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沈葆楨(1820年4月9日-1879年12月18日),榜名振宗,字翰宇、幼丹,諡文肅,是一位生於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区)的晚清重要大臣。

他是“同治中興”時洋務運動的重要 ... 沈葆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丁宝桢。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3月31日)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沈葆楨"—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沈葆楨 大清兩江總督加贈太子太保銜 爵位 一等輕車都尉(同治三年起) 籍貫 福建省侯官县 族裔 漢族 原名 沈振宗 字號 字翰宇,一字幼丹 諡號 文肅 出生 嘉慶二十五年二月廿七日子時(1820年4月9日)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 逝世 光緒五年己卯十一月初六日未时1879年12月18日(1879歲-12-18)(59歲)江蘇省江寧府 配偶 林普晴 出身 廩生 道光十九年己亥科舉人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進士出身 經歷 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七年~三十年) 翰林院編修(道光三十年~咸豐四年) 武英殿纂修官(咸豐元年) 順天鄉試同考官(咸豐二年) 江南道監察御史(咸豐四年~五年) 掌貴州道監察御史(咸豐五年) 江西九江府知府(咸豐五年~七年) 署廣信府知府(咸豐六年) 江西廣饒九南兵備道(咸豐七年~九年) 加按察使銜(咸豐九年) 江西吉南贛寧道(咸豐十年) 江西巡撫(咸豐十一年-同治四年) 兵部侍郎(坐銜) 右副都御史(坐銜,咸豐十一年~同治四年) 總理船政大臣(同治六年九年,同治十一年~光緒元年) 臺灣海防欽差大臣(同治十三年,光緒元年) 兩江總督(光緒元年~五年) 辦理通商事務大臣(兼任,光緒元年) 太子太保(追贈,光緒五年) 沈葆楨(1820年4月9日-1879年12月18日),榜名振宗,字翰宇、幼丹[1],諡文肅,是一位生於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区)的晚清重要大臣。

他是“同治中興”時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先後曾任江西巡撫、總理船政大臣、臺灣海防欽差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對臺灣歷史發展也有重大影響。

其妻林普晴是清朝名臣林則徐的次女。

目录 1生平 1.1出身 1.2任職江西 1.3船政大臣 2臺灣海防欽差大臣 2.1牡丹社事件 2.2在臺灣的建設 2.2.1增設府縣 2.2.2加強軍防 2.2.3開山撫番 2.2.4廢除渡臺禁令 2.2.5表彰忠節振勵民心 3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 4逝世 5評價 6家庭 6.1夫人 6.2兒子 6.3女兒 6.4其他後代 7参考文献 7.1引用 7.2来源 8研究書目 9参见 生平[编辑] 出身[编辑] 沈葆楨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進士,選庶吉士,散館後授翰林院編修。

咸豐四年(1854年)改任御史。

任職江西[编辑] 咸豐六年(1856年)改派江西,任廣信知府,追隨曾國藩與太平天國作戰[2]。

當時,城池被太平軍圍攻,守城的沈葆楨與沈夫人林普晴(禁煙名臣林則徐的三女)同登上城樓,沈夫人甚至仿效南宋梁紅玉在城樓上擊鼓,守軍士氣為之大振、擊退敵軍。

咸豐十一年(1861年),沈葆楨升任江西巡撫。

同治三年(1864年),清軍攻破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江蘇南京)後統帥曾國荃縱兵屠城廿萬,姦淫擄掠三日夜火光不息[3][4][5][6][7][8];忠王李秀成率眾突圍失敗,唯幼天王洪天貴福及洪仁玕、黃文英等輾轉逃至江西,皆為沈葆楨部擒獲,並以斬草除根為目奏請慈禧太后全處凌遲極刑,其中14岁的幼天王因此成為人類史上凌遲死刑紀錄最年幼者;沈葆禎親自監刑,以此功晉正三品輕車都尉。

