絆腳石(藝術項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絆腳石(德語:Stolpersteine),是由德國藝術家岡特·德姆尼希(德語:Gunter Demnig)發起的一個藝術項目。

所謂「絆腳石」,是棱長10厘米的立方體混凝土塊,其中一面 ... 絆腳石(藝術項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的主題是一個紀念二戰受難者的藝術項目。

關於一部德國紀錄片,或絆腳石的本意,請見「絆腳石(消歧義)」。

絆腳石。

絆腳坎。

絆腳石(德語:Stolpersteine),是由德國藝術家岡特·德姆尼希(德語:GunterDemnig)發起的一個藝術項目。

所謂「絆腳石」,是棱長10厘米的立方體混凝土塊,其中一面貼嵌了一塊鐫刻著專門紀念文字的黃銅板。

有時,以長條形出現的絆腳石也被稱作絆腳坎(德語:Stolperschwelle)。

這個藝術項目的目的是紀念在德國國家社會主義時期(德語:ZeitdesNationalsozialismus),被納粹政府謀殺、驅逐和逼迫自殺的人。

刻有受難者姓名的絆腳石,就是他們的紀念牌。

通常,絆腳石鋪設在受難者生前住所門前的路面(德語:Pflaster(Belag))上,與普通的鋪路石平齊。

目前,已經有超過75000塊絆腳石被鋪設在德國和歐洲的其他國家。

2019年12月29日,德姆尼希在梅明根鋪下了第75000塊絆腳石[1]。

目次 1淵源 2動機 3資金和訊息來源 4石塊的設計製造 5鋪設 6批評 7反對活動 8項目稅收 9變體和模仿 9.1思考石 9.2紀念石 9.3項目「為未來而紀念」 9.4項目「記憶的痕跡」 9.5含笑石 10電影 11參見 12註解 13參考文獻 14外部連結 淵源[編輯] 岡特·德姆尼希,2012年5月。

1990年,在德國驅逐猶太人(德語:DeportationvonJudenausDeutschland)五十周年之際,德姆尼希從藝術的角度,深入研究了當年科隆的1000名辛提人和羅姆人被驅逐的經歷。

驅逐這批人,是納粹德國為準備之後針對猶太人的大規模驅逐而事先進行的試驗。

德姆尼希操縱著一個可以滾動的機器,按照當年驅逐的路線穿過科隆市。

1992年12月16日,是海因里希·希姆萊下達驅逐「吉普賽人」的《奧斯維辛法令》(德語:Auschwitz-Erlass)五十周年。

在這一天,德姆尼希將第一塊鑲嵌了紀念銅板的石頭鋪在科隆市政廳前的路面上。

石塊上的銘文是《奧斯維辛法令》的第一行。

這塊石頭也將德姆尼希捲入了當時關於從南斯拉夫逃亡到德國的羅姆人居留權的討論中。

之後數年,隨著研究範圍逐漸擴大到其他受害群體,德姆尼希發起了「絆腳石」項目。

起初,由於他的想法是要在全歐洲安置600萬塊絆腳石,這個項目在公眾眼中還只是一個名為「自大狂——歐洲藝術項目(Größenwahn–KunstprojektefürEuropa)」的理論構想。

不過,科隆安東尼特教會(Antoniter-Gemeinde)的牧師鼓勵德姆尼希,至少先鋪一些出來,作為開始的標誌。

因此,1994年,第一批250塊絆腳石在科隆的安東尼特教堂(德語:Antoniterkirche(Köln))展出。

1995年1月4日,在未經政府許可的情況下,德姆尼希試驗性地將第一批「絆腳石」鋪裝在科隆。

1996年5月,德姆尼希參與了柏林十字山新精美藝術協會(德語:NeueGesellschaftfürBildendeKunst)舉辦的展覽「藝術家調查奧斯維辛(KünstlerforschennachAuschwitz)」,並借展覽之機,依然未經許可,在柏林的奧蘭治街(德語:Oranienstraße)鋪設了51塊絆腳石。

