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 科學Online - 國立臺灣大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不過,僅僅為了一個公式的證明大費周章,並且,更動後也涉及平面上直線的向量表示和直線方程式之間的調整問題。
本文中提出幾個在99課綱中無須調動 ...
Sunday7thAugust2022
7-Aug-2022
人工智慧
化學
物理
數學
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文章
植物圖鑑
地球科學
環境能源
科學繪圖
高瞻專區
第一期高瞻計畫
第二期高瞻計畫
第三期高瞻計畫
綠色奇蹟-中等學校探究課程發展計畫
關於我們
網站主選單
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TheFormulaofthedistancefromapointtoaline)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中學數學科蘇俊鴻老師
99課綱中將圓與直線的單元放在平面向量之前,進而討論圓與直線的關係時,特別強調運用圓與直線的聯立方程式之解的形態(相等實根、兩相異實根,及沒有實根)的「代數判定」方法。
儘管此法的使用具有一般性,但計算通常較為繁雜。
因此,老師通常還會介紹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利用圓心與直線的距離來判斷兩者的關係。
然而,此距離公式的介紹常借助向量方法進行證明,使得許多老師倡議將圓與直線與平面向量兩個單元互換。
不過,僅僅為了一個公式的證明大費周章,並且,更動後也涉及平面上直線的向量表示和直線方程式之間的調整問題。
本文中提出幾個在99課綱中無須調動次序,也可達到證明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之目標的證法。
證法一:(過\(P\)點作直線\(L\)的垂線,找垂足\(H\))
如右圖,作\(\overline{PH}\) 垂直\(L\) 於\(H\),
則直線\(PH\) 方程式為\(bx-ay=bx_0-ay_0\)
解聯立方程式\(\left\{\begin{array}{l}ax+by+c=0\\bx–ay=b{x_0}–a{y_0}\end{array}\right.\),
即得\(\displaystyleH(\frac{{{b^2}{x_0}–ab{y_0}–ac}}{{{a^2}+{b^2}}},\frac{{–ab{x_0}+{a^2}{y_0}–bc}}{{{a^2}+{b^2}}})\)
進而\(\begin{array}{ll}d(P,L)&=\displaystyle\overline{PH}=\sqrt{{{({x_0}–\frac{{{b^2}{x_0}–ab{y_0}–ac}}{{{a^2}+{b^2}}})}^2}+{{({y_0}–\frac{{–ab{x_0}+{a^2}{y_0}–bc}}{{{a^2}+{b^2}}})}^2}}\\&=\displaystyle\sqrt{\frac{{{{(a{x_0}+b{y_0}+c)}^2}}}{{{a^2}+{b^2}}}}=\frac{{\left|{a{x_0}+b{y_0}+c}\right|}}{{\sqrt{{a^2}+{b^2}}}}\end{array}\)
此法概念簡單,直接硬算,但整體過程不算複雜,可鼓勵學生嘗試。
證法二:(若\(A\) 為直線\(L\) 上任一點,則\(\overline{AP}\) 的最小值\(=\)點\(P\) 到直線\(L\) 的距離)
令\(A(x,y)\) 為直線\(L\) 上任一點,則 \(ax+by+c=0\Rightarrowy=\frac{{–1}}{b}(ax+c)\)
\(\begin{array}{ll}\displaystyle{\overline{AP}^2}&=\displaystyle{(x–{x_0})^2}+{(y–{y_0})^2}={(x–{x_0})^2}+\frac{1}{{{b^2}}}{(ax+c–{y_0})^2}\\&=\displaystyle\frac{1}{{{b^2}}}[({a^2}+{b^2}){x^2}+2(–{b^2}{x_0}+ab{y_0}+ac)x+{b^2}{x_0}^2+{(b{y_0}+c)^2}]\end{array}\)
利用二次函數的性質,當 \(\displaystylex=\frac{{{b^2}{x_0}–ab{y_0}–ac}}{{{a^2}+{b^2}}}\) 時,有最小值。
此時,\(\displaystylex=\frac{{{b^2}{x_0}–ab{y_0}–ac}}{{{a^2}+{b^2}}}\)
故 \(\begin{array}{ll}d(P,L)&=\displaystyle\sqrt{{{(\frac{{{b^2}{x_0}–ab{y_0}–ac}}{{{a^2}+{b^2}}}–{x_0})}^2}+{{(\frac{{–ab{x_0}+{a^2}{y_0}–bc}}{{{a^2}+{b^2}}}–{y_0})}^2}}\\&=\displaystyle\sqrt{\frac{{{{(a{x_0}+b{y_0}+c)}^2}}}{{{a^2}+{b^2}}}}=\frac{{\left|{a{x_0}+b{y_0}+c}\right|}}{{\sqrt{{a^2}+{b^2}}}}\end{array}\)
事實上,發生最小值的\(A\)點即為證法一所求出的垂足\(H\)。
利用兩點距離的最小值來求點到直線距離的作法具有一般性,也是空間中解決點到直線距離的主要方法。
證法三:(利用三角形面積)
如右圖,過點\(P(x_0,y_0)\) 分別作鉛直線和水平線交直線\(L\)
於\(A({x_0},–\frac{{a{x_0}+c}}{b})\)、\(B(-\frac{{b{y_0}+c}}{a},{y_0})\)
\(\DeltaAPB\text{的面積}=\frac{1}{2}\overline{PA}\times\overline{PB}=\frac{1}{2}\overline{AB}\times\overline{PH}\)
又