[9][10][11][12] 船政大臣[编辑] 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於福建福州設立馬尾造船廠,左仍在籌備中旋即被調任陝甘。

左宗棠薦沈葆楨代其事,沈於次年(1867年)被任為船政總理大臣,任內對中國的現代航海事業及洋務運動皆貢感幹 獻甚大。

沈葆楨除了在馬尾興建船塢,製造現代船艦以裝備福建水師(同時更供應北洋海軍、南洋海軍其他艦隊),更非常著重人材培養,建立了中國首家海軍學校福建船政學堂,訓練之人材中不少成為日後北洋水師與洋務實業的中堅。

臺灣海防欽差大臣[编辑] 牡丹社事件[编辑] 同治十三年(1874年)5月,牡丹社事件爆發,日軍攻打臺灣恆春,清廷聞訊後派遣時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楨,緊急前往臺灣籌辦防務。

不久之後,清廷獲知日軍已登陸臺灣,且與臺灣原住民之斯卡羅發生激戰,因此改授沈葆楨為欽差大臣,稱“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將福建所有總兵、道尹歸其節制,江蘇、廣東沿海各口輪船准其調遣,以便與日本及各國按約交涉。

沈葆楨受命後,便與福州將軍文煜、閩浙總督兼署福建巡撫李鶴年聯合上奏,提出聯外交、儲利器、儲人才、通消息等四項要求,清廷均予以嘉許,並命迅速辦理。

6月,沈葆楨與福建布政使潘霨一同至臺。

沈葆楨以軍備刻不容緩,臺南市府城為根本之地,遂於安平興建砲臺,置放西洋巨砲以為防禦(即億載金城),同時派兵分駐枋寮、東港等地,也在旗後(今日的旗津區)設立砲臺,並請調淮軍最精銳的武力銘軍(劉銘傳部)唐定奎部六千餘人,及總兵張其光、吳光亮等洋槍隊及粵勇共八千餘人先後抵臺,積極備戰。

雖然此時臺灣情勢一觸即發,但清廷本身海防空虛,新疆回亂未平,不希望與日本發生正面衝突;日本也因飽受臺灣南部瘴癘之氣所苦,同時並未具備大規模對外征戰能力,雙方遂簽訂北京專約,日軍撤離臺灣。

在臺灣的建設[编辑] 臺南二鯤鯓砲臺沈葆楨像 增設府縣[编辑] 沈葆楨廳:以沈葆楨為名的臺北市市政大樓一樓大廳「沈葆楨廳」。

「沈葆楨廳」牌匾已於2016年卸除。

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決定在日軍登陸的瑯嶠地區設置恆春縣,同時奏請在臺灣北部設立臺北府,將淡水廳及噶瑪蘭廳分別改為淡水縣及宜蘭縣。

