類 其它 註冊 登入 訂閱網站內容的資訊提供 訂閱留言的資訊提供 WordPress.com Search 小工具 搜尋 1明代時期醫學史授課老師 林伯欣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 2明朝(1368-1644AD) 3明朝(1368-1644AD) 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政治較穩定,封建經濟高度發展,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

明初定都於應天府(今南京),其轄區稱為京師。

1421年明成祖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

朱元璋建立政權後,鑒於元滅亡的教訓,竭力加強中央專制集權。

設科舉,以八股文取士,爭取對統治階層忠實的知識分子,把知識分子思想束縛在程朱理學範圍內。

官方左右學風、不利學術爭鳴的氣氛,也引起學術界的不滿。

朱元璋即位後,鼓勵墾荒,修治陂塘湖堰,實行軍屯,推展農業發展。

扶植工商業,解放工奴,簡約商稅,為工商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明代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僱佣勞動、工場手工業發展,逐漸形成一些行業中心。

蘇州是絲織業中心,松江是棉織業中心,景德鎮是瓷器中心,蕪湖是漿染業中心,鉛山是造紙業中心等。

4背景 西元1405~1433年,明朝派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每次隨行醫官醫士180多人,還有善辨藥材的藥工,對各國貿易的藥材進行鑒定。

經濟發展推展了交通發展,形成訊息傳播和交流,為醫學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人口集中和流動使保健需求增加,也為某些疾病的傳播創造條件,梅毒的傳入便是一例。

交通發展拓寬了醫生的活動範圍,促進了學術交流。

5明代醫學發展的特點官方尊崇儒學,倡導孝悌,醫學被視為履行孝悌的重要手段。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科舉失意的知識分子,湧入醫學領域乃必然之勢。

明代醫家中世代業醫甚多,或父子相繼,或翁婿相傳。

一部著作常是父作子繼,連綿續世,始克完成。

著作大都具有專門性、獨特性和權威性。

如《針灸大成》、《幼科發揮》等。

醫學理論和實踐的創新是明代醫學發展的主流,具有綜合性應用的性質,它的特色是依靠長期經驗累積和專門化的過程顯示出來的。

6 醫事制度 明代醫學機關歸屬禮部,其組織機構和職官設 置大體沿襲宋元舊製而有所損益。

官方的最高醫學機構為太醫院,除為皇室服務 外,還兼管醫學教育。

醫生主要從各地世業醫 生中考選。

被選入太醫院學習者,稱醫丁。

醫 丁必須由嫡派子孫告補,經太醫院學習三年, 中試後才准補役。

7 太醫院 1364年設全國性醫藥行政管理機構─醫學提舉 司,1366年改為太醫監。

1368年設太醫院,至 1373年始設御醫。

分為南京、北京兩處,均設有生藥庫。

分為13科,即大方脈、婦人、傷寒、小方脈、 針灸、口齒、咽喉、眼、瘡瘍、接骨、金鏃、 祝由、按摩。

同元代13科相比,風科改為傷寒,金瘡分為金 鏃和瘡瘍兩科,雜科改為按摩,取消了禁科。

太醫院要求御醫以下各專一科。

8 宮廷醫事制度 御藥局和御藥房 東宮典藥局 後宮醫藥機構 王府良醫所 9 地方醫事制度 洪武十七年(1384)規定,府、州、縣均設專職醫官, 負責轄區的醫藥衛生。

各縣還設有惠民藥局、養濟院 和安樂堂。

惠民藥局是為平民診病賣藥的官方機構,掌管貯備藥 物、調製成藥等事務,軍民工匠貧病者均可在此求醫 問藥。

遇疫病流行,惠民藥局有時也免費提供藥物。

但惠民藥局的設置及管理均很不完善,有名無實或有 醫無藥。

養濟院收養鰥寡孤獨貧病無依者,院中有醫官擔任治 療。

永樂十五年(1417),京師民工中疾病流行,為此 設立了臨時性的民工醫院,稱安樂堂。

洪武三年(1370),令全國各州、縣設立義塚,掩埋遺 骨。

凡貧窮無地可葬者,均可葬於其處,並禁水葬和 火葬。

10 醫生地位 明代沿元制。

將戶口分為民、軍、醫、儒、 僧、道、匠等,規定各戶必須子襲父業。

一入 醫戶,子孫就必須世代業醫。

明代醫戶,大多社會地位低下,衣食不得溫 飽,與樂工、廚師、班匠等同。

11 最早的民間醫學團體 “一體堂宅仁醫會”於1568年由徐春甫等在 北京創辦,成員多為集於京都來自全國各地包 括安徽、江蘇、河北、湖北、四川、福建等地 的名醫,先後入會者達46人。

12 醫學教育 太醫院負責。

主要從各地世業醫生中考選。

經太醫院學習 三年,通候類考,中試後才準補役。

嘉靖六年(1527)禮部 認為單一管道使太醫院成為庸醫棲身之所,於是擴大為考 選制。

非世醫而精通醫術者,聽其應試,試高考入籍而複 其世業,不通醫術者不被錄用。

現任醫官,由禮部考其醫 術,以定升遷降黜。

透過外訪保舉醫官醫士,以補充太醫院。

各地醫官子弟精 通醫術者,可任其捐納,送吏部免考;這是選用醫官醫士 的一種陋習,不問技術如何,只要有錢捐納,便可得到升 遷。

太醫院醫生教育,按13科分科教學,有教師二至三人擔任 教習,醫官醫生各選定專科進行學習。

教材有《素問》、 《難經》、《脈訣》及有關重要方書,須熟讀精解,考試 即從以上經典出題,筆寫作答。

這些經典著作不易研讀, 一些醫家著手編寫通俗讀物,以便習醫者研讀。

13 醫生每年分四季考試,三年大考一次。

合格者一等為醫士, 二等為醫生;不及格者可學習一年再補考,三次考試不及格 者,黜免為民。

五年考試成績均屬優等者,由教師奏請,酌 予升授。

充任醫士、醫生後,還要繼續學習專科並參加考 試。

明代對地方醫學教育比較重視,弘治十七年(1506)規定, 府、州、縣均設醫學,主管地方各級醫藥行政和醫學教育。

新設州縣,除設立儒學和陰陽學外,均設有醫學。

明代民間醫學教育,主要採家傳或師徒傳授的形式,該世醫 制度造就了不少醫學世家,使醫學世代相傳;不少世醫將自 己的經驗編寫成簡易實用的醫學讀物,作為教材以教授子 弟。

17世紀,有多種這類醫書刊行,發揮傳播和普及醫學知 識的作用。

14 重要本草著作 《本草綱目》 《神農本草經疏》 《本草品匯精要》 《本草集要》 《本草蒙荃》 《本草原始》 《滇南本草》 《救荒本草》 《炮炙大法》 15 《本草綱目》 李時珍撰。

