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繁體字,指已有简化字 · 繁體中文(台湾常称正體中文或繁體中文),亦作傳統中文,與簡體中文 · 漢字简化运动可追溯至新文化運動 · 193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 · 1956年中华人民 ... 繁體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的主題是與簡化字對應的漢字字匯。

關於中華民國官方使用的漢字,請見「國字」。

關於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的正體字之標準字體,請見「國字標準字體」。

關於在臺灣使用的文字以及正體字的其它概念,請見「正體字」。

關於繁體字與簡體字的爭論,請見「漢字簡化爭論」。

注意:本頁面含有Unihan擴充B區漢字:「𢓅」。

有關字元可能會錯誤顯示,詳見Unicode擴充漢字。

正體字-中華民國繁體字-港澳地區/新加坡/馬來西亞類型意音文字語言漢語使用時期公元兩世紀至今母書寫系統漢字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正體字-中華民國繁體字-港澳地區/新加坡/馬來西亞姊妹書寫系統簡化字、日本漢字、喃字、諺文、契丹文、西夏文、注音符號ISO15924Hant、502書寫方向從左到右注意:本頁可能包含Unicode的國際音標。

漢字字體風格 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蝌蚪文) ‧ 石鼓文籀文 ‧ 鳥蟲書 ‧ 篆書(大篆 ‧ 小篆)隸書 ‧ 楷書 ‧ 行書 ‧ 草書漆書 ‧ 書法 ‧ 飛白書 印刷字體風格(雕版 ‧ 活字) 仿宋體 ‧ 明體 ‧ 黑體 字形 筆畫 ‧ 筆順 ‧ 偏旁 ‧ 六書 ‧ 部首漢字結構(合體 ‧ 獨體) ‧ 部件俗字 ‧ 異體字 ‧ 多音字 ‧ 通假字 ‧ 假借字隸變 ‧ 隸定 ‧ 古今字 ‧ 生僻字 同源字 右文說 ‧ 同形異義詞 漢字標準 本字 ‧ 石經 ‧ 舊字形新字形 ‧ 通用規範漢字表國字標準字體 ‧ 常用字字形表 漢字文化圈 陸 ‧ 港 ‧ 澳 ‧ 臺 ‧ 新 ‧ 日 ‧ 韓 ‧ 越 方言字 吳語字 ‧ 粵語字 ‧ 四川方言字 ‧ 南京官話字客家話正音正字 ‧ 台灣客家語書寫推薦用字 台閩漢字(字 ‧ 詞) 中文漢字簡化(爭論 ‧ 正簡轉換) 正體字 ‧ 簡化字漢字簡化方案 ‧ 二簡字 ‧ 簡筆字 國語國字問題 舊字體 ‧ 新字體 ‧ 擴張新字體 當用漢字 ‧ 常用漢字 ‧ 同音漢字書寫規則 日本漢字 韓國國語國字問題 韓國國字 ‧ 朝鮮漢字 ‧ 漢文教育用基礎漢字 吏讀 ‧ 鄉札 ‧ 口訣 衍生文字 合文 ‧ 女書 ‧ 則天文字 ‧ 閩南借音字 ‧ 注音符號 喃字 ‧ 岱喃字 ‧ 假名(萬葉 ‧ 平 ‧ 片) 口訣 ‧ 吏讀 ‧ 鄉札 ‧ 韓國國字 方塊侗字 ‧ 古壯字 ‧ 方塊布依字 ‧ 僰文 ‧ 傈僳竹書 ‧ 仡佬字 契丹文(大字 ‧ 小字) ‧ 女真文(大字 ‧ 小字) ‧ 西夏文 字音 音讀 ‧ 朝鮮漢字音 漢越詞 古漢越語 ‧ 喃音 ‧ 漢越音 日本漢字音 古音 ‧ 吳音 ‧ 漢音 ‧ 新漢音 ‧ 宋音 ‧ 唐音 ‧ 慣用音 ‧ 聲調 ‧ 音讀 ‧ 訓讀 ‧ 重箱讀法 ‧ 湯桶讀法 資訊科技 統一碼 ‧ 中文輸入技術 ‧ 中文輸入法 漢字詞 ‧ 錯別字 ‧ 提筆忘字 ‧ 廢除漢字論 ‧ 漢字復活 ‧ 字謎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字元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閱論編 繁體字,指已有簡化字所對應筆畫較多的漢字[1]。

但一般生活中談到的「繁體字」,實際上還包含了在漢字簡化過程中沒有被簡化的傳承字。

正體中文或繁體中文(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常稱繁體中文),亦作傳統中文,與簡體中文相對,是使用繁體字作爲書寫最基本單元的文字系統。

目次 1歷史 2各地寫法或標準 2.1傳統字書標準 2.2臺灣 2.3香港、澳門 2.4中國大陸 2.5正簡字體對應 2.6用語差異 3電腦中的使用 3.1編碼 3.2網頁 4傳統漢字稱呼及地位爭議 4.1歷史語言學的角度 4.2中國大陸 4.3香港、澳門 4.4臺灣 4.5名稱爭議 4.6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4.7繁簡之爭 5其他傳統漢字 5.1日本 5.2朝鮮、韓國 5.3越南 6註釋 7參考文獻 8外部連結 9參見 歷史[編輯] 主條目:漢字簡化§ 中國大陸 因應漢字簡化,繁體字一詞才被用來稱呼未被簡化的漢字。

漢字簡化運動可追溯至新文化運動中關於文字及語文教言和國家發展的討論。

193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國音常用字彙》(見現代標準漢語),確定了現代中國國語標準音系,還收錄了部分「破體」、「小字」等宋元以來「通俗的簡體字」。

中國正式以國家體制推行簡體字是在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發佈《簡體字推行法令案》(編號001090002A008),1935年8月21日,教育部以部令11400號正式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公佈推行的簡體字為324個。

