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60123 - 法華經方便品導讀(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到了方便品第二,世尊才出定開始說法,表明佛陀出世為一大事因緣,本懷即是要為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因此四十多年來,皆因應眾生根機,以方便引導而宣說三乘,但其實目的 ... Wouldyouliketoreacttothismessage?Createanaccountinafewclicksorlogintocontinue. 首頁 相冊 會員註冊 登入  :: 菩提法水 :: 菩提心要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60123-法華經方便品導讀(上)-今正是時 3posters發表人內容月亮版主文章總數:26415年齡:68來自:台中威望:1654注冊日期:2009-01-11主題:【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60123-法華經方便品導讀(上)-今正是時  周日1月24,20164:08pmLikeDislike bornain文章總數:3威望:0注冊日期:2014-08-04主題:回復:【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60123-法華經方便品導讀(上)-今正是時  周日1月07,20189:24pm可否提供文字稿?無限感恩!LikeDislike none無量光曜心文章總數:840來自:高雄威望:0注冊日期:2017-11-01主題:關於逐字稿  周一1月08,20183:07pm您好,目前係依序補充逐字稿,如有急需,將於明日先將本篇列為優先補充集數,感恩。

LikeDislike none無量光曜心文章總數:840來自:高雄威望:0注冊日期:2017-11-01主題:逐字稿  周二1月09,20185:11pm【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60123-今正是時-法華經方便品導讀(上)【證嚴上人開示】2012.10.14晨語開示常常對大家說,要說一件事,就要因人、因時、因地,因為這個人,我要向他說這樣的話,要說這樣的話,是否這個時機是適當了嗎?是適當了,但是在這個地點,是不是適合等等,我們人要講話,就要這三項都具足。

所以佛陀說法,這一大事因緣要能完成,真的不是很容易,《法華經》,佛陀前面一直一直向大家提醒,過去是權教,眾生的根機還不整齊,還無法暢演本懷,現在「緣」,機緣成熟了,是時候了。

(2012.10.16晨語開示)所以要說妙法,希望人人能隨這妙法來入佛慧,與佛同樣的知、見,今正是其時,此時正是其的時候,當下就是,只要我們每一天的時間,每一刻,都是在現在這個時間,正是時間,正是我們能得到法之時,任何一個時間,當下即是。

**********「今正是時 《法華經》方便品導讀(上)」【旁白】《大乘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是本經核心精神所在,前面的序品第一,提到釋迦牟尼佛講完《無量義經》之後,入定放光,既沒有結束法會,也沒有繼續說法,於是彌勒菩薩代替大眾,向文殊師利菩薩請問世尊現此瑞相的用意,文殊菩薩遂舉過去日月燈明佛,當時所見為例,引證可知現在的佛陀,是準備要講《法華經》。

整段序品,就在文殊菩薩的回答中結束,而世尊釋迦牟尼佛始終未曾開口。

到了方便品第二,世尊才出定開始說法,表明佛陀出世為一大事因緣,本懷即是要為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因此四十多年來,皆因應眾生根機,以方便引導而宣說三乘,但其實目的只有一佛乘,過去以權巧之便隱藏實法,現在才要捨權施實,開三顯一。

【證嚴上人開示】2012.3.25晨語開示佛陀將要講《法華經》,為了要讓人人啟發追求真實道這個念,所以他才要放光現瑞,經過了彌勒、文殊的對答,這個場合我們已經清楚了,那是叫做「序品」。

開始要講經,引起了那個因緣,叫做「緣起」,也是經的序分,真的要深入經文,就是現在才要開始,叫做「正宗分」,方便品就是為開始,所以是正宗分的首品。

所以《法華經》總共為二十八品,過去已經序品,接下來的正宗分是十九品,這總共也才二十品,後面還有另外的八品,是要如何去流通,所以現在才要開始在正宗分。

「釋品名」【證嚴上人開示】2012.3.26晨語開示方便品,這個方便,那就是應用方正之理與巧妙之言詞來比喻,所以「方」就是方法,「正」就是正確的道理,在很正確的道理,還是要看根機去為他施教,這叫做「巧妙」。

要與他說話,也要用很多的譬喻,方便品中在在都要說出,佛陀如何用方便的教法來施教,化度眾生,不分在什麼樣的時代,我們的法,就是沒有時代的障礙,看這個時代所需要,如何引導人人去施展你的智慧,在那個時代裡。

