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公式集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2 直線的斜率與方程式. 1. 設平面上有一直線L,且P1 ... 數學公式集錦 數學A(I) 第1章 直角坐標系 1-1 直角坐標 1.  在坐標平面上,兩坐標軸(x軸與y軸)將平面分成四個部分(不含x軸與y軸),右上角部分稱為第一象限;左上角部分稱為第二象限;左下角部分稱為第三象限;右下角部分稱為第四象限。

2.  數線上兩點P(a)、Q(b),則P、Q兩點的距離為。

3.  設平面上兩點P(x1,y1)、Q(x2,y2),則P、Q兩點的距離為 。

4.設P1(x1,y1)、P2(x2,y2)、P(x,y)為同一直線上相異三點,m、n為正數,且,若P在線段上,則稱P為之內分點,且,。

5.設坐標平面上相異兩點P1(x1,y1)、P2(x2,y2),且的中點坐標為P(x,y),則,。

6.  已知△ABC的三頂點坐標為A(x1,y1)、B(x2,y2)、C(x3,y3),則△ABC的重心坐標為 。

  1-2 直線的斜率與方程式 1.  設平面上有一直線L,且P1(x1,y1)、P2(x2,y2)為直線L上的兩個相異點。

(1)當x1 ¹ x2時,直線L的斜率為。

(2)當x1 = x2時,直線L的斜率m不存在,表示直線L垂直於x軸。

2.  設兩相異直線L1與L2的斜率分別是m1與m2 (1)若L1//L2,則m1 = m2;反之亦然。

(2)若L1 ^ L2,則m1 ´ m2 = - 1;反之亦然。

3.  直線方程式的求法: (1)點斜率 ?經過點P(x0,y0)且斜率為m的直線方程式為y - y0=m(x - x0)。

?經過點P(x0,y0)且斜率不存在的直線方程式為x = x0。

(2)兩點式 經過相異兩點P(x1,y1)與Q(x2,y2)的直線方程式為 ?當x1 ¹ x2時,直線方程式為。

?當x1 = x2時,直線方程式為x = x1。

(3)斜截式 ?斜率為m且y截距為b的直線方程式為y = mx+ b。

?斜率為m且x截距為a的直線方程式為y = m(x- a)。

?斜率不存在且x截距為a的直線方程式為x = a。

(4)截距式 x截距為a、y截距為b(a ¹ 0,b ¹ 0)的直線方程式為。

4.  由直線方程式求斜率: 設直線方程式ax + by+ c= 0,則 (1)若b = 0,直線方程式的斜率不存在。

(2)若b ¹ 0,直線方程式的斜率為。

5.  如果直線L:ax + by+ c= 0的斜率存在,則 (1)和L平行的直線必可化簡為ax + by+ k= 0(k ¹ c)。

(2)和L垂直的直線必可化簡為bx - ay+ h= 0。

6.  點與直線的距離: 點P(x1,y1)到直線L:ax + by+ c= 0的距離為。

7.  兩平行線的距離: 兩平行線L1:ax + by+ c1= 0與L2:ax + by+ c2= 0的距離為。

  1-3 函數圖形 1.  函數f (x)= ax+ b稱為線性函數,其圖形為一直線。

2.  二次函數f (x)= ax2+ bx+ c圖形的對稱軸為。

3.  若a > 0,則f (x)= ax2+ bx+ c在時f (x)有最小值,圖形頂點即最低點為。

4.  若a < 0,則f (x)= ax2+ bx+ c在時f (x)有最大值,圖形頂點即最高點為。

  第2章 三角函數及其應用 2-1 有向角及其度量 1.  有向角: 有方向限制的角稱為有向角。

往逆時針方向旋轉的角稱為正角;往順時針方向旋轉的角稱為負角。

2.  (1)六十分制      將一圓周分成360等分,每一等分所對的圓心角即為1度。

(2)弧度制 在圓周上取一與半徑等長之弧,此弧所對的圓心角即為1弧度。

弧度 或 1弧度 3.  已知一扇形之半徑為r,弧長為S,圓心角為q 弧度,面積為A,則 S= rq,。

4.  同界角: 當兩個角有共同的始邊和終邊的時候,這兩個角稱為同界角。

5.  標準位置角: 將廣義角放在坐標平面上,角的頂點在原點上,角的始邊在x軸的正向上,這樣的有向角稱為標準位置角。

  2-2 三角函數的定義 ▲圖2-48  1.   銳角三角函數定義: ,稱作ÐA的正弦函數 ,稱作ÐA的餘弦函數 ,稱作ÐA的正切函數 ,稱作ÐA的餘切函數 ,稱作ÐA的正割函數 ,稱作ÐA的餘割函數   2.  特別角三角函數值: 函數 函數值 角度 sinq cosq tanq cotq secq cscq 2 1 1 2 3.  任意角三角函數定義: 在標準位置角q 的終邊上任取一點P(x,y),假設 ,, ,, 4.  三角函數值的正負符號: 象限 正負 函數 第一象限角 第二象限角 第三象限角 第四象限角 sinq、cscq + + - - cosq、secq + - - + tanq、cotq + - + - 5.  象限角三角函數值: 函數 函數值 角度 sinq cosq tanq cotq secq cscq 0° 0 1 0 無意義 1 無意義 1 0 無意義 0 無意義 1 180°(p ) 0 - 1 0 無意義 - 1 無意義 - 1 0 無意義 0 無意義 - 1 6.  三角函數之間具有的關係: (1)倒數關係 sinq cscq = 1,cosq secq = 1,tanq cotq = 1 (2) 商數關係 , (3) 平方關係 sin2q + cos2q = 1,1 + tan2q = sec2q,1 + cot2q = csc2q   2-3 三角函數的圖形 1.  y =sinx的圖形可知 (1)y= sinx的圖形的週期為2p                     (2) -1 £ sinx£ 1 2.  y =cosx的圖形可知 (1)y= cosx的圖形的週期為2p                    (2) -1 £ cosx£ 1 3.  y =tanx的圖形可知 (1)y= tanx的圖形的週期為p                        (2)tanx的值可為任意實數 4.  y =cotx的圖形可知 (1)y= cotx的圖形的週期為p                        (2)cotx的值可為任意實數 5.  y =secx的圖形可知 (1)y= secx的圖形的週期為2p                    (2)secx £ - 1或secx ³ 1 6.  y =cscx的圖形可知 (1)y= cscx的圖形的週期為2p                    (2)cscx £ - 1或cscx ³ 1   2-4 三角函數的應用 在△ABC中,若a、b、c分別表ÐA、ÐB、ÐC的對邊長,以D表三角形面積,R為△ABC的外接圓半徑 (1)面積公式 (2)正弦定理 (3)餘弦定理 a2= b2+c2 - 2bccosA,b2 = c2+a2 - 2cacosB,c2 = a2+ b2- 2abcosC         數學A(II) 第1章 向量 1-1 向量的意義 1.  ,其中a1稱為的x分量,a2稱為的y分量。

