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頌賦比興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詩經 “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
“比”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 ...
風雅頌賦比興 風雅頌賦比興,起源於詩經,合稱六義,唐孔穎達《毛詩正義》說: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前者是詩的作法,後者是詩的體裁。
基本信息中文名:風雅頌賦比興性質:詩作法、體裁起源:詩經別稱:六義含義:歷代多有分歧演變:各種文學流派簡介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賦比興合稱“六義”。
“賦比興”的觀念在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不斷積累,先由《周禮·春官·大師》總結:“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
漢代《毛詩序》的作者,根據《周禮》的說法提出了“詩之六義”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很明顯,風、雅、頌是屬於《詩經》的文體分類,賦、比、興是指什麼,則沒有說明。
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說:“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詩的作法,後者是詩的體裁。
一般說,賦、比,都比較清楚,興就有疑問,後人的解釋分歧很多。
至今也沒有定論。
劉勰所謂“風通而賦同”,即風雅頌相通,賦則作為詩的一般表現手法,“通正變,兼美刺”,也是相同的,這些都比較好理解,惟獨比和興問題,歷代解釋很多。
概括起來大體上有三種解釋的方法,即政治的解說、語言的解說和文學的解說。
起源風、雅、頌《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風”本是樂曲的統稱。
15組國風並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而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
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160篇。
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
從內容上說,大多數是民歌。
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但是也有個別貴族。
對於《雅》的認識有各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
也有人說“雅”與“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
還有觀點認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
《雅》共105篇,分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
《雅》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內容幾乎都是關於政治方面的,有讚頌好人好政的,有諷刺弊政的。
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
但是沒有情詩。
詩經解讀《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讚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
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
其中《周頌》31篇,認為可能是西周時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則認為是春秋以前宋國的作品。
賦、比、興詩經“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
“比”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
“興”是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音樂。
《毛詩序》說:“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
”這是頌的含義和用途。
王國維說:“頌之聲較風、雅為緩。
”(《說周頌》)這是其音樂的特點。
“賦”按朱熹《詩集傳》中的說法,“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說,賦是直鋪陳敘述。
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
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
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中用“比”的佳例。
“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
“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對於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
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
有時一句詩中的句子看似比似興時,可用是否用於句首或段首來判斷是否是興。
例衛風·氓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就是興。
.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的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就像秦風的《晨風》,開頭“鴥彼晨風,郁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云云,很難發現彼此間的意義联系。
雖然就這實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時代懸隔才不可理解,但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
就是在現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興”。
“賦比興”的觀念在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不斷積累,先由《周禮·春官·大師》總結:“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
漢代《毛詩序》的作者,根據《周禮》的說法提出了“詩之六義”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進一步,“興”又兼有了比喻、象徵、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
但正因為“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而產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
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確定。
又如《桃夭》一詩,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可以說是寫實之筆,但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說這是在烘托結婚時的熱烈氣氛。
