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二十年漫長等待看見台灣地酒文化的將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國人對台灣酒的情感,可能在熱炒店這種「道地」的場合才顯得彭湃。

但要認真小酌、甚至品酒時,喝的卻是威士忌、清酒等進口酒。

難道台灣酒真的落於人 ... NPOst公益交流站 TopMenu MainMenu share 社會創新 歷經二十年漫長等待 看見台灣地酒文化的將來 Poston: 9月1,2021 NPOst編輯室 圖/宜蘭中福酒廠用宜蘭在地米釀出的台灣在地風味酒 文/陳冠儒 「酒」是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元素,節慶時喝酒慶祝,是不分種族和國界的慣習,如同不久前奧運賽事結束後「金牌」啤酒意外沾光。

談起「酒」來,國人卻是十足陌生,至少對於台灣本島的酒,不是一無所知,就是只認識「紅標」及「台啤」,許多時候還只有負面印象。

「開車不喝酒」、「未成年請勿飲酒」……這些標語,形塑國人對酒「要遠離」的直覺,唯有節慶時刻才會開香檳、喝紅酒。

但真正怪異的是,台灣酒總在這些時刻佔了下風。

國人對台灣酒的情感,可能在熱炒店這種「道地」的場合才顯得彭湃。

但要認真小酌、甚至品酒時,喝的卻是威士忌、清酒等進口酒。

難道台灣酒真的落於人後、不足一提? 約二十年前,「專賣制度」被廢止──這,如同台灣釀酒史上的「解嚴」一般,意義重大。

但民間釀酒長期受法令限制,使釀造文化一片貧脊,國人亦對酒留下深刻的負面印象。

台灣釀酒品牌「食禾」創辦人李建緯稱之為釀造發展的「黑暗期」;終於自由的釀造業,旋即背負起重責大任,要摸索技術,亦要試圖轉化消費者的觀感。

為了技術,李建緯直赴日本學習清酒技術,觀察製作過程,捉摸到一些生產時的細節,和台灣的釀酒法截然不同。

主要差別在對於米的精細處理,格外注重「精米」的過程──把米的外部磨去,要只剩下澱粉。

發酵後,汁液還要過濾或沉澱,只取最無雜質的成分為「清酒」,其餘會做為「生原酒」、「濁酒」,凸顯做工之細。

CHUTTERSNAP@unsplash 釀酒,讓農民安身立命 歸國後,李建緯找上位於宜蘭三星的中福酒廠幫忙釀造。

原本想做清酒,卻先注意到在地小農有農產過剩、或格外品無處可用的問題,於是從水果酒做起,開啟後來和農民的緊密連繫。

「滿足民眾的多元需求,讓農民的生產被妥善利用」秉著這句話的精神,李建緯與中福酒廠負責人馬何增陸續試驗多種水果酒和米酒。

他們卻觀察到,隨飲食習慣轉變,稻米過剩的情況只有愈來愈壞,於是決意做出好的米酒。

過了好幾年,馬何增的酒莊累積起一面由幾十罐酒瓶疊起的「酒牆」,象徵年復一年努力釀製的成果,然而他也說:「每一支酒都代表一個農民,這代表米沒有賣完,對農民來講是悲慘的。

」 製酒需要原料,若農民無法生存,釀造業亦不復存在。

過去農民生產過剩是種太多,現在則是消費者吃太少;面對轉型危機的農民,正好遇上處在「黑暗期」的釀酒者,兩者靠著患難之情,建立「垂直整合」的合作關係。

SandyRavaloniaina@unsplash 李建緯說明食禾的生產模式,是由合作農友提供原料,讓中福酒廠加工後再銷售至通路。

舉米酒為例,和農友合作的項目包含「台中糯70號」及俗稱皇帝米的「吉野」等。

兩種米作為糧食米而言都缺乏優勢,前者是台灣早期紹興酒所用的食材,但逐漸式微;後者則因為稻身太長種植時容易傾倒而不討喜。

不過,和酒廠合作後,這兩種酒米能取代糧食米的種植面積,並用分流方式控制兩者產量,能幫助稻米過剩的問題,又兼顧生計。

地酒,喝出獨特的台灣風土氣味 酒廠與地方農民合作不單是要取得原料或協助農民,更直接關聯「風土釀造」的發展。

李建緯說,風土釀造有別於注重成本和產量的模式,有使用在地作物並要求品質的共通點,例如法國葡萄酒靠產區來區分等級,還有日本清酒使用好的水源和好米。

「風土釀造」的好處不僅在於直接加工作物,解決生產者銷售的困擾;具地方獨到風味的「地酒」,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未來亦有靠地酒打品牌戰的趨勢。

廢除專賣制前,台灣的風土釀造幾乎不存在,因此,現在李建緯和何增致力於發展地酒,期望打進國際市場。

李建緯說,台灣擁有許多品種的稻米,若改良成酒米專門釀酒,想必能提升酒的品質及展現多種風味。

圖/中福酒廠製酒歷程(中福酒廠臉書) 但是,與國際競爭時,國內酒廠仍得面對橫向連結資源匱乏的問題。

製酒時的橫向連結包含釀造所需的機械、菌種等,但國內設備不足、缺乏自產麴菌是眾所皆知的問題。

馬何增坦言,中福屬於「土法煉鋼」型的酒廠,設備規模確實不如國外酒廠,導致釀清酒時「精米」步驟無法達到最高品質,他卻強調硬體的缺陷,能盡量用技術補足,而不是一味添購。