的長度記作且。

2.  向量的坐標表示法: 設A(x1,y1)、B(x2,y2)為坐標平面上兩點,則,且。

3.  相等向量: 設,,當a1 = b1且a2 = b2時,兩向量相等,記作。

反之,當時,a1 = b1且a2 = b2。

4.  方向角: 對於非零向量,以x軸正向為始邊,所在射線為終邊所夾的角度q(0 £ q < 2p),稱為的方向角即。

  1-2 向量的加減與實數積 1.  向量加減與實數積的坐標表示法: 設,,r為實數,則 (1)。

(2)。

(3)。

2.  向量的平行: 設,,則 Û a1b2 = a2b1;當b1b2 ¹ 0時,  Û 。

   1-3 向量的內積與夾角 1.  向量內積的定義: 設與為兩非零向量,q 為兩向量的夾角,則與的內積。

當、有一向量為零向量時,規定。

2.  向量內積的坐標表示法: 設與,則。

當、有一向量為零向量時,亦能成立。

3.  向量的垂直(、為非零向量):  Û 。

4.  向量內積的性質:設、與為坐標平面上三向量,r為實數,則 (1)。

                                        (2)。

(3)。

                              (4)。

  1-4 點到直線距離 1.  正射影長: 設與為兩非零向量,q 為兩向量的夾角,則在的正射影長為。

2.  點到直線距離: 在坐標平面上,已知點P(x1,y1)與直線L:ax + by+ c= 0,則P點到直線L的距離為。

  第2章 式的運算 2-1 多項式的四則運算 1.  多項式相等: f(x)= anxn +an - 1xn - 1 + … +a1x + a0(an ¹ 0)與g(x) = bmxm +bm - 1xm - 1 + … +b1x + b0(bm ¹ 0),當n = m且an = bn,an - 1 =bn - 1,…,a1 = b1,a0 = b0時,稱f (x)與g(x)相等。

2.  多項式的定義: 設n為正整數或零且an、an - 1、an - 2、…、a1、a0都是實數, f(x)= anxn +an - 1xn - 1 + … +a1x + a0,則稱f (x)為x的多項式。

(1)若an ¹ 0時,n稱為f (x)的次數,我們以degf (x)= n表示,或稱f (x)為n次多項式。

(2)ak稱為f (x)的xk項係數。

(3)若an ¹ 0時,an稱為f (x)的領導係數。

(4)a0為f (x)的常數項。

3.  常數多項式: 若f (x)= a0時,f (x)稱為常數多項式,又 (1)當a0 ¹ 0時,f (x)稱為零次多項式,例如f (x)= 3。

(2)當a0 = 0時,也就是f (x)= 0,f (x)稱為零多項式。

4.  除法定理: 設f (x)與g(x)為二多項式,且g(x) ¹ 0,則恰存在二多項式q(x)與r(x)滿足f (x)= g(x)q(x) +r(x),其中r(x) = 0或degr(x) < degg(x),即被除式 = 除式 ´ 商式 + 餘式,其中餘式為0或餘式次數 < 除式次數。

  2-2 餘式與因式定理 1.  餘式定理: 設a ¹ 0,多項式f (x)除以ax - b的餘式為。

2.  因式定理: 設a ¹ 0,若ax - b為多項式f (x)的因式,則,反之亦然。

3.  乘法公式: (1)和平方公式 (a + b)2= a2+ 2ab+ b2, 差平方公式 (a - b)2= a2- 2ab+ b2。

(2)平方差公式 a2 - b2= (a+ b)(a- b)。

(3)立方和公式 (a + b)(a2 -ab + b2)= a3+ b3, 立方差公式 (a - b)(a2 +ab + b2)= a3- b3。

4.  一次因式檢驗法: 設f (x)= anxn +an - 1xn - 1 + … +a1x + a0且an、an - 1、an - 2、…、a1、a0都是整數,若一次式ax - b為f (x)的因式,其中a、b互質,則a為an的因數且b為a0的因數。

  2-3 多項方程式 1.  一次方程式: 設a、b都是實數,則ax + b= 0稱為一次方程式: (1)若a ¹ 0,則(恰有一解)。

(2)若a = 0,b ¹ 0,則ax + b= 0無解。

(3)若a = 0,b = 0,則ax + b= 0的解為任意實數,也就是此方程式有無限多解。

2.  二次方程式解的判別: 設二次方程式ax2 + bx+ c= 0: (1)當b2 - 4ac> 0時:ax2 + bx+ c= 0有二相異實數解,且。

(2)當b2 - 4ac= 0時:ax2 + bx+ c= 0有二相等實數解,且。

(3)當b2 - 4ac< 0時:ax2 + bx+ c= 0無實數解。

3.  根與係數關係: 設a、b 為二次方程式ax2 + bx + c = 0的兩根,則 ,。

4.  由根假設方程式: 設a、b 為某二次方程式的兩根且此方程式的x2項係數為1,則此方程式為x2 - (a + b )x + (a ´ b )= 0。

5.  一般而言,高次方程式anxn + an -1xn - 1 + … +a1x + a0= 0沒有固定的解法,可先嘗試利用公式或一次因式檢驗法將方程式因式分解,再求方程式的解。

  第3章 指數與對數及其運算 3-1 指數 1.  指數定義: 若a為實數且n為正整數,則,讀作「a的n次方」,其中a稱為底數,n為指數。

2.  零指數與負整數指數: 若a為實數(但a ¹ 0)且m、n為正整數,規定 (1)a0= 1                               (2)                            (3)。

3.  方根的乘除運算: 若a > 0,b > 0且n為正整數,則 (1)                                            (2)。

4.  分數指數: 若a > 0且m為整數、n為正整數,規定: (1)                                                       (2)。

5.  實數指數律: 若r、s為實數且a > 0、b > 0,則 (1)ar ´as = ar +s。

(2)。

(3)(ar)s =ars。

(4)(ab)r =ar ´ br。

(5)。

  3-2 指數函數及其圖形 1.  指數函數定義: 設a > 0且a ¹ 1,對於任意實數x,y = ax稱為以a為底數的指數函數。

2.  指數函數y = ax的圖形: (1)y =ax的圖形必在x軸上方,即指數函數值一定為正數。

(2)y =ax的圖形一定過點(0,1)。

(3)當a > 1時,y隨x增加而增加。

當0 0且a ¹ 1,x > 0,y > 0則ax = ay Û x = y。

  3-3 對數 1.  對數定義: 若a > 0且a ¹ 1,則ax = b Û x = logab。

2.  對數性質: 若a、M、N均為正實數且a ¹ 1,則 (1)loga1 =0,logaa = 1。

(2)。

(3)loga(M ´N) = logaM+ logaN。

(4)。

(5)logaMs =slogaM。

(6)(r ¹ 0)。

(7)(換底公式,b > 0且b ¹ 1)。

  3-4 對數函數及其圖形 1.  對數函數定義: 設a > 0且a ¹ 1,x > 0,y = logax稱為以a為底數的對數函數。

2.  對數函數y = logax的圖形: (1)y =logax的圖形一定在y軸右方。

(2)y =logax的圖形一定過點(1,0)。

(3)當a > 1時,y隨x增加而增加。

當0
0且a ¹ 1,x > 0,y > 0,則logax = logay Û x = y。

  3-5 常用對數與其應用 1.  對於每一個正數x,logx = n+ logb(0 £ logb< 1,n為整數),整數n稱為對數logx的首數;logb稱為對數logx的尾數,尾數logb必為介於0與1之間的數。

2.  首數與尾數: (1)對數 = 首數 + 尾數(0 £ 尾數 <1)。

(2)真數x > 1,且整數的部分是n位數時,對數logx的首數是n - 1。

(3)真數0 < x< 1,而其小數部分在小數點後第n位以前均為0,且第n位不是0,則數對logx的首數為 -n。

  數學A(III) 第1章 不等式及其應用 1-1 一元二次不等式 1.  (1)當a > 0時,一次不等式ax + b> 0的解為,如圖1-26所示。

(2)當a < 0時,一次不等式ax + b> 0的解為,如圖1-27所示。

▲圖1-26             ▲圖1-27 2.  對於任一正數a,(1)| x|£ a的解為 -a £ x£ a,如圖1-28所示。

                              (2)|x| ³a的解為x £ - a或x ³ a,如圖1-29所示。

▲圖1-28             ▲圖1-29 3.  二次函數y = ax2+ bx+ c, (1)設a > 0,則當b2 - 4ac> 0時,y = ax2+ bx+ c的圖形為開口向上的拋物線且與x軸有兩個交點(a,0)與(b,0)其中、,a < b,如圖1-30所示。