1936年1月15日國民黨中央召開第五次政治會議,會上國民黨中央委員和考試院長戴季陶提交簡體字緩行提案,《第一批簡體字表》於是被暫緩執行。

[2][3] 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頒布《漢字簡化方案》,希望透過簡化漢字的方式來逐步達成在全國境內掃除文盲的目標,是為中國大陸掃盲運動之伊始。

1964年《簡化字總表》共收2274個簡化字及14個簡化偏旁[註2],簡化字形很多來自草書楷化[註3]或文獻中筆畫簡單的俗字[註4]、異體字、古字、假借字[註5],也有當代人的創造[註6]。

該方案把簡化前的漢字叫作「繁體字」,並把簡化後的漢字叫作「簡化字」[註7]。

另外,未經省略部首並在「規範漢字」(通行文字體)中沿用下來的漢字則被稱為「傳承字」。

此前,毛澤東在給其同學蔣竹如的一封函件中曾提到:「拼音文字是較便利的一種文字形式。

漢字太繁難,目前只作簡化改革,將來總有一天要作根本改革的[4]。

」隨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並由董必武、郭沫若等人主持上述文字改革工作。

各地寫法或標準[編輯] 主條目:漢字規範 文字現代化的常見基礎工具為標準化[5][6],而由於各地政府的漢字標準之間存在各種差異,以致「正體字」與「繁體字」也時常有著不同的意涵。

傳統字書標準[編輯] 主條目:舊字形 傳統權威字書,如《康熙》、《說文》等,編撰者都是文字訓詁的學者,並基於文字學原則編定字樣作爲字頭。

自明、清起的匠體字印刷把這種字樣,傳承至現代的金屬字模、照相植字排版以至電腦字型,稱作舊字形、傳承字形或傳統字形。

臺灣[編輯] 主條目:國字標準字體和臺灣漢字 臺灣沿用傳統漢字,同時稱之為正體字,其起始標準為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俗稱「甲表」)所收錄之4808個常用字、《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俗稱「乙表」)所錄之6334個常用字(外加9個單位詞,合計6343字)、《罕用字體表》(俗稱「丙表」)所錄之18388個罕用字、以及《原異體字表》(俗稱「丁表」)所收錄之18588個異體字(補遺22字),並以此四表收錄字為現行中華民國國家標準中文標準交換碼納編(CNS11643)編碼依據。

2004年,中華民國政府公佈《新異體字表》,計收70833字;而此第五表連同前四表共組為當前中華民國正體字標準,總計收錄105051字[7][8][9][10]。

並公布用語說明 「正字」為中華民國教育部之《常用字表》、《次常用字表》、《罕用字表》所收錄之字,或2004年公佈《新異體字表》編輯新增之正字[8]。

「異體字」為文獻上與正字同音義而異形者,此乃中國文字孳乳演變的實況紀錄,形體流變的自由與旁歧的現象,歷來對它的稱呼很多,除異體字外,還有俗字、訛字、雜體、別體等[7]。

其選字參考資料為《中文大辭典》、《中華大字典》、《辭海》、《辭源》、《辭通》、《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詁林》等合計百餘種,經系統整理歸納成為現行正體字標準。

字體的選用,官方聲稱乃就現有字形加以挑選,並非另創新形,字體研訂或從古,或從俗,皆以符合六書原理為原則,字體選取具教育意義,所以通行字體仍具原有字構者,優先考慮[11][12],部份因標準字體採用原則而例外,例如「裏」從俗作「裡」,「衆」被認為是俗寫而「眾」才是正寫[13]。

香港、澳門[編輯] 主條目:常用字字形表 香港及澳門的繁體字,香港小學和初中課本以《常用字字形表》為標準,在其他情況使用則沒有硬性限制。

以日常的書刊出版印刷、宣傳單張、電視字幕、路牌招牌等而言,傳承字形和儷式與蒙納式字形都活躍出現。

港澳和臺灣的差異整體來說並不算多,像「攜」等字都一致。

但也有些字的分別則較明顯,如港澳用「衞」和「着」[14],臺灣雖然也用過「着」[15],但現在教育部只用「衛」和「著」。

中國大陸[編輯] 主條目:通用規範漢字表 在一般清況下,中國大陸以簡化字和傳承字為規範漢字。

目前,中國大陸出版社的繁體中文印刷品大多使用宋體新字形,《簡化字總表》和《通用規範漢字表》附件《規範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16]收錄的繁體字均為宋體新字形,不同於傳統的明體(宋體),與港、澳、臺使用的繁體字有些差異(例如港臺從「呂」,中國大陸從「吕」)。

另外,中國大陸和港臺對異體字的認定並不相同,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為「强」是正體字,「強」是異體字,但在港、澳、臺卻恰好相反。

在中國大陸,繁體字和異體字、二簡字、錯別字、生造字為不規範漢字[1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二、三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普通話和規範漢字,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範漢字;第九、十、十一、十三條規定,公務、教學、出版物、公共服務行業中使用規範漢字;第十七條規定下列情形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異體字: 在中國大陸,繁體字仍然會在一些對書法有要求的場合使用。

像這種「書法字用繁體、印刷體用簡體」的做法在中國大陸零星可見。

文物古蹟; 姓氏中的異體字[註8]; 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 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 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的特殊情況。

為了回應錄入古籍和現代書刊繁體版出版印刷規範化的需要,中國大陸於2021年10月11日,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了國家標準《古籍印刷通用字規範字形表》(GB/Z40637-2021)[21]。