面對橫向的資源缺乏,李建緯則認為要持續連結企業、擴大規模,但重要的是他對國內釀造技術有自信,也看好台灣地酒的競爭力。

過去台灣酒拿過的許多獎項,就是他信心來源。

例如,去年中福酒廠以米糠酒在國際上拿下四個金牌,不是純白米釀的酒都能得獎,讓人不能忽視米酒的潛力。

如同馬何增說「米是很貴的,甚至比高粱還貴,如果好好發揮,他應該可以和世界頂級酒平起平坐。

」此外,台灣還潛藏原住民部落的傳統麴菌,以及有風土氣味的植物,都是國際上無可取代的釀酒寶藏。

突破刻板印象,台灣需要自己的餐酒文化 回頭看國內情形,釀造業仍在和消費者的觀念拚搏。

因為「米酒」兩字不受歡迎,馬何增往往叮嚀著「名字不要有米酒」,而是換成「吟釀」、「本丸燒酌」等名字來讓消費者買單。

近幾年他終於可以不用這種「作弊」的手段,可以驕傲地說出這是能和其他白酒評比的米酒。

李建緯則說要讓消費者接受,必須慢慢地改變他們的身體記憶,他說:「台灣早期公賣局的米酒品質不好,料理米酒不是用米,而是用剩餘的糖蜜去做。

」於是在推廣時,李建緯總強調一定要讓消費者「先喝過」,重新認識米酒的風味,來改變普遍被接受的口味。

LouisHansel@unsplash 讓消費者習慣米酒風味之餘,更要塑造屬於台灣、更豐富的餐酒文化。

除了熱炒店、喜宴等場合,國人似乎缺乏更多吃飯配酒的場合。

所謂餐酒,是食物和酒的搭配,而非僅是以酒入菜。

李建緯為推廣餐酒,舉辦餐酒體驗活動,直接讓消費者在餐桌上品飲酒和食物組合的風味。

結合上地酒,餐酒文化更催生出地方小旅行,串聯起更多的土地人情。

馬何增就以四人團隊設計出客製化服務,縱然規模小,體驗中結合地酒的餐酒飲食絕不馬虎,只為了推廣作物和酒。

從黑暗期到現在,李建緯與馬何增未曾失去眼前的機會,大膽的嘗試亦得到國際認可。

他們雖自嘲地說國內釀造業還在「幼幼班」,卻無論在打入國際,或是讓地酒聲名遠播的目標上,像初生之犢一樣潛力無窮──過程也許如同釀酒,「只能用時間累積」。

地酒小檔案(一) 詳細資訊請見中福酒廠網站 Tags: 地方創生地酒社會創新實驗中心酒文化 作者介紹 NPOst編輯室NPOst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

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

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延伸閱讀 【徵才】台灣數位文化協會誠徵「專案營運助理」、「部分工時專案活動執行」夥伴各一名 組織介紹社會創新實驗中心於2017年1... 徵才活動 3月1,2022 翻轉苦茶籽文化,深入社區復興臺灣土地美好/專訪茶籽堂 本社企與報導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10... 2019社企專訪 11月5,2019 搜尋站上文章 支持NPOst訂閱電子報 訂閱粉絲團,好文不漏接! 最新文章 嫁來台灣,卻遭枕邊人傳染愛滋從五名女性處境看見蔓延20年的汙名化 5月30,2022 【徵才幫推】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誠徵正職活動企劃、美編設計、兼職會計各1名 5月27,2022 NPO需要更彈性的經費從聯勸「協導計畫」談起 5月26,2022 九成NPO都想創新?潛在路徑與難題面面觀 5月25,2022 解決公益困境趨勢科技張明正:贊助模式要打破製造業文化 5月24,2022 【徵才幫推】關愛基金會誠徵行政專員一名 5月23,2022 用農地連結社福「綠社工」的在地實踐 5月20,2022 籌措經費大難關:七個讓公益組織難以創新的困境 5月20,2022 ESG進化中!加入「H」指標,開創企業永續新契機! 5月13,2022 【活動幫推】明怡基金會舉辦「精實影響力」系列活動 5月12,2022 熱門文章 SDGs專欄/臺灣,性別平等了嗎?從重視兩性受害者開始 「我第一次感覺這麼爽!」手天使首位使用者的體驗心得 SDGs專欄/世界正在翻轉!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現行長照政策到底哪裡出問題? 城鄉差距究竟有多大?臺灣鄉鎮的8大殘酷現實 你的Gmail也被入侵了嗎?分辨釣魚信件的5大技巧! 日子過得辛苦就上網公開募款,究竟有沒有違法?/《公益勸募條例》的迷思 家有一「老」,如何讓他變成「寶」?心理師教你共創「快樂老人」 七成街友有工作,九成非自願:你真的了解街友嗎? 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義工、志工、社工,傻傻分不清?做NGO工作難道不會餓死嗎? 認識永續發展,鎖定專欄! 我要投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