另將淡水廳頭前溪以南地區單獨劃設為新竹縣,雞籠地區單獨設廳,並改名為基隆廳。

於是大甲溪以北地區新設臺北府,下設淡水、新竹、宜蘭三縣及基隆廳,以淡水縣為附郭縣,使北部在行政組織上的比重大為增強,以配合其在臺灣開港以後的迅速發展。

沈葆楨為解決組織與移墾開發速度脫節的問題,也對中南部的行政區劃加以調整。

由於當時諸羅縣南部的曾文溪以南地區距離縣治過遠,且為加強臺灣府之附郭縣臺灣縣的轄境,因此將此一地區劃入臺灣縣。

此外又將彰化縣埔里地區單獨設立埔里社廳,改“北路撫民理蕃同知”為“中路撫民理蕃同知”,移駐埔里。

另在後山地區設置卑南廳,移“南路撫民理蕃同知”駐守。

於是大甲溪以南的中南部地區仍設臺灣府,下轄彰化縣、嘉義縣、臺灣縣、鳳山縣、恆春縣五縣及埔里社廳、澎湖廳、卑南廳三廳。

加強軍防[编辑] 為加強臺灣的防禦能力,沈葆楨乃命人在臺灣各地修築相關建築。

如臺南二鯤鯓砲臺、恆春縣城牆等。

開山撫番[编辑] 主条目:開山撫番 沈葆楨奏請增設臺北府,也認為須同時進行開山撫番,計劃一面開發後山(東臺灣)地區,先行佔領,以免為外人所佔領,因此建設三路,北路由噶瑪蘭蘇澳鎮至花蓮縣奇萊,共計205里、中路由彰化林圮埔至花蓮璞石閣,共計265里,以及南路由屏東射寮(車城)至臺東卑南,共計214里。

另外則是“撫蕃”,乃是招撫高山族原住民),使其漢化,不再出草漢人。

欲使原住民失去武裝,則討伐不順從的原住民,[13]與消滅撒奇萊雅族及噶瑪蘭族的加禮宛戰役等屠殺事件[14],又凌遲處死赴營請降的族長古穆·巴力克(KomodPazik)、並當眾慘殺其夫人伊婕·卡娜蕭(IcepKanasaw),花東二族在抵抗清軍的持續入侵中幾近滅絕[15]。

廢除渡臺禁令[编辑] 沈葆楨經考察後認為必須解除過去限制漢人的渡臺禁令以落實「開山撫蕃」政策,否則臺灣之土地將無法充分開發;1875年2月,沈葆楨上奏請求解除關於臺灣之各種禁令,並獲得朝廷准許使得漢人大量來台。

表彰忠節振勵民心[编辑] 沈葆楨抵臺之時,清廷領有臺灣已達190年,當時清廷對鄭成功的抗清運動也已由貶抑轉向包容,早在康熙帝就已有“朱成功係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之語。

臺灣人也有建祠祭祀之風,鄉民私下祭奉鄭成功,稱為大王爺、開山王,且名以“開山廟”(臺南市開山路上),以掩官吏耳目。

沈葆楨抵臺之後,臺灣進士楊士芳等稟稱,可否奏請追諡鄭成功,並准予建祠;臺灣道道員、臺灣知府等官員亦表贊同,沈葆楨也認為有其必要,據以上奏,清廷准其奏請,在臺灣府城建專祠,並諡“忠節”,以彰義忠。

之後建祠於府城,以南明諸臣114人配享,春秋兩季加以祭祀。

沈葆楨並親手書寫對聯云:“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 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编辑] 光緒元年(1875年),沈葆楨回中國大陸,上燕京後,被任為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負責督辦南洋水師。

沈葆楨以朝廷經費有限,分散建南、北洋水師感到不足,主動提議先集中力量建北洋水師。

逝世[编辑] 光緒五年(1879年),沈葆楨在江寧病逝於任上。

諡文肅,朝廷追贈太子太保銜。

沈葆楨墓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洪山鎮梅峰路2號、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第二住院部(總院分院)西北角的運動廣場(26°05′58″N119°15′43″E/26.09946°N119.26187°E/26.09946;119.26187),與其父、母、妻、弟、弟媳同葬。

沈家後人曾於西元2000年集資重修塋地,並在墓旁立一重修記碑。

據重修記,原墓碑在西元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左右兩段已不全,僅存中間部分殘片至今。

