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知覺理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我知覺理論 · 自我知覺:個體對自己行為所持的態度落在接受區,他認同自己的行為,只是必須從內在或外在線索來尋找合理化的理由。

· 認知失諧:人們對自己行為所持的態度是 ... 自我知覺理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2017年7月27日)請協助補充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

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7年7月27日)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

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自我知覺理論(英語:Self-perceptiontheory,縮寫作SPT)是心理學家達里爾·貝姆(DarylBem)提出的一種態度形成理論。

[1][2]它斷言人們透過觀察自己的行為,並得出結論是什麼態度,導致了這種行為來發展他們的態度(當由於缺乏經驗等,而沒有以前的態度時,情緒反應是模稜兩可的)。

該理論本質上是違反直覺的,因為傳統觀點認為態度決定行為。

此外,該理論表明,人們在沒有獲得內部認知和情緒狀態的情況下誘導態度。

[3]這個人理性地解釋自己公開的行為,就像他們試圖解釋其他人的行為一樣。

參考資料[編輯] ^Bem,D.J.(1967).Self-Perception:AnAlternativeInterpretationofCognitiveDissonancePhenomena.PsychologicalReview,74,183-200. ^Bem,D.J.(1972).Self-PerceptionTheory.InL.Berkowitz(Ed.),Advancesin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Vol.6,pp.1-62).NewYork:AcademicPress. ^Robak,R.W.,Ward,A.,&Ostolaza,K.(2005).DevelopmentofaGeneralMeasureofIndividuals'RecognitionofTheirSelf-PerceptionProcesses.Psychology,7,337-344.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自我知覺理論&oldid=69110254」 分類:自我身分隱藏分類:自2017年7月可能帶有原創研究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自2017年7月擴充中的條目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ČeštinaDeutschEnglishSuomiעברית한국어PolskiРусский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