▲圖1-30      所以不等式ax2 + bx+ c< 0的解為a < x < b;  而不等式ax2 + bx+ c> 0的解為x < a 或x > b。

(2) 設a > 0,則當b2 - 4ac = 0時,y = ax2 + bx + c的圖形為開口向上的拋物線且與x軸有一個交點,如圖1-31所示。

▲圖1-31      所以不等式ax2 + bx+ c< 0無解;   不等式ax2 + bx+ c£ 0的解為;   不等式ax2 + bx+ c> 0的解為x不等於的任意實數;   不等式ax2 + bx+ c³ 0的解為所有實數。

(3)設a > 0,則當b2 - 4ac< 0時,y = ax2+ bx+ c的圖形為開口向上的拋物線且與x軸沒有交點,如圖1-32所示。

▲圖1-32      所以不等式ax2 + bx+ c< 0無解;   不等式ax2 + bx+ c£ 0無解;   不等式ax2 + bx+ c> 0的解為所有實數;   不等式ax2 + bx+ c³ 0的解為所有實數。

  1-2 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圖形 1.  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圖形:設直線L:y = mx+ b,則 (1)y >mx + b的圖形為直線L的上側半平面。

(2)y ³mx + b的圖形為直線L及直線L的上側半平面。

(3)y 0,則 (1)ax +by + c> 0的圖形為直線L的右側半平面。

(2)ax +by + c³ 0的圖形為直線L及直線L的右側半平面。

(3)ax +by + c< 0的圖形為直線L的左側半平面。

(4)ax +by + c£ 0的圖形為直線L及直線L的左側半平面。

3.   二個或二個以上的二元一次不等式聯立時,是指同時滿足二個或二個以上的二元一次不等式,其圖形為各不等式圖形的共同部分。

  1-3 線性規劃 1.  在數對(x,y)滿足一組二元一次聯立不等式的條件下,考慮二元一次函數f (x,y)的最大值、最小值:在此問題中,二元一次聯立不等式稱為問題的限制條件;滿足此條件的解,稱為問題的可行解,並稱可行解所圍區域為問題的可行解區域;又二元一次函數f (x,y)稱為此問題的目標函數,而使函數f (x,y)有最大值、最小值的數對(x,y),稱為問題的最佳解。

  第2章 圓與直線 2-1 圓方程式 1.  圓的標準式:以O(h,k)為圓心,且半徑為r(r > 0)的圓方程式是(x - h)2+ (y- k)2= r2。

2.  圓的一般式:圓方程式必為形式如x2 + y2+ dx+ ey+ f= 0的二元二次方程式,其中x2項與y2項的係數相等且方程式中不含xy項。

3.  (1)若d2 + e2- 4f> 0,則方程式x2 + y2+ dx+ ey+ f= 0表示一個圓,其圓心坐標為,半徑為。

(2)若d2 + e2- 4f= 0,則方程式x2 + y2+ dx+ ey+ f= 0表示一個點,此點坐標為。

(3)若d2 + e2- 4f< 0,則方程式x2 + y2+ dx+ ey+ f= 0在坐標平面上沒有圖形。

4.  我們稱d2 + e2- 4f為x2 + y2+ dx+ ey+ f= 0圖形的判別式。

  2-2 圓與直線的關係 1.  予點P之坐標為(x1,y1),圓C之方程式為(x - h)2+ (y- k)2= r2。

(1)若點P在圓C的內部,則(x1 - h)2+ (y1- k)2< r2,反之亦然。

(2)若點P在圓C上,則(x1 - h)2+ (y1- k)2= r2,反之亦然。

(3)若點P在圓C的外部,則(x1 - h)2+ (y1- k)2> r2,反之亦然。

2.  予點P之坐標為(x1,y1),圓C之方程式為x2 + y2+ dx+ ey+ f= 0。

(1)若點P在圓C的內部,則x12 + y12 +dx1 + ey1+ f< 0,反之亦然。

(2)若點P在圓C上,則x12 + y12 +dx1 + ey1+ f= 0,反之亦然。

(3)若點P在圓C的外部,則x12 + y12 +dx1 + ey1+ f> 0,反之亦然。

3.  予直線L:ax + by+ c= 0與圓C:(x - h)2+ (y- k)2= r2,設圓心O與直線L的距離為d,則。

(1)若d < r,則直線L與圓C相割,反之亦然。

(2)若d = r,則直線L與圓C相切,反之亦然。

(3)若d > r,則直線L與圓C相離,反之亦然。

4.  切線方程式的求法: (1)過圓上一點,求切線方程式: ? 過圓C:(x - h)2+ (y- k)2= r2上一點P(x1,y1)的切線方程式為    (x1 -h)(x -h) + (y1- k)(y- k)= r2。

? 過圓C:x2 + y2+ dx+ ey+ f= 0上一點P(x1,y1)的切線方程式為    。

(2)過圓外一點,求切線方程式: 予圓C:(x - h)2+ (y- k)2= r2與圓外一點P(x1,y1)。

則可依下列步驟求出過點P且與圓C相切的直線方程式: ? 找出圓心(h,k)與半徑r。

? 假設切線斜率為m,由點斜式可得切線方程式為y - y1= m(x- x1),整理得    mx- y- mx1+ y1= 0。

? 利用圓心(h,k)到切線mx - y- mx1+ y1= 0的距離等於圓C的半徑,    得,藉之以求m之值。

? 將m值代入mx - y- mx1+ y1= 0,即得過P點且與圓C相切的直線方程式。

5.  圓的切線段長之求法: (1)自點P(x1,y1)到圓C:(x - h)2+ (y- k)2= r2的切線段長為。

(2)自點P(x1,y1)到圓C:x2 + y2+ dx+ ey+ f= 0的切線段長為。

  第3章 數列與級數 3-1 等差數列與等差級數 1.   一個數列的項數有限,我們就稱這個數列為有限數列;若項數無限,則稱為無窮數列。

2.  已知(å讀作sigma),c為常數,則 (1)。

(2)。

(3)。

(4),其中1 £ m< n且m為整數。

3.   若在一個數列中,除了首項外,其任意一項與前一項的差都相等,我們就稱此數列為等差數列(或算術數列);其固定的差稱為公差。

4.  設一等差數列的首項為a1,公差為d,一般項為an,前n項的和為Sn, 則an = a1+ (n- 1)d  。

5.  設a、b、c三個數成等差數列,則等差中項。

  3-2 等比數列與等比級數 1.  予一數列,其中每一項皆不為0。

若此數列除首項之外,其任意一項與前一項的比值都相等,我們就稱此數列為等比數列(或幾何數列);此固定的比值稱為此數列之公比。

2.  設a、b、c三個數成等比數列,則等比中項。

3.  已知一個等比數列的首項為a1,公比為r,則 (1)此等比數列的一般項為an = a1´ rn -1。

(2)當r = 1時,前n項的和Sn = na1。

(3)當r ¹ 1時,前n項的和。

        數學A(IV) 第1章 排列組合 1-1 乘法原理與樹狀圖 1.   計數時,可以將一些原本零散沒有組織的東西,將它組織成像樹枝分叉一層一層拓展開來的結構形式,這樣的圖形稱為樹狀圖。

2.  加法原理: 如果完成某件事,有k個不同的方式,採用方式一有m1種方法,採用方式二有m2種方法,……,採用方式k有mk種方法,則完成這件事的方法共有m1 + m2+ … +mk種。

3.  乘法原理: 如果完成某件事須經過k個步驟,而完成第一個步驟有m1種方法,完成第二個步驟有m2種方法,……,完成第k個步驟有mk種方法,每個步驟間所選用的方法互不影響,則完成這件事的方法共有m1 ´ m2´ … ´mk種。