全書共52卷,載藥1892種,其中植物藥 1094種。

礦物、動物及其他藥798種,有374種為李氏 所新增。

附圖1109幅,方劑11096首,其中有8000多 首方劑為李氏收集或擬定的。

李時珍字東璧,晚號瀕湖山人,李氏博學多藝,鄉試 失利後,從理學家顧日岩處學過經學。

上自經典,下 及子史百家,無不閱覽,對理學有很深造詣。

歷27年,“稿凡三易”,於萬歷六年(1578)完成全 稿,又經十餘年修訂潤色,李氏歿後,於萬歷二十一 年(1593),始由金陵胡承龍雕版印行。

書印行後,節譯或全譯成日、朝、拉丁、德、英、 法、俄諸種文字,流行全世界。

李約瑟:“明代最偉 大的科學成就,就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 16 《本草綱目》 李以宋唐慎微《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為藍本,先後讀 過《素問》、《靈樞》、《難經》、《甲乙經》等古 代醫書277家;《神農本草經》、《十六類本草》等 本草著作84家;引《說文解字》、《字說》、《名 苑》等經史諸子440家;轉引《易經註疏》等151家而 成。

深入實地採集標本,足跡遍及湖廣、河北、河南、江 西、江蘇、安徽,向藥農、野老、樵夫、獵人、漁民 求教。

研究每味藥,總是先參考諸家本草,考核諸家 異同,用自己觀察試驗結果,加以參證。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藥物學家趙學敏撰《本草綱 目拾遺》,用意在拾遺補正《本草綱目》,其中新增 716種藥材,補充161種藥物內容,糾舉錯誤34條。

17 先進的藥物分類法系統論述藥物知識 以水、火、土、金石、草、穀、菜、果、木、器服、 蟲、鱗、介、禽、獸、人16部為綱。

綱下設62類為 目。

每味藥又“標明為綱,列事為目”。

同一基原藥物, “但標其綱,而附列其目”。

排列採取“從微至 巨”、“從賤至貴”的原則,與由無機到有機、從低 等到高等發展順序吻合。

對各藥按釋名、集解、辨疑、正誤、修治、氣味、主 治、發明、附方等項分別解說。

對藥物名稱由來、產 地、品種、形態、炮製、性味、功效、主治等都作了 詳細說明。

所列“發明”一項,在於探討藥性及用藥 要點,多為李時珍對藥物應用研究中的新見解。

18 特色 糾正以往本草著作錯誤:如指出葳蕤與女萎本為二物而誤合 為一;南星與虎掌本為一物而誤分為二。

歷代本草對水銀有 不少迷信內容,本經言其久服神仙,抱樸子以為長生之藥。

六朝以下貪生者服食,致成廢篤而喪厥軀不知若干人矣!李 批判這些記載,指出“方士固不足道,本草豈可妄言哉!” 批判神仙之說:昭示迷信神仙說之誤,批判服食飛升之謬, 服金銀,為賴水穀血肉之軀所不堪,“求仙而喪生,可謂愚 也矣”。

居住水中,步履水上,是邪說;服食成仙“誤食之 罪,通乎天下”,藥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

藥物理論的充實提昇:將升降浮沈理論概括為“酸鹹無 升,甘辛無降,寒無浮,熱無沈,其性然也”。

質輕者如 花、枝、葉等多升;質重者如根、果、礦物、介殼等多降。

通過炮製配伍,以改變藥物的升降趨勢,“升者,引之以鹹 寒,則沈而直達下焦,沈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巔 頂。

” 19 李時珍其它重要著作 《瀕湖脈學》1卷,撰於1564年。

強調四診合 參,反對單以脈診決病。

至於論脈,將24脈分 為七表、八裏、九道,把浮、大、數、動、滑 劃為陽,沈、短、澀、弱、微劃為陰。

《奇經八脈考》1卷,撰於1577年。

本書考證 歷代文獻,對奇經循行和主病詳加說明,且附 己見。

20 《神農本草經疏》 繆希雍著,是明代影響僅次於《本草綱目》的一 部藥物學著作,簡稱《本草經疏》。

全書載藥490 種,除卷30所載藥物外,皆從《證類本草》選 出,以《神農本草經》藥物為主。

文字不全來自 《神農本草經》,有不少取自《名醫別錄》,並 參以諸家主治。

重點在於闡發藥學理論,多本《內經》、《本 經》理論引出新見,繆希雍把從宋代起盛行的運 氣學說斥為“雜學混淆”,以之治病“譬之指演 算法”,對宋金元以來藥性理論日益脫離臨床實 踐的趨向展開批評。

21 《本草蒙荃》 陳嘉謨著。

是明代前、中期最有特色的著作。

至今常 用的雞內金、青木香等均首出於該書。

重視藥物與產地的關係,藥物“各有相宜地產,氣味 功力自異尋常。

” 強調辨別真偽的重要性。

強調“凡藥藏貯,宜常提防。

”藥物貯藏是保證藥物 質量的重要環節。

如:人參需和細辛,冰片必同燈 草,麝香宜蛇皮裹,硼砂共綠豆收。

於炮炙多有發明。

如論述輔料的作用:“酒製升提; 姜製發散;入鹽走腎臟,仍使軟堅;用醋注肝經,且 資注痛;童便製,除劣性降下;米泔製,去燥性和 中。

”把藥物配伍理論引伸為“以藥製藥”的炮製 方法,對後世很有啟發。

22 《本草原始》 以前本草著作所附圖,絕大多數為基原圖, 《本草原始》則以藥材圖為主,突出描繪藥用 部分,適用於藥業。

李中立深入藥材集市寫生並據實地考察寫出圖 注,在區分藥物,辨別真偽等方面提供許多方 法。

不僅繪出正品,還常繪出偽品以作對照, 首創出真假藥材同給的方法,減少藥名混亂。

23 官修本草著作 《本草品匯精要》是弘治十六年(1505)明孝宗敕命 太醫院院判劉文泰等纂修的本草書籍。

弘治十八年 (1507)該書纂完進呈,適值孝宗病殞,劉文泰獲 罪,加之該書彩圖印刷技術難以解決,這部藥典性 本草被束之高閣,藏於內府,無人問津。

後人對《本草品匯精要》毀譽參半,評價不一。

24 方劑學的成就 《普濟方》: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部方書,也是明代最大 的方書。