1997年7月19日,為歡迎奧地利猶太人大屠殺紀念服務的創始人安德里亞斯·麥斯令爾,德姆尼希終於經由政府許可,在奧地利薩爾茨堡的聖格奧爾根鋪裝了兩塊絆腳石[2]。

三年之後的2000年,德姆尼希終於獲得德國的許可,得以在科隆繼續鋪裝絆腳石。

後來,這個項目漸漸進入自我發展的狀態,目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非集中式的紀念碑(德語:Mahnmal)。

動機[編輯] 德姆尼希發起這個項目的主要動機,是為曾經在集中營里被編號關押的納粹受害者們正名。

人們彎腰閱讀絆腳石上文字的動作,也是對受害者們象徵性的鞠躬。

同時,鐫刻在絆腳石上的驅逐發生地點(通常在人口密集地區),也對一些當時的目擊者為了自保而宣稱的「從未見到驅逐」提出了質疑。

德姆尼希還藉此項目批評集中設立紀念地的概念,認為集中紀念方式讓公眾無法眼見為實。

在集中紀念地,每年都會有幾個社會名流(Honoratioren(德語:Honoratioren))敬獻花圈,但其他人完全可以隨意路過。

項目的目的,是把受害者的名字帶回到他們生活過的地方[3]。

儘管名叫「絆腳石」,但德姆尼希並不想真的絆倒行人。

一個小學生曾經問過他:「到底會不會被絆倒?」他回答說:「不,不,人們的身體不會被絆倒,而是在心裡被絆倒。

[4]」此後,德姆尼希就喜歡拿這個解釋來回答類似的問題。

資金和訊息來源[編輯] 位於亞琛的安妮·弗蘭克外婆屋前的「絆腳石」。

德姆尼希第一塊石頭上的訊息,來自理解和溝通羅姆人和辛提人公益組織(德語:Rome.V.)。

同時,眾多志願者以及學生團體也在幫助德姆尼希搜集資料。

除了各地方志和過去的地址簿,耶路撒冷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的資料庫也是重要的信息來源。

製造和鋪設絆腳石的資金主要來自私人捐助。

2012年,一塊絆腳石的製造和鋪設費用為120歐元[5]。

2012年,項目被授予「瑪利昂·登霍夫獎(德語:MarionDönhoffPreis)」,並獲得20000歐元的資助。

評審委員安妮·威爾(德語:AnneWill)的評價是:「現在已經有37000多塊絆腳石,這是一個很大的貢獻和功績。

因為它們讓德國人一次又一次被納粹的罪行牽絆,讓德國人保持對受害者清醒的記憶。

[6]」同在2012年,德姆尼希獲得來自德勒斯登的埃里希·克斯特納獎(德語:Erich-Kästner-Preis(Dresden)),獎金10000歐元投入了絆腳石項目和德勒斯登一個新建的猶太人墓地的建設。

以色列外交官阿維·普里莫(德語:AviPrimor)致頒獎辭,高度讚揚了這個項目。

他認為,絆腳石「和驅逐正相反,它們就在我們腳下,在我們眼前,逼迫我們去注視它們。

正是通過類似絆腳石這樣的項目,使得德國人和以色列人之間的對話變得可能。

[7]」 石塊的設計製造[編輯] 鋪入路面之前的絆腳石。

每一塊絆腳石都是手工打造。

德姆尼希用這種方式來反襯納粹集中營里機械式的大屠殺,因此非常重視手工打造的意義。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德姆尼希自己親手打造每一個石塊。