  1-2 排列與組合 1.  相異物的直線排列: (1)由n個不同的事物中,全取排成一列的排列方法數為 。

(2)從n個不同的事物中,任選m個排成一列的排列方法數為 。

2.  不盡相異物的直線排列: (1)設n個事物中有m個相同,其餘都不同。

則n件全取的排列方法數為。

(2)設n個事物中,可分成k組。

其中第一組有m1個相同物,第二組有m2個相同物,……,第k組有mk個相同物(此時m1 + m2+ … +mk = n),則此n個事物全取排成一列,其排列方法數為。

3.  環狀排列: (1)將n個不同的事物作環狀排列,其排列方法數為。

(2)從n個不同的事物中,任選m個作環狀排列,其排列方法數為 。

4.  組合: 從n件不同的事物中,每次不重複的取m個為一組,其組合數為 。

(1)(0 £ m£ n)。

(2)。

  第2章 機率與統計 2-1 樣本空間與事件 1.   集合是由一些明確的事物所組成,組成這個群體的每個事物稱為這個集合的元素。

2.  空集合: 不包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稱為空集合,以符號{ }或Æ來表示。

3.  子集: 如果集合B中的每一個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稱集合B為集合A的子集。

4.  聯集: 集合A所有的元素與集合B所有的元素所組成的集合,稱為A與B的聯集,記為AÈB,即AÈB = {x|xÎA或xÎB}。

5.  交集: 集合A與集合B的共同元素所組成的集合,稱為A與B的交集,記為AÇB,即AÇB = {x|xÎA且xÎB}。

6.  差集: 由屬於集合A,但不屬於集合B的元素所組成的集合,稱為A與B的差集,記為A - B,即A - B= {x|xÎA但xÏB}。

7.  宇集與補集: 當所探討的集合都是某個集合U的子集時,稱U為宇集。

當A是宇集U的子集時,稱U中不屬於A的元素組成的集合為A在U中的補集。

8.   一項隨機試驗中,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所形成的集合,叫做試驗的樣本空間,通常用S表示。

樣本空間中的每一個元素,稱為一個樣本。

樣本空間的每個子集稱為一個事件。

9.  設A、B為樣本空間S中的兩個事件, (1)和事件:AÈB表示事件A與事件B所有的樣本所構成的事件,稱為和事件。

(2)積事件:AÇB表示事件A與事件B共有的樣本所構成的事件,稱為積事件。

(3)餘事件:A¢表示不在A中的樣本所構成的事件,稱為餘事件。

(4)互斥事件:如果AÇB = Æ,則稱A、B兩個事件互斥,也就是事件A與事件B不可能同時發生。

2-2 求機率問題 1.  假設一個隨機試驗的樣本空間S,為有有限個樣本,其中各樣本點出現的機會均等。

若AÌS為一事件,則事件A發生的機率為A之元素個數與S之元素個數的比值,記為,其中n(S)與n(A)分別表示S與A的元素個數。

2.  機率的性質: (1)P(Æ) = 0。

(2)P(S) =1。

(3)若AÌS為一事件,則0 £ P(A)£ 1。

(4)餘事件的機率:若AÌS為一事件,則P(A¢) = 1- P(A)。

(5)若A和B為S中的兩事件且AÌB,則P(A) £ P(B)。

(6)機率的排容原理:若A和B為S中的兩事件,則 P(AÈB) = P(A)+ P(B)- P(AÇB)。

  2-3 數學期望值 1.  設某事件發生的機率為P,若該事件發生時可得到的報酬為M,失敗時報酬為0,則M ´ P稱為此事件的數學期望值,簡稱為期望值,通常以E表示。

2.  設一試驗的樣本空間S可分割成k個互斥事件,而每個事件發生機率分別為P1、P2、……、Pk,且事件發生時分別可得數值M1、M2、……、Mk的報酬,則M1 ´ P1+ M2´ P2+ … +Mk ´ Pk稱為此試驗的數學期望值,簡稱為期望值。

  2-4 資料整理與圖表編製 1.  製作次數分配表的步驟: 排序、求全距、定組數或組距、定組限、歸類並計算次數。

2.  直方圖: 利用長方形來表示數值資料中,各組的次數分布的情況,稱為直方圖。

3.  次數分配折線圖: 以各組資料的組中點為橫坐標,以各組的次數為縱坐標標示出各點,由左而右連接相鄰的點,並於最左邊與最右邊各向外延伸一點,就形成一折線圖。

4.  累積次數分配曲線圖: 利用累積次數分配表,以各組資料的上限為橫坐標,及各組累積的次數為縱坐標標示出各點,由左而右連接相鄰的點,即得以下累積分配曲線圖;以各組資料的下限為橫坐標,及各組累積的次數為縱坐標標示出各點,由左而右連接相鄰的點,即得以上累積分配曲線圖。

  2-5 算術平均數、中位數、百分等級 1.  算術平均數: 設一群數值為x1、x2、……、xn,則其算術平均數定義為 。

2.  中位數: 設n個數值由小至大排列為x(1) £ x(2)£ … £x(n), (1)若n為奇數時,中位數。

(2)若n為偶數時,中位數,即正中間兩個數的平均。

3.  眾數: 一群數值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稱為眾數,記作Mo。

又眾數可能不只一個。

4.  百分等級: 當某個資料數值,在整體資料中有至少k%的資料數值小於或等於它,而且有至少(100 - k)%的資料數值大於或等於它,我們稱這個資料數值的百分等級為k,記作PR = k。

  2-6 四分位距與標準差 1.   全距是指一群數值資料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通常以R表示。

2.  四分位距: 設n個數值由小至大排列為x(1) £ x(2)£ … £x(n),將已排列的數值等分成四段,可得三個分界點,最小的分界點稱為第1四分位數,以Q1表示;其次即為中位數;最後的分界點稱為第3四分位數,以Q3表示。

第3四分位數Q3與第1四分位數Q1的差稱為四分位距,以IQR表示,即IQR = Q3- Q1。

3.  設n個數值x1、x2、……、xn;以表示其算術平均數,我們稱為xi的離均差。

離均差平方的算術平均數稱為變異數,而變異數的正平方根稱為標準差。

設n個資料為x1、x2、……、xn,其算術平均數為,則標準差為。

  2-7 抽樣方法 1.  簡單隨機抽樣: 從母群體中,每一個體被選中的機會都相等的條件下,隨機抽取樣本,稱為簡單隨機抽樣。

2.  系統抽樣: 系統抽樣為做一次簡單隨機抽樣後,依據固定間隔數抽出下一個樣本。

3.  分層隨機抽樣: 將母群體依某種標準區分成不重複的若干組,每組稱為「層」,且層與層之間有很大的變異性,同一層內的變異性較小。

再從每一層中利用簡單隨機抽樣抽出所需比例的樣本數,將所得各層樣本合起來即為樣本。

4.  部落抽樣: 其方法為將母群體分成若干部落,而部落間的變異小,部落內的變異大。

再從這些部落中抽出數個部落進行抽樣調查或普查。

  2-8 解讀信賴區間與信心水準 1.   媒體報導中的滿意度是抽樣受訪民眾的滿意度,將它加上正負抽樣誤差,就得一個信賴區間,而我們有95%的信心說,真正滿意的比例會落在信賴區間內。

      數學C(I) 第1章 直線方程式 1-1 直角坐標 1.  數線:數線上相異兩點A(x1)、B(x2),則 (1) (2)的中點為 2.  坐標平面:將平面分為四象限 ▲圖1-36   1-2 距離公式與分點坐標 1.  坐標平面上相異兩點A(x1,y1)、B(x2,y2),則 (1)距離公式: (2)中點公式:的中點為 (3)若A - P- B,且,則 內分點公式: 2.  設A(x1,y1)、B(x2,y2)、C(x3,y3)為△ABC的三頂點,則 △ABC的重心為   1-3 函數圖形 1.  函數的定義: 設x、y是兩個變數,如果給定x值後、y值隨著x值依某種關係而確定,我們稱y為x的函數,x稱為自變數,y稱為應變數。

