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瑪斯·孔恩 - 求真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湯瑪斯·孔恩 ... 托馬斯·塞繆爾·庫恩(英語:Thomas Samuel Kuhn,1922年7月18日-1996年6月17日),美國物理學家、科學史學家和科學哲學家,代表作為《哥白尼革命》 ... 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目錄 1經歷 2《科學革命的結構》 3著作 4精選論文 5參考資料 6參見 7視頻 8參考文獻 9外部連結 繁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 188.166.176.73 建立帳號登入 工具 閱讀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湯瑪斯·孔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 搜尋 托馬斯·塞繆爾·庫恩 圖片來自openfuture 出生    1922年7月18日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堤 逝世    1996年6月17日(73歲)美國劍橋(麻薩諸塞州) 母校    哈佛大學 職業    科學史學家,科學哲學家 學派    分析哲學 主要領域  科學哲學 著名思想  典範轉移、可通約性 托馬斯·塞繆爾·庫恩(英語:ThomasSamuelKuhn,1922年7月18日-1996年6月17日),美國物理學家、科學史學家和科學哲學家,代表作為《哥白尼革命》和《科學革命的結構》。

[1] 其最有名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s,1962年),為當代的科學思想研究建立了一個廣為人知的討論基礎;不論是贊成或是批評,因此可以說是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史及科學哲學家,其著作也被引用到科學史之外的其他廣泛領域中。

紐約時報認為,因為庫恩的這本著作,讓範式(paradigm)這個詞彙變成當代最常出現的詞彙之一。

目錄 1經歷 2《科學革命的結構》 3著作 4精選論文 5參考資料 6參見 7視頻 8參考文獻 9外部連結 經歷 1943年,他以優異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

利用在戰爭的剩餘時間裡在哈佛和歐洲從事雷達相關的研究。

1946年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並於1949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關於量子力學在固態物理學中的應用)。

庫恩被選入享有盛譽的哈佛大學研究員協會,其中另一名成員是W.V.Quine。

1956年,庫恩都為人文學科的本科生教授科學課程,此為當時哈佛大學校長詹姆斯·B·科南特(JamesB.Conant)開發的科學通識教育課程的一部分。

工作重點是18世紀的物質理論和熱力學的早期歷史。

庫恩隨後轉向天文學史,並於 1957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哥白尼革命(TheCopernicanRevolution)》。

1961年,庫恩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正教授。

1956年,擔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科學史職位,但在哲學系工作。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庫恩的同事斯坦利·卡維爾(StanleyCavell,)和保羅·費耶拉本德(PaulFeyerabend.)所共同討論科學革命的結構草案(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s),於1962年出版,由OttoNeurath和RudolfCarnap編輯的「國際統一科學百科全書」(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UnifiedScience)「系列。