評價[编辑] 連雅堂:「析疆增吏,開山撫番,以立富強之基,沈葆禎締造之功,顧不偉歟!」 家庭[编辑] 夫人[编辑] 配林氏,諱普晴,字俊蘭,又字敬紉,謚文忠公仲女,佐守危城事載廣信府志,奉旨附祀廣信府城專祠,誥封一品夫人,道光辛巳年八月十五日亥時生,同治癸酉年八月十五日亥時卒,壽五十三歲,同附葬梅亭和豐山 側潘氏,誥贈一品夫人,同治癸亥年七月念八日卒,葬西門馬坑山墓三壙 側吳氏,誥封一品夫人,道光丁未年十一月念九日亥時生,宣統辛亥年八月念六日酉時卒,壽六十五歲,葬北門古城山墓五壙 兒子[编辑] 長沈瑋慶(1842-1880),林太夫人出 次沈瑩慶,林太夫人出 三沈璘慶,側潘夫人出 四沈瑜慶,林太夫人出,出嗣爾康 五沈璿慶,林太夫人出 六沈瑤慶,林太夫人出 七沈琬慶,側吳夫人出 女兒[编辑] 長適三品銜江蘇補用道李端字康侯,林夫人出 次適長樂光緒庚寅科進士就職保擧五品銜本班先選用知縣施魯濱字文波,林夫人出 三適邑庠生何岏字植齋,林夫人出 四適古田邑庠生曾憲義字質臣,林夫人出 五適光緒壬辰科進士兵部車駕司主事同知銜山東清平縣掖縣知縣陳鉅前字小眞,側潘夫人出 六適順天大興邑庠生林學縉字筍寅,林夫人出 七適光緒辛卯科解元甲午進士翰林散館知縣江西新昌縣南豊縣知縣二品銜江西候補道陳君耀字右長,側吳夫人出 其他後代[编辑] 第三代:沈翊清(1861-1908)、沈黻清(1863-1938)、沈贊清、沈照藜、沈淮琛、沈毓衡、沈惠言、沈亮吉、沈永清、沈成鵠、沈成栻、沈鵲應(1877-1900) 第四代:沈覲扆、沈覲平、沈覲宸、沈覲冕(1887-1945)、沈觐笏、沈覲鼎、沈覲安(1901-1975)、沈覲壽(1907-1997)、沈覲康、沈覲唐 第五代:沈祖牟(1909-1947)、沈祖幾、沈祖海、(沈祖荣),(沈祖勋)沈祖湜、沈祖馨、沈祖筹、沈祖雄、沈祖飛、沈祖強、沈祖同、沈祖椿 第六代:沈秋杰、沈秋龍、沈梁、沈丹昆、沈孝先、沈小菡[16]、沈呂寧[17]、沈呂巡、沈呂遂、沈冬、沈呂汀[18] 第七代:沈光中、沈衛國、沈衛斌、沈朱熙 第八代:沈哲廷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葆楨公,榜名振宗,字翰宇,號幼丹,廷楓公長子,郡廩生,道光已亥科經魁,丁未科進士,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武英殿纂修,大考二等,恩賞緞匹,咸豊壬子科順天鄉試同考官,江南道監察御史,掌貴州道監察御史,簡放浙江杭州遺缺府,因原籍廼避改江西九江府知府,署廣信府知府,欽加按察使銜,廣饒九南兵備道,九江關監督,督辦廣信防務,吉南贛寧道、贛州關監督,幫辦江西全省團練,欽命馳赴安慶大營,江西巡撫,提督軍門,同治壬戌科甲子科江西鄉試監臨官,武闈主考官,恩賞頭品頂戴,世襲一等輕車都尉,欽命總理船政大臣,欽差督辦臺灣海防務兼理各國事務大臣,兵部尙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兩江總督,兩淮鹽政,欽派江南江西閱兵大臣,南洋通商大臣,光緒丙子科己卯科江南武闈主考官,紫禁城騎馬,太子太保,欽賜祭葬,奉旨入祀京師賢良祠,敕建江南江西福建台灣船政徐州府廣信府專祠,國史館立傳,予謚文肅,特旨繪像進呈,圖形紫光閣,誥授光祿大夫振威將軍,嘉慶庚辰年二月念七日子時生,光緒己卯年十一月初六日未時薨,壽六十歲。

