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喊人名的時候為什麼要加個「君」或者「醬」? - GetIt0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君,日文是くん,是長輩對男性晚輩的稱呼。

... 醬是成年人對未成年人的昵稱,多用於小孩子跟少女,關係十分親密也可以用,佐助小時候總是纏著哥哥,一口一個尼醬, ... 標籤:國際文化日本日本文化 日本人喊人名的時候為什麼要加個「君」或者「醬」? 05-06 日本是一個長幼尊卑有序,等級制度比較嚴格的國家。

君,日文是くん,是長輩對男性晚輩的稱呼。

當然,平輩之間也可以稱呼,比如火影忍者裡面,洛克李是小櫻的學長,可是小櫻總是一口一個李君。

君並不算是尊稱。

而醬,日文是ちゃん,日語赤ちゃん就是嬰兒的意思。

醬是成年人對未成年人的昵稱,多用於小孩子跟少女,關係十分親密也可以用,佐助小時候總是纏著哥哥,一口一個尼醬,十分可愛,青少年男性用君好,同樣是火影裡面,卡卡西總是一口一個桜醬,就顯得十分親切。

君跟醬,都不算是尊稱,日語裡面尊稱很多,最常用的就是桑,即さん。

桑是尊稱,先生女士都包含在其中,男女性長輩都可以用,是一個萬金油的辭彙,比如哥哥就叫做尼桑,稱呼別人可以山田桑,木村桑。

但是受人尊敬的職業如醫生老師政客等,要稱呼先生,盡量不用桑。

在同公司內,領導也不用桑,稱呼課長,部長等職務。

而在對外介紹時,則直接稱其名字,即使是董事長也是如此,不加桑,職務名字等稱呼。

而對方人員,即使輩分很小,也得稱呼桑,不可以自來熟用長輩口吻對晚輩。

而交談中稱呼人對方長輩時,還要加一個お,以示尊敬。

日本的等級制度比較嚴格,敬語是外國人學習日語的難點,也是日本人必備的技能。

外國人敬語用不好,融入不了日本人的圈子。

「君」在日語中是可以直接用漢字表達出來的,在日語中如果單獨一個字的話——君(きみ),發音是kimi,是指「你」。

去年大火的動畫電影《你的名字。

》日本原版是叫《君の名は。

》,所以很多人將這部電影也叫《君之名。

》但如果是人名後面加君的話,是——君(くん),發音是kun,所以我們翻譯的時候會直接說什麼什麼君,例如姓大野的話就會叫他——大野君。

中國的翻譯經常能看到什麼什麼困,也是音譯這個字。

日本人的人與人之間距離觀念很強,親疏遠近分得很清,兩個人互相怎麼稱呼,是表示兩個人親密程度的一個很重要的依據。

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個日語——さん(san),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什麼什麼桑,這個是比較尊敬的一種說法,用在男士和女士身上都可以。

第一次見面和不太熟的,不管年齡差距多大,一般都會稱呼對方為さん,有點像中文的李女士,李先生這種,是比較有距離感的,無害的稱呼。

而「君」是比較親密的一種稱呼,這個絕大數情況下是用在男士身上的,主要是年長的人稱呼年下的人。

但是如果這兩個人關係已經很近了,這時候年下的人用「君」稱呼年長的人也代表了一種親密,也是可以的。

而醬是一個音譯,日語是「ちゃん(chan)」,發音其實類似於「qiang」,和中文中的「醬」有一點區別。

這個主要是用來稱呼女孩子和小朋友的,是一種愛稱,比較親密。

但現在看日本影視或者綜藝,有很多男生可能比較可愛,大家也喜歡管他們叫什麼什麼ちゃん。

說起來也是諷刺,如今的日本可能比我們更講究禮儀之邦,這一點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普遍。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日本人對於長幼尊卑分得非常仔細,很較真,而「君」、「醬」就體現於此,也可以讓外人迅速分清楚稱呼人和被稱呼人之間的年齡和輩分的差距,還有他們使用敬語的習慣也一直從很久以前傳承至今。

接下來日本文化小講堂來普及一下,基本和人往來的日常稱呼就以下幾種,區分好了相處過程可以少很多不必要的尷尬——君,くん,讀作kun,音似「君」,主要用於對男性的稱呼,平輩或者晚輩均可使用,長輩不可使用「君」來稱呼。

醬,ちゃん,讀作chan,音似「醬」,主要用於對女性或小朋友的稱呼,平輩和晚輩均可使用,不適用於長輩或者年齡較長的女性,讀起來也比較親近。

除了君和醬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桑」,さん,音似「桑」,主要用於對長輩或者分不清年齡的人使用,男女皆可,如果需要的話還可以加上一個「ぉ」,音似「歐」,表示更高級別的尊稱,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日語里有很多歐尼桑、歐巴桑、歐噶桑,這些就是對家中長輩的尊稱。