隨著項目的迅速壯大,他間或不得不請藝術家米夏埃爾·弗里德里希-弗里德倫德爾(德語:MichaelFriedrichs-Friedländer)協助自己。

2006年起,絆腳石統一由柏林布赫區(德語:Berlin-Buch)德姆尼希的工作坊製作完成[8][9]。

每獲得一份新的資料,德姆尼希會親自敲定這塊絆腳石上的銘文。

銘文的開頭通常是「曾經在這裡居住的……(Hierwohnte...)」,隨後是姓名、出生年份,以及具體因人而異的信息,多是此人被驅逐的年份以及最後去世的地點。

有些絆腳石上銘文的開頭並不是「曾經在這裡居住的……」,而是「曾經在這裡生活的……(Hierlebte...)」(比如在格賴夫斯瓦爾德)、「曾經在這裡工作的……(Hierwirkte...)」(比如在奧得河畔法蘭克福)、「曾經在這裡教書的……(Hierlehrte...)」(比如在漢堡)、「曾經在這裡學習的……(Hierlernte...)」(比如在柏林洪堡大學前)、「在這裡被槍決的……(Hiererschossen...)」(比如在曼海姆)、「曾經在這裡工作的……(Hierarbeitete...)」(比如在海德(德語:Heide(Holstein))),或者「曾經在這裡站立的……(Hierstand...)」(比如在普福爾茨海姆)。

鐫刻銘文的銅板按照專門尺寸切割而成,上下邊緣稍有留余,左右邊緣的留余則更加明顯。

這些多出的邊緣之後會被向下彎折,之後再澆築混凝土,使得銅板牢牢嵌入石塊之中,而不會被輕易揭去。

鋪設[編輯] 鋪設絆腳石的情景。

2013年3月21日,德姆尼希在科隆市政廳前重新鋪設刻有《奧斯維辛法令》的絆腳石。

2010年,不明身份者把1992年鋪設在這裡的第一塊絆腳石挖走了。

[10] 絆腳石的鋪設位置,通常就是被隨機選擇的住所前的人行道上。

有時因為受害者的住所已毀,或譬如二戰後的重建工程改變了街區結構,一部分絆腳石被鋪裝在了空地之上。

所有鋪設完畢的絆腳石,都歸所在城市或街區所有。

已經鋪有絆腳石的國家。

截至2012年11月,德姆尼希已經在大約750個市鎮街區鋪裝了超過35000塊絆腳石,包括德國逾650座城市,以及荷蘭、比利時、義大利、挪威、奧地利、波蘭、斯洛伐克、捷克、烏克蘭和匈牙利等國家的城市,此外丹麥和法國也已在鋪設計劃之中。

2012年9月24日,德姆尼希在科隆許爾希拉特街(HülchratherStraße)6號的「比爾之屋(HausBier)」前鋪裝了一塊絆腳石,這是第一次在被納粹徵用的房屋前鋪絆腳石。

這所房屋於1904年由猶太商人卡爾·比爾(CarlBier)建造。

1939年因納粹黨人的雅利安化政策(德語:Arisierung),比爾的遺孀海倫妮·比爾(HelleneBier)被迫將之轉賣給蓋世太保成員彼得·克雷布斯(PeterKrebs)[11]和他在納粹婦女協會的夫人。