幾乎收錄了十五世紀以前所有保存下來的方書內 容,兼及時方、傳聞、小說、道藏、佛書內的相關內容。

《普濟方》刊於永樂四年(1406),原作108卷,《四庫全 書》改為426卷。

共分為2175類,718法,收入61739方, 239幅圖。

總論包括方脈總論、藥性總論、五運六氣、臟腑總論等。

各論包括臟腑各論,按人身頭面、體表、五官、口齒和內 部器官。

分述病候;傷寒雜病,包括急、慢性傳染病與內 科疾病,以後為外科,骨傷科,婦產科,兒科,針灸等。

每種疾病有論有方,治療方法多樣。

其主要貢獻是保存了古代大量醫學文獻,價值已超出方劑 學範圍。

李時珍編修《本草綱目》時,雖說瀏覽參考文獻 800多種,其中不少是透過《普濟方》間接讀到的。

25 吳昆的《醫方考》撰於萬歷年間。

作者15歲學 醫,行醫後深感業醫者知識貧乏,必須對醫者 的素質進行提升。

他從歷代方書中選出常用方 劑700餘首編成本書,共6卷。

按病症分為中風、傷寒、感冒、暑濕等72門, 每門下列一證,先論病因,次列諸家治療方 法,再匯集名方。

本書出版後影響廣泛,清代 汪昂的《醫方集解》、吳儀洛的《成方切用》 等都宗《醫方考》所開之學風,本書出版後, 連續刊刻近十次。

26 張景岳的《景岳全書》中把治病立法比作戰略戰術,稱治則治 法為“八略”;把立方選藥比作布兵排陣,將方藥主治的論述 稱“八陣”。

八陣又分為古方八陣與新法八陣。

八略亦稱新法 八略,即補、和、攻、散、寒、熱、固、因諸略,根據八略而 列八陣。

古方八陣選歷代名方1516首,新方八陣系張氏自創方 利,共186首。

新方八陣諸方多切臨床實用,有不少至今仍為常 用名方,如左、右歸丸,左、右歸飲,金水六君煎,玉女煎, 理陰煎等。

補略和新方八陣的補陣最能反映作者的學術思想。

施沛輯明代以前著名方劑800餘首,成《祖劑》一書,共4卷, 收主方70首。

該書以《素問》、《靈樞》及伊尹湯液之方為 宗,以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之方為祖。

選《和劑 局方》及宋、元、明諸家流傳方以歸類敘述。

追本溯源,把相 類方劑歸於一起論述。

主方除選自《內經》、《傷寒》、《金 匱》外,還有的選自伊尹《湯液經》、《和劑局方》、《肘後 方》、《廣濟方》、《千金》、《得效方》、《集驗方》、 《濟生方》及李東垣、張潔古、朱丹溪等人的醫方,對學習古 代方劑學有一定參考價值。

27 《內經》的整理研究 明代治《內經》的醫家頗多,撰有約20種著作,突出 者有如下諸種︰ 《靈》、《素》合注與發微︰馬蒔對《素問》、《靈 樞》全部作注,是最早合注的人,王冰分《素問》為 24卷,馬氏非之,改分為《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 9卷,於每篇首有提綱挈領之總論,再逐章逐節逐句 注之,頗有發明,亦有望文生義處。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是現存對《靈樞》最早的 全注本。

馬蒔以為《靈樞》和《素問》都為9卷,認 為《靈樞》較《素問》更重要,不能視《靈樞》僅為 用針之書,指出書中用針方法,都可引伸為用藥之 法,不可“泥為用針”之書。

後世學人認為此書之注 在內容上優於《素問》,且屬首創,其功頗宏。

28 《類經》 張景岳的《類經》:把《內經》重新分類,再 予合編,成《類經》一書。

全書以《內經》原 文為綱,吸取各家醫論,附以個人心得,並對 難懂詞句加以通俗解釋。

全書分為攝生、陰 陽、藏象、脈色、經絡、標本、氣味、論治、 疾病、針刺、運氣、會通共12類,390條。

29 《內經知要》 李中梓的《內經知要》:執簡馭繁,將《內 經》按內容分成道生、陰陽、色診、脈設、藏 象、經絡、治則和病能8類。

本書除輯錄原文 外,結合基礎和臨床加以闡析,內容簡要,條 理清晰,選錄切要,講解明白。

30 《難經》的研究 明代《難經》注家頗多,如王九思等的《難經 集注》,馬蒔的《難經正義》,徐述的《難經 補注》、姚浚的《難經考誤》,張景皋的《難 經直解》,張世賢的《圖注難經》等。

王九思的《難經集注》,於1505年成書,本書 屬集注,集吳時呂廣、唐代楊玄操、宋代丁德 用、虞庶、楊康候諸家之注,每難下臚列諸家 之說,歷附說明主要是校正和音釋。

該書在保 存明代以前的資料上具有貢獻。

31 《傷寒論》的研究 明代從事《傷寒論》研究的醫家較多,有著作 傳世的也在20家以上。

醫家開始強調《傷寒 論》編次真偽問題,是這一時期的特點。

錯簡重訂說、維護舊論說。

32 錯簡重訂說 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是明代研究《傷寒論》最 有影響的著作。

他認為張仲景與王叔和僅兩朝相隔, 王叔和所撰縱不全是,也不全非,按叔和所列篇目 看,王尤重太陽病是明於辨證的。

世傳《傷寒論》不 合辨證處甚多,太陽三篇尤為混亂,這種編次乃後世 誤人之作。

為此,方氏盡二十餘年努力,重加考訂, 以還叔和之故,通仲景之源。

方氏刪“傷寒例”,移叔和贊經之“平脈”、“辨 脈”。

將太陽病衛中於風而病者列為上篇,收桂技湯 證及其變證為卷一;榮傷於寒而病者為中篇,收麻黃 湯證及其變證為卷二;榮衛俱中傷於風寒而病者為下 篇,收大青龍湯證及其變證為卷三。

其餘分為5卷。

這種分法由喻昌發展成“三綱鼎立”說。

33 維護舊論說 張遂辰《張卿子傷寒論》認為“仲景之書精入 無比,非善讀者免滯於語下”。

尊重歷代《傷 寒論》研究醫家,謂“諸家論述,各有發 明”,書中未貶斥任何一家,認為王叔和的編 次只在卷數上與仲景原書不同,成無己的注釋 尤稱詳恰,不宜刪更。

他的學生張志聰、張錫駒承襲師說,進行發 揮,形成傷寒學中的維護舊論派。

34 方有執、張遂辰各有一批追隨者,故一般認為 傷寒學流派之爭始於明代。

明代研究《傷寒論》諸家,涉及內容廣泛。

有 的重在約論經義;有的偏於訂正注家之誤。

35 舌診 受到廣泛重視。

16世紀下半葉,申鬥垣著《傷寒觀舌心法》, 是繼元代敖氏《金鏡錄》後又一集大成之作。

36 問診 中國醫家歷來重視問診。

李梃的《醫學入門》 指出,問診必須詳盡,他列出48問,婦人需再 加4問,產後又加4問。

徐春甫強調四診合參, 反對完全依脈辨證。

張三錫在《醫學六要》中 將李梃的48問,簡化為26問,張介賓又簡化為 10問,編成《十問歌》。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 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 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 皆可見,更添片語告兒科,麻痘痙疳須佔驗。