該標準於2022年5月1日開始實施。

[22] 正簡字體對應[編輯] 主條目:繁簡轉換一對多列表和簡繁轉換一對多列表 簡化字與香港及臺灣正體字取字差別範例 簡化字 《簡化字總表》中對應的繁體 香港 臺灣 产 産 產 颜 顔 顏 厕 厠 廁 鸡 鷄 雞 绝 絶 絕 录 録 錄 绿 緑 綠 么[註9] 麽 麼 启 啓 啟 说 説 説/說 說 锐 鋭 鋭 銳 阅 閲 閲 閱 为 爲 為 卫 衛 衞 衛 闲[註10] 閑 閒 线 綫 線/綫[註11] 線 谣 謡 謠 艳 艷 豔 酝 醖 醖 醞 众 衆 眾 钩 鈎 鈎 鉤 骂 駡 罵 面 麵 麪 麵 註:實際上,兩岸三地的正體中文出版物並不拘泥於本地標準,有時使用其他字形和異體字是很頻繁的。

正簡字體示範 正體字 簡化字 華 华 漢 汉 權 权 門 门 見 见 愛 爱 專 专 蘇 苏 烏 乌 擊 击 從 从 叢 丛 業 业 飛 飞 龍 龙 義 义 聖 圣 楊 杨 鄧 邓 驚 惊 憂 忧 車 车 寧 宁[註12] 劉 刘 正簡多對一示例 正體字 簡化字 沖/衝 冲 發/髮[註13] 发 干/幹/乾 干 后/後 后 面/麵 面 斗/鬥[註14] 斗 丑/醜 丑 朮/術[註15] 术 仆/僕 仆 朴/樸[註16] 朴 叶/葉[註17] 叶 御/禦 御 制/製 制 辟/闢 辟 舍/捨 舍 谷/穀 谷 淀/澱 淀 沈/瀋 沈 郁/鬱 郁 划/劃 划 里/裏(裡) 里 系/係/繫 系 云/雲 云 适/適[註18] 适 咸/鹹 咸 用語差異[編輯] 參見:繁簡轉換 由於1949年國共內戰後臺灣、香港與中國大陸的人民之間長期缺乏交流,使得中文在用詞習慣和新詞彙常有所不同。

自1980年代以來,各種外來科技術語、文藝作品不斷引進,令此現象變得更加明顯。

大陸使用普通話音譯或意譯,臺灣多使用國語音譯,香港、澳門居民使用粵語音譯,使得陸、港、臺三地譯法互不相同者(或陸、臺相同但與港澳不同者)眾多。

隨著網絡時代到來,華語人士開始不斷認識相互的用語,各種用語相互滲透,例如廣州地鐵的「出口资讯(ExitInformation)」,「資訊」一詞原為港、臺習慣用語,但後來大陸也能經常見到。

兩岸三地譯名用語差異範例 原文 中國大陸 香港、澳門 臺灣 information 信息 資訊 資訊 ballpointpen 圆珠笔 原子筆 原子筆 calculator 计算器 計數機 計算機 harddisk 硬盘 硬碟 硬碟 video 视频 影片 影片 MichaelJordan 迈克尔·乔丹 米高·佐敦 麥可·喬丹 software 软件 軟件 軟體 Opticaldisc 光盘 光碟 光碟 TheMatrix 《黑客帝国》 《廿二世紀殺人網絡》 《駭客任務》 Titanic 《泰坦尼克号》 《鐵達尼號》 《鐵達尼號》 ウルトラマン 《奥特曼》 《超人吉田》 《超人力霸王》 仮面ライダー 《假面骑士》 《幪面超人》 《假面騎士》 カードキャプターさくら 《魔卡少女樱》 《百變小櫻》 《庫洛魔法使》 ブリーチ 《境·界》 《漂靈》 《死神》 ガンダム 高达 高達 鋼彈 ベジータ 贝吉塔 比達 達爾 電腦中的使用[編輯] 主條目:中文資訊處理 由於電腦及數位網路的廣泛應用,當代漢字現代化的標準重心漸轉移到電腦及網路中的漢字標準[5][6],這些標準又稱數位漢字[23]。

印有注音符號、倉頡字根和大易字根的繁體中文鍵盤 由於臺灣是使用正體中文的地區中最早發展中文電腦者,且近年經濟發達,電腦中的「國際中文」長期以來,其實概指繁體(正體)中文,意即絕大部份軟體的國際中文版使用的是臺灣的用語和翻譯,此等軟體亦通行於港,澳地區或其他使用繁體(正體)中文的社群。

由於臺灣和香港在一些用語上的分別明顯,不少開放原始碼軟體,例如GNOME和KDE的繁體中文版都分拆為「中文(臺灣)」和「中文(香港)」兩個版本,分別使用於臺灣或港、澳地區流行的翻譯用詞。

編碼[編輯] 繁體(正體)中文自1980年代以來通常使用Big5中文編碼,中華民國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公佈一套名為「中文標準交換碼」CNS11643的官方編碼,並普遍用於臺灣的戶政、役政資訊系統中,而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亦使用CCCII編碼。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3年針對GB2312編碼擴展得到的GBK編碼,以及於2000年提出、2005年修訂的GB18030編碼中,都採用簡體字形和繁體字形共存的方式,佔據不同的編碼位置。

近年來,Unicode跨語言編碼集出現,也得到了廣泛使用。

香港所使用的即為採用Unicode的UTF-8編碼,同時因港、澳地區使用一些特殊的粵語字,其政府也用UTF-8發行香港增補字符集。

網頁[編輯] 萬維網聯盟建議使用zh-hans或zh-hant[註1]這一IETF語言標籤作為語言屬性的值和Content-Language的值,以分別說明網頁使用的是簡體中文或繁體(正體)中文[24]。

傳統漢字稱呼及地位爭議[編輯] 歷史語言學的角度[編輯] 回顧漢字的發展史,目前被認可的最早的漢字源流是甲骨文,由於當時創造的文字不多,同一個字常常表達多種意思[25],也就是所謂的「通叚字」。