此後直到1942年,這座房子一直被納粹當局當做猶太人房屋(德語:Judenhaus)使用,大量猶太人被關押在這狹小的空間裡,等候被押送到屠殺集中營[12]。

德國絆腳石一覽表(節選)(德文) 柏林絆腳石一覽表(德語:ListederStolpersteineinBerlin),柏林 德勒斯登絆腳石一覽表(德語:ListederStolpersteineinDresden),德勒斯登 埃斯林根絆腳石一覽表(德語:ListederStolpersteineinEsslingenamNeckar),埃斯林根 格雷文布羅伊希絆腳石一覽表(德語:ListederStolpersteineinBrevenbroich),格雷文布羅伊希 哈雷絆腳石一覽表(德語:ListederStolpersteineinHalle(Saale)),哈雷 漢堡-貝格多夫區絆腳石一覽表(德語:ListederStolpersteineinHamburg-Bergedorf),漢堡貝格多夫(德語:Hamburg-Bergedorf)區 海德堡絆腳石一覽表(德語:ListederStolpersteineinHeidelberg),海德堡 基爾絆腳石一覽表(德語:ListederStolpersteineinKiel),基爾 科布倫茨絆腳石一覽表(德語:ListederStolpersteineinKoblenz),科布倫茨 康斯坦茨絆腳石一覽表(德語:ListederStolpersteineinKonstanz),康斯坦茨 克雷費爾德絆腳石一覽表(德語:ListederStolpersteineinKrefeld),克雷費爾德 拉爾-黑森林絆腳石一覽表(德語:ListederStolpersteineinLahr/Schwarzwald),拉爾-黑森林 梅澤堡絆腳石一覽表(德語:ListederStolpersteineinMerseburg),梅澤堡 莫爾斯絆腳石一覽表(德語:ListederStolpersteineinMoers),莫爾斯 新魯濱絆腳石一覽表(德語:ListederStolpersteineinNeuruppin),新魯濱 奧斯納布呂克絆腳石一覽表(德語:ListederStolpersteineinOsnabrück),奧斯納布呂克 拉芬斯堡絆腳石一覽表(德語:ListederStolpersteineinRavensburg),拉芬斯堡 施里斯海姆絆腳石一覽表(德語:ListederStolpersteineinSchriesheim),施里斯海姆 奧地利絆腳石一覽表(節選)(德文) 因河畔布勞瑙絆腳石一覽表(德語:ListederStolpersteineimBezirkBraunauamInn),因河畔布勞瑙 薩爾茨堡絆腳石一覽表(德語:ListederStolpersteineinderStadtSalzburg),薩爾茨堡 批評[編輯] 系列條目納粹大屠殺 罪責納粹德國 人物 主要參與者 阿道夫·希特勒 海因里希·希姆萊 萊因哈德·海德里希 阿道夫·艾希曼 奧迪洛·格洛博奇尼克 特奧多爾·艾克 理查·古魯克 約瑟夫·門格勒 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 魯道夫·赫斯 克里斯汀·沃茨 約瑟夫·戈培爾 組織 納粹黨 蓋世太保 黨衛隊 衝鋒隊 黨衛隊特別行動隊 國防軍戰爭罪行 早期政策 納粹德國種族政策 納粹優生學 種族優生 紐倫堡法案 哈瓦拉計劃 馬達加斯加計劃 T-4行動 受害者 歐洲猶太人 德國猶太人 兒童 吉普賽人 波蘭人 蘇聯戰俘 東斯拉夫人 同性戀 殘疾人 共濟會 耶和華見證人 猶太區 比亞韋斯托克猶太區 布達佩斯猶太區 考那斯猶太區 克拉科夫猶太區 羅茲猶太區 盧布林猶太區 利沃夫猶太區 明斯克猶太區 里加猶太區 華沙猶太區 維爾紐斯猶太區 上海隔都 納粹時期猶太區列表 暴行反猶騷亂 水晶之夜 布加勒斯特大屠殺 多羅霍伊大屠殺 雅西大屠殺 耶德瓦布內大屠殺 考那斯大屠殺 利沃夫大屠殺 蒂科欽大屠殺 冬賽館慘案(英語:Vel'd'HivRoundup) 翁索什大屠殺 別動隊 娘子谷大屠殺 比得哥什大屠殺 琴斯托霍瓦大屠殺 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大屠殺 第九堡壘 1941年敖德薩大屠殺 皮亞什尼察大屠殺 波納利大屠殺 倫布拉大屠殺 豐收節行動 「最終解決方案」 萬湖會議 萊茵哈德行動 大屠殺列車 滅絕營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結束 沃拉大屠殺 死亡行軍 集中營滅絕營 奧斯威辛集中營 貝烏熱茨滅絕營 海烏姆諾滅絕營 亞塞諾瓦茨集中營 邁丹尼克集中營 瑪麗·特羅斯特內茲滅絕營 索比布爾集中營 特雷布林卡滅絕營 納粹集中營 伯根-貝爾森集中營 波格達諾夫卡集中營 布痕瓦爾德集中營 比得哥什集中營 達豪集中營 戈納爾斯集中營 戈爾斯-羅薩集中營 克拉科夫-普拉佐集中營 海爾托亨博斯集中營 亞諾夫斯卡集中營 凱撒瓦爾德集中營 茅特豪森-古森集中營 諾因加默集中營 拉布集中營 拉文斯布呂克集中營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 博覽會集中營 薩拉斯皮爾斯集中營 施圖特霍夫集中營 特萊西恩施塔特集中營 烏克馬克集中營 華沙集中營 轉移營 比利時:布倫東克堡壘·梅赫倫轉移營 法國:居爾集中營·德朗西集中營 義大利:波爾查諾轉移營 荷蘭:阿默斯福特集中營·韋斯特博克轉移營 挪威:法斯塔德集中營 部門 骷髏總隊 集中營視察團 政治部 黨衛軍醫療部門 手法 納粹集中營臂章 毒氣卡車 毒氣室 勞動滅絕 納粹人體實驗 特遣隊 抵抗猶太抵抗運動 猶太區起義 華沙猶太區起義 比亞韋斯托克猶太區起義 拉赫瓦猶太區起義 琴斯托霍瓦猶太區起義 同盟國反應 聯合國成員聯合宣言 埃維昂會議 轟炸奧斯威辛爭論 紐倫堡審判 去納粹化 後續 里哈 倖存者 自由猶太人中央委員會 西蒙·維森塔爾中心 西德對以色列賠償協議 國際義人 列表 猶太大屠殺倖存者列表 納粹受害者列表 猶太大屠殺救助者列表 紀念 猶太大屠殺紀念日 猶太大屠殺紀念館列表 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 柏林猶太博物館 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安妮·弗蘭克之家 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 新英格蘭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 蒙特婁猶太人屠殺紀念館 奧地利猶太人大屠殺紀念服務 大屠殺與聯合國外展方案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絆腳石 閱論編 對德姆尼希絆腳石項目最嚴厲的批評,來自德國猶太人中央委員會(德語:ZentralratderJudeninDeutschland)前主席夏洛特·克諾布洛赫(德語:Charlotte_Knobloch),她認為這種將被害猶太人姓名刻在銅板上、鋪在地上讓人用腳「踩來踩去」的行為是「不可接受」的[13]。