37 脈診 影響最大的是李時珍的《瀕湖脈學》。

李摘取 諸家精華,分詳27種脈。

對同類異脈鑒別,各 種脈象主病,既能博考,又能精研,編成歌 訣,便於誦習。

李梃的《醫學入門》較《瀕湖脈學》少一牢 脈,多一大脈。

李中梓《診家正眼》較《瀕湖 脈學》增一疾脈,在《醫宗必讀》中,他列浮 沈遲數四脈為綱,以統餘脈,長、短、弦脈則 列於四綱之外。

38 八綱辨證 明初樓英《醫學綱目》明確提出八綱,“診病者必先 分別氣血、表裏、上下、臟腑之分野,以知受病之所 在;次察所病虛實、寒熱之邪以治之,務在陰陽不偏 頗,臟腑不勝負,補瀉隨宜,適其所病。

” 王執中《東垣先生傷寒正脈》指出治病虛實、陰陽、 表裏、寒熱八字不分,殺人反掌。

方隅《醫林繩墨》:“雖後世千萬方論,終難違越矩 度,然究其大要,無出乎表、裏、虛、實、陰、陽、 寒、熱八者而已。

” 《景岳全書》:“六變者,表裏、寒熱、虛實是也, 是即醫中之關鍵。

” 39 病案格式的建立 韓懋的《醫通》,提出書寫病歷,要六法兼 施。

六法指望、聞、問、切,論、治。

吳昆的《脈語》對病案格式進一步概括,稱病 案為“脈案”。

40 入門書 世醫世代相傳,或師徒相授,對普及醫學知 識,有不少限制。

棄儒入醫、特別在窮鄉僻 壤,更需學醫門徑書。

劉純《醫經小學》是明 初的醫學入門書。

李梃在其基礎上編寫《醫學 入門》,是重要的醫學入門書。

41 明代內科雜病學術特色 明代是內科雜病學術全面發展並達到空前繁榮的時期, 一是圍繞金元四家與古代醫學理論及醫療經驗的繼承和 發展,所出現的不同學術流派及其學術爭鳴,主要是以 薛己、張介賓、趙獻可等醫家所代表的溫補派對劉完 素、朱丹溪醫學主張所展開的論爭,這種學術爭鳴對內 科雜病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其二,內科雜病學家們在臨證上更為重視辨證論治理論 的運用,使內科雜病水準較以前明顯提升。

其三,不少醫家對內科雜病延醫的理論與著作空前增 多,並能對臨證實踐發揮確實的指導作用。

明代在內科 雜病學術上的成就,使這門學術的發展趨於成熟,並對 後世內科雜病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42 內科雜病 丹溪學派的影響 溫補學派的盛行 43 丹溪學派的影響 朱震亨的弟子較多,而且不乏在醫學上有一定 成就與影響者,因此元末明初時丹溪學說一度 頗有影響。

丹溪之門的醫家,有趙良仁、戴思恭、劉叔 淵、王履等人。

44 戴思恭(1324~1405) 字原禮,號肅齋,婺州浦江(今屬浙江諸暨縣) 人,戴氏臨證,辨證細,用藥準,著有《秘傳 證治要訣及類方》、《本草摘抄》、《類證用 藥》、《推求師意》;校補有朱丹溪的《金 匱鉤玄》等。

尊丹溪,指出傳化失常是致鬱關鍵,在鬱證中 又以中焦致鬱居多,深化了丹溪六鬱之說。

對 劉、張、李諸家說,俱深入鑽研,擇善而從, 不拘一家。

45 王履(1332~1391) 字安道,號畸叟,又號奇翁、抱獨山人。

王氏 對傷寒溫病之辨頗精,謂溫病是“感天的惡毒 異氣”而致,“溫暑及時行寒疫、溫瘧、風 溫、溫毒,決不可以傷寒六經諸病為通治”。

認為應把《傷寒論》作方法論讀,“讀者當活 法,勿拘執”。

其論“外感法仲景,內傷宗東 垣,雜病主丹溪”等,為學醫者之標的。

46 溫補學派的盛行 薛已可謂溫補學派的倡導者,他在《內科摘要‧脾 肺虧損咳嗽痰喘等症》中提出“當補脾土、滋化 源,使金水自能相生”,脾胃一虛則諸症蜂起。

在治病時特別注重補益脾胃之氣,同時也探討了腎 命學說。

對於以上虛為主者,主張“補腎不如補 脾”之說;但當腎虛為重時,則又以補腎為先。

至 脾腎皆虛,則經常採用脾腎同治之法。

在治則上,講究固本滋源,因而他在處方用藥時重 視溫補,不尚苦寒。

47 溫補學派的盛行 孫一奎提出腎間動氣學說。

強調命門位於兩腎 之間,即命門穴所在之處,乃人身一太極,為 陰陽之根蒂,造化之樞紐,是生命的原動力。

十分重視對下元虛寒的辨治,如論腎泄、癃 閉、遺溺、小便失禁諸症,亦多從下焦命門著 手。

趙獻可特別強調命門之火,認為八味丸是“益 火之源,以消陰翳”的主要方劑,凡命門火 衰,不足以化水者,非此方則無以濟火。

在臨 證中強調保養命門之火為治病之要義。

48 溫補學派的盛行 張介賓是溫補派的代表人物,特別重視人體本元,謂 為“人之大寶”,他從陰陽互根角度體察真陰真陽, 認為“陰不可無陽,非氣無以生形也,陽不可無陰, 非形無以載氣也”,以氣血、形體性用的相互依存和 消長關係來闡述生死之機。

強調溫補元陽,滋養真陰,使陰陽歸於平衡。

強調古 人之方,是示人以法,並非限人以藥。

對待成方,又 要圓活。

力倡“陽非有餘,陰常不足”的論點,既重 視真陽又重視真陰,並把真陽與真陰歸根於腎命之水 火。

他創製的右歸丸和右歸飲,是溫補扶陽的代表方劑, 張氏的溫補學說,在虛勞等虛損疾患的治療中有重要 的作用。

49 溫補學派的盛行 李中梓,以注重先後天水火陰陽著稱。

在疾病 的論治中,特別強調脾腎的病理變化,重視脾 腎之脈,常診太溪以察腎氣之盛衰,診沖陽以 察胃氣之有無。

如果脾腎二脈能應手,則患者有回生之望;若 脾腎二脈不能應手,則多為危殆之證,他治先 天之本,基本上繼承薛己、趙獻可的補腎之 法;治後天之本,則沿襲了張元素、李杲的理 脾之方。

50 溫補學派的盛行 溫補學派發展了易水學派的臟腑病機學說,注 重調理脾胃以治療內科雜病,還深入探討腎命 學說,從真陰元陽兩個方面闡明人體陰陽平衡 的調節機制及意義,於臨床上以溫養補虛治療 脾胃和腎命疾患。

