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學派,建立于1923年,由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代西方的一種社會哲學流派,以批判的社會理論著稱。

由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的領導成員在20世紀30~40年代初發展起來,其社會政治觀點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T.W.阿多諾、H. 法蘭克福學派法蘭克福學派,建立于1923年,由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的領導成員在20世紀30~40年代初發展起來,是當代西方的一種社會哲學流派,以批判的社會理論著稱。

中文名稱法蘭克福學派外文名稱Frankfurtschool類型學派分類馬克思主義基本介紹當代西方的一種社會哲學流派,以批判的社會理論著稱。

由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的領導成員在20世紀30~40年代初發展起來,其社會政治觀點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T.W.阿多諾、H.馬爾庫塞、J.哈貝馬斯等人的著作中。

形成和發展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建立于1923年,A.希特勒上台後曾先後遷往日內瓦、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遷往紐約。

1950年,部分成員返回聯邦德國重建研究所,部分成員仍留在美國繼續從事社會政治理論研究。

霍克海默1930~1958年任研究所所長,並于1932年創辦《社會研究雜志》(1932~1941)。

參加研究所工作的有哲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

除上述幾名代表人物外,較有影響的還有:E.弗羅姆、W.本傑明、F.波洛克、A.施密特、O.內格特等人。

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發展與社會研究所的成長歷程具有密切聯系,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創立和形成“批判理論”階段;戰後至60年代末過渡到“否定的辯證法”階段;1969年以後,研究所逐漸解體,批判理論的主旨仍以不同的形式保持在新一代理論家的著述中,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哈貝馬斯。

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在西方社會科學界,法蘭克福學派被視為“新馬克思主義”的典型,並以從理論上和方法論上反實證主義而著稱。

它繼承了青年黑格爾派M.施蒂納等人的傳統,受A.叔本華、F.W.尼採和W.狄爾泰的非理性思想影響,並受新康德主義、M.韋伯的“文化批判”和社會學的啓迪,借用K.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異化概念和G.盧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構了一套獨特的批判理論,旨在對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進行“徹底批判”。

在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們看來,批判理論超越一切哲學之上,並與每一種哲學對立;這種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時又把關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30年代,由于西方世界的工人運動處于低潮和法西斯主義在歐洲大陸的崛起,批判理論家們拋棄了無產階級具有強大革命潛能的信念,轉而強調工人階級意識的否定作用。

在《啓蒙的辯證法》(1947)一書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諾認為,自啓蒙運動以來整個理性進步過程已墮入實證主義思維模式的深淵,在現代工業社會中理性已經變成為奴役而不是為自由服務。

據此,他們判定無論“高級”文化還是通俗文化都在執行著同樣的意識形態功能。

這樣,在批判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時,法蘭克福學派進一步走上了對整個“意識形態的批判”。

在《否定的辯證法》(1966)一書中,阿多諾進而賦予“否定的辯證法”以否定任何肯定事物的普遍否定性的地位,認為它是一切可能的社會認識之基本原理,從而在哲學上為法蘭克福學派確定了認識論根據。

在這些基本原理中,批判理論同社會理論,歸根結柢把認識批判和文化批判看成一回事;它既提出了整體性的理論認識的要求,同時又從根本上否定了這種認識的可能性。

阿多諾認為,“否定的辯證法”包含著對“虛假事物”的“肯定”陳述,包含著對人與自然的實在關系以及對歷史進程的“肯定”陳述。

這樣,客觀的技術決定論的宿命觀點與主觀的唯意志論的自由觀點之間的二難抉擇便被引申為社會的辯證法。

在對現代社會的判定上,“否定的辯證法”把認識論觀點與社會歷史觀點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一種激進的批判主義觀點,即科學和技術在現代工業社會中是一種“統治”和“意識形態”,它通過支配自然界而實現對人的支配。

因此,要在工業社會和有組織的資本主義製度內拯救人的精神價值是毫無希望的。

批判理論與社會學法蘭克福學派的觀點在歷史哲學、社會理論和社會認識上都與現代社會學具有緊密關系,它的社會理論觀點被看作是批判的社會學。

作為一種社會理論觀點的批判理論,本身就是“工業社會”理論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中包含著一個現代人如何看待這個社會以及如何行動的具體綱領。