配林氏,諱普晴,字俊蘭,又字敬紉,謚文忠公仲女,佐守危城事載廣信府志,奉旨附祀廣信府城專祠,誥封一品夫人,道光辛巳年八月十五日亥時生,同治癸酉年八月十五日亥時卒,壽五十三歲,同附葬梅亭和豐山,側潘氏,誥贈一品夫人,同治癸亥年七月念八日卒,葬西門馬坑山墓三壙;側吳氏,誥封一品夫人,道光丁未年十一月念九日亥時生,宣統辛亥年八月念六日酉時卒,壽六十五歲,葬北門古城山墓五壙。

子七:長瑋慶、次瑩慶、四瑜慶出嗣爾康,五璿慶、六瑤慶,林太夫人出,三璘慶,側潘夫人出,七琬慶,側吳夫人出。

女七:長適三品銜江蘇補用道李端字康侯;次適長樂光緒庚寅科進士就職保擧五品銜本班先選用知縣施魯濱字文波,三適邑庠生何岏字植齋;四適古田邑庠生曾憲義字質臣;六適順天大興邑庠生林學縉字筍寅林夫人出;五適光緒壬辰科進士兵部車駕司主事同知銜山東清平縣掖縣知縣陳鉅前字小眞側潘夫人出;七適光緒辛卯科解元甲午進士翰林散館知縣江西新昌縣南豊縣知縣二品銜江西候補道陳君耀字右長,側吳夫人出」,《武林沈氏遷閩本支家譜》 ^歷新社.名人故事:林則徐之女林普晴“虎父無犬女,巾幗英雄血戰孤城”.《中華古籍資源庫》.網易.2021-02-22[2021-02-2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9).  ^李圭.盧錦堂,编.《思痛記》.《中華古籍資源庫》.國家圖書館.1880[2011年2月].(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百年风云,1840-1949.南京出版社.1997:70[2021-08-18].ISBN 978-7-80614-356-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中文).  ^茹芝山房吟草.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丛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319[2021-08-18].ISBN 978-7-219-02581-9.(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中文).  ^中国人的历史误读."公民世纪"书系.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26[2021-08-18].ISBN 978-7-5087-0716-7.(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中文).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北京出版社.1987:576[2021-08-18].ISBN 978-7-200-00180-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中文). |issue=被忽略(帮助) ^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百年风云,1840-1949.南京出版社.1997:70-71[2021-08-18].ISBN 978-7-80614-356-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中文).  ^羅爾綱.《太平天国史》傳十四卷五十五、傳二十卷六十一.南京:中華書局.1991年9月1日[2020年11月1日].ISBN 9787101003932.(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23日).  ^Introvigne,Massimo.TheTaipingMystery.4.Nanjing’sHeavenlyKingdom.2021-10-02[2022-02-08](美国英语).  ^不識史悟.太平天國失敗後,幼天王洪天貴福的下落竟然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天天要聞.2020-02-02. 缺少或|url=为空(帮助);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帮助) ^小杨.赖莲英洪天贵福被抓后为什么清军会急着弄死他甚至是要凌迟1000多刀呢.关西历史.2021-09-07[2021-11-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3).  ^吳明季、楊秀隆.《記憶中通往桃花源的路》.台灣: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奇美部落.2019年5月5日[2020年11月1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5月5日).  ^康培德;李宜憲;陳俊男.《加禮宛事件》初版.台灣:原住民委員會.2015年12月.ISBN 9789860468502.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帮助);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帮助) ^奇萊平原上的巨大茄苳樹:撒奇萊雅族人的生命與毀滅之歌.MataTaiwan.2013-10-02[2017-02-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5).  ^黄益群:〈宫巷沈家大院的后人们——访沈葆桢六代嫡孙沈丹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炎黄纵横,2012年5月9日。

^沈呂寧:〈祖父沈觐宸逝世四十五周年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沈是我的博客,2007年2月18日。

^沈呂汀:〈五十回顧〉(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海軍官校50年班畢業50周年專輯,2011年10月10日。