2.  函數圖形: (1)常數函數(線型函數),形如y = k (2)一次函數(線型函數),形如y = ax+ b (3)二次函數(拋物線),形如y = ax2+ bx+ c   1-4 直線方程式 1.  直線的斜率:(x1 ¹ x2) 2.  判別斜率大小: ▲圖1-37 3.  平行與垂直: 平面上相異兩直線L1、L2的斜率分別為m1、m2(m1 ¹ 0,m2 ¹ 0),則 (1)L1//L2       Û m1 = m2 (2)L1^ L2   Û m1 ´ m2 = - 1 4.  直線方程式: (1)點斜式:直線L過P(x0,y0)且斜率為m,則L:y - y0=m(x - x0) (2)兩點式:直線L過P1(x1,y1)、P2(x2,y2)兩點且x1 ¹ x2     則L: (3)斜截式:直線L的斜率為m,若y截距為b     則L:y = mx+ b (4)截距式:直線L的x截距為a,y截距為b(ab ¹ 0)     則L: (5)一般式:直線L為ax + by+ c= 0(a、b不同時為0),      (6)平行線與垂直線:直線L:ax + by= c,則 5.  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之幾何意義 兩直線的關係:方程組,(a1b1c1 ¹ 0,a2b2c2 ¹ 0) 相容方程組 相交於一點 恰有一組解 矛盾方程組 平行 無解 相依方程組 重合 無限多組解   第2章 三角函數 2-1 有向角及其度量 1.  角度互換: (1)(弧度) (2)1(弧度) 2.  同界角: 兩有向角a、b 有相同的始邊和終邊,即a - b = 360°k(或2kp),其中k為整數,則a、b 互為同界角。

3.  扇形: (1)弧長S = rq (2) 周長L = S + 2r (3) 面積    2-2 三角函數的定義 1.  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 ▲圖2-38                                                                                                                                                                                                                             2.  三角函數的基本性質: (1)倒數關係:      sinq cscq = 1      cosq secq = 1      tanq cotq = 1 (2) 平方關係:      sin2q + cos2q = 1      1 + tan2q = sec2q      1 + cot2q = csc2q (3) 商數關係:             (4) 餘角關係:      sinq = cos(90° - q )      tanq = cot(90° - q )      secq = csc(90° - q )   3.  特別角的三角函數:列出sin,cos,tan,其餘利用倒數可得。

函數 q sin cos tan 30° 45° 1 60°   2-3 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值 ▲圖2-39  1.   q 為標準位置角,且q 不是象限角 在其終邊上取一點P(x,y),,則   ,,   ,,   2.  象限角的三角函數值: 函數 q sin cos tan 0° 0 1 0 90° 1 0   180° 0 - 1 0 270° - 1 0   3.   化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值為銳角的三角函數值: 利用90° ±q,180° ±q,270° ±q,360° ±q(或 ±q)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象限角的三角函數值的正負作換算。

▲圖2-40   2-4 三角函數的圖形 1.  三角函數的圖形: 三角函數圖形 週期 值域 ▲圖2-41 2p - 1£ y£ 1 (即|y |£ 1) ▲圖2-42 2p - 1£ y£ 1 (即|y |£ 1) ▲圖2-43 p y為任意實數 ▲圖2-44 p y為任意實數 ▲圖2-45 2p y ³ 1或y £ - 1 (即|y |³ 1) ▲圖2-46 2p y ³ 1或y £ - 1 (即|y |³ 1) 2.  圖形變化: f(x) = a (kx + m)+ n,其中     a 振幅 k 週期為 m 左右移 n 上下移     第3章 三角函數的應用 3-1 和差角公式與二倍角公式 1.  和差角公式:       sin(a ± b ) =sina cosb ±cosa sinb       cos(a ±b )= cosa cosbsina sinb       (tana tanb ¹ ±1) 2.  二倍角公式:       sin2q = 2sinq cosq       cos2q = cos2q - sin2q = 2cos2q - 1= 1- 2sin2q       (tan2q ¹ 1)   3-2 正弦與餘弦定理 1.  △ABC面積(已知SAS)                    (海龍公式,已知SSS)                    (R:外接圓半徑)                     = rs(r:內切圓半徑) 2.  正弦定理:      (a:b:c = sinA:sinB:sinC) 3.  餘弦定理: 已知SAS 已知SSS a2 = b2+c2 - 2bccosA b2 = c2+a2 - 2cacosB c2 = a2 + b2 - 2abcosC   3-3 解三角形與三角測量 1.  解三角形:已知SSS、SAS由餘弦定理先解,其餘視情況而定。

2.   三角測量:畫圖(看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數或正餘弦定理解之。

  第4章 向量 4-1 向量的意義 1.  (1)有向線段:由起點A到終點B的線段,以表示 (2) 向量:有大小有方向的量,但不考慮起點位置 2.  向量的坐標表示法: A(x1,y1)、B(x2,y2),則 (1) (2) 3.  特殊向量: (1)零 向 量:起點和終點重合的有向線段決定的向量,以      表示 (2)相等向量:兩向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若,,且      則a1 = b1,a2 = b2 (3)反 向 量:兩向量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      若,則 4-2 向量的加減與實數積 1.  加法圖示: (1) 三角形法: (2)平行四邊形法 2.  單位向量:長度為1的向量,與同方向的單位向量為 3.  坐標表示法: ,,r為實數,則 (1) (2)   4-3 向量的內積與夾角 1.  內積: ,,且、皆為非零向量,夾角為q Þ  當或時,規定,此時亦成立。

2.  垂直與平行: ,,且、皆為非零向量,r為實數,則 (1) Û  Û (b1b2 ¹ 0) (2) Û  Û a1b1 + a2b2 =0 3.  內積的性質: (1) (2) (3) (4) (5) (6) (7)   4-4 點到直線的距離 1.  正射影:設為非零向量, (1)在上的正射影量 (2)在上的正射影長 (3)在上的正射影 2.  (1)點P(x0,y0)到直線L:ax + by+ c= 0的距離:       (2)兩平行線的距離: 3.  向量方法求三角形面積: 設,,則由與為兩鄰邊所夾的 三角形面積     數學C(II) 第1章 式的運算 1-1 多項式的四則運算 1.  多項式:f (x)= anxn +an - 1xn - 1 + …… +a1x + a0(an ¹ 0),     其中。

(1)ak為xk的係數,a0稱為常數項 (2)an ¹0,an為領導係數,次數以degf (x)= n表示 (3)常數多項式 2.  多項式的四則運算: (1)加減:同次項合併 (2)乘除:分離係數 3.   綜合除法:右擺除式,前係數下拉,一乘一加得商式及餘式。

而長除法是上下減。

  1-2 餘式與因式定理 1.  餘式定理:多項式f (x)除以x - a的餘式為f (a)。

2.  因式定理:x - a為多項式f (x)的因式 Û f (a)= 0。

  1-3 多項方程式 1.   一元二次方程式:因式分解或公式解解之。

(1)公式解ax2 + bx+ c= 0 Þ  (2)根的性質: 判別式 根的性質 b2 - 4ac> 0 兩相異實根 b2 - 4ac= 0 兩相等實根 b2 - 4ac< 0 無實根(無實數解) (3)根與係數:ax2 + bx+ c= 0的兩根為a、b Þ    1-4 分式與根式的運算 1.  分式的四則運算: (1)加減:通分合併 (2)乘除:約去公因式,化為最簡分式 2.   部份分式法:將最簡真分式化為若干個最簡真分式之和。