「世尊無問自說」【旁白】一般的經典,佛陀說法多半是因應弟子或菩薩的啟問,或是有狀況、有境界、有事情發生,順應這些因緣之下而作開示。

《法華經》則不同,佛陀先以入定放光,引起眾人的好奇與注意,當大家的心神都專注凝聚的時候,佛陀就一改往例,主動開口說法,所以在序品中讓大眾聚焦,到了方便品就暢演本懷。

【證嚴上人開示】2012.3.25晨語開示所以序品那麼委婉,這麼宛轉,這樣彎來繞去,才能將這個人的心,好好調整一個聚焦,我們現在要將智慧集中起來,觀念要集中,才有辦法了解佛的教法。

(2012.3.27晨語開示)所以釋迦佛那時候,就是叫做「爾時」,就是大家用心凝聚來聽,那時候佛陀開始,漸漸從定中出定了,「三昧安詳而起」,不是人起來,就是同樣坐在那裡,眼睛睜開,慈視,用慈眼來看看大家,我在定中,人人想要求法的心是否整齊?這樣來看,很安詳,「起」就是開始,佛陀將眼光這樣看,來到舍利弗身上,向舍利弗說:「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舍利弗對機」【證嚴上人開示】2012.3.28晨語開示其實靈山會上的大眾很多,從十方諸菩薩都來了,既然是這麼甚深無量的法,怎麼會不對機於法身的菩薩?就像在菩薩中的文殊菩薩也是在場,佛陀怎麼沒有向文殊菩薩或者是其他法身的菩薩來對機?為什麼會向舍利弗?因為舍利弗的智慧,他的功德,是在聲聞眾中之上首,是一位領導者,他所聽的法,聞一知十,能很了解,所以人人對舍利弗都非常的尊重,只要舍利弗能相信,人人就一定心服。

現在要說一乘法,若不是大智慧者無法體會,所以佛陀的用意,就是要讓這二乘,有聲聞、有獨覺,有這些聲聞上機的人,大家要知道佛的智慧甚深,哪怕是舍利弗,你不知道能否理解?這是佛陀巧妙的方法,要讓大家知道說,現在將要開講,這是一個非常深,而且是諸佛的智慧甚深無量。

因為這部經就是要開顯,開權顯實,「開」就是開權,過去就是方便,「權」就是方便,權巧方便,「開權」就是要將它撥開,將過去所說方便法,現在撥開,現在就是要顯真實法,就是一真實相,就是一乘道,就是這部經,那就是《法華經》。

《法華經》就是開權顯實,才開始要對治二乘,因為二乘還是執著在方便法,小乘證小果,那就是獨善其身,他們所追求的就是涅槃,不生不滅就不必在六道輪迴。

其實究竟的涅槃是不執著,雖然我們說佛陀已經入涅槃,但是佛陀沒休息,諸佛菩薩都不斷來人間,想,觀世音菩薩也還倒駕慈航,所以這個涅槃,不是入滅後就全不見,不是,他還是不斷來人間,只是知道人生所有一切的道理,沒有沉迷,沒有執著,所以超越沉迷、超越執著,所以這就是要悟一乘的道理。

學佛就是要救度眾生,是要兼利他人,不光是獨善其身,所以這就是為了要接引二乘上根之人,讓他不著小果,別再執著於小果的涅槃,要趣向大乘,不著於生滅之涅槃,這就是要再趣向,要再發心,還要進階,要向不生不滅不執著的涅槃,自利,還要利他人。

所以佛陀又說諸佛智慧很深,「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佛智深廣 億劫所修」【證嚴上人開示】2012.3.30晨語開示現在佛陀就要來向這些小乘根機的人說,再去有很寬闊,很闊、很漂亮的境界,那就是在你的內心裡,眾生萬物的境界是很美,你是這麼清淨,你已經不會受污染了,你應該要發大心入這個大門,去了解眾生的苦難,發心去廣度眾生。

現在佛將這扇大乘智慧之門開了,一開,他就要再叮嚀一下,向舍利弗叮嚀說,這難解難入,這不是你們過去所了解的法,若要用過去那種小根小機,這樣就無法體會,難解難入。

在這個智慧門裡,就是「勇猛精進,名稱普聞」,勇猛精進那就是,不只是自了,我們還要兼利他人,不只是自覺,我們還要覺悟他人,這才是真正入智慧門。

了解道法,這個道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個道不是小行小乘的道,是大乘大行的道,就是自度度人,這個覺道法,所以這一定要很用心,好好去理解,否則真的是很無法去體會。