還有一個敬語叫做「先生」,主要用於稱呼醫生、老師等令人尊敬的職業。

此外,如果清楚對方的職位的話,要使用特定職位來稱呼,不可用桑、醬、君來稱呼,例如某某課長、某某部長。

其實這和中國人之間的稱呼有點相似,只是用法不同而已,君相當於我們中文中的先生,張先生、李先生等,而醬則相當於中文中的小XX,例如小李、小張,只不過不分男女均可使用。

君或者是對中國歷代文化的傳承以中國歷史來看,君這個字出現的地方有很多。

如天地、父母、兄弟、夫妻等。

像最初春秋時,國人好以小君稱夫人,後改小為細,如《漢書·東方朔傳》中的:「復賜酒一石,肉百斤,歸遺細君。

」,但此後卻隨著時間有了偏差,有稱小妾者,也有稱女子者。

(見清時俞正燮著《癸巳類稿·釋小補楚語笄內則總角義》:「小妻曰妾……曰細君。

」)再如《楊家將中》封號之佘(折)太君,唐宋時因四品官妻曰郡君,五品官妻曰縣君,故而其母曰太君,以太為大之意。

而後像我們看到的影視動漫作品中,多見情侶、同輩之間,並且常見於男對女、上對下。

像我們所熟悉的「日日思君不見君」,這上闕便就是男對女言君。

可像李白的《將敬酒》,如君不見、與君歌一曲這些,放到現在說白話了便是哥們兒你沒瞅見嗎?哥們你與我唱一段這樣的話。

在這裡,君所代表的並非是敬稱或女子,而是如咱、兄弟、哥們這樣刻意拉攏親近的稱謂。

當然還有如《我的鄰居山田君》這種君。

這種帶姓氏的君在中國出現的也很早,延續的時間也很長,只是這含義我必須細細說清。

在《東觀漢記》中曾記載:「張湛為漁陽太守……張君為政,樂不可欺。

」先言張湛之名、之官職,而後再簡稱其為張君,一諱其名,二尊其職,也就是說這種姓氏+君的組合,非官身不可用。

然而到了宋代,比如說《觀吳興俞君新之作畫於瑞竹、俞君索詩漫興四絕》這首詩:「我無岩壑姿,空有山林想。

看君落筆時,形滯心已往。

」(宋代趙蕃),在這裡,「我」在「君」前,便已經很符合日語中「上對下」的理念了。

因此這林林總總的「君」,其實是可以通過使用用途,逐一剖析出日語對漢文化的繼承都有哪些的。

所以不要問日語為什麼要加個「君」,而是要看傳統漢文化中,都在哪裡加了「君」字,否則便只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再說醬……………………其實吧,這事兒我不熟,我就是來說君的……(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我的日語老師叫川崎,她稱自己為かわさき,來自日本靜岡。

有一次朋友聚會,吃四川火鍋。

因為需要一種熱鬧的氣分,我是這樣向大家介紹的,「これは私の友達川崎醬です」。

(這位是我的朋友川崎醬)記得當時有個人開了玩笑「川崎醬你來對了,吃火鍋沒川崎醬怎麼行」,一卓人都哈哈哈笑開了,氣分熱了起來,大家七嘴八舌聊了起來,「聽說富士山就在你們靜岡」,「嗨川崎醬,我曾到過靜岡,專程看小凡子的故鄉」。

君:是日語對別人稱呼的結尾音,【君】可以說是音譯過來的一個稱呼,和現在網路中用的【醬】一樣。

而君是年長的人對年輕的人的稱呼。

醬:一般是女生對女生的稱呼,也有男生對女生用這種結尾音,表示情切,和君的用法不一樣,這個要是熟人用。

其實一般職場還是稱稱謂(部長、課長、次長)或者XXさん(桑)這種為主。

稱くん(君)就有點上下級的關係了。

ちゃん除非關係很親密,或者對方是小女孩,否則千萬別亂用。

類似不能亂用的稱呼還有あなた(你),這麼稱呼不是生氣罵人就是稱呼老公老婆的。

直接用名字加さん是最穩妥的辦法。

「君」くん是平輩之間或者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的稱呼,比如「山本君」。

 「ちゃん」漢語讀作「醬」,其實發音不標準,讀作「嗆」似乎更標準一點,意味「小....」,用於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之間比較親密的關係,比如「王ちゃん」意為「小王」。

大家熟知的蠟筆小新,叫做「新ちゃん」意為「小新」 就跟中國人喊人名為張先生、李老師、小陳一樣,如果只喊張、李、陳,你會有什麼感覺,而親密一點的人會直接喊名字不帶姓,比如家豪、家明之類,對應日本就是小蘭喊新一,柯南喊步美、光彥,或者喊昵稱,比如華仔、穎寶之類,對應日本就是XX醬之類,所以總體還是跟中國人學的 推薦閱讀: TAG:日本文化|國際|日本|文化| 一點新知 GetIt0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