3.   分式方程式:同乘以分母最低公倍式得n次方程式求解,其解代回原式檢驗分母是否為零,若分母為零,則此根不合。

4.  根式的四則運算: (1)加減:同類根式合併 (2)乘除:根式內的數直接乘除 ※5.   二重根式:(a ³ b³ 0)。

  第2章 聯立方程組 2-1 一次方程組 1.  解一次方程組: (1)代入消去法 (2)加減消去法   2-2 二、三階行列式與克拉瑪公式 1.  二階行列式值的定義:                                                     2.  三階行列式值的定義: (1) (2)行列式依某行或某列,及降階(去同行同列)展開。

3.  二階、三階行列式的性質: (1)行與列互換,其值不變。

(2) 任兩行或任兩列互相對調,其值差一負號。

(3)任一行或任一列可提出公因數。

(4) ?任兩行或任兩列成比例時,其值為0。

?某行或某列的各元素為0,其值為0。

(5)將某行(列)的k倍加到另一行(列),其值不變。

(6) 加法原則:依某行或某列可拆為兩行列式之和。

4.  克拉瑪公式: (1)二元一次方程組 令,, (2)三元一次方程組 令  ﹐,   第3章 複數 3-1 複數的四則運算 1.  複數: (1)z =a + bi(a、b為實數),其中a為實部,b為虛部 (2)若a + bi= c+ di,則a = c,b = d (3)若z = a+ bi,則共軛複數   2.  複數的四則運算: 若z1 = a+ bi,z2 = c+ di 則(1)z1 ±z2= (a±c)+ (b±d)i  (2)z1 ´ z2= (ac- bd)+ (ad+ bc)i  (3)(z2 ¹ 0) 3.  共軛複數的性質: (1) (2);(z2 ¹ 0) (3) 4.  虛數單位,其特性為 (1)i4k =1,i4k + 1 =i,i4k + 2 = - 1,i4k + 3 = - i(k為正整數) (2)1+ i+ i2+ i3= 0 (3)(1±i)2 =±2i   3-2 一元二次方程式的虛根 1.  方程式ax2 + bx+ c= 0(a、b、c為實數),其解為 則 2.  方程式ax2 + bx+ c= 0(a、b、c為實數),已知有一根p + qi,則必有另一根p - qi。

  3-3 複數平面與極式 1.  複數的絕對值: (1)定義:若z = x+ yi(x、y為實數), (2)性質: ? ? ? ? ?(z ¹ 0) ?(z2 ¹ 0) 2.  在直角坐標系中,設點P異於原點,直角坐標P(x,y),可以序對(r,q )表示之,此序對(r,q )稱為P點的極坐標,其中r為P點到原點的距離,稱為向徑,q 為以x軸正向為始邊旋轉到P點的有向角,稱為輻角。

(1)直角坐標(x,y)異於原點轉換成極坐標(r,q ) (可直接畫圖求q) (2)極坐標(r,q )轉換成直角坐標(x,y) 3.  複數的極式: z= x+ yi= |z|(cosq + isinq ) 若0° £ q < 360°,則稱q 為z的主輻角,表為Arg(z) = q   3-4 棣美弗定理及其應用 1.  複數極式的乘除: 若z1 = r1(cosq1 + isinq2),z2 = r2(cosq1 + isinq2),則: (1)z1 ´z2 = r1r2[cos(q1 + q2) + isin(q1 + q2)] (2)(z2 ¹ 0) 2.  棣美弗定理: 複數z = r(cosq + isinq ),r = |z|,則: zn= rn(cosnq + isinnq ),n為整數(z ¹ 0) 3.  複數的n次方根: 若xn = z= |z|(cosq + isinq ),z ¹ 0,n為自然數 則z的n次方根為 其中k = 0,1,2,……,n - 1,q = Arg(z)    第4章 不等式及其應用 4-1 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圖形 1.  二元一次不等式: 2.  二元一次聯立不等式: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二元一次聯立不等式的圖形,是每一個不等式圖形的共同部分。

  4-2 線性規劃 1.  線性規劃: 在滿足限制條件下,列出二元一次聯立不等式,藉以決定如何將有限的資源作最有效的調配與應用,能以最低的代價,獲得最高的效益,此過程稱為線性規劃。

此聯立不等式的解稱為可行解,此聯立不等式的圖解區域稱為可行解區域,使能獲得最高利潤的一次函數f (x,y)稱為目標函數。

在可行解區域中能使目標函數為最大或最小的解,稱為最佳解。

2.  線性規劃應用問題的求解過程: (1)依題意列表整理。

(2)依題意列不等式。

(3)畫圖找出可行解區域的頂點。

(4)頂點代入目標函數求極值。

  4-3 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 將不等式移項化簡得ax2 + bx+ c> 0,ax2 + bx+ c³ 0,ax2 + bx+ c< 0或ax2 + bx+ c£ 0(a ¹ 0且a、b、c為實數)。

【結論一】 若a > 0,一元二次方程式ax2 + bx+ c= 0的判別式D = b2- 4ac> 0 (y = ax2+ bx+ c的圖形與x軸相交兩點) ax2 + bx+ c= 0的兩根為a、b,且a < b 不等式 不等式的解 ax2 + bx+ c> 0 x < a 或x > b ax2 + bx+ c³ 0 x £ a 或x ³ b ax2 + bx+ c< 0 a < x < b ax2 + bx+ c£ 0 a £ x £ b   【結論二】 若a > 0,一元二次方程式ax2 + bx+ c= 0的判別式D = b2- 4ac= 0 (y = ax2+ bx+ c的圖形與x軸相交一點) 不等式 不等式的解 ax2 + bx+ c> 0可化為(x - h)2 > 0 x為任意實數但x ¹ h ax2 + bx+ c³ 0可化為(x - h)2 ³ 0 x為任意實數 ax2 + bx+ c< 0可化為(x - h)2 < 0 x無實數解 ax2 + bx+ c£ 0可化為(x - h)2 £ 0 x = h   【結論三】 若a > 0,一元二次方程式ax2 + bx+ c= 0的判別式D = b2- 4ac< 0 (y = ax2+ bx+ c的圖形與x軸無交點)   不等式 不等式的解 a > 0 ax2 + bx+ c> 0 或ax2 + bx+ c³ 0 x為任意實數 ax2 + bx+ c£ 0 或ax2 + bx+ c< 0 x無實數解   4-4 絕對不等式 1.  算幾不等式: 設a、b為兩正實數,則(或寫成) 其中 不等式的等號成立於a = b 2.  柯西不等式: 設兩非零向量, 其中a1、a2、b1、b2為實數,則(a12 +a22)(b12 + b22) ³(a1b1 +a2b2)2 設b1b2 ¹ 0,柯西不等式的等號成立於 即,若有一向量為零時,顯然等號成立。

      數學C(III) 第1章 數列與級數 1-1 等差數列與等差級數 1.  數列與級數: (1) 數列:將一系列的數依照順序排列出來,例如:a1,a2,a3﹐……﹐an,稱為數列。

其中a1稱為首項或第1項,a2稱為第2項,……,an稱為第n項或末項。

(2)級數:將數列áakñ的各項以「+」連接起來的式子,例如:    a1 + a2+a3 + …… +an,稱為級數,其表示法為。

(3)有限項數「å」的運算性質: ?(c為常數) ?(c為常數) ? ?(1 £ m< n) 2.  等差數列: 在數列áakñ中,若後一項減去前一項的差都相等,我們稱這數列為等差數列(或算術數列),這個相等的差稱為此數列的公差,通常以d表示。

若首項為a1,公差為d,則第n項為    an = a1+ (n- 1)d (末項 = 首項 + 間隔數 ´ 公差) 將等差數列中的am當成最前項,公差為d,則第n項為    an = am+ (n- m)d (末項 = 某項 + 間隔數 ´ 公差) 3.  等差中項: 若a,b,c成等差數列,我們稱b為a與c的等差中項(或算術平均數),則。