1996年6月17日因罹患肺癌逝世,享壽73歲,於美國劍橋(麻薩諸塞州)病逝。

《科學革命的結構》 《科學革命的結構》最初是由維也納學派的邏輯實證公佈的書《統一科學國際百科全書》其中的一篇文章。

庫恩認為科學不是通過新知識的線性積累進步,而是經歷週期性的革命,也被稱為「典範轉移」[2],而其中科學探究的本質內場業主突然轉化。

整體上,科學被分成三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缺乏中央範式的「先見之明」。

其次是當科學家試圖通過「解謎」來擴大該中心的範式的「常規科學」。

在常規科學時期,未能符合範式的結果不是被看成駁斥範例,而是研究者的錯誤。

不斷的反常的結果會終究建立起科學的危機。

一旦這發生,新的典範可被接受,而這將被稱為革命性的科學。

著作 TheCopernicanRevolution(1957) 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s(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2)(ISBN0-226-45808-3) 繁體中文〈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市:遠流,1989)(ISBN957-32-0811-3) TheEssentialTension:SelectedStudiesinScientificTraditionandChange(1977) Black-BodyTheoryandtheQuantumDiscontinuity,1894-1912(Chicago,1987) TheRoadSinceStructure:PhilosophicalEssays,1970-1993(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0)(ISBN0-226-45798-2) 精選論文 1959,「TheEssentialTension:TraditionandInnovationinScientificResearch」,inTheThird(1959)UniversityofUtahResearchConferenceontheIdentificationofScientificTalentC.Taylor,SaltLakeCity:UniversityofUtahPress:162–74. 1963,「TheFunctionofDogmainScientificResearch」,inScientificChange,A.Crombie(ed.),London:Heinemann:347–69. 1970b,「LogicofDiscoveryorPsychologyofResearch?」,inCriticismandtheGrowthofKnowledge,editedbyI.LakatosandA.Musgrave,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23. 1970c,「ReflectionsonmyCritics」,inCriticismandtheGrowthofKnowledge,I.LakatosandA.Musgrave(eds.),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31–78. 1974,「SecondThoughtsonParadigms」,inTheStructureofScientificTheoriesF.Suppe(ed.),UrbanaIL: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459–82. 1976,「Theory-ChangeasStructure-Change:CommentsontheSneedFormalism」Erkenntnis10:179–99. 1977b,「TheRelationsbetweentheHistoryandthePhilosophyofScience」,inhisTheEssentialTension,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3–20. 1977c,「Objectivity,ValueJudgment,andTheoryChoice」,inhisTheEssentialTension,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320–39. 1979,「MetaphorinScience」,inMetaphorandThought,editedbyA.Orton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409–19. 1980,「TheHaltandtheBlind:PhilosophyandHistoryofScience」,(reviewofHowsonMethodandAppraisalinthePhysicalScience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BritishJournalforthePhilosophyofScience31:181–92. 1983a,「Commensurability,Comparability,Communicability」,PSA198:Proceedingsofthe1982BiennialMeetingofthePhilosophyofScienceAssociation,editedbyP.Asquith.andT.Nickles,EastLansingMI:PhilosophyofScienceAssociation:669–88. 1983b,「RationalityandTheoryChoice」,JournalofPhilosophy80:563–70. 1987,「WhatareScientificRevolutions?」,inTheProbabilisticRevolutioneditedbyL.Krüger,L.Daston,andM.Heidelberger,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7–22.ReprintedinKuhn2000:13–32. 1990,「DubbingandRedubbing:TheVulnerabilityofRigidDesignation」,inScientificTheorieseditedbyC.Savage,MinnesotaStudiesinPhilosophyofScience14,MinneapolisMN: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298–318. 1991a,「TheRoadSinceStructure」,PSA1990.Proceedingsofthe1990BiennialMeetingofthePhilosophyofScienceAssociationvol.2,editedbyA.Fine,M.Forbes,andL.Wessels.,EastLansingMI:PhilosophyofScienceAssociation:3–13. 1991b,「TheNaturalandtheHumanSciences」,inTheInterpretativeTurn:Philosophy,Science,Culture,editedbyD.Hiley,J.Bohman,andR.Shusterman,IthacaNY:CornellUniversityPress:17–24. 1992,「TheTroublewiththeHistoricalPhilosophyofScience」,RobertandMaurineRothschildDistinguishedLecture,19November1991,AnOccasionalPublicationoftheDepartmentoftheHistoryofScience,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 1993,「Afterwords」inWorldChanges.ThomasKuhnandtheNatureofScience,editedbyP.Horwich,CambridgeMA:MITPress:311–41. 參考資料 ↑StanfordEncyclopediaofPhilosophy-ThomasKuhn,stanfordedu,31Oct201 ↑Horgan,John.Profile:ReluctantRevolutionary.ScientificAmerican.May1991:40.http://lilt.ilstu.edu/gmklass/foi/readings/horgan.htm.  參見 範式轉移 科學哲學 科學革命的結構 科學革命 視頻 ThomasKuhn: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StanfordEncyclopediaofPhilosophy-ThomasKuhn InternetEncyclopediaofPhilosophyanditsAuthors-ThomasS.Kuhn(1922—1996) Oxfordbliographies-ThomasS.Kuhn 取自"https://factpedia.org/index.php?title=湯瑪斯·孔恩&oldid=2966083" 分類:1996年逝世 此頁面最後編輯於2021年7月7日(週三)20:00。

個監視中的使用者 隱私政策 關於求真百科 免責聲明 服務條款 手機版檢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