(2012.4.15晨語開示)所以,佛陀接著說「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這是釋迦牟尼佛又再喚舍利弗,所以「吾」就是佛的自稱,我從成佛以來,這麼久的時間,我成佛之後,用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就是要隨機逗教,種種眾生,不同的根機,我是很用心,很多無量無邊的諸法,佛都成就了,才能為這些眾生來開示,隨眾生的根機,希望眾生能從初步體會瞭解,但是還不是佛陀內心的本懷,只是用善巧方便,種種分別的巧說,先來誘引。

但是佛陀在這裡又說「止」,罷了,反正眾生就是這樣,我一直一直用種種方便,這樣一直說,還是聽不懂,諸佛成佛之後,那個境界和所有凡夫眾生,當然是不同了,凡夫眾生,要能接受佛心靈的境界,沒有那麼容易,所以佛在這裡就說「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還要再說嗎?為什麼呢?這裡就說,佛陀要說的法所成就的,從他的內心想要說出來的,其實是第一希有難解之法,這是佛的本懷,對眾生而言,是非常稀有,非常難得瞭解之法,唯有佛的心靈境界,佛與佛之間,才有辦法了解諸法實相,不是凡夫的思想有辦法考慮得到的事情,所以叫做「不思議事」,不可思,不可議,不是想得到,也不是有辦法拿出來議論,這種就是「不思議事」,那就是「大乘之道法」。

(2012.4.18晨語開示)下面這段經文又說「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在我們的生活中,不離開這些東西,「如」有十如,這個「十如」是在天臺,天臺大師將「如」分為十,下面接著「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十如若能透徹了解,我們對所有的法就能更清楚,所以這每樣東西都有它的性、它的相、它的力量存在,希望我們人人用心去體會,我們自己的性、相、體、力,要造作的是什麼?所以因、緣、果、報,這種種,我們要在語默動靜中,身、口、意,三業造作中,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三止三請」【證嚴上人開示】2012.6.13晨語開示大家都趕快想要了解佛陀甚深微妙、天地宇宙間的真理,佛陀已經隱藏在他的內心保護著的時間已經很久了,大家願意聽,祈求佛陀要趕快為他們說法,是舍利弗代替當場的人來懇求,這個時候,佛陀竟然回答的是「止,止」,就是停止吧,停止吧,不必再問了,也不必再說了。

因為我若開始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我若說了,很擔心大家會怕會疑,這就是要表示佛陀的權巧,又是智慧,因為他的考慮,就是只想要獨善其身的人,這些人。

佛陀他故意就說,不必說了,不必說了,到此為止,不必再說,為什麼不必再說呢?因為我若是說這些話,這些人都會怕,會懷疑,你要我修行,我自己修自己得,這樣是很好,你叫我要不顧自己,要去幫助別人,好像對他而言,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所以,佛陀為了要提升這些人,開啟他的小根小智,擴大他的大根大智,能夠知道,讓大家深心發願,所以佛陀在此,他就是連續說,停,停,不必再說了,因為再說下去,恐怕大家會懷疑。

有時候若有人來的時候,若要請法,或者是要師父告訴他什麼事,想一想,我就說這不必說了,你們做不到,他們就會更積極,師父您說,您儘管提出來說,我們絕對會克服困難,使命必達,這都是這樣。

所以佛法,世間法,世間利用佛法,這能夠成就、啟發人人的心,這也就是佛陀的方法。

(2012.6.14晨語開示)每一次若看到此處,這段經文,特別起了歡喜心,歡喜佛陀是智慧是慈悲,在那裡「止,止」,讓他自己能知道說,佛,您說,我們會,我做得到,希望能夠如此,所以他在那裡,稍停一下,稍停一下,但是舍利弗求法心切,所以舍利弗愈來愈很想要了解佛陀到底要說什麼,所以「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唯願說之」,佛陀對舍利弗有信心,因為舍利弗,他能了解佛的心意,他相信舍利弗能鍥而不捨,還是能再追求,不會佛陀說「止,停止,停止」,他就不敢再問,不會這樣,佛相信舍利弗一定會再懇切請求,這叫做師徒之心很契合,倘若佛陀說「止,止,不須復說」,大家就這樣停止下來,這個大法,就無法這樣宣導出去。

所以每次若讀到這段經文,總是感覺到很歡喜,這種的契合心機,這是很難得,所以在此處,「當為生信者說」,佛陀能說,讓大家耳朵聽到大法,一乘實法,若能如此,讓大家聽到,人人當為生信,對這些能生信心的人說,縱然有不信,雖然在場也有不信之人,也已結這個信受之緣,少數之人,雖然他還有疑,但是為他種了未來能接受的緣,所以這樣也是有利益,這是在這法會上,很精彩的一番對答。