接著又經歷了金文與甲骨文竝存的時代,後來金文取代了甲骨文,成爲了共同的文字,然而甲骨文與金文的字形多變,同一箇字往往有多種不同的寫法[25],類似於今日的異體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文字系統,然而各國文字在字形上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

到了秦國統一六國後,官方卽著手於統一文字,「異體字」開始大量減少,字形由接近於圖畫過渡到了筆畫拉直的方正的小篆,筆畫也隨之減少[26]。

及至漢朝,文字又進一步趨於方正的字形,發展成了隸書,筆畫再次減少。

再後來,隨著社會風氣之嬗變,文學藝術的不斷發展,又發展出了草書及楷書,文字的形態開始趨於穩定,其中又出現了不少的「異體字」,而在武則天臨朝時期,又創製了「則天文字」,於是又一批「異體字」流入漢字體系當中[27]。

在接著的朝代當中,雖然都使用趨於穩定的字形,然而歷朝歷代的用字標準竝不相同,且因爲新事物的顯現,不斷有新的字被創造出來用於表示新的槪念,漢字在分化中不斷增加文字的數量,於是便有了「本義」與「引申義」、「本字」與「後起字」的槪念了,如古籍中「于」與「於」[28]、「后」與「後」、「慧」與「惠」等是通用的,由於歷代官方的規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字作爲「正字」,而其它字形則被排它地視爲「異體字」;而在引申義方面,「灋」、「从」(或作「𢓅」)[29]、「爲」等字除了有造字時的本義「刑法」[30]、「二人相隨」[31]、「左邊有一隻手正牽著右邊長鼻的大象」[32]以外,還分別引申出了「方灋」、「參與」、「做」等意思。

字形上,除了原來造形,也有「法」、「從」、「為」等不同寫法,不過在表達義項上未必有分工之用。

隨着時空的流轉,許多字的本義已不可考,直到近代發現甲骨文後,部分字的本義才被破譯。

因爲近代西學東漸,中國文化影響力在式微的情況下,一些知識分子便提出廢除漢字或簡化漢字,這樣的呼聲在1949年以前已有,且清末至中華民國成立這段時間,用字的標準也發生了變化。

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便開始著手於漢字的簡化,其簡化的依據是「六書」的造字原則,其中有不少字是相對於近代用字而言的古代的「異體字」,如「韻」與「韵」、「沖」與「冲」、「廠」(另有字形「厰」)與「厂」[33]、「聖」與「圣」[34]、「畱」(另有後起字形「留」)與「畄」(二簡字)[35],這些字形皆收錄於《康熙字典》。

另外許多部首從草書演變而來,如「讠」、「车」、「钅」等,另外還有整個字皆從草書變來的字,如「应」、「与」、「发」等。

另外,還有從甲骨文演變而來的字形,如「鸟」等,而再有的字採用了其本字而非後起字以達到簡化的目的,如「采」本已有「用手採摘樹上之果」之意[36],因爲「采」與「爲」字的部首皆爲「爪」,是象形字,已有「用手採摘」之含義,在甲骨文及金文中皆不見手部,在後世的文字分化以後,才造出了有手部的「採」,分工表達不同的義項。

其他類似的例子有「云」、「气」等,這些字在後世加上部件「雨」與「米」後分化出了其它的字形與意義。

雖然目前的簡體字是按照一些說明的規則去進行簡化的,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臺灣、香港及澳門的用字標準保留了大部分的傳統字形,且符合造字原理(不過僅僅認識繁體字並不能解讀古文字,因爲古今文字變化巨大,有一些字已脫離了原有的造字原理)。

文字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繁化與簡化並存,但每個國家官方的選字不同,或者該地區民眾的約定俗成習慣與別的地方不同,造成了字形的不同。

這正如中華文化的多樣化一樣,若必須找一種標準是十分困難的。

中國大陸[編輯] 江澤民題字「发展現代化郵政,滿足社會需要」中,「发(發)」是簡化字,「現(现)」「郵(邮)」「滿(满)」「會(会)」是繁體字。

中國大陸以簡化字和未被簡化的傳承字為「規範漢字」[37],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文件中「繁體字」是簡化字的反義詞,「正體字」則是異體字的反義詞,簡繁體字的標準是《簡化字總表》,如「护」是簡化字,「護」是「繁體字」,而正異體字的標準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38][39][40],如「堤」是正體字,「隄」是異體字[41]。

《通用規範漢字表》於2013年6月5日正式頒佈,該字表整合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1955年)、《簡化字總表》(1964年初發表,最後修訂於1986年)、《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1965年)、《現代漢語常用字表》(1988年)以及《現代漢語通用字表》(1988年),成爲社會一般應用領域的漢字規範,原有相關字表從即日停止使用。

香港、澳門[編輯] 香港和澳門稱傳統漢字為「繁體字」,但有人因認為「繁體字」的「繁」含「繁瑣」之貶義,所以發起「繁體字」改稱「正體字」的運動,稱為「繁體字申遺」(申遺:申請世界遺產)[42]。

現時在香港,稱作「繁體字」、「正體字」的人都有,而且並不會像台灣般把新字形化的國字標準字體奉為「標準」或「正體」。

老師教導學童書寫時,多以《常用字字形表》作主要參考,但不是唯一標準[43];印刷時經常使用傳承字形(舊字形)和儷式與蒙納式字形。

這些都是香港人眼中的「繁體字」或「正體字」。

臺灣[編輯] 臺灣的官方文字以中華民國教育部所制定的國字標準字體為標準,稱為「國字」、「正體字」或「標準字」[44],並整理歷史文獻上的各種簡筆字、異體字、俗體字等,歸納統合為異體字[7],用字和香港、澳門大致相同,但也有例外(如「裡」和「裏」字、「線」和「綫」字等等)。

