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安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國家安全(英語:National security)簡稱國安,以及國防(National defense)概念,泛指透過使用經濟、軍事、政治、外交等各種手段,來維護國家的持續存在。

國家安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0年10月10日)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

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軍事‎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0年10月10日)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條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討論頁。

另見其他需要軍事‎專家關注的頁面。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0年10月10日)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美國國家安全局夜景 國家安全(英語:Nationalsecurity)簡稱國安,以及國防(Nationaldefense)概念,泛指透過使用經濟、軍事、政治、外交等各種手段,來維護國家的持續存在。

在過去,國家安全泛指以國防維持領土的完整,與政治上的獨立自主,不受任何外來軍事勢力的威脅。

在今日則包括了任何以非軍事的方式,去對抗非傳統的外來或內部威脅,守護國民的生命與財產,使國民免於憂慮、免於恐懼與免於匱乏。

目次 1維持國家安全的要素 1.1軍事(國防) 1.2政治 1.3經濟 1.4環境 1.5資源 1.6衛生 1.7網絡與信息 1.8文化 2相關機構 3參考文獻 4外部連結 維持國家安全的要素[編輯] 美國總統歐巴馬與國家安全團隊在白宮開會,2009年3月16日 軍事(國防)[編輯] 更多資訊:軍事 軍事是國家安全的根本性保障。

藉由設立常備軍隊,使國家具有嚇阻、抵抗外來軍事勢力入侵的能力,並能確保在第一時間之內加以反擊。

政治[編輯] 更多資訊:政治安全 通常指穩定的社會秩序與政府和人民的契約(如法律)不會因為政黨輪替或更換領導人而輕易的被推翻。

朝令夕改,或是政府公信力降低,都是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威脅因素。

經濟[編輯] 更多資訊:經濟增長和公平貿易 對內,泛指維持國家內部各經濟部門與元素的正常運轉以及保障公平、有序的的交易投資環境;對外,指兩國之間的投資保障協定。

維持貨幣幣值的穩定與自由經濟市場,以及防止外國的商業間諜大規模刺探未經授權的專利技術、侵害智慧財產權。

還要管制與防止產業集體出走或跨國併購,以關稅或反傾銷稅保障本土產業不受境外生產者的傾銷影響。

以維持國家在經濟上的整體競爭力及民眾的正常生計。

環境[編輯] 更多資訊:地層下陷、沙漠化和海嘯 環境的問題有時也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

例如地球暖化使南極和格陵蘭的大陸冰川加速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各國沿海低海拔地區。

全世界約有3/4的人口居住在離海岸線不足500公里的地方,陸地面積縮小會影響到適合人類居住環境的面積。

此外像是颱風、水災、土石流或地震時,急難救助與安置災民也成為國家安全重要的課題。

資源[編輯] 更多資訊:戰備儲油、能源安全和水危機 穀賤傷農,米貴傷民。

因此為了使國家永續發展,國家應適時的以公倉的角色介入各式能源、糧食、礦產資源、水資源等的安全存量的控管與物價調節。

但這不是為了避免戰時,遭到敵國封鎖禁運,而預留資源儲備的「戰備存量」。

而是為了能平穩物價,以安定民心,避免因物價劇烈變化,導致國家自內部瓦解。

衛生[編輯] 更多資訊:傳染病和瘟疫 14世紀歐洲黑死病的大流行改變了歐洲的社會結構,也極大程度影響了後來的歐洲歷史走向。

重大的疾病疫情特別是傳染性、不可短期治癒、抗藥性強、致死率高且速度快之疾病的爆發也會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歷史上,嚴重的瘟疫可導致城市、國家、人種甚至文明的衰落與覆滅。

在戰爭中也曾出現細菌戰等利用致病菌作為武器迅速削弱對方戰鬥實力、殘害一域民眾的做法。

網路與資訊[編輯] 更多資訊:資訊安全、資訊戰和網路安全 進入網路與資訊時代後,人類獲得及傳遞資訊的成本被大大降低,在世界上網路覆蓋的任意地區都可以實現任意距離內的即時資訊傳播。

因此,涉及國家安全的重要資訊(如軍事情報、科技情報)被洩露的風險也在陡然增加,且在事後難以補救。

此外,利用駭客、電腦病毒等技術手段攻擊敵對目標的有限成本和危險性,也使諸多國家(特別是開發中國家)在不斷研發更新該領域的攻擊與防禦技術,並已將其實踐。

因此,現今網路與資訊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不容小覷,網路資訊戰甚至正在成為當今國際間戰爭等軍事行動的主要部分。

文化[編輯] 更多資訊:和平演變和文化帝國主義 文化因素雖然不會直接對國家安全構成顯性威脅,其影響具有潛在性、漸進性和傳染性等特點。

歷史上不乏因某種文化或宗教思潮的流行促使統治階級、知識份子及民眾思想行為的轉變,最終導致國家發生戰事或重大變革甚至覆滅解體的實例。

此外,文化帝國主義等現象正在對一些特別是發展中與欠已開發國家的文化元素、民族認同與生活方式構成影響:先進已開發國家利用其既有的影響力與實力在推銷自身文化元素、某種價值觀或相關周邊產品的過程中取得優勢,潛在性地影響與改變目標群體的思維與行為方式,加深或減輕其對某國或某一種文化意識形態的好感或仇視,或是輸出自身意識形態以尋求同化和製造對立,為未來可能的行動計劃鋪設思想基礎。

同時,由於網路的發達和廣泛應用,利用新聞資訊媒介、社交網站和影音串流網站等平台進行特定意識型態輸出,進而煽動民眾情緒和策劃群體性活動,以破壞目標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秩序甚至威脅其統治機構也成為現今國際間競爭的角力手段之一。

這些都使意識形態、社會輿論和新聞傳播等文化因素逐漸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主要抓手。

相關機構[編輯] 國家安全會議 國家安全委員會 國家安全部 國家安全局 邊防機構 參考文獻[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Nationalsecurity"-搜索Google圖書 "國家安全"-搜索Google圖書 規範控制 LCCN:sh85090122 LNB:000049048 NARA:10641965 NDL:00560279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國家安全&oldid=68284980」 分類:自2010年10月需要軍事專家關注的頁面國家安全政治術語隱藏分類:自2010年10月擴充中的條目模板中使用無效日期參數的條目自2010年10月缺少來源的條目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AR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需要軍事專家關注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語錄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BrezhonegCatalàCymraegDeutschEnglishEspañolEestiفارسیSuomiFrançais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KreyòlayisyenBahasaIndonesia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atviešuमराठीBahasaMelayu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Bân-lâm-gú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