4.  等差級數: 若a1,a2,a3,……,an是一等差數列,將其前n項相加得a1 + a2+a3 + …… +an,就稱為等差級數(或算術級數),此級數前n項的和為 。

(1)已知等差級數首項a1,公差d,項數n,則。

(2)已知等差級數首項a1,末項an,項數n,則。

  1-2 等比數列與等比級數 1.  等比數列: 在數列áakñ中,若任一項與其前一項的比值都相等,我們稱這數列為等比數列,這個相等的比值稱為此數列的公比,通常以r表示。

若首項為a1,公比為r,則第n項為    an = a1rn -1 (末項 = 首項 ´ 公比間隔數) 將等比數列中的am當成最前項,公比為r,則第n項為    an = amrn -m (末項 = 某項 ´ 公比間隔數) 2.  等比中項: 若a,b,c成等比數列,我們稱b為a與c的等比中項,則b2 = ac,即。

3.  等比級數: 若a1,a2,a3﹐……﹐an是一等比數列,將其前n項相加得a1 + a2+a3 + …… +an,就稱為等比級數,此級數前n項的和為。

已知等比級數首項a1,公比r,項數n,則 (1)當r ¹ 1時,。

(2)當r = 1時,。

  第2章 指數與對數及其運算 2-1 指數的意義及其運算 1.  指數律: 對於每一個實數a,我們以記號an代表a自乘n次的乘積,其n為正整數,即,讀做「a的n次方」,其中a稱為底數,n稱為指數。

2.  指數運算的性質: 若a、b為正實數,m、n為任意實數,則 (1)am ´an = am +n;am ¸ an= am -n (2)(am)n =am ´ n (3)(a ´b)n = an´ bn (4)a0 =1(此時a ¹ 0) (5)(此時a ¹ 0) (6);(此時n為正整數)   2-2 指數函數及其圖形 1.  指數函數y = ax(a > 0且a ¹ 1)的圖形: (1)y =ax的圖形皆在x軸上方,過點(0,1),且漸近線均為x軸。

(2)當a > 1時,y = ax為遞增函數;當0 < a< 1時,y = ax為遞減函數。

(3)y =ax與的圖形對稱於y軸。

2.  指數的比大小: 關於與的大小關係,分a > 1和0
1 y = ax為遞增函數 若x1 > x2,則,即指數愈大其值愈大,反之亦成立 0 < a< 1 y = ax為遞減函數 若x1 > x2,則,即指數愈大其值愈小,反之亦成立 3.  指數方程式: (1)化為同底數,利用指數相等。

(2)將ax看成未知數再解方程式(須滿足ax > 0)。

  2-3 對數的意義及其運算 1.  對數的意義: 若a > 0,a ¹ 1,b > 0,當ax = b時,我們用符號logab來表示x,即 ax= b Û logab = x 我們稱logab為「以a為底數時b的對數」,其中b稱為真數。

2.  對數的性質: 設a、b、x、y均為正實數,且a ¹ 1,b ¹ 1 (1)loga1 =0;logaa = 1 (2)loga(x ´y) = logax+ logay; (3)logaxn =nlogax;(此時m、n為實數且m ¹ 0) (4)(換底公式) (5)   2-4 對數函數及其圖形 1.  對數函數y = logax(a > 0,a ¹ 1且x > 0)的圖形: (1)y =logax的圖形皆在y軸右方,過點(1,0),且漸近線均為y軸。

(2)當a > 1時,y = logax為遞增函數;當0 < a< 1時,y = logax為遞減函數。

(3)y =logax與的圖形對稱於x軸。

(4)對數函數y = logax(a > 0,a ¹ 1且x > 0)與指數函數y = ax(a > 0)的圖形對稱於直線y = x。

2.  對數的比大小: 關於logax1與logax2的大小關係,分a > 1和0
1 y = logax為遞增函數 若x1 > x2,則logax1 > logax2,即真數愈大其值愈大,反之亦成立 0 < a< 1 y = logax為遞減函數 若x1 > x2,則logax1 < logax2,即真數愈大其值愈小,反之亦成立 3.  對數方程式: (1)化為同底數,利用真數相等。

(2)將logax看成未知數再解方程式(須滿足真數x > 0)。

  2-5 常用對數與其應用 1.  常用對數: logx= n+ a,其中n為整數,且0 £ a < 1,我們稱n為logx的首數,a 為logx的尾數。

2.  常用對數的首數與真數的位數:設n為非負整數, (1)真數x ³ 1且logx的首數為n,則x的整數部分為n + 1位數。

(2)真數0 < x< 1且logx的首數為 -n,則x自小數點後第n位開始出現非零數字。

  第3章 排列組合 3-1 乘法原理與樹狀圖 1.  加法原理: 若完成某件工作的方法可區分成k類,且第1類有m1種方法,第2類有m2種方法,……,第k類有mk種方法,則完成這件工作的方法共有m1 + m2 + …… +mk種。

2.  乘法原理: 若完成某件工作的方法須經過k個步驟,且第1步驟中有m1種方法,第2步驟中有m2種方法,……,第k步驟中有mk種方法,則完成這件工作的方法共有m1 ´ m2 ´ …… ´mk種。

  3-2 排列 1.  完全相異物的直線排列: (1)將n個不同的事物排成一列的排列總數為 (2)從n個不同的事物中任選m個(m £ n)排成一列的排列總數為 2.  有相同物的直線排列: (1)設n個事物有p個相同排成一列的總數為 (2)設有n個事物,共有k種不同種類(同類中的事物相同),第1類有p1個,第2類有p2個,……,第k類有pk個(即n = p1+ p2+ …… +pk),將此n個事物排成一列的總數為   3-3 組合 1.  相異物的組合: 從n個不同的事物中,取m個(m £ n)為一組,其組合數為   3-4 二項式定理 1.  二項式定理: 對於任意正整數n,      其中稱為此展開式的一般項,恰為展開式中第r + 1項的係數。

2.  性質: (1) (2)   第4章 機率與統計 4-1 樣本空間與事件 1.  樣本空間: 一項試驗中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所形成的集合叫做樣本空間,以S表示。

樣本空間中的每一可能發生的結果,稱為一個樣本,樣本點的個數以n(S)表示。

2.   事件:樣本空間的每一子集為一個事件。

(1)全事件:樣本空間S本身是自己的部分集合,稱S為全事件或必然事件。

(2)空事件:部分集合Æ不含任何樣本,稱Æ為空事件或不可能事件。

(3) 基本事件:只含一個樣本點的事件稱為基本事件。

(4)餘事件:樣本空間S中不包含A的部分集合(叫做A的補集,以A¢表示),稱A¢為A的餘事件。

(5)和事件:A和B兩事件至少有一事件發生的事件,以AÈB表示。

(6)積事件:A和B兩事件同時發生的事件,以AÇB表示。

(7)互斥事件:若AÇB = Æ,則稱A和B兩事件為互斥事件。

  4-2 求機率問題 1.  古典機率: 設一隨機試驗的樣本空間S中的各基本事件出現的機會均等。

若AÌS為一事件,則事件A發生的機率為A的元素個數n(A)與S的元素個數n(S)之比,記為 2.  機率的性質: (1)P(Æ) = 0,即空事件的機率為0。

(2)P(S) =1,即全事件的機率為1。

(3)若AÌS為一事件,則0 £ P(A)£ 1。

(4)若AÌS為一事件,A¢為A的餘事件,則P(A¢) = 1- P(A)。

(5)若AÌBÌS的兩事件,則P(A) £ P(B)。

(6)若A和B為S的兩事件,則P(AÈB) = P(A)+ P(B)- P(AÇB)。

(7)若A和B為S的兩事件,且A和B為互斥事件(即AÇB = Æ), 則P(AÈB) = P(A)+ P(B)。

3.  條件機率: 設A、B為樣本空間S中的兩事件,且P(A) > 0,則在事件A發生的條件下,事件B發生的機率為 4.  獨立事件: 設A、B為樣本空間S中的任兩事件,若P(AÇB) = P(A)´ P(B),則稱A、B為獨立事件,否則稱為相關事件。