(2012.7.29晨語開示)佛陀一再「止,止,不須復說」,來看看這些還未能受法的人,耐心有多大,求佛的心,求法的心有多麼切,所以就用三次來止,這就是在這段時間,佛陀對聞法者的考驗,但是舍利弗知道佛的心意,所以殷勤三請,人也差不多,在這考驗中,也是開始因緣已經將要成熟,未成熟的根機,也是已經考驗到最末端了,所以「豈得不說」。

「五千增上慢退席」【證嚴上人開示】2012.8.1晨語開示佛陀好不容易,才開始答應舍利弗說,你已經殷勤三請了,我怎麼能不說呢?我開始要說,大家要仔細仔細聽,大家要用心,這些話說完之後,當中就有五千人,同時這樣起來禮佛而退。

我們想想看,情何以堪啊,也曾經說過,佛陀好不容易才要說妙法,那期間不耐煩的人,會覺得要聽個法就要那麼久的時間,「三止,三請」,到底有什麼呢?聽到佛陀說,開始要說了,大家要用心啊,大家利用這個機會,趕緊起來禮佛而退,雖然看到他們恭敬禮拜,這樣就出去。

試想我們若在說話的人,開始在說就看到人三三兩兩離開,就已經感覺到對講話的人,是一種很沒有成就感,或者是沒有尊重感,但是那個場面是五千人,五千人退席,其中還有優婆塞、優婆夷,這樣從座而起禮佛而退,情何以堪啊。

那個場面,若一般的凡夫,會覺得很沒有面子,我現在開始要說話,你們這麼多人都跑出去,但是佛陀就是在等待這一刻,為什麼?何以故,「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原來如此,因為這些人就是罪根深重,佛法開始要說了,他自己的內心產生了障礙,不想要聽,那個懈怠的心起,不尊敬的心,在那時他產生起來,佛陀將要說法,他就不耐煩、不恭敬,這種懈怠的人,這是自障礙,自心的障礙,這是從內心起了自己的障礙。

因為增上慢,他認為我懂很多,他出去就一知半解,加上了自己的偏見,就會去向大家說話,這一人吐虛,萬人傳實,在聽法後一知但是半解,再增加自己的偏見,這樣去說話,去向人說,自然有的人就會想,這是從佛陀那裡聽來的法,所以信以為真,佛陀就是擔心這樣的人再繼續聽下去,這種的增上慢人,還會出去外面散播著不實的法。

佛陀就是在等這些人離開,所以他們離開了,佛陀並未將他們止住,沒有向他們說不要出去,佛陀若向大家說不能離開,沒有人敢離開,但是佛陀不止,沒有去阻止他們,沒有阻止他們說要留下來聽,這是佛陀的智慧,等待這個時刻,因為此法,不適應這些人的根機,不適應的根機,那就要離開。

那些人,「增上慢人退亦佳矣」,出去是最好,你既然懈怠,無法接受真實法,不如不聽,不要聽,這樣就不會再去造業,佛陀對他們也是很慈悲。

所以增上慢的業障,這大家要好好自我警惕,我們是不是有懈怠嗎?我們在聽法有認真嗎?聽法的過程中,我們有敬心、信心嗎?我們若不認真,若不精進,沒有敬心、信心,這都是從我們的內心,自我障礙。

(2012.8.3晨語開示)所以開始從「法譬如水」也是常常向大家說「因緣果報」,我們那個罪因若很深,罪業的緣若很重,有時候要消除,那就是不容易,所以我們應該要常常自己自我警惕,因是自己造,緣也是自己結,要如何去拔除過去的因與緣,也是要自己要很精進,我們很精進,才能將慢,或者是慢心、懈怠心才能消除。

「無復枝葉 純有貞實」【證嚴上人開示】2012.8.3晨語開示看到坐在前面如如不動的弟子,佛陀歡喜讚嘆,「純有貞實」將要開花結果了,現在留下來的「純有貞實」,那就是「其心誠實而無諂曲」,這些人都是從心敬佛,信法的人。

這些全都是粒粒種子,落土長大的樹,這些樹開花結果,這棵樹開這個花,結這棵樹的種子的果,那就是「貞實」,很貞、很純、很實,聽經用心聽,將來傳法、弘法,才能夠如實說真實法。

佛陀就是希望將法傳給這些人,純有貞實的人,這就是在讚嘆,讚嘆現在還坐在這個道場上,等待佛陀說法的人,這是「德信兼備」,有德有信,這樣兼備,德就是有修行,信是從心最真實。