来源[编辑] 书籍 《清史稿》传二百. 蘇同炳:《沈葆楨傳》,1995年,臺灣省文獻會.ISBN057-006360-2. 研究書目[编辑] DavidPong(龐百騰)著,陳俱譯:《沈葆楨評傳——中國近代化的嘗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ISBN9787532526994)。

参见[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沈葆楨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清史稿/卷413沈葆楨 人物主题 中国主题 历史主题 福建主题 台湾主题 洋务运动 福州船政局 臺灣清治時期 牡丹社事件 八通關古道 大清朝廷官职 前任:劉坤一 兩江總督任職期間:1875年-1879年 繼任:劉坤一 前任:毓科 江西巡撫任職期間:1861年-1865年 繼任:孫長紱 查论编清朝入祀贤良祠王公大臣前殿和碩怡賢親王胤祥-和碩超勇襄親王策淩-和碩恭忠親王奕訢後寢達 海文成-孟乔芳忠毅-李國翰敏壯-額色黑文恪-哈什屯恪僖-愛星阿敬康 寧完我文毅-范文程文肅-李國英勤襄-米思翰敏果-褚 庫襄壯-姚文然端恪 莽依圖襄壯-傅弘烈忠毅-圖 海文襄-佛尼埒恭靖-于成龍清端-張 勇襄壯 賚 塔襄毅-王進寶忠勇-魏裔介文毅-魏象樞敏果-湯 斌文正-靳 輔文襄 根 特襄壯-傅臘塔清端-李之芳文襄-施 琅襄壯-趙良棟襄忠-阿蘭泰文清 孫思克襄武-于成龍襄勤-費揚古襄壯-王 熙文靖-勵杜訥文恪-伊桑阿文端 吳 琠文端-張 英文端-顧八代文端-富 善恭懿-熊賜履文端-張玉書文貞 徐 潮文敬-李光地文貞-陳 璸清端-馮國相桓僖-瑪爾漢恭勤-趙申喬恭毅 阿喇納僖恪-張鵬翮文端-楊宗仁清端-高其位文恪-尹 德慤敬-田從典文端 富寧安文恭-齊蘇勒勤恪-蔡世遠文勤-杨名时文定-朱 軾文端-李 衛敏達 馬 齊文穆-徐士林-徐元夢文定-鄂爾泰文端∗-徐 本文穆-那蘇圖慤勤 拉布敦壯果-傅 清襄烈-陳大受文肅-潘思榘敏惠-高 斌文定-福 敏文端 和 起武烈-喀爾吉善莊恪-鹤 年文勤-汪由敦文端-黃廷桂文襄-蔣 溥文恪 李元亮勤恪-史貽直文靖-鄂 弼勤肅-梁詩正文莊-來 保文端-兆 惠文襄 方觀承恪敏-董邦達文恪-沈德潜文慤∗-阿里袞襄壯-傅 恆文忠-尹繼善文端 陳宏謀文恭-吳達善勤毅-劉 綸文定-劉統勳文正-钱陈群文端-何 煟恭惠 覺羅奉寬文勤-舒赫德文襄-高 晉文端-于敏中文襄∗-李 湖恭毅-袁守侗清慤 英 廉文肅-伊勒圖襄武-許世亨昭毅-薩 載誠恪-奎 林武毅-福康安文襄 和 琳忠壯-阿 桂文成-鄂 輝恪靖∗-金士松文簡-彭元瑞文勤-劉 墉文清 王 杰文端-朱 珪文正-戴衢亨文端-董 誥文恭-明 亮文襄-黎世序襄勤 汪廷珍文端-玉 麟文恭-富 俊文誠-曹振鏞文正-托 津文定-楊遇春忠武 長 齡文襄-盧蔭溥文肅-陶 澍文毅-文 孚文敬-隆 文端毅-黃 鉞勤敏 王 鼎文恪-陳官俊文慤-杜受田文正-潘世恩文恭-文 慶文端-裕 誠文端 杜 堮文端-胡林翼文忠-桂 良文端-沈兆霖文忠-翁心存文端-祁寯藻文端 駱秉章文忠-馬新貽端愍-官 文文恭-倭 仁文端-曾国藩文正-瑞 常文端 瑞 麟文莊-賈 楨文端-文 祥文忠-英 桂文勤-沈葆楨文肅-沈桂芬文定 全 慶文恪-宗室載齡文恪-左宗棠文襄-宗室靈桂文恭-丁寶楨文誠-岑毓英襄勤 曾國荃忠襄-張 曜勤果-寶 鋆文靖-恩 承文慎-宗室福錕文慎-張之萬文達 李鴻藻文正-宗室麟書文慎-額勒和布文恭-李鴻章文忠-宋 慶忠勤-劉坤一忠誠 榮 祿文忠-長 順忠靖-裕 德文慎-宗室崑岡文達-崇 禮文恪-宗室敬信文恪 张之洞文襄-孫家鼐文正-戴鸿慈文誠-鹿傳霖文端∗其後因案撤出賢良祠不准入祀。