不過在猶太人中央委員會內部,意見也有分歧。

副主席薩洛蒙·科恩(德語:SalomonKorn)就對絆腳石項目持肯定態度[14]。

抵制絆腳石的城市,所陳述的基本上都是克諾布洛赫提出的理由。

這其中最著名的是慕尼黑。

由於慕尼黑市議會和猶太人團體的反對,本來已經鋪在公共道路上的兩塊絆腳石最後又被挖出[15]。

這兩塊被挖出的絆腳石先在一個猶太人墓地作短暫停留,之後被運到慕尼黑音樂學院,被安裝在一個藝術裝置上。

2011年,出於防火需要,它們被慕尼黑消防隊拆除,如今被藏在一個地下室里[16]。

在慕尼黑,只有一些絆腳石被鋪設在私人宅地上。

已經有超過200塊紀念慕尼黑受害者的絆腳石製作完成,但至今仍無法鋪裝;它們都暫時存放在由慕尼黑絆腳石推動會(InitiativeStolpersteinefürMünchene.V.)租下的一個地下室里[17]。

在一些城市,絆腳石的鋪設往往要經過長時間的討論,或者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被許可(例如必須徵得房主的同意)。

例如在克雷費爾德,市議會就曾拒絕過一塊絆腳石的鋪裝,因為當地的猶太人團體認同克諾布洛赫的觀點,反對絆腳石。

後來的一次民意表決(德語:Bürgerbegehren)才促成妥協:只要房主和受害者家屬同意,就可以鋪裝絆腳石。

現在,克雷費爾德也已經有鋪好的絆腳石了。

部分房主和租客也對鋪設在自己門前的絆腳石提出批評,批評的理由五花八門,有的反對出於其極右思想[18],有的認為自己的房產因絆腳石而貶值[19],有的人從專業角度排斥這個項目,還有的人害怕鋪了絆腳石會引來右派分子的攻擊[20]。