由於“興”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手法,後代喜歡詩歌的含蓄委婉韻致的詩人,對此也就特別有興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陳出新,不一而足,構成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味道。
風、雅、頌是屬於《詩經》的文體分類,賦、比、興則沒有說明。
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說:“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詩的作法,後者是詩的體裁。
一般說,賦、比,都比較清楚,興就有疑問,後人的解釋分歧很多。
至今也沒有定論。
劉勰所謂“風通而賦同”,即風雅頌相通,賦則作為詩的一般表現手法,“通正變,兼美刺”,也是相同的,這些都比較好理解,惟獨比和興問題,歷代解釋很多。
概括起來大體上有三種解釋的方法,即政治的解說、語言的解說和文學的解說。
政治曲解詩經如漢代的“比刺興美”說。
這是漢儒經學的解釋。
鄭玄注《周禮》“六詩”說:“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
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而言之。
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
”這種說法是以漢代的社會文化中的美刺論生硬地來解釋比興,與文學藝術離開得比較遠,與文學創作沒有多大關係。
《毛傳》、《鄭箋》中對於《詩經》的解釋,常常在抒情的詩歌中,離開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和所描繪的形象去尋求有關君臣父子的“微言大義”,例如把愛情詩《關雎》說成表現“后妃說樂君子之德”等,就和這種對於“賦、比、興”的牽強附會的理解,有著直接關係。
唐代孔穎達就不同意鄭玄把“比興”分屬“美刺”的說法,指出:“其實美刺俱有比興者也。
”(《毛詩正義》)並非比一定與“刺”相連,興一定與“美”相連。
這種經學家的政治解釋方法,在中國古代仍有不小影響。
連劉勰也不能不受其影響,如“比興”篇中說:“關雎有別,故后妃方德;尸鳩貞一,故夫人象義。
”意思是關雎雌雄有別,用以比喻后妃的美德,布穀鳥專一,所以詩人用來比喻夫人的專一用心。
這種讀詩的方法承繼的是鄭玄的政治解釋方法。
這種方法特點是用政治遮蔽藝術,用意識形態曲解詩義,離開了詩歌的常識,是不可取的。
藝術解讀詩經朱熹的解說可作為代表。
朱熹在《詩集傳》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辭。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贊成此說的人最多。
在朱熹的解說中,強調比興是一種修辭手段,一種語言技巧。
這種解說與鄭玄的政治教化說大異其趣,無疑把解說推進了一步。
從單純的訓詁的角度看,不能說沒有道理。
但作為一種語言解說,用之於非文學著作中是可以的,但用之於文學作品似乎就還隔著一層。
因為詩歌的語言是情感的語言,離開情感,單純從文字訓詁的角度,很難把屬於情感世界的詩歌解說清楚。
實際上,對於這種解說,連朱熹本人有時也是懷疑的。
文學的解說 最值得重視的解說。
具體代表性的有四人,即劉勰的“比顯興隱”說,鍾嶸的“文已盡意有餘”說,宋人李仲蒙的“敘物索物觸物”說。
近人徐復觀的現代解說。
這裡先簡單介紹鍾嶸、李仲蒙的說法,然後再回過來重點闡述劉勰的說法以及徐復觀的觀點。
鍾嶸在《詩品序》中說:“故詩有三義,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文有盡意有餘,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
宏斯三義,酌而用之。
乾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
”在鍾嶸看來,三者都是文學的方法。
因為運用賦比興都要“乾之以風力,潤之者丹采”,最終目的都是要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
”其中,對興的又以“文有盡意有餘”來解說,這就把“興”的含蓄蘊藉的文學功能說得比較清楚。
這種看似“與訓詁乖殊”(黃侃《文心雕龍札記》)的解說,“說得不明不白”(黎錦熙《修辭學·比興篇》)的解說。
恰恰揭示了“興”的文學功能,是十分有意義的。
鍾嶸對“興”的這種解說影響很大,唐代以來的詩學實際上是沿著“文有盡而意有餘”的旨意往前推進。
審美解說詩經也很有意義,他說:“敘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物盡者也;索物以托情謂之比,情附物者也;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者也。
”李仲蒙分別從“敘物”、“索物”、“觸物”的角度來解釋“賦、比、興”。
在他看來,作為賦的“敘物”不僅僅是“鋪陳其事”,還必須與“言情”相結合,就是說作者要把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又要把客觀的物象描寫得真切生動。
這就比傳統的解釋進了一大步,更加符合創作中對於“賦”的要求。
唐代許多詩人用“賦”,的確都表現了這樣的特點,如杜甫的《北征》、《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三吏三別”,白居易的《長恨歌》與《琵琶行》,主要是用“賦”,卻也十分盡情。
作為“比”的“索物”,即索取和選擇物象以寄託感情,不完全是一個運用比喻手法問題,作者還必須在比喻中表達作者真摯的感情。
唐代許多詩歌中的比喻,如李白《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這裡用“比”,卻以情附物,而不象某些漢賦那樣把各種比喻變成單純詞藻的堆砌。
作為“興”的“觸物”,由外物的激發以興情,反過來又把情感浸透於所描寫的物象中。
顯然,李仲蒙對“賦、比、興”的解說,最後都歸結到一個“情”字上面,這就更符合文學的審美特徵。
總之,風雅頌就是一種藝術手法,是運用形式的不同而被人理解的有所不同而已,現代意義上的所指就是對比,先言他物再引所以物,這樣以來就導致藝術風格的不同,形成後來文學的流派也就顯然而知了。
相關搜尋《道韓陵》《紅樓夢》第二回《紅樓夢》第五回《紅樓夢》第一百零三回耶穌受難日《紅樓夢》第八回熱門詞條15AshleyGreenediaryGarethGates且聽風吟冰上的尤里劉依純大老二嬰兒安全座椅廚師先生暗黑天使暴力熊月霞李泰祥梅花三弄熱轉印生日蠟燭男女平等美則苦海紅蓮藏海花袁泉避香蜂草AIDsnug《魔窟》單位換算器囚徒大中華天天天晴女流小孩不壞崔麗心成勳格蘭迪酒莊漂流幻境online病毒性腸胃炎腦膜瘤華納謊言金山詞霸髕骨帶高速公路路況2012fcBarcelona臨江門我當道士那些年神豬結婚紀念日節哀順變酷酷網風雅頌賦比興@百科知識中文網
延伸文章資訊
- 1六詩-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 2解密:詩經中的風雅頌,賦比興各有何文學特點? - 每日頭條
關於賦、比、興的意義,歷來說法眾多。簡言之,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就是比方,以 ...
- 3风雅颂赋比兴(诗的作法)_搜狗百科 - Sogou Baike
“雅”分大雅、小雅,意与后世的大曲、小曲相近。“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进行祭祀时的乐歌。所谓赋、比、兴,是《 ...
- 4風、雅、頌賦、比、興是什麼,詩經中風 - 櫻桃知識
賦、比、興,是《詩經》主要的表現手法。“賦”,是鋪陳的意思,對事物直接陳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
- 5風雅頌賦比興 - 中文百科知識
詩經 “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賦”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比”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