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牡丹社事件後清廷的對應 台灣洋務運動的開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牡丹社事件前之1868年(同治7年),時任江蘇巡撫的丁日昌曾向曾國藩建議,應將台灣建設成為南洋的海防中心,同年,沈葆楨即以福州船政大臣的身分,派員來台探勘雞籠煤礦, ... │上一節│下一節│ ●彈出的圖片在您切換視窗後會自動關閉●   在牡丹社事件前之1868年(同治7年),時任江蘇巡撫的丁日昌曾向曾國藩建議,應將台灣建設成為南洋的海防中心,同年,沈葆楨即以福州船政大臣的身分,派員來台探勘雞籠煤礦,後來沈葆楨和丁日昌都成了台灣推行洋務運動的要角。

  牡丹社事件發生之時,沈葆楨以欽差大臣身份匆匆來台,有鑑於府城防務的重要性,乃聘請法國技師於安平興建多處砲台,其中之一,便是著名的國家一級古蹟「億載金城」。

    【早期億載金城內的大砲】   【現代億載金城內的大砲】   【早期億載金城外】   【現代億載金城外】   【沈葆楨塑像】 【李筱峰教授:億載金城】   牡丹社事件,使得統治台灣已經190年的滿清王朝才開始認識到台灣在其國防上的重要性,一反190年來封山禁海的消極政策,轉而採積極的治臺態度。

因此事件之後,沈葆楨上了一篇萬言建議奏章,建議清廷在台灣增設新的行政區,重視台灣防務,大多得到清廷的採納。

  根據沈葆楨的意見,清廷首先將行政區域重新劃分,北路增設一府(台北府),下轄三縣(除新竹縣、淡水線外,改噶瑪蘭聽為宜蘭縣)、一廳(基隆廳);南路分面增設恆春縣,築恆春城。

又請來英國技士,建造鵝鸞鼻燈塔。

並積極開採煤礦、架設電線、建造砲台。

  【恆春西門】   【恆春東門】   【打狗砲台】   【鵝鸞鼻燈塔】 【李筱峰教授:旗后砲台】 【李筱峰教授:恆春東門】       再者,清廷也接受沈葆楨的建議,廢除內地渡台耕墾的禁令,販賣鐵、竹兩項也一律弛禁。

於是沈葆楨於廈門、汕頭及香港等地設招墾局,由官方提供船費、口糧,招募閩粵人民渡台耕墾。

  除前述之外,沈葆楨認為治台的首要要務為開山撫「番」。

所謂的開山,指的是開闢西部聯絡東部的通道,分為北、中、南三路進行,北路道路由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督辦,北起宜蘭蘇澳,南至花蓮吳全城(今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為今日蘇花公路的前身;中路道路由福寧總兵吳光亮督造,西起南投林杞埔(今南投縣竹山鎮),越中央山脈至花蓮的璞石閤(今花蓮縣玉里鎮),即今著名的八通關古道;南路有兩條道路,一條由海防兼理番同知袁聞柝督造,西起屏東赤山(今屏東縣萬巒鄉赤山村),東達台東卑南(今台東市);另一條由台灣鎮總兵張其光督辦,西起屏東枋寮,東到卑南。

  所謂的撫「番」,指的是有計畫地促使原住民漢化。

內容包括了選土目、查「番」戶、通語言、教耕稼、易冠服、設「番」學、變風俗等,可說頗為全面。

並隨著開山道路的建築,沿路「招撫」途經的原住民部落,如有原住民不服,則以武力討伐,有原住民部落因此慘遭屠殺甚至滅社的命運。

由此可看出所謂的「開山撫番」,其實是以統治者及漢人的利益與價值為中心,來對待原住民。

於此,牡丹社事件讓我們看到,原住民是帝國主義霸權與封建政權之間的犧牲者。

  1875年,沈葆楨升任兩江總督,離職前推薦王凱泰為福建巡撫,然王凱泰到任數月即死於任內,繼王凱泰為閩撫的是丁日昌。

丁日昌在當時和李鴻章、沈葆楨並稱為「洋務三傑」,其到任後繼續在台灣推動洋務運動。

  丁日昌在台灣首先整頓吏治、改革賦稅,免除了一些繁雜苛捐,接著,在香港、汕頭、廈門等地設招墾局,招募閩粵居民進墾台灣東部,並積極推廣台茶的產銷。

在防務方面,丁日昌繼續建造新式砲台,並請購鐵甲艦;交通方面,丁日昌架設了自安平至府城,以及安平至旗后(今高雄旗津)的電線,並研擬興建鐵路,惜因經費龐大還來不及實現,丁氏即已去職;另丁日昌還十分重視煤、鐵、硫磺等礦產的開採。

  【早期的淡水砲台】   【北門鎖鑰外的城牆】   【北門鎖鑰內的基地】 【戴寶村教授:北門鎖鑰砲台】   至於對原住民方面,丁日昌延續以往「撫剿」並行的方式,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其為鼓勵原住民漢化,特地在台灣府的歲試中錄取淡水廳原住民生童一名,首開原住民以科考獲取功名之例,隨後並奏請位原住民增加功名的保障名額。

而其對不服從的原住民亦頗為嚴厲,多次以武力攻擊原住民部落,如1877年的大港口(今花蓮縣豐濱鄉)之役,一個阿美族幾乎遭到滅社。

  1877年丁日昌因病去職,之後接任的閩撫皆無太突出的作為。

幾年後,台灣又面臨一次外國軍隊的入侵,那就是1884年清(中)法戰爭中法軍對台灣的攻擊。

●彈出的圖片在您切換視窗後會自動關閉● │上一節│下一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