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一般批判,批判理論涉及意識形態的起源、形成和社會功能等諸多知識社會學問題,它本身又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知識社會學體系,並對當代有影響的知識社會學家K.曼海姆的觀點產生了影響。

作為一種社會認識方法論,批判理論繼承了德國人文科學的精神傳統,它從創立之日起,就把批判的矛頭指向社會學中佔主導地位的實證主義方法論。

結構功能主義從理論上的實證主義和政治上的自由主義立場出發把現代社會視為有機的整體。

針對這一點,弗羅姆在《健全的社會》和馬爾庫塞對現代工業社會的論述中指出,現代社會不是一個健全的機體,而是一個病態的機體,為此不能把偏離這一社會的規範、標準的行為視為反常現象,反之應看成比病態社會標準更為正常和健康的現象。

據此,他們指出西方社會學必須正視“價值重估”的問題。

批判理論在詰難社會學將事實與價值分離即“價值中立”時,把反對實證主義發展到斷言現代科學技術是一切剝削、壓迫和奴役的最深刻根源,把反對自由主義推進到左派激進主義和極端主義的立場,充分表現了法蘭克福學派的價值取向。

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阿多諾和哈貝馬斯積極參與了聯邦德國社會學界關于實證主義的論戰。

他們就晚期資本主義的前景、社會學的價值前提以及社會科學的一般方法論即社會科學的邏輯問題,與實在論的科學哲學家K.R.波普爾和結構功能主義者T.帕森斯等人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激烈論辯。

雙方的觀點可視為社會學中實證主義—反實證主義兩種傳統的概括總結,其影響遠遠超出了聯邦德國一國和社會學一門學科和範圍。

理論的演變與學派的解體60年代末在西方青年學生造反運動失敗後,作為法蘭克福學派後期領導人的哈貝馬斯在政治上從該學派原來的激進立場上後退,開始承認資本主義的現狀,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變得尖銳起來。

同時,他在學術上也開始懷疑早期“批判理論”在70年代的有效性,並嘗試在批判理論與實證科學之間架設溝通的橋梁。

哈貝馬斯按照知識的旨趣把科學分為分析的科學、解釋的科學和批判的科學。

他把社會學和心理分析視為批判的科學,想通過社會學的批判能力來喚醒人們從崇拜社會結構和社會整體性的意識形態中解放出來。

哈貝馬斯的批判理論與霍克海默或阿多諾時期相比已大為改觀:它已包含有實證科學的概念和因素,近似于一種實用—心理分析的知識社會學,又接近于一種解釋學的“溝通行動理論”。

盡管該學派中還有一些重要人物恪守原先的立場、觀點,如施密特仍在力主保持“批判理論”前後的統一性和連續性,內格特還在堅持極端左派的見解,但作為最後一位有重大影響的理論家的哈貝馬斯在學術觀點和政治立場上的後退,已標志著統一的法蘭克福學派的解體。

相關詞條霍克海默哈貝馬斯公共領域論西方馬克思主義路易·皮埃爾·阿爾都塞批判學派單向度的人否定辯證法赫伯特·馬爾庫塞本雅明新馬克思主義理性與革命瓦爾特·本雅明健全的社會歷史與階級意識布爾迪厄存在主義拉扎斯菲爾德結構主義德裏達大眾文化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霍夫蘭胡塞爾社會批判理論創新擴散理論解釋學實證主義詹明信柯爾施雷蒙·威廉斯生命哲學文化霸權施拉姆相關搜尋法蘭克福學派史其它詞條ndsRemoveWGASpyCam絲瓜湯伯樂與千里馬全美超模大賽厭奶期史萊姆土耳其軟糖天野明小綿羊巨星成長計畫慶祝寂寞當代藝術最熟悉的陌生人朴尚玄科學發展藍色小精靈2遙控汽車陳雅倫法蘭克福學派@華人百科法蘭克福學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