俗字在臺灣亦經常出現,例如「臺」寫作「台」、「臺灣」寫作「台灣」或「台湾」(後者較不被接受,兩種都少用於正式文件)、「鏽」寫作「銹」等[45],在有些變體字方面,如「体」與「辞」等,中華民國教育部雖承認但視為異體字[46]。

比較特別的是臺北市政府在馬英九任職市長期間推行正體字運動,內外文宣一律作「臺北市」而非「台北市」。

[47] 名稱爭議[編輯] 顏真卿的楷書書法,部份文字的寫法與目前的正體中文字有所差異,其異體字如「亰」、「貟」納入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的異體字表。

原本的標準文字皆稱「正書」、「楷書」或稱「正字」,傳統漢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進行簡化前並沒有「繁體字」之說[48],只有正體字與俗體字之分區[49][50],1935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曾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採用了錢玄同所編《簡體字譜》(2400餘字)中的324個,明確說明:「簡體字為筆畫省簡之字,易認易寫,別於正體字而言,得以代繁寫之正體字」[51]。

到了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頒佈《漢字簡化方案》之後,才開始用繁體字稱呼傳統漢字[48]。

因此傳統漢字支持者認為由於傳統漢字的筆畫並未增加,並非原來寫法的繁化,理應保存其原本的稱呼,即「正體字」。

[44]因為政治原因馬英九成為強調使用「正體字」一詞的政治人物之一,馬英九的總統文稿引用古訓「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註19]來強調「繁體字」有負面意涵,應使用「正體字」來強調「正規」、「正統」與「正式」之意[52][50]。

簡體字支持者認為文字變革是自然的事,用「正體字」來稱呼傳統漢字,有暗示簡體字是「歪體」之嫌[53],元明以來各類手寫文獻使用現今通行簡體字者多不勝數,簡化字既然被定為規範漢字,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體字」[44]。

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編輯] 全球華人目前使用傳統漢字約4000萬人,約只有簡化字用戶(絕大多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33分之1[52],據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習慣寫簡化字的占95.25%,寫繁體字的只占0.92%,有3.84%的人是繁簡並用[44][48],因此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有意以臺灣通行的「傳統漢字」(正體字)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於中華民國已失去聯合國席位,無權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請申報世界遺產[48],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些學者認為應以「漢字」申遺[44],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寧則表示「我們剛開過申遺名錄的討論會議,漢字被列在名錄上面,但我們把它刪掉了。

漢字符號不需要保護,它有延續性,幾千年都沒有間斷過發展和傳承。

申遺是為了搶救瀕危的文化,而漢字的情形並不是這樣。

」另外他也表示「我從不否認簡體字存在弊端,我們曾經提出恢復八個繁體字,比如『乾濕』的『乾』,和『幹部』的『幹』區分開,但就是這八個字也沒能通過」等。

[54]在歷經了中國近代歷史演變,對於傳統漢字稱謂與簡化爭議已久,曾經在中華文化圈廣泛使用的傳統漢字,現在的用戶銳減為簡化字用戶的33分之1[52],申遺行動突顯出傳統漢字需受到保護之憾。

[48] 繁簡之爭[編輯] 主條目:漢字簡化爭論和漢字拉丁化 簡化字擁護者認為:簡化字可減少書寫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筆畫減少較為簡單,可減輕學習難度,在現代資訊快速流動時具有更大的適應空間,[55]簡化字結構清晰,更容易辨認,這一點在一些簡化前的形近字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如「画(畫)」「书(書)」「昼(晝)」等,這也使簡化字在印刷時可以採用更小的字體,節省油墨和紙資源。

台中教育大學中文系教授鄭蕤指出,沒有簡體字時,大家不覺得寫正體字有多辛苦,但一有簡體字,大家在求方便的情況下,很容易就選寫簡體字。

中國大陸一張廣告海報中的書法錯字,「魂」的左旁「云」被誤寫為「雲」。

簡化字批評者認為:現行的簡化字能減省的精力相當有限,例如「夹(夾)」、「涡(渦)」、「两(兩)」、「决(決)」等字只減少了一畫,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規範漢字中尚有「餐」、「囊」、「疆」等大量筆畫多的常用漢字,簡化字雖然書寫便利,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對繁體字的嚴厲限制卻造成了中華文化的流失,甚至被批評為文化的墮落。

簡化字有許多問題,例如:部分字形相近容易誤認、無法呈現內涵、意義及解釋字源[註20][56]漢字簡化自始就有一個失誤,即是將中國文盲率居高不下歸罪於傳統漢字「難認、難讀、難寫」,但事實上影響識字率的更多是社會經濟以及教育因素,而非字體難易程度,例如18世紀之前,中國的識字率約為5%,為世界最高,這得益於當時中國經濟繁榮、教育普及。

[57]。

其他傳統漢字[編輯] 漢字文化圈中尚有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有類似正體字的傳統漢字。

日本[編輯] 主條目:舊字體 參見:日本國語國字問題和日本漢字改革史 1946年,日本內閣公布《當用漢字表》,收錄的1850字中131字採用新字體,原寫法則被稱作「舊字體」。

新字體多為略字(簡筆字),但亦有少數增添筆畫的情況,如「歩(步)」。

另外,基於同音漢字書寫規則,不少當用漢字外的漢字被替換成另一個不同的漢字,其中一些寫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化字相同,如「牴触(觸)」改成「抵触」[58]。

1981年,日本內閣公告了僅僅作為「目標」而非「強制」的《常用漢字表》,收錄1945字[註21],其中新字體355個[註22],加上《人名用漢字表》收錄的11個新字體、《表外漢字字體表》收錄的22個「簡易慣用字體」,日本政府公布的新字體共389字[註23],其簡化程度總體而言不如中國大陸的簡化字,言部、金部、糸部等常用部首沒有簡化。