我們不是常常說過,我們的靜思法脈,是「誠正信實」,意思就是說,既然你要修行,就是要有誠,要有正,要有信,要有實,誠正信實,我們才能夠傳法脈。

所以在這會中,佛陀讚嘆能夠堅實的心,留下來聽法的這些人,是德與信兼備,有在修行,堅定他的信心,現在佛陀歡喜,歡喜大家已經生起了敬信的心,要來接受這個一實真實的妙法,佛陀歡喜就再叮嚀,你們既然留下來,要聽就要用心聽,要好好思考,思考之後要發心,身體力行。

佛陀是多麼殷切的叮嚀,再交代,要諦聽、善聽,開始要跟你們說,舍利弗也很歡喜對答「唯然」,絕對,絕對,佛陀我們一定很歡喜,很信心堅定,用虔敬的心要來聽法,我們會很歡喜。

這就是佛陀已經承諾,承諾要對舍利弗說出這甚深微妙的道理,但是聽的人要很堅定的敬信,敬佛信法,若沒有敬信的心,聽就是虛妄,去傳的就是不實,佛陀不希望這樣,希望人人要用誠正信實的心,用很虔誠的心,好好來接受,將來在外面傳法,才能夠真實,所以這是佛陀的本懷,那麼我們眾生要好好受持,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LikeDislike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60123-法華經方便品導讀(上)-今正是時 第1頁(共1頁)這個論壇的權限:您無法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菩提心要 :: 菩提法水 :: 菩提心要前往: 選擇一個版面||--閒聊與交流|   |--公告區|   |--閒話家常|   |   |--節慶與祝賀|   |   |--感動與感性|   |   |--生活小常識|   |   |--雜談與閒聊|   |   |   |--自我介紹|   |   |--介紹自己|   |   |--介紹伙伴|   |   |   |--論壇問題建議區|   |--生活禪話|   |--惟禪思惟(MeditationSway)|   |--明智心語圖文版(Jack'sReflection)|   |--論壇教學區|   |--菩提法水|   |--人間菩提|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   |   |--靜思晨語--法華經2011|   |   |--靜思晨語--法華經HD|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   |   |--菩提心要|   |--證嚴上人開示|   |--經典專區|   |--法喜充滿|   |   |--衲履足跡|   |   |--手語印記|   |   |--回眸來時路|   |   |--點滴法水|   |   |--證嚴法師說故事|   |   |--人生吶療癒果實|   |   |   |--TheSupermeWisdomonEarth|   |--傳法網--我們共創一個讓人人可以自覺與歡喜的傳法平台|   |--馬鳴講堂|   |--對話錄|   |--探索學苑|   |--探索遊戲|   |--奈普敦週刊|   |--探索教育|   |--探索教育團隊公佈欄|   |--探索教育問題|   |--探索教育遊戲|   |--探索課後心得|   |--探索教育研究|   |--探索任務協調|   |--探索課程規劃|   |--問題與討論|   |--生涯規劃問題|   |--人資管理問題|   |--學校教育問題|   |--領導修練問題|   |--人際關係問題|   |--壓力調適問題|   |--讀書會|   |--佛遺教經(遵佛遺教)|   |--妙法蓮華經(靜思妙蓮華)|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三十七助道品|   |--無量義經|   |--人有二十難|   |--原來素食最健康(齋戒素食的好處,一起來勸素)|   |--佛學名辭釋疑|   |--精選佳文|   |--健康管理與壓力調適|   |   |--調心(如何心安理得)|   |   |--調身(如何活動筋骨)|   |   |--調食(如何吃的正確)|   |   |--調眠(如何睡眠安穩)|   |   |--調息(如何悠遊自在)|   |   |--醫學常識|   |   |--健康管理|   |   |   |--家庭親子與情感幸福|   |--生涯規劃與個人成長|   |--人際溝通與朋友情誼|   |--智慧修行與德性修養|   |--環境保護與綠色生活|   |--好書推薦與讀書心得|   |--優質影音|   |--環境保護|   |   |--草根菩提|   |   |   |--宗教心靈|   |--健康生活|   |--文化藝術|   |--管理領導|   |--教育發展|   |--探索教育|   |--專業講師|   |--課程規劃|   |--需求調查|   |--活動帶領|   |--班級帶領|   |--表達技巧|   |--專業知識|   |--資源分享|       |--教學檔案|       |--網路資源|   |--資源與分享    |--心得分享    |--會員專屬分享區    |--相關網站分享    |--優質影音分享  Freeforum | ©phpBB | 免費論壇互助中心 | 聯絡 | 違法舉報 | Latestdiscussion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