51 婦產科 明代醫學13科中,仍獨立設婦人科,出現了不 少婦產科專著。

王肯堂《女科證治準繩》影響較大,以薛己 《校注婦人良方》為藍本,系統整理了明代以 前婦產科學所取得的成就。

武之望《濟陰綱目》是以《女科證治準繩》為 基礎改編而成,選方實用,流行較廣。

52 月經 關於月經的論述,以李時珍《本草綱目》最 詳,李把兩月一次稱並月,行經期吐血衄血、 或眼耳出血者稱逆行,一生不行而受胎者,稱 暗經;月月行經而產子者是為盛胎,俗名垢 胎。

萬全注重觀察婦女的體質、性格特徵與月經病 的關係。

他認為“肥白者多痰,瘦黑者多 火”,性急躁者常兼氣鬱氣逆,因而治療時應 在祁血調經的同時分別加以化痰,降火及理 氣。

53 預防臍風 薛己發明燒灼斷臍預防臍風的方法,據清代 《達生篇》引《薛氏醫案》稱:“兒生下時, 欲斷臍帶,必以蘄艾為燃,香油浸濕。

重燒臍 帶至焦,方斷。

其束帶需用軟帛厚棉裹束,日 間視之,勿令尿濕。

此預防臍風乃第一要緊 事”。

54 優孕優生 萬全主張: 1、擇優婚配。

2、種子學說提出“三虛四忌”作為不宜交媾受孕的 注意事項,如環境惡劣、情感不暢、勞倦過度、醉後 大飽等。

現代醫學證明,酒後受孕可致胎兒發育遲 緩,出生後智力低下;惡劣環境、不良的精神刺激均 可引起受精卵發育障礙。

3、養胎戒規:《萬氏女科》對歷代養胎法進行了系 統總結,歸納為六項戒規。

“婦人受胎之後,所當戒 者,一曰房事,一曰飲食,一曰七情,一曰起居,一 曰禁忌,一曰醫藥。

” 55 兒科 萬全根據錢乙“五臟所主”說,提出肝常有 餘、脾常不足;心常有餘,肺常不足;腎常虛 的觀點。

贊同錢乙小兒“臟腑柔弱、易虛易 實、易寒易熱”的論點,認為小兒氣血未定, 易寒易熱,腸胃軟脆,易飢易飽。

主張“調理 但取其平,補瀉無過其劑”、“當攻補兼用, 不可偏補偏攻。

” 56 麻疹 早在宋朝對麻疹就有初步的認識,明朝就確定 了麻疹的命名。

龔信《古今醫鑒》首次記載 “麻疹”一詞,詳細敘述了麻疹症狀、併發 症、治法與預後、並從證候上與痘症作了鑒 別。

57 人痘術 《牛痘新書》:“考上世無種痘,諸經自唐開元間,江南趙氏始 傳種痘之法”。

《痘疹定論》“種痘法”提出人痘接種始於北宋,《醫宗金鑒》 也持這一說法:“古有種痘一法,起自江右,達於京畿。

究其所 源,云自真宗時峨眉山有神人出,為丞相王旦之子種痘而愈,遂 傳於世”。

《痘科金鏡賦集解》謂種痘術起源於明代。

《種痘新書》自序:“余祖承聶久吾先生之教,種痘箕裘,已經 數代。

” 《張氏醫通》嬰兒門下亦附有“種痘說”。

“邇年有種痘之說, 始自遼右,達於燕齊,近則遍行南北。

” 《張氏醫通》:“原其種痘之苗,別無他藥,惟是盜取痘兒標粒 之漿,收入棉內,納入鼻孔。

……如痘漿不得資,痘痂亦可發 苗;痘痂無可竊,則以新出痘兒所服之衣,與他兒服之,亦能出 痘。

” 58 外科 明代外科著作約有50種,其中有20餘種至今仍是學習 研究的參考書。

這些著作中流傳最廣的是《瘡瘍經驗 全書》,現存歷代刻本和抄本近20種。

《外科準繩》亦名《瘍醫準繩》,作為叢書刊刻或單 列刊刻近30種。

陳實功的《外科正宗》各種版本達50多種,流傳之 廣,影響之深居歷代外科著作之冠,本書實際上是明 代外科學發展水準的代表作。

外科診療技術與急救:吸膿術、切開引流術、自刎急 救與氣管、食管縫合術、鼻息肉摘除術、麻醉術。

59 外科 《外科正宗》強調外科治療中必須配合飲食營養, 改進了截趾(指)術、氣管縫合術、死骨剔除術、咽 部異物剔除術、下頜關節整複術,設計出鼻息肉摘 除手術器械和手術方法。

反對內科醫生輕視外科的錯誤觀點,嚴厲批評外科 醫生輕診斷、亂投藥和濫施針刀的不良傾向。

王肯堂是外科學史上記述外科手術最多最詳的醫 師,撰《外科證治準繩》,是集先代外科名醫方論 融合而成的代表作。

關於切除腫瘤強調:“按之推 移得多者,可用取法去之,如推之不動,不可取 也”。

60 梅毒 梅毒於1493年傳入歐洲,有“大天花”之稱。

葡萄牙 商人將該病帶到亞洲。

1505年中國發現本病從廣州開始,由南注北,俞弁 《續醫說》指出“弘治末年,民間患惡瘡自廣東人 始,吳人不識,呼為廣瘡,又以其形似,謂之楊梅 瘡”。

明代醫著稱梅毒為廣瘡、楊梅瘡、棉花瘡、黴 瘡等。

陳司成《黴瘡秘錄》是中國現存第一部梅毒學專著。

陳氏總結梅毒在中國流行100餘年的防治經驗,系統 闡述本病的理論、傳染途徑、各期梅毒及胎傳梅毒的 症狀體徵、治療原則等。

反對內服輕粉,以防藥病和 變病;重視預防,首創減毒砷劑療法。

61 骨傷科 薛己學派-強調整體現念,重脈理,重視元氣的作 用。

認為治氣應以補氣為主,治血要通過補氣養血實 現活血化瘀,強調脾胃肝腎在治療骨傷中的作用,主 張健脾培元,固腎治傷;重視內治,反對單純依賴手 法和外治;在藥物使用上主張平補,反對寒涼。

少林寺學派–《跌損妙方》認為人身氣血運行有一 個頭,即血頭,一晝夜十二個時辰,分別經過十二個 穴道。

血頭行走穴道說是經絡學說和子午流注在傷科的具體 運用。

依據血頭行走穴道的時辰,採用跌打點穴治傷 法,還配以藥物,救急方劑有七厘散、飛龍奪命丹、 地鱉紫金丹,十三味總方是論穴治傷的主方。

62 針灸學 針刺方面,在單式針法基礎上,形成20餘種複式 手法。

灸療方面,由艾炷灸發展為使用艾卷的溫熱灸 法。

出現一些集大成的針灸著作,書中內容多數是摘 錄前人針灸學論述而成,且多以歌賦形式表述。

匯編性針灸著作,主要有徐鳳《針灸大全》、商 武《針灸聚英》、楊繼洲《針灸大成》、朱棣 《普濟方‧針灸》、吳昆《針方六集》、張介賓 《類經圖翼》等。

63 針灸學 汪機重視經絡腧穴在瘡瘍診斷中的作用,提出五臟六 腑之癰均有相應募穴隱痛徵象,可作為診斷依據之 一;強調對症狀的分析和治療選取腧穴郁應結合經絡 循行。