在日本,日常生活主要使用新字體,但政府並未宣布廢止舊字體。

在專有名詞等很多場合中,舊字體仍可使用。

朝鮮、韓國[編輯] 主條目:朝鮮漢字 朝鮮漢字(韓語:한자/漢字 hanja)也稱「韓國漢字」或「韓文漢字」等,是朝鮮語/韓語中使用的漢字,通常用來書寫由漢語、日語傳入的漢字詞。

朝鮮漢字字形大約相同於古中國的正體字、日本的舊字體,唯少數字形有異,如「曺」(曹)。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將繁體字稱作正體字。

[59] 朝鮮漢字在年輕人中的使用頻率不高,多數年輕人都不識漢字,通常都轉由諺文書寫。

現在漢字只有在觀光景點、政府設施、重大活動才會出現。

近年來為適應旅遊業需求,已轉為中國大陸的簡化字,而非韓國漢字。

越南[編輯] 主條目:儒字 傳統在越南使用的漢字--儒字,目前只在學術研究上使用,用來表示從古代漢語中引入的漢字詞。

註釋[編輯] ^1.01.1「zh」代表中文,「Han」代表漢字、「t」代表「Traditional」(傳統)。

^《簡化字總表》的《說明》裡有提到:「第三表所收的是應用第二表的簡化字和簡化偏旁作為偏旁得出來的簡化字。

漢字總數很多,這個表不必盡列。

例如車字旁的字,如果儘量地列,就可以列出一二百個,其中有許多是很生僻的字,不大用得到。

現在為了適應一般的需要,第三表所列的簡化字的範圍,基本上以《新華字典》為標準。

未收入第三表的字,凡用第二表的簡化字或簡化偏旁作為偏旁的,一般應該同樣簡化。

」所以盡列(算入生僻的字)的結果,簡化字會突破2,274個字。

^許多偏旁如讠[訁]、饣[飠]、纟[糹]、钅[釒]、呙[咼]、见[見]、页[頁]、贝[貝]、车[車]、东[東]、门[門]、马[馬]等來自草書,其類推簡化字也因而來自草書。

^比如「观」、「备」、「总」、「关」、「质」等簡化字是從「觀」、「備」、「總」、「關」、「質」等的俗字「覌」、「俻」、「縂」、「関」、「貭」等演變而來。

^比如谷[穀]、后[後]、斗[鬥]、舍[捨]、卷[捲]、丑[醜]、叶[葉]等等 ^《簡化字溯源》探討了《簡化字總表》第一、二表(第三表為以第二表簡化字和簡化偏旁作部首的類推簡化字)482個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的來源,第一類「在過去的辭書、其他出版物和實物資料中有與現在的簡化字完全相同的字形」共325字與10個簡化偏旁;第二類「在過去的各種資料中,只有與今天的簡化字相近的字形」佔49字與3個簡化偏旁;第三類「曾在民眾中廣泛而長期使用,但查不到具體資料的字形。

此類字說明其為群眾的創造,或在某個範圍流行」有113字與1個簡化偏旁。

^「簡體字」是中華民國《第一批簡體字表》所用的名稱,影響很大,微軟「簡體中文版」Windows系統亦用此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稱呼上一向是「簡化字」,包括《簡化字總表》及現有的字詞典。

^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甯」視為「寧」的異體字廢除,再將「寧」簡化為「宁」,導致「寧」、「甯」兩姓合為「宁姓」,《通用規範漢字表》規定「甯」可用於姓氏人名;但《通用規範漢字表》對於議論頗多的繁體字,並未恢復一個[18],「涂」、「塗」兩姓合為「涂姓」,「黨」與「党」兩姓[19]合為「党姓」,因為有不少字簡化時被合併至另一字;還有一類特殊情況,中國大陸已經廢止的二簡字規定「蕭」簡化作「肖」,大陸地區目前蕭姓族人的身份證登記有的使用「萧」字,有的使用「肖」字[20] ^在港澳台,「麽」是「麼」的俗寫。

在中國大陸「麽」讀ㄇㄛˊ時不簡化,如「幺麽小丑」,讀ㄧㄠ/yāo的「么」作「幺」(麼本字)。

^「閑」本指門栓;「閒」本義是空隙,最初不通用,後來「閑」的本義不用了,而閒、閑便互為異體字,讀音ㄒㄧㄢˊ(漢語拼音為xián) ^香港按標準為「線」,但「綫」字事實上通用於交通運輸等領域。