斯圖加特地方法院(德語:LandgerichtStuttgart)曾對當地的一個案例作出判決,後被許多律師當做支持絆腳石藝術項目的判決成例(Grundsatzentscheidung)。

斯圖加特的判決聲明,絆腳石並不會對個人地產造成損害和貶值,所以不必被移除[21]。

反對活動[編輯] 以下列舉的一些反對絆腳石的活動,多數是出於政治目的,且很可能有右派極端主義背景: 2004年,在哈勒曾有一些絆腳石被挖出;2005年12月16日,一些絆腳石被澆上了焦油[22]。

2012年9月22日,維斯馬有13塊絆腳石中的9塊被用鋼板覆蓋,鋼板上刻了幾名德國退伍軍人的生卒日期,以及他們的軍階和勳章,例如「黨衛隊維京師(SS-DivisionWiking(德語:5._SS-Panzer-Division_„Wiking“))」、「鐵十字勳章(EisernesKreuz)」[23]。

2012年11月9日,格賴夫斯瓦爾德共計11塊絆腳石被不明身份的人從人行道上損壞偷走。

警方懷疑事件有政治背景[24][25]。

2013年3月29日,柏林弗里德瑙的幾塊前一天晚上剛剛完成轉交手續的絆腳坎和絆腳石被塗上了黑色[26]。

項目稅收[編輯] 2011年,科隆稅務局開始對當時鋪設在德國的27000塊絆腳石徵收19%的增值稅。

徵稅的理由是,這項活動生產製造了大量產品,而且鋪設絆腳石本身並不是一種創作活動,所以不能作為一種受原創版權保護的藝術活動而享受稅務上的優待[27]。

後來,稅務局放棄對已鋪設的27000塊絆腳石補徵稅款,但將對之後新鋪設的絆腳石徵收全稅。

2011年6月,北萊茵-威斯伐倫州財長諾貝特·瓦爾特-博爾楊斯(NorbertWalter-Borjans)決定將絆腳石的稅率固定在7%[5][28]。

變體和模仿[編輯] 緊鄰絆腳石的「思考石」。

維也納的「紀念石」。

「為未來而紀念」紀念碑刻。

萊希林根的「含笑石」。

絆腳石項目開啟後,一些以絆腳石為參照的藝術項目和藝術作品也相繼出現。

思考石[編輯] 2009年3月20日,柏林夏洛滕堡-威爾默斯多夫區鋪設了11塊「思考石(德語:Denksteine)」。

「思考石」的製作完全參照之前的絆腳石。

起初是想用絆腳石紀念納粹時期福音教會反抗和救濟組織「格呂貝爾牧師辦公室(德語:BüroGrüber)」的遇難者。

但由於德姆尼希的絆腳石項目的本意是「面向全歐洲」,福音教會所要求的銘文不符合他的理念,所以德姆尼希提出以「手工製造的替代品」思考石來代替絆腳石[29]。

現在,柏林的其他區也已有諸多鋪設好的思考石。

紀念石[編輯] 2005年起,維也納也出現了鋪設在人行道上的紀念牌,但並非岡特·德姆尼希所制。

這些紀念牌屬於一個叫「紀念石(德語:SteinederErinnerung)」的項目[30]。

這個藝術項目由維也納市[31]、奧地利國家基金(德語:ÖsterreichischerNationalfonds)和私人共同提供支持。

不過,德姆尼希視此項目為對他的抄襲[32]。

項目「為未來而紀念」[編輯] 2008年,隨著對納粹獨裁罪行的大討論,藝術項目「為未來而紀念(德語:ErinnernfürdieZukunft)」開啟[33]。

維也納瑪利亞希爾夫區樹立起一塊鐫有大約740名遇難瑪利亞希爾夫人姓名的紀念碑刻。

在碑刻上嵌著許多10厘米見方的銅板,上面刻有遇難者的姓名和生卒。

項目「記憶的痕跡」[編輯] 2010年,德姆尼希在義大利埋下了第一塊絆腳石。

而在這之前的2009年1月26日,皮埃蒙特區的薩盧佐市,便鋪設了類似絆腳石的21塊「記憶的痕跡(德語:SpurenderErinnerung,義大利語:Traccedelricordo)」[34]。