查论编清朝江西巡抚李翔鳳→章于天→朱延慶→夏一鶚→蔡士英→郎廷佐→張朝璘→董衛國→白色純→郎廷相→佟國楨→安世鼎→劉如漢→李士禎→佟康年→安世鼎→王騭→宋犖→馬如龍→張志棟→李基和→郎廷極→佟國勷→白潢→王企埥→裴𠌭度→汪漋→伊都立→布蘭泰→張坦麟→謝旻→常安→俞兆岳→岳濬→包括→陳宏謀→塞楞額→陳宏謀→開泰→唐綏祖→阿斯哈→舒輅→鄂昌→鄂容安→范時綬→胡寳瑔→阿斯哈→胡寳瑔→常鈞→明山→湯聘→明德→輔德→明山→吳紹詩→海明→海成→郝碩→李綬→伊星阿→永保→何裕城→姚棻→陳淮→台布→張誠基→秦承恩→清安泰(未任)→溫承惠→李殿圖→景安→張師誠→金光悌→吉綸→先福→阮元→錢臻→瑺弼→毓岱→阿霖→程含章→毓岱→成格→武隆阿→韓文綺→吳光悅→吳邦慶→周之琦→陳鑾→裕泰→錢寶琛→吳文鎔→傅繩動→費開綬→陳阡→陸應穀→王檀→羅繞典(未任)→張芾→陳啟邁→文俊→耆齡→惲光宸→毓科→沈葆楨(孫長紱護)→劉坤一→劉秉璋(李文敏護)→李文敏→潘霨→德馨(方汝冀護)→德壽→松壽(翁曾桂護)→景星→李典銳(柯逢時護)→夏旹(周浩護)→升允(未任)→胡廷幹→吳重憙→瑞良(沈瑜慶護)→馮汝騤 查论编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殿試金榜第一甲賜進士及第共3名張之萬-袁績懋-龐鍾璐第二甲賜進士出身共110名許彭壽-孫 觀-徐樹銘-曹登庸-周德榮-袁希祖-劉其年-沈桂芬-陸秉樞-蘇仲山郭祥瑞-鮑源深-吳 斑-孫頤臣-陳元鼎-徐申錫-陳毓祺-李德儀-蔣兆鯤-劉鴻恩崔荆南-李培祜-伍肇齡-謝 煌-李宗羲-劉崧駿-胡壽椿-帥遠燡-尹 泗-潘斯濂蕭銘卣-華祝三-鄧清淦-劉廷鑑-李品三-李鴻章-黃彭年-張增道-沈葆楨-葉士煥郭椿壽-吳慰曾-戚天保-金壽萱-唐壬森-李德增-喻懷恭-陳 濬-周振璘-彭嘉炯黃瑞圖-龍元儼-何 璟-白恩佑-賀桂齡-周悅讓-張炳堃-尹國珍-李湘萼-郭嵩燾汪先烺-張青筒-福 全-陳 鼐-劉 潤-劉秉厚-駱利鋒-朱壽康-章倬標-陳秉彝薛 湘-曹鴻舉-沈 鍠-李士瑞-王友端-李友梅-粟增熉-宋肇昌-蔡應嵩-孔廣泉李仁元-林之望-文 啓-楊書香-華國清-許利賓-來 煦-劉有銘-郝應宿-周 劼宗室載鏗-裴季芳-侯樹銜-莊心庠-葉毓祥-張培仁-丁 斌-楊文熙-耿灼然-黃金韶李明壎-余汝侗-車汝建-王揆一-龐公照-張國士-王宏謨-張希仲-瑞 明-張清瀛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共118名李 森-左駿章-薛 銘-謝佳玉-廖宗元-馬新貽-馮 霦-沈 鎬-張修府-馮 森葉維藩-徐振墉-郭種德-李孟羣-揚儀韶-孫家醕-朱 奐-陳鍾芳-周鳴鹿-延 齡伍奎祥-霍爲棻-方學蘇-周道治-胡長新-黃淳熙-段培元-汪有恭-沈 墉-匡慶榆武元鶴-任 瑛-辛本栴-李 燦-張汝弼-陳心棻-馬綸篤-徐家杰-王序賓-趙廷銘朱麟祺-王 玉-熊其光-萬 良-周雲翥-增 祿-彥 昌-丁壽昌-高化鵬-張今第馬先登-敖國琦-陳兆鳳-姚繼勉-蔣 培-吳懷玉-文 玉-朱鬯侯-吳佩陶-王平格李國瀛-宗室興蒼-張 晉-陳星煥-馬益臧-趙開元-祝 塏-成 善-陶 銞-楊延俊張殿賓-陳喬榮-白 潤-阮壽松-雷 崶-瞿績凝-朱孔模-周 坊-萬 年-鄭奎齡杜 滋-賀際運-楊 錞-禹建鈞-陳秩五-黃光彬-德 恆-鄭士蕙-樊丙南-毛玉成錫 榮-詹錦堂-王廷才-傅培峰-張韶南-馮 