高武主張廢棄當時流行的“按時用穴”法,倡用“定 時用穴”法。

強調先知病,後定經穴,再據該經穴開 穴時辰針灸,治病很有針對性。

楊繼洲研究了井穴的臨床運用,在《針灸大成》中繪 有“十二經井穴圖”,列有井穴主治各種病證。

他還 進一步闡發了八脈八穴理論,增加了楊氏治症36項, 使之成為系統學說。

《奇經八脈考》發揮了奇經八脈理論,詳細闡明了奇 經八脈的循行路線,所主症狀等,引起後世醫家對奇 經的重視。

64 針灸學 明代出現的艾卷灸首見於朱權的《壽域神 方》,最早艾卷並不摻藥。

後來《本草綱目》 用沈香、木香、乳香、茵陳等與艾絨同搓為艾 條,以治風寒濕痹、寒性腹痛、痛經等,擴大 了灸法的使用範圍。

65 針灸銅人、按摩術 明代太醫院仍用銅人考試針灸醫生,因此明朝 政府和民間醫家均重視鑄造針灸銅人。

在洪武 和正統間曾分別指定專人鑄造鋼人。

高武鑒於以往僅有男子銅像一種,不符實際需 要,因鑄男、女及童子銅像各一座,以方便取 穴。

此外,明代醫家開始重視推拿(即按摩) 術,出現了不少有關推拿的專著,推拿不用 針,不服藥,較適用於小兒,故推拿著作多著 重於小兒。

66 眼科 王肯堂《雜病證治準繩·七竅門》,在整理前代理論 的基礎上,對內部結構如神膏(玻璃體)、神水(房 水)、神光(視功能)形質和功能均有論述,改進了前 代在內眼結構上認識的不足,是反映明代眼科學發展 水準的代表作之一。

傅允科《審視瑤函》為明清以來最流行的眼科專著。

其醫論部分切中時弊,對眼科理論和證治問題有重要 闡發。

如“五輪不可忽論”論述了輪臟關係,認為輪 為標,臟為本,眼部症狀是五臟失於調和引起的。

67 中朝醫藥交流 《東醫寶鑒》是李朝太醫許浚遵宣祖王之命, 整理71種中國醫書和3種朝鮮醫書而成。

全書共25卷25冊,從內景、外形、雜病、湯 液、針灸五個方面,對中國和朝鮮醫藥學的基 礎理論、病症醫方、藥物方劑和針灸等進行全 面綜合,於1613年刊行。

68 傳教士來華與醫療活動 西方傳教士來華,成為中西醫交流的橋梁。

主要從事傳教,翻譯 宗教和西方科學書籍,參與宮廷活動,協助中國士大夫編修曆法 等工作,偶而亦有行醫。

明代與歐洲的醫藥交流,對醫學發展並未產生深刻影響,這一時 期的中西醫交流可以說是平行的。

最早涉及西醫活動的,是義大利的利瑪竇,他與中國士大夫合 作,翻譯了許多介紹西方科學技術著作,於《西國紀法》中記述 了神經學說,首次將西方神經學和心理學介紹給中國。

瑞士傳教士鄧玉函以《解剖學論》為底本翻譯成《泰西人身說 概》。

該書是以希波克拉底、亞裏士多德和蓋倫的醫學理論為依 據,還沒有現代醫學的系統分類。

1557年葡萄牙政府在澳門設置官吏,成為它的領土,西方醫生、 傳教士便在當地從事醫務活動。

1569年建立醫院,1594年設澳門 聖保羅醫院,並附設實習班。

教授神學、哲學、拉丁文學,有圖 書館、觀象台及藥房等,是在中國設立的最早西醫學校。

69 醫學著作 《針灸大成》 《醫學綱目》 《溫疫論》 《名醫類案》 《醫統大全》 《黴瘡秘錄》 《萬病回春》 《針灸聚英》 《景岳全書》 《本草綱目》 《醫學正傳》 《濟陰綱目》 《赤水玄珠》 《明醫雜著》 《審視瑤函》 《祖劑》 《醫方考》 《證治準繩》 《醫學入門》 《普濟方》 70 《醫學正傳》 虞摶撰。

諸病總論皆采《內經》要旨,脈法取 王叔和,傷寒宗張仲景,內傷宗李東垣,小兒 尊錢乙。

餘病均以丹溪為主,摘選劉河間、李 東垣等諸家醫方、家傳及個人歷驗效方附於 後。

71 《古今醫統大全》 又名《醫統大全》,徐春甫輯。

是搜羅豐富的 全書。

全書共100卷,卷1有“歷世聖賢名醫姓 氏”,介紹270多名醫家傳略,“采摭諸書目 錄”,載所徵引書約280種。

書中除引古說外,徐氏在醫理、方藥上均有闡 發。

書中所載醫家傳略是研究醫史的重要資 料。

72 《醫學入門》 李梃編撰。

全書分內外集,自謂“醫能知此內 外門戶,而後可以設法治病,不致循蒙執方, 夭枉人命,故題之曰《醫學入門》。

共9卷。

首載醫學略論、醫家傳略、經穴圖說及運氣、 保養等。

本書正文為歌賦,以注補充闡述。

書 末為“習醫規格”,論述對習醫者的學習與醫 德修養要求。

73 《針灸大成》 又名《針灸大全》,楊繼洲撰,在《衛生針灸 玄機秘要》基礎上,靳賢校正編成《針灸大 成》。

為繼《內經》、《甲乙經》、《銅 人》後,對針灸理論及臨床又一次總結。

全書 10卷,其中“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是楊氏手 法的經驗總結。

介紹了燒山火、透天涼、蒼龍擺尾、赤鳳搖 頭、龍虎交戰等補瀉手法。

載《神應經》大 法,附篇輯錄陳氏(佚名)的《小兒按摩經》, 成為唯一傳本。

74 《證治準繩》 又名《六科證治準繩》或《六科準繩》,王肯 堂編撰。

分《雜證準繩》,《類方準繩》,《傷寒準 繩》,《外科準繩》,《幼科準繩》,《女科 準繩》。

《幼科準繩》宗錢乙按五臟分證編次,《女科 準繩》取自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

75 《濟陰綱目》 婦產科專著,武之望輯。

本書對《女科證治準繩》內容重加編次,分醫 論、醫方二部,全書5卷,卷1為調經、經閉、 崩漏、赤白帶下諸門。

卷2分虛勞、血風、積 塊、浮腫、前陰諸疾等門。

卷3~5分別為求 子、胎前、臨產、產後、乳病諸門,選方較詳 盡,後世視為婦產科的重要參考書。

76 《景岳全書》 張介賓博采諸家之說,結合個人學術及臨床經 驗撰成。

分16種64卷。

第一種為“傳忠錄”(卷1~3),系醫論,著重 闡述“陽非有餘,真陰不足”,倡導溫補。

第二種“脈神章”(卷4~6)。

主要論述脈診及 其它診斷方法。

以下分論傷寒、雜證、婦人、小兒、麻疹、痘 疹、外科、本草載藥290種、方劑載方2624 首,還有砭法、灸法等。

77 《審視瑤函》 又名《眼科大全》、《傅氏眼科審視瑤函》、 《審視瑤函眼科大全》,博仁宇撰。

全書共6卷,共列108證,300餘方:有圖說和 歌括,內容較豐富;對金針撥障及鉤、割、 針、烙等眼科手術有詳細的說明,對五輪八廓 等眼科理論也有系統闡述,對後世眼科學有很 大影響。