^作門屏之間解的古字「宁」讀ㄓㄨˋ,為避免此「宁」字與「寧」的簡化字混淆,原讀ㄓㄨˋ的「貯」、「佇」、「苧」、「紵」簡化為「贮」、「伫」、「苎」、「纻」。

^「發」讀ㄈㄚ,「髮」讀ㄈㄚˇ。

^「斗」讀ㄉㄡˇ,「鬥」讀ㄉㄡˋ。

^「术」(ㄓㄨˊ)本字作「朮」,如中藥白朮。

^「朴」讀ㄆㄛˋ、ㄆㄧㄠˊ、ㄆㄨˊ,例如:朴姓(ㄆㄨˊ)、朴刀(ㄆㄛ)、中藥材厚朴(ㄆㄛˋ),「樸」讀ㄆㄨˇ。

^「葉」讀ㄧㄝˋ,「叶」讀ㄒㄧㄝˊ,協的本字。

^古人南宮适、李适的「适」讀ㄎㄨㄛˋ。

^出自《論語·子路》。

^如:「聖」簡化為「圣」、「僅」簡化為「仅」、「鳳」簡化為「凤」、「風」簡化為「风」等,其中「乂」「又」傾向「符號化」。

^2010年,日本追加196個新的常用漢字,並削除5個漢字,合計共2136字。

^由於「辨」、「瓣」和「辯」被合併簡化為「弁」,355個新字體對應的舊字體有357個。

^但亦有不少收錄於辭書,而政府未予以公示的舊字體,如《表外漢字字體表》中有「讃」無「讚」,再加上擴張新字體問題,新字體數量遠不止389個。

參考文獻[編輯] ^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清華大學出版社. :第277頁(中文(中國大陸)).  ^村田雄二郎.村田雄二郎:汉字简化浅论──另一个简体字.人文與社會.2013-01-04[2014-04-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14)(中文(中國大陸)).  ^蒋介石曾指示推行简体字戴季陶强烈反对称荒谬.[2013-06-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2)(中文(中國大陸)).  ^王愛雲.新中国文字改革:汉字"拉丁化"还是"拼音化"?(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0-05-13[2018-12-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9)(中文(中國大陸)).  ^5.05.1 Zhao,Shouhui(趙守輝);RichardB.Jr.Baldauf.PlanningChineseCharacters:Reaction,EvolutionorRevolution?(汉字规划:反動、进化或改革?).Springer.2007-12-27.ISBN 0387485740.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6.06.1Lee,LeonZ.ChineseCharacters:AQuickSocial,PoliticalandLinguisticSurvey.CCAPSTranslationandLocalization18.2005-11[2009-03-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1).  ^7.07.17.2中華民國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序.中華民國教育部.2004年1月[2013年10月6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0月12日)(中文(臺灣)).所謂「異體字」,是指在一個正字標準下,文獻上與此正字同音義而形體有異的字。

歷來對它的稱呼很多,除異體字外,還有俗字、訛字、雜體、別體等。

  ^8.08.1中華民國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系統用語.中華民國教育部.2004年1月[2013年10月6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中文(臺灣)).教育部於民國七十一年九月交正中書局印行之《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亦稱為「甲表」,或以英文字母A表示之,共收常用字4808字。

  ^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中華民國教育部.2010年[2013年6月23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6月25日)(中文(臺灣)).使用說說與進階學習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文教育叢書第四.中華民國教育部.中華民國82年2月2日臺初版[2013年6月23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9月24日)(中文(臺灣)).序、編定說明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中華民國教育部常用字選字主要參考資料.中華民國教育部.1983年[2013年10月6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9月24日)(中文(臺灣)).中文大辭典  ^中華民國教育部異體字基本文獻引書體例表.中華民國教育部.1983年[2013年10月6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中文(臺灣)).說文解字(大徐本)、說文解字(大徐本)新附  ^國字標準字體 ^《商務新詞典》.商務印書館.2008.ISBN 9789620702877(中文(香港)).  ^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2012-12-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30)(中文(臺灣)).  ^《通用規範漢字表》.國務院辦公廳.2013-08-19[2013-10-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2).  ^什么是规范汉字?什么是不规范字?.[2013-11-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2).  ^《通用规范汉字表》正式公布未恢复一个繁体字.[2013-11-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8)(中文(中國大陸)).  ^張學銜.华夏百家姓探源.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79頁.ISBN 9787305017087(中文(中國大陸)).記載:党氏有西羌的血統,早在漢朝的時候,就有一支位於今青海省境內的西党,以「党項」為部落之名,根據史書的記載是夏禹的支裔。

但是,由於文字的進化和演變,以及世人書寫的以訛傳訛、以党代黨或以黨代党的亂真現象。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幫助) ^肖姓改回蕭湛江族人樂見正名.南方都市報.2013年5月29日[2013年10月3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0月4日).  ^传世古籍印刷字首部规范国家标准《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发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信司.2021-10-27.  ^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台.[2021-10-31].  ^漢字文化與數位科技應用座談會.[2013-01-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3).  ^InternationalizationBestPractices:SpecifyingLanguageinXHTML&HTMLContent.W3.org.[2009-05-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30).  ^25.025.1甲骨文字形动态描述库及其字形生成技术研究.2013[2017-05-22](中文(中國大陸)).  ^第四节汉字的繁化与简化(PDF).2013[2017-05-22].(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0-04-28)(中文(中國大陸)).  ^論武后新字的創制與興廢兼論文字的正俗問題(PDF).2005[2017-05-22].(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7-08-26)(中文(中國大陸)).  ^從“于/於”用法上的變化看複合詞“於是”的產生(PDF).2015[2017-05-22].(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0-12-06)(中文(中國大陸)).  ^洪,燕梅.解放漢字,從「性」開始:論漢字文化與心靈教學.臺北:元華文創.2017:31.  ^中華語文知識庫.2015[2017-05-22](中文(中國大陸)). [永久失效連結] ^中華語文知識庫(中華文化總會).2015[2017-05-22](中文(中國大陸)). [永久失效連結] ^中華語文知識庫(中華文化總會).2015[2017-05-22](中文(中國大陸)). [永久失效連結] ^《厂部》.2017[2017-05-22](中文(中國大陸)).  ^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中央硏究院).2010[2017-05-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6)(中文(中國大陸)).  ^中華語文知識庫(中華文化總會).2015[2017-05-22](中文(中國大陸)). [永久失效連結] ^中華語文知識庫(中華文化總會).2015[2017-05-22](中文(中國大陸)). [永久失效連結] ^规范汉字的定义、使用范围及使用依据.2005[2011-09-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2)(中文(中國大陸)).  ^郑州市社会用字管理规定.國務院法制辦公室.2004-01-06[2013-05-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正體字以文化部和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聯合發布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所列正體字為標準;其中與《簡化字總表》不一致的,以《簡化字總表》為標準  ^《简化字总表》说明.2006-05-25[2013-05-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7).在1955年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布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有些被淘汰的異體字和被選用的正體字繁簡不同,一般人習慣把這些筆畫少的正體字看作簡化字  ^什么是规范汉字、现行规范汉字以什么作为依据.南通廣播電視大學.2005[2011-09-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2)(中文(中國大陸)).正體字以1955年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布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選用的字為準(該表公布後又作了幾次調整,一共恢復使用了28個被淘汰的異體字,即:阪、挫、曄、誆、讎、、邱、於、澹、骼、彷、菰、溷、徼、薰、黏、桉、愣、暉、凋等。

