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癌兒童骨肉瘤介紹- 臺中 - 台中榮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其以青春期為發生的高峰,平均年齡約為16歲,在青春期所患的腫瘤中,僅次於白血病及淋巴瘤,居於第三位。

男女比例約為1.5:1。

... 骨癌的原因目前仍不清楚 ...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最新消息 部科簡介 部科簡介 團隊介紹 部主任 科主任 醫師介紹 檢查介紹 對外檢查服務 心臟檢查服務 病房介紹 門診科別與症狀對照表 地理位置 活動花絮 衛教專區 卓飛症候群專區 兒童血液腫瘤科 腸病毒專區 兒童急診科 兒童心臟科 兒童免疫風濕科 兒童腎臟科 常見問答 教育訓練 兒童血腫科教學 臨床教學 住院醫師園地 工作手冊 新生兒科 兒童急診科 MedicalQuiz X-Ray教學 實證醫學 公開資訊 研究發展 歷年研究計劃 論文發表 醫學會活動 研究發展與醫療創新 分子生物實驗室 獲獎 常用連結 罕病暨血友病中心 分享 中榮首頁 單位首頁 English 選擇分院 選擇分院 埔里分院 嘉義分院 灣橋分院 臺中榮民總醫院 × :::快捷選單 網路掛號 看診進度 即時動態 衛教專區 服務諮詢 交通指南 健康檢查 常見問答 該看哪一科 :::兒童醫學中心>教育訓練>兒童血腫科教學 兒癌兒童骨肉瘤介紹 引用(11) 2020/4/910:04:39 9678                 20171107VGHTC 兒童骨瘤 什麼是骨癌 骨癌是一種由骨骼系統長出的惡性腫瘤,而骨骼系統包括骨頭本身、軟骨、骨髓及其中的血管和結締組織。

骨癌有不同的種類,其中最常見的原發性骨癌為骨肉瘤,它會侵犯鄰近的組織及器官,也可能會轉移至遠處的其他器官,如肺臟。

其以青春期為發生的高峰,平均年齡約為16歲,在青春期所患的腫瘤中,僅次於白血病及淋巴瘤,居於第三位。

男女比例約為1.5:1。

  為什麼會得骨癌 骨癌的原因目前仍不清楚,但是由它的原發部位和多發生於快速生長的年紀,則顯示跟成骨細胞的活性增加可能有關。

遺傳因素在骨癌似乎也扮演一個角色,患有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患者,得到骨癌的機會是正常人的五百倍,且發生在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第十三對染色體長臂的DNA缺損,也會出現一部份的骨癌病例。

另外,唯一確定的是放射線治療後會增加罹患骨癌的危險。

  骨癌的症狀 骨癌症狀出現的時間不定,一般約為3~4個月,更有可能超過6個月以上或更久。

一、持續性的局部疼痛:最常出現的症狀,如惡性骨肉瘤夜間疼痛常會加劇,發生疼痛部位為相似位置,並有逐漸加重的趨勢,且疼痛不會因充分休息而緩解。

骨癌引起的疼痛易被誤認為扭傷或成長痛。

二、局部出現腫塊:惡性腫瘤會迅速的生長,因此會在患部出現腫塊,並使局部皮膚腫脹,皮下血管擴張,嚴重時甚至形成潰瘍出血。

三、發生病理性骨折:病理性骨折的發生亦是症狀之一。

有的病患因運動或工作時,在輕微受力時便會導致骨折,經檢查後才發現得了骨癌。

四、運動功能障礙:病童走路出現一跛一跛的情形,甚至無法走路或爬樓梯,這可能與疼痛有關,也可能因骨腫瘤壓迫或破壞肌肉及神經系統所致。

五、其他非特異性症狀:例如,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輕度發燒或腰酸背痛等。

  骨癌的診斷 一、病史詢問及身體檢查 二、抽血及尿液檢查:包括血球計數檢查(CBC)、肝功能、腎功能、血清生化檢查、腫瘤標記及尿液常規檢查等。

三、影像學檢查 1、X光檢查(X-Ray):患部X光檢查可初步瞭解腫瘤的部位、大小及侵犯程度等。

而胸部X光檢查則要瞭解肺部是否有轉移的跡象。

2、骨頭同位素掃描(BoneScan):進一步檢查全身骨骼是否有其他的病灶,有無轉移至他處骨骼,及評估骨腫瘤活性。

3、電腦斷層掃描(CTscan):可由橫斷面評估腫瘤的大小、侵犯範圍、與鄰近組織及神經大血管或關節的關係、比較正常的骨骼與患部間之差異、是否有肺部轉移等,可作為手術治療的參考。

4、磁振造影(MRI):檢查的功能更精確,可掃描出腫瘤與肌肉、骨骼的關係。

四、切片:以手術的方式取出部份腫瘤組織作病理切片診斷,此為確定腫瘤種類的唯一根據。

切片通常會安排在各項檢查之後,以免干擾上述檢查結果的判讀。

五、其他:有些骨癌(如依汶氏肉瘤)會侵犯骨髓,故需抽取骨髓檢查以確定骨髓是否受侵犯。

  惡性骨肉瘤(Osteosarcoma) 惡性骨肉瘤約佔兒童骨癌的一半,是最常見的兒童骨癌,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的統計,惡性骨肉瘤的發生率在兒童癌症中約佔4.9%,平均男孩最易發病年齡為14.5歲,女孩為13.5歲。

雖然惡性骨肉瘤會出現在任何骨骼的部位,但以長骨最常見,如股骨之遠心端、脛骨之近心端,約有50%發生在膝蓋附近。

約15%至20%在診斷時已有遠處轉移,而80﹪局部之惡性骨肉瘤患者接受外科手術切除後,也很容易發生轉移,表示被診斷時,已有臨床上不易被發現出之顯微性轉移,而最常轉移之部位為肺部。

目前影像醫學進步快速,早期診斷的病患較多。

  治療 一、根除性外科切除術加上密集的化學治療 依據腫瘤部位開刀截除患肢,通常需切除至腫瘤邊緣近側之上7.5公分(3吋)或者是受侵犯骨骼近側關節之上,以免癌細胞已侵犯鄰近組織而復發。

手術後,使用高劑量Methotrexate(MTX)、Epirubicin、Cisplatin、Ifosfamide、VP-16等藥物進行化學治療,為期約10個月至1年的療程。

許多研究證實,完整的化學治療,可明顯提高存活率。

  二、新式輔助化學治療 目前較常用的治療方式:手術前先使用約2個月的化學治療,之後進行原發性腫瘤部位廣泛切除,並以人造義肢取代。

待傷口癒合(約需2週)再繼續化學治療。

使用此治療方式的優點是可使腫瘤變小,便利手術,且使病患有機會接受肢體保留手術,也可由手術後之病理報告看出腫瘤壞死的程度(即化學治療對腫瘤的療效),此與病患之疾病存活率有相關性。

對於術後病理組織顯示腫瘤壞死程度不佳的病患,考慮是否改用其他化學治療藥物,以使存活率獲得改善。

  回上一頁 展開 回頂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