78 《溫疫論》 吳有性目睹當時疫病流行、死亡枕藉的慘狀, 世醫以傷寒法治之不效,深感守古法不合今 病,編著中國醫學史上第一部論述急性傳染病 的專著《溫疫論》。

上卷載論文50篇,闡述溫疫之病因、病機、證 候、治療,並從多方面論述溫疫與傷寒的不 同。

下卷載文36篇,著重論述溫疫的兼證。

79 吳有性(1561~1661?) 字又可。

所處時代兵事頻繁,溫疫大流行。

明末 西元1641年,時吳有性49歲,當時溫疫遍及山 東、浙江、河南、河北等地。

多次溫疫流行,是 推動吳氏研究溫疫的客觀動力。

當時醫界“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檢古 書”,以致投劑無效,“時師誤以傷寒法治之, 未嘗見其不殆也”,有因失治不及期而死者,有 妄用峻補、攻補失序而死者。

有醫家見不到,急 病用緩藥、遷延而死者,“比比皆是”,使吳氏 痛心疾首,於1642年寫成《溫疫論》。

80 吳對傳染病病因病機學的認識 -雜氣論 雜氣是有別於六氣的一種物質。

雜氣致病有傳染性、流行性和散發性。

雜氣的種類不同,所引起的疾病相異,侵犯的 臟器部位也不一。

痘疹等外科化膿感染也是雜氣所引起。

人體感受雜氣是否致病決定於雜氣的量、毒力 與人體抵抗力。

雜氣通過口鼻侵犯體內。

81 雜氣論 雜氣是有別於六氣的一種物質: (1)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 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

(2)無象可見、無聲無臭。

有傳染性、流行性: (1)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

(2)延門合戶,眾人相同,皆時行之氣,即雜氣為病 也。

(3)其時村落中偶有一、二人所患者雖不與眾人等,然 考其證,甚合某年某過眾人所患之病,纖悉相同,治 法無異。

82 雜氣論 不同雜氣具有特異性: (1)為病種種,是知氣之不一也。

(2)蓋當其時,適有某氣專入某臟腑經絡,專發 為某病。

(3)雜氣的種類不同,對人類或禽獸是否致病的 情況也不一樣。

外科化膿感染是雜氣所引起: 療瘡、發背、癰疽、流注、流火、丹毒,與夫 發斑、痘疹之類,以為諸痛癢瘡皆屬心火…, 實非火也,亦雜氣之所為耳。

83 雜氣論 是否致病決定於雜氣的量、毒力與人體抵抗力: (1)其感之深者,中而即發,感之淺者,邪不勝正,未 能頓發。

(2)其年氣來之厲,不論強弱,正氣稍衰者,觸之即 病。

(3)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 外邪因而乘之。

雜氣通過口鼻侵犯體內: (1)邪自口鼻而入,邪之所著,有天受,有傳染,所感 雖殊,其病則一。

所謂天受,是指通過自然界空氣傳播。

傳染則是指通 過患者接觸傳播。

84 吳對傳染病的分類 提出常疫和癘疫。

所謂癘疫,來勢凶惡,“緩者朝發夕死,急者 頃刻而亡。

雜氣之優者,可不致病或致病力很 弱,雜氣之劣者,不但可致病,且毒力很強。

他把雜氣中致病力強、傳染性大的,又叫做 “疫氣”、“癘氣”或“戾氣”,說明雜氣的 毒力有強弱不同。

85 吳提出傳染病的流行規律 “方隅有厚薄”指出某些傳染病的流行有區域 性。

“四時有盛衰”指出傳染病的流行有季節性。

一年之中,各種疫病,各有其盛衰的時間。

“歲運有多寡”指出了某些傳染病的流行有周 期性、起伏性,各年的流行範圍和程度,並不 完全相同。

86 邪伏膜原 吳氏還認為入侵人體的雜氣,潛伏在膜原而發 病,提出“邪伏膜原”之說,“邪伏膜原”是 吳氏根據溫疫初起的憎寒壯熱,脈不浮不沈而 數等症侯群,用以說明其病變部位的一種方 法。

87 吳對傳染病的治療 提出“客邪貴乎早逐”的原則,主張“急證急 攻”、“勿拘於下不厭遲”之說,明確指出攻 下法“本為逐邪而設,非專為結糞而設”,告 誡醫者“注意逐邪,勿拘結糞”,“凡下不以 數計,有是證則投是藥。

” 提出“能知以物制氣,一病只有一藥之到病 已”的原則。

88 《溫疫論》所載傳染病 包括傷寒、感冒、瘧疾、痘疹(水痘、天花)、 絞腸痧(霍亂)、疙瘩瘟(腺鼠疫)、蛤蟆瘟(腮 腺炎)、大頭瘟、探頭瘟、大麻風、鼠痿(頸淋 巴結核)、流火丹毒、目赤腫痛(眼結膜炎、砂 眼)、病癉發黃(肝炎、黃疸)、斑疹、咽腫、 瘡疥療腫等。

是吳親歷溫疫流行,臨床經驗的總整理。

89 《溫疫論》 《溫疫論》為以後溫病學派開闢了道路。

吳實際 上已走到病原說的面前,所謂的戾氣,有物質 性、有特異性、有偏中性、有特殊致病性,只須 沿著該觀念再研究,尋找出該物質本體,便會作 出歷史性的突破。

一則受當時物質技術條件的限制,二則受傳統思 維方式的影響,他的後繼者們在這方面並未突 破。

90 著名醫家 沈之問王肯堂龔廷賢汪機 李中梓武之望徐春甫王倫 趙獻可吳昆李時珍韓懋 張介賓繆希雍高武熊宗立 吳有性楊濟時萬全王履 陳實功方有執薛己戴思恭 91 汪機(1463~1539) 字省之,號石山居士。