在21座被害猶太人曾經居住過的住所前,12厘米見方的銅板被鑲嵌在地上。

這些銅板都出自當地學校的課程項目「記憶的痕跡」。

銅板上的銘文以「Quiabitava...(這裡居住著……)」開頭,然後是姓名、死亡地點、年齡和被驅逐的理由——「PerchéEbreo/a(因為他/她是猶太人)」。

含笑石[編輯] 在萊希林根,由萊希林根狂歡節組委會名譽委員發起,鋪設了一些「含笑石(德語:Schmunzelsteine)」,以紀念死去的狂歡節參加者。

和絆腳石不同,含笑石上的文字是延對角線斜刻的,且鋪在空地上而非房屋建築前。

含笑石鋪設之後,遭到多方反對,要求將之清除。

對德姆尼希來說,含笑石是一種不可容忍的抄襲,但他本人並不打算對此提起訴訟[35]。

電影[編輯] 主條目:絆腳石(電影) 紀錄片導演德特·弗蘭克(德語:DörteFranke)圍繞絆腳石拍攝了同名紀錄片《絆腳石(Stolperstein)》。

德特是德姆尼希的伴侶、當時絆腳石項目的主管烏塔·弗蘭克(UtaFranke)的女兒[36]。

歷經電影節上的兩次試映後,2008年11月1日,紀錄片在科隆Odeon電影院首映,並於2008年11月6日在全德上映。

參見[編輯] 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辛提人和羅姆人紀念碑 註解[編輯] ^《75.000.Stolpersteinverlegt(第75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塊絆腳石鋪好了)》(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9年12月29日《法蘭克福匯報》的報導。

^《„Stolpersteine"zurmahnendenErinnerung(「絆腳石」——警誡和紀念)》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4.,1997年7月17日《耶和華見證人》的報導。

(德文) ^《岡特·德姆尼希獲得奧伯邁爾德國猶太歷史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頒獎報導,2005年。

(德文) ^《„MitKopfundHerzstolpern「-StolpersteinegegendasVergessen(「頭腦和心靈被絆倒」——用絆腳石對抗遺忘)》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05-12.,arte電視台歷史頻道節目。

(德文) ^5.05.1德姆尼希絆腳石網站最新信息;《04年到08年稅務清查——一個好消息和一個不太好的消息》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5-29.。

(德文) ^瑪利昂·登霍夫獎頒獎報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文) ^德姆尼希獲埃里希·克斯特納獎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4.,MDR,2012年11月25日。

(德文) ^《和命運相連(VerbundenmitdenSchicksale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az.de,2011年9月30日。

(德文) ^《銅板上的情感(EmotionenaufderMessingplat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NeuesDeutschland,2011年1月27日。

(德文) ^《更多的「絆腳石」在科隆》(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StefanPalm,2013年3月15日。

(德文) ^科隆市歷史檔案A162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記載彼得·克雷布斯接收此處房產。

(德文) ^科隆城市主頁上關於「比爾之屋」和絆腳石的介紹(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文) ^《對「絆腳石」的新討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南德意志報,2004年6月13日。

(德文) ^《對哈瑙抵制「絆腳石」項目的遺憾》(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哈瑙在線(HanauOnline),2008年1月17日。

(德文) ^《誰紀念得最好?》(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az.de,2008年6月28日。

(德文) ^《慕尼黑無人被絆倒》(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德意志報,2012年12月1日。