峻-李得春-王汝銓-劉熙敬-陰昌庚劉郇膏-叢 壇-楊師震-任國楨-羅家頤-阿克丹-許亦崧-馬象奎-吳應寬-王元治陳椿年-鄧培槐-袁 銓-朱次琦-劉 鎧-盧日新-郭定柱-姚體備--------前一科: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 · 後一科:道光三十年庚戌科同科進士: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繙譯科、道光二十七年丁未武科 规范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NF:cb12404806c(data) CBDB:0054210 CiNii:DA08656844 FAST:189317 GND:119140152 HKCAN:9811104807003406 ISNI:0000000082360325 LCCN:n86139429 LNB:000222176 NDL:00748829 NLA:36648687 NNL:000121533 NTA:152844163 SUDOC:033152381 VIAF:54951506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沈葆楨&oldid=70985647” 分类:​1820年出生1879年逝世清朝入祀賢良祠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進士福州人沈姓沈葆楨家族洋務運動領袖清朝太子太保清朝兩江總督清朝江西巡撫清朝監察御史清朝翰林院庶吉士清朝翰林清朝書法家台灣清治時期政治人物清朝輕車都尉清朝吉南贛寧道牡丹社事件人物諡文肅葬于福州隐藏分类:​引文格式1错误:已知参数被忽略CS1美国英语来源(en-us)含有缺少网址的网站引用的页面含有访问日期但无网址的引用的页面含有过时参数的引用的页面自2022年3月需补充来源的条目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CBDB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CINI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HKCA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NB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N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15元素的规范控制使用ISBN魔术链接的页面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维基文库 其他语言 Mìng-dĕ̤ng-ngṳ̄DeutschEnglishFrançais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吴语文言Bân-lâm-gú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