汪氏宗《內經》、《難 經》,強調治病以調補氣血為主,尤重理氣。

在外科治療中,強調“外科必本於內,知乎內 以求乎外”,針灸上本《素》、《難》,認為 針能治有餘之病不能治不足之病;灸有補無 瀉,針有瀉無補。

92 薛己(1487~1559) 字新甫,號立齋。

著述大致有三類,一類是他自己的 著述,有《內科摘要》是中國第一次以內科命名學科 及書名者。

《癘瘍機要》是麻風專著;《正體類要》 是正骨科專書;《口齒類要》是口腔和喉科專著,都 是現存最早的專科文獻。

第二類是經他校注和增補的著作,有陳自明《婦人良 方大全》24卷、《外科精要》3卷;錢乙《小兒藥證 直訣》。

第三類純屬校刊性質,有滑壽《十四經發揮》3卷, 杜本《敖氏傷寒金鏡錄》1卷。

重視脾胃與腎命,主 張人以脾胃為本,臨證多用甘溫益中、補土培元等 法。

93 萬全(1495~1580) 又名全仁,字事,號密齋。

廣納前人經驗,繼 承家學,著書立說,合為《萬密齋醫書十種》 108卷,70餘萬字。

以兒科及婦科見稱。

兒科 宗錢乙,重小兒護養和疾病預防,辨證強調四 診兼顧,治方重視脾胃。

家傳方中的牛黃清心 丸、玉樞丹、安蟲丸等有良效。

94 徐春甫(1520~1596) 甫一作圃,字汝元,號東臯,又號思敏、思 鶴。

徐氏著有《古今醫統大全》100卷,《醫 門捷徑》(又名《醫學入門捷要六書》或《醫 學入門捷徑六書》)6卷。

徐氏是中國民間醫藥 學術團體“一體堂宅仁醫會”的發起人和創辦 者。

95 楊濟時(1522~1620) 字繼洲。

認為治病,針、灸與藥缺一不可,重 視經絡學說,提出“寧失其穴,勿失其經”, 這樣才能使“穴無不正,疾無不除”。

在操作 上,強調“巧妙玄機在指頭”,重視補瀉手 法,倡透穴針刺法。

96 繆希雍(1546~1627) 字仲淳,號慕台,著有《神農本草經疏》3卷 (1625),《先醒齋醫學廣筆記》3卷(1622), 尚有《續神農本草經疏》、《方藥宜忌考》、 《仲淳醫案》、《本草單方》等。

深究藥物炮製,謂湯、散、膏、液、丸之作用 不同。

同為酒漬,有的須酒浸以助其力;有的 須細銼,煮酒密封,漸收其效。

同為丸藥,麵 糊取其遲化直下焦,半夏南星以薑汁稀糊取其 易化,煉蜜丸取其遲化氣循經絡,臘丸難化, 意在遲取效。

他還認為藥物隨土地變性,用藥 當詳察。

97 吳昆(1551~1620) 字山甫,號鶴臯,自號參黃子。

《素問吳 注》對《素問》進行疏解,先簡述大意,再分 段注釋。

《醫方考》系方書,按病證分24門, 每門下收方若干首,共收方劑700餘首。

《脈 語》闡述了取脈方法、三部九候、生理和病理 脈象、婦女小兒脈象特點等。

明確規定了病案 書寫格式,強調針藥並行。

98 王肯堂(約1552~1638) 字宇泰,一字損仲,號損庵,自號念西居士。

因母病志於醫。

妹瀕死,經王氏治癒,由是 延診求方者常滿庭戶。

父以為害舉業戒止之。

罷歸後復肆力醫學。

王氏交遊甚廣,曾與利瑪 竇交往,探討過曆算。

並與郭澹論數緯,與董 其昌論書畫,與曾柏大師論參禪。

王氏著有《證治準繩》44卷,《醫論》4卷, 《醫辨》4卷,《胤產全書》1卷,《醫鏡》, 輯有《古代醫統正脈全書》,由吳勉學校 刊,,全書匯刻古代醫書44種,重要著作搜羅 殆遍,校勘仔細,頗多善本。

99 陳實功(1555~1636) 字毓仁,號若虛。

專事外科40餘年,著《外科 正宗》12卷,搜集有唐以來外科驗方,結合自 身臨證經驗寫成。

所寫“醫家五戒十要”,對 醫生提出嚴格要求,制定了全面的醫德規範體 系。

美國1978年出版的《生命倫理百科全書》將其 列為古典醫德文獻。

100 張介賓(1563~1640) 字會卿,號景岳,又號通一子。

張氏早年崇丹溪陽有 餘陰不足之說,中年後,以《內經》“陰平陽秘,精 神乃治”為據,並受張元素影響,轉而抨擊丹溪, “醫法東垣、立齋”。

受王冰影響,並發揮命門之火 為元氣,腎中之水為元精。

無陰精之形,不足以載元 氣,提出陽非有餘,真陰亦常不足之說。

張氏著有《類經》32卷,《類經圖翼》11卷,《附 翼》4卷,《景岳全書》64卷,強調辨證論治、辨證 求本。

張氏提出二綱、六變之說,二綱指陰陽,六變 指表裏、虛實、寒熱,抓住六變,才能掌握病本。

認 為“諸病皆當治本”,治本是最重要的治療。

101 趙獻可 字養葵,自號醫巫閭子,著有《醫貫》、《內經 鈔》、《素問注》、《經絡考》、《正脈論》、《二 體一例》等,以《醫貫》流傳廣而影響大,系醫論著 作。

趙氏學尊東垣、薛己,對命門學說有所發揮。

“命門 乃人身之君”,乃一身之太極,無形可見,兩腎之中 是其安宅。

強調命門之火是人身至寶,人體生理機能所繫。

火強 則生機壯,火衰而生機弱,火滅則人亡。

認為命門之 火是先天無極之火,火與真水相濟,永不相離。

命門的水火即人體的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為命門水火 功能的演化,是臟腑生機所繫。

養身必須溫養命門之 火,故推崇八味丸與六味丸。

Sharethis:TwitterFacebook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相關 標準 文章分頁導航 →燥濕同形同病 ←守護的東西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在此輸入你的回應…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電子郵件(必須填寫)(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名稱(必須填寫) 個人網站 您的留言將使用WordPress.com帳號。

( 登出 /  變更 ) 您的留言將使用Google帳號。

( 登出 /  變更 ) 您的留言將使用Twitter帳號。

( 登出 /  變更 ) 您的留言將使用Facebook帳號。

( 登出 /  變更 ) 取消 連結到%s 透過電子郵件通知我後續回應。

有新文章時用Email通知我。

Δ 追蹤 已追蹤 我的網誌 我要註冊 已經有WordPress.com帳號了?立即登入。

我的網誌 自訂 追蹤 已追蹤 註冊 登入 複製短網址 回報此內容 以閱讀器檢視 管理訂閱 收合此列 隱私權與Cookie:此網站可使用Cookie。

繼續使用此網站即表示你同意使用Cookie。

若要瞭解更多資訊,包括如何控制Cookie,請參閱此處: Cookie政策 %d位部落客按了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