所以,實際上被淘汰的異體字是1027個),與此相對的異體字不再使用。

如:「牀」是「床」的異體,「慾」是「欲」的異體,等等,都不再使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06-01:1740.ISBN 7-100-04385-9(中文(簡體)).  ^元氣堂:簡等於殘?眾字平等.[2012-12-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中文(香港)).  ^蔡若蓮藉寫揮春談寫字:孩子寫字字形結構無錯 批改不宜過於嚴苛.香港01.2019-01-31[2019-11-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44.044.144.244.344.4“繁体字应纳入汉字体系申遗”.東方早報.2008-12-19[2013-05-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9)(中文(中國大陸)).  ^中市道路標線簡字不像話.自由時報.2006-08-17[2013-10-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3)(中文(臺灣)).  ^教育部重編國語字典 ^正體字主題網.臺北市政府.[2013-10-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2).  ^48.048.148.248.348.4吳銘能.《書評寫作方法與實踐》(修訂版),增訂版後記.威秀資訊科技.2011-10:第392頁[2013-06-30](中文(臺灣)).本書列為大陸本科生教材,,仍以傳統正體漢字出版。

(註1:其實漢字沒有簡化之前,傳統漢字沒有繁體之說,到了漢字簡化後,為與傳統漢字區分,於是正體字與簡體字為人通稱……)可能讀者會有疑問:為何不以「規範簡化字」出版呢?近代史學大師的著作,如劉師培、章太炎、梁啟超、蒙文通、陳寅恪、王國維、錢穆等諸位先生的集子,那一個不是以正體漢字排印出版:說來令人感慨,臺灣馬英九有意以臺灣通行的傳統漢字(也就是大家習稱的繁體字)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且極積進行,勢有非通過不可的姿態。

本來,漢字起源於中國本土,臺灣於清代是中國的一部份,臺灣文化深受中國影響極深,臺灣人現在書寫使用的漢字,本是中華文化的一支。

然而,吊詭的是,中國近代歷史演變結局,傳統漢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是很少很少一群人使用了,反而臺灣二千三百萬同胞都在使用傳統漢字。

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國...現在淪落到傳統漢字要像熊貓一樣保護,避免瀕臨消失,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反思嗎?  ^黃嘉偉、敖群.漢語與文化讀本: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AnIntermediateReader.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2002:繁體字與簡體字page148[2013-06-30](中文(香港)).從前中國沒甚麼人講繁體字和簡體字,大家只說正體字與俗體字...  ^50.050.1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八月教育部頒發的簡體字表之附錄說明... ^简体字并不是当代社会的“特产”.[2013-11-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52.052.152.2馬英九.「大陸『識正書簡』的文化意涵」乙文.總統手稿.2009-06-23.一、我為何關心中文發展?……三、為正體字請命!……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的古訓。

我們所使用的文字,是老祖先二千多年來一脈相承使用的正統漢字,未曾增加筆畫,使用並不繁瑣,怎麼可以稱為帶有負面意涵的「繁體字」呢?至於「正體字」一語,有「正規」、「正統」、與「正式」的意思,是針對「異體」、「俗體」與「簡體」而來,但並無任何貶抑意涵。

  ^联合早报:简体还是繁体?海外中文学校陷两难.中國新聞網.2009-04-20[2013-10-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中文(中國大陸)).  ^汉字统一编码不为人知的内幕.[2014-04-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1).  ^周溯源張廣照.少数汉字可适当再简化.學習時報.2013-03-11[2013-10-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3)(中文(中國大陸)).  ^裴钰:从17个角度看汉字繁体字和简体字之争.中國新聞網(南方報網).2009-03-18[2013-10-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中文(中國大陸)).  ^中国青年报:繁体字和简体字都是“国字”.中國新聞網.2009-03-23[2013-10-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同音の漢字による書きかえ》,昭和31年7月5日発表「国語審議会の建議と報告」より。

(日語) ^邵毅平.韓國的智慧.臺灣臺北市:國際村文庫.1996年7月:232.ISBN 957-754-310-3(中文).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幫助)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教科書中的相關電子教學:繁體字 參見[編輯] 漢字文化圈主題 語言主題 中文 正體 簡體中文 漢字簡化 簡繁轉換一對多列表 繁簡轉換一對多列表 閱論編漢字字彙 常見漢字編碼字符集 GB2312-80 大五碼 ISO/IEC10646 Unicode GBK JISX0208 GB18030-2000 GCCS GB18030-2005 HKSCS 常見類別 簡化字 繁體字 傳承字 異體字 類推簡化字 略字 外字 閱論編漢字文化圈各地漢字 各地區通行的傳承字形 日本舊字體 中國大陸漢字 方言字:吳 粵 閩南 川 客 香港漢字 母語:粵語 澳門漢字 母語:粵語 臺灣漢字 母語:閩南 客家 新加坡漢字 日本漢字 和製漢字 琉球漢字 韓國漢字 韓國國字 越南漢字 越南國字 中國主題台灣主題文化主題漢字文化圈主題語言主題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繁体字&oldid=68860942」 分類:漢字返璞詞隱藏分類:含有粵語的條目含有日語的條目含有過時參數的引用的頁面引文格式1錯誤:日期含有訪問日期但無網址的引用的頁面自2018年3月帶有失效鏈接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使用Unicode擴展漢字的條目有ISO15924四字母編碼的文字含有明確引用中文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朝鮮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繁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覽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ългарскиবাংলাMìng-dĕ̤ng-ngṳ̄Dansk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Fryskעבריתहिन्दीMagyarBahasaIndonesiaIgboIlokan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LadinoМакедонскиमराठी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ਪੰਜਾਬੀPolskiپنجابی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