\(\overline{PA}\displaystyle=\left|{{y_0}–(–\frac{{a{x_0}+c}}{b})}\right|=\left|{\frac{{a{x_0}+b{y_0}+c}}{b}}\right|\\\overline{PB}\displaystyle=\left|{{x_0}–(–\frac{{b{y_0}+c}}{a})}\right|=\left|{\frac{{a{x_0}+b{y_0}+c}}{a}}\right|\\\overline{AB}=\displaystyle\sqrt{{{({x_0}+\frac{{b{y_0}+c}}{a})}^2}+{{({y_0}+\frac{{a{x_0}+c}}{b})}^2}}=\sqrt{{a^2}+{b^2}}\left|{\frac{{a{x_0}+b{y_0}+c}}{{ab}}}\right|\)
因此,\(d(P,L)=\displaystyle\overline{PH}=\frac{\overline{PA}\times\overline{PB}}{\overline{AB}}=\frac{{\left|{a{x_0}+b{y_0}+c}\right|}}{{\sqrt{{a^2}+{b^2}}}}\)
利用三角形面積的高來求距離,也是另一種常見的作法。
證法四:(利用三角函數)
如右圖,過點\(P(x_0,y_0)\)作水平線交直線\(L\)於
\(\displaystyleB(–\frac{{b{y_0}+c}}{a},{y_0})\)且\(L\)與\(x\)軸的正向夾角為\(\theta\)。
直線\(L:ax+by+c=0\)的斜率\(m=-\frac{a}{b}=\tan\theta\)
則\(\displaystyle\sin\theta=\sin(\pi-\theta)=\frac{{\left|a\right|}}{{\sqrt{{a^2}+{b^2}}}}\)
則\(\begin{array}{ll}\displaystyle\overline{PH}&=\displaystyle\overline{PB}\sin\theta\\&=\displaystyle\left|{\frac{{a{x_0}+b{y_0}+c}}{a}}\right|\frac{{\left|a\right|}}{{\sqrt{{a^2}+{b^2}}}}\\&=\displaystyle\frac{{\left|{a{x_0}+b{y_0}+c}\right|}}{{\sqrt{{a^2}+{b^2}}}}\end{array}\)
此一證法運用學生剛學過的三角函數,也說明了正切函數\((\tan\theta)\)與斜率之間的關係,用來證明點到直線的距離恰到能呼應99課綱的安排,此法最早見於內壢高中林協億老師寫於數學學科中心電子報第60期〈九九課綱中,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詮釋〉一文。
上述所提四種證法都能避開向量的使用,同時,所運用的證明概念也具有一般性,老師們在介紹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時或可一試!
參考資料:
林協億,〈九九課綱中,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詮釋〉,數學學科中心電子報第60期(http://mathcenter.ck.tp.edu.tw/Resources/ePaper/Default.aspx?id=60)。
郭慶章,〈也談點與直線的距離公式〉。
Tags:圓與直線,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前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
海芭夏(HypatiaofAlexandria)
泰勒多項式(2)(TaylorPolynomials(2))
惠更斯(ChristiaanHuygens)專題
Thereis1commentforthisarticle
太棒了
發表迴響Cancelcommentreply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迴響名稱*
電子郵件*
個人網站
驗證問題*
6−5=
熱門文章
算幾不等式
醣類的組成與分類
氧化還原反應
分子間作用力
零級、一級與二級反應與半衰期
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DNA的結構(DNA-Structure)
綜合除法
動物排除的含氮廢物種類
立方晶體
總點閱排行
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細胞膜運輸物質的方式
比爾定律與吸收度
混成軌域
準確度和精確度
腎素-血管收縮素-醛固酮系統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好站鏈接
科學online粉絲專頁
Insertmathas
Block
Inline
Additionalsettings
Formulacolor
Textcolor
#333333
FormulaID
Formulaclasses
TypemathusingLaTeX
Preview
\({}\)
Nothingtopreview
Insert
延伸文章資訊
- 1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 科學Online - 國立臺灣大學
不過,僅僅為了一個公式的證明大費周章,並且,更動後也涉及平面上直線的向量表示和直線方程式之間的調整問題。本文中提出幾個在99課綱中無須調動 ...
- 2基本觀念
常用:當題目給你一條直線方程式,你能將它整理成 ... 求法:利用分點公式-求出D點坐標(線段BC之中點). 利用點斜式-求出過D點且垂直BC直線的直線方程式OD--3.
- 3【數學公式】直線方程式的求法--已知線上兩點
國中數學第二冊的2-2中經常需要求出直線方程式直線方程式的基本求法就是已知兩點求過此兩點的直線方程式方法如下重點就是先假設~ y=ax+b ~啊.
- 4數學公式集錦
- 5第一章直線方程式(1)距離公式
(3)直線方程式的求法: a.點斜式:已知過點A(x1,y1),且斜率為m 的直線方程式為y − y1 = m(x − x1) b.斜截式: 已知直線斜率為m,且y 截距為b 的直線方程式為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