(德文) ^慕尼黑絆腳石推動會主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文) ^《大屠殺否認者抵制紀念猶太人的絆腳石》,柏林報(BerlinerZeitung),2008年11月28日。

(德文) ^《討厭的石頭》,網際網路檔案館,2009年5月8日。

(德文) ^《阿爾夫特爾鋪設絆腳石的醜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波恩General-Anzeiger(德語:General-Anzeiger_(Bonn)),2008年10月30日。

(德文) ^《迷你紀念碑的大勝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南德意志報,2011年9月15日。

(德文) ^《哈勒的絆腳石》(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德意志報,2012年6月11日。

(德文) ^《集中行動:維斯馬的絆腳石或被新納粹破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EndstationRechts,2012年9月23日。

(德文) ^《國家保護宣稱:格賴夫斯瓦爾德的紀念石被破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明鏡在線,2012年11月9日。

(德文) ^《絆腳石被破壞:格賴夫斯瓦爾德懸賞緝拿作案者》(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n-tv,2012年11月9日。

(德文) ^《剛鋪好第二天的絆腳石即遭污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每日鏡報》(德語:DerTagesspiegel),柏林,2013年4月30日。

(德文) ^《Rhein-Sieg-Rundschau》,2011年2月24日,第46頁:《絆腳石不是藝術(StolpersteinekeineKunst)》。

(德文) ^《不是藝術:「絆腳石」對稅務局來說只是「信息指示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monitor,2011年6月16日。

(PDF文件,65kB)(德文) ^柏林夏洛滕堡-威爾默斯多夫區政府百科全書資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文) ^紀念石項目主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文)(英文)(法文) ^《利奧波德城的紀念之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維也納官方網站檔案,2006年9月21日。

(德文) ^德姆尼希在電影《絆腳石》中所述。

^「為未來而紀念」項目官方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德文) ^1939年到1945年反抗德國運動研究組的「歐洲紀念地」項目主頁,關於薩盧佐的介紹(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文) ^WDR媒體庫:「含笑石」引發的憤怒(Ärgerum„Schmunzelste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德文) ^烏塔·弗蘭克簡歷。

(德文) 參考文獻[編輯] JoachimRönneper(發行):《我家門前——德姆尼希的「絆腳石」:一本附加書(VormeinerHaustür-„Stolpersteine「vonGunterDemnig:EinBegleitbuch)》,Arachne-Verlag出版,蓋爾森基興,2010年,ISBN978-3-932005-40-4。

科隆納粹文獻中心(發行):《絆腳石:岡特·德姆尼希和他的項目(Stolpersteine:GunterDemnigundseinProjekt)》,Emons出版,科隆,2007年,ISBN978-3-89705-546-9。

UlrikeSchrader:《是「絆腳石」還是對記憶的緩解(Die„Stolpersteine「oderVonderLeichtigkeitdesGedenkens)》,《西方歷史:國家歷史雜誌(GeschichteimWesten :ZeitschriftfürLandes-undZeitgeschichte)》,第21期,173-181頁,2006年,ISSN0930-3286[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絆腳石(藝術項目) 《歷史的絆腳石》,趙涵漠 岡特·德姆尼希的絆腳石項目主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德文) 《和命運相連》,對絆腳石製作者米夏埃爾·弗里德里希-弗里德倫德爾的採訪(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az,2011年9月30日(德文) 岡特·德姆尼希陳述絆腳石項目醞釀成型的歷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德文)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FAST:1917187 GND:7555258-9 LCCN:no2007047090 NKC:olak2011649071 NNL:001789984 VIAF:179296838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绊脚石_(艺术项目)&oldid=69009814」 分類:​納粹大屠殺絆腳石捷克斯洛伐克納粹大屠殺隱藏分類:​Webarchive模板wayback連結含有德語的條目含有義大利語的條目自2018年8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N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БеларускаяBosanskiCatalà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uskaraSuomiFrançaisNordfriiskעברית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LëtzebuergeschLimburgs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lovenščinaSoomaalig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