5.  若A、B為獨立事件,則下列各對事件亦為獨立事件: (1)A與B¢ (2)A¢與B (3)A¢與B¢   4-3 數學期望值 數學期望值: (1)設某一事件發生的機率為p,該事件發生所得到的報酬為m,則稱 E =p ´ m      為此事件的數學期望值。

(2)設一試驗有n種可能結果,其發生的機率分別為p1,p2,……,pn,各結果所得到的報酬為m1,m2,……,mn,則稱 E =p1 ´m1 +p2 ´m2 + …… +pn ´ mn      為此試驗的數學期望值。

  4-4 資料整理與圖表編製 1.  次數分配表的編製: (1)求全距。

(2)定組數與組距。

(3)定組限。

(4)歸類劃記並計算各組的次數。

2.  直方圖的畫法: 以變量為橫軸,次數為縱軸,各組組距為底,其對應的次數為高,畫長方形。

3.  次數分配曲線圖的畫法: 將各組的組中點為橫坐標,其所對應的次數為縱坐標描點,依次用線段連接起來的折線。

4.  累積次數分配表的編製: 將次數分配表中各組的次數,從最小一組到最大一組累加而得「以下累積次數分配表」;從最大一組到最小一組累加而得「以上累積次數分配表」。

5.  累積次數分配曲線圖的畫法: (1) 以各組上限為橫坐標,其所對應的以下累積次數為縱坐標描點,連接(L1,0)及各點而得。

(2) 以各組下限為橫坐標,其所對應的以上累積次數為縱坐標描點,連接(Uk,0)及各點而得。

  4-5 算術平均數、中位數與百分等級 1.  算術平均數: (1)未分組資料: (2)已分組資料:                                     (f1 + f2+ …… +fk = n) 2.  加權平均數:                                              (其中Wi表xi的權數) 3.   眾數:在一群數值資料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以Mo表示。

4.  中位數:將n個數值從小而大排列成x1 £ x2£ …… £xn, (1)當n為奇數時,中位數 (2)當n為偶數時,中位數 5.  百分等級:                                      (x為某一原始分數)   4-6 四分位距與標準差 1.  全距:R =最大數減去最小數 2.  四分位距:IQR = Q3- Q1 3.   離均差:數值資料中各數值與算術平均數之差。

4.  設n個實數x1,x2,……,xn的算術平均數是,則n個實數的 (1)母體變異數 (2)母體標準差 (3)樣本變異數 (4)樣本標準差   4-7 抽樣方法 1.   統計的意義:面對不確定的情況下,能找出事件的通則,並作出最佳的決策。

2.  抽樣方法: (1)簡單隨機抽樣                                  (2)系統抽樣 (3)分層隨機抽樣                                  (4)部落抽樣   4-8 解讀信賴區間與信心水準 1.  常態分配: 由中間向兩邊對稱下降,用圓滑曲線連接,其分配曲線如鐘形一般,我們稱此資料的分配為常態分配,亦稱為高斯分配。

2.  常態分配曲線共同的特性:68 - 95- 99.7規則 (1)68%的數值落在距平均數m正負一個標準差的範圍內,即有68%的資料介於x = m - s 和x = m + s 兩鉛直線之間。

(2)95%的數值落在距平均數m正負兩個標準差的範圍內,即有95%的資料介於x = m - 2s 和x = m + 2s 兩鉛直線之間。

(3)99.7%的數值落在距平均數m正負三個標準差的範圍內,即有99.7%的資料介於x = m - 3s 和x = m + 3s 兩鉛直線之間。

3.  參數:(N為投票人數,M為支持者的人數)。

4.  信賴區間: 估計真正的p值落在哪一個範圍,以區間 [估計值 - 抽樣誤差,估計值 + 抽樣誤差]      表示。

5.   信心水準:落在信賴區間的機率稱之。

    數學C(IV) 第1章 圓 1-1 圓的方程式 1.  圓的標準式: 圓心為(h,k),半徑為r的圓方程式為(x - h)2+ (y- k)2= r2。

2.  圓的一般式: 凡是圓皆可表為二元二次方程式x2 + y2+ dx+ ey+ f= 0。

一個二元二次方程式x2 + y2+ dx+ ey+ f= 0的圖形,依d2 + e2- 4f之值的不同,可得下列三種情形: (1)當d2 + e2- 4f> 0時:x2 + y2+ dx+ ey+ f= 0表一圓,                                        圓心為,半徑。

(2)當d2 + e2- 4f= 0時:x2 + y2+ dx+ ey+ f= 0表一點。

(3)當d2 + e2- 4f< 0時:x2 + y2+ dx+ ey+ f= 0沒有圖形。

我們將d2 + e2- 4f稱為圓的判別式。

  1-2 圓與直線的關係 1.  圓與直線的關係: 圓C:(x - h)2+ (y- k)2= r2與直線L:ax + by+ c= 0的關係有三種情形: (1)圓與直線相交於兩點(相割),此時d < r,且直線L被圓C所截得的弦長為。

(2)圓與直線相交於一點(相切),此時d = r。

(3)圓與直線無交點(相離),此時d > r,其圓上點到直線的最近距離為 d- r,最遠距離為d + r。

     其中d為圓心A(h,k)到直線L:ax + by+ c= 0之距離,即 。

2.  圓與點的關係: 設圓心A(h,k),平面上一點P(x0,y0)與圓(x - h)2+ (y- k)2= r2(或x2 + y2+ dx+ ey+ f= 0)的關係有三種: (1)若P為圓內點,此時 則(x0 - h)2+ (y0- k)2< r2(或x02 + y02 +dx0 + ey0+f <0) (2)若P為圓上點,此時 則(x0 - h)2+ (y0- k)2= r2(或x02 + y02 +dx0 + ey0+f =0) (3)若P為圓外點,此時 則(x0 - h)2+ (y0- k)2> r2(或x02 + y02 +dx0 + ey0+f >0) 3.  圓的切線: 平面上有一圓(x - h)2+ (y- k)2= r2與一點P(x0,y0) (1)過圓上一點P(x0,y0)的切線只有一條,利用切線垂直過切點的半徑求之。

(2)過圓外一點P(x0,y0)的切線必有二條,利用圓心到切線距離等於圓的半徑求之。

【註】過圓外點的切線必有兩條,若求出切線斜率m,只有一個解,則    另一切線的斜率不存在,此切線為鉛直線。

(3) 已知切線斜率求切線,利用圓心到切線的距離等於圓的半徑求之。

4.  圓的切線段長: 從圓外一點P(x0,y0)到圓的切線段長 (1)若圓方程式為標準式(x - h)2+ (y- k)2= r2,則切線段長為 (2)若圓方程式為一般式x2 + y2+ dx+ ey+ f= 0,則切線段長為 第2章 二次曲線 2-1 拋物線的圖形與標準式 1.  圓錐曲線: 圓、拋物線、橢圓與雙曲線合稱為圓錐曲線,簡稱為錐線。

用一個平面以不同角度切割圓錐,可以得到不同的圓錐曲線:拋物線、橢圓、雙曲線。

2.  拋物線的定義: 在平面上,設有一定直線L與L外一定點F,所有到L的距離等於到F的距離之動點P所形成的圖形稱為拋物線。

也就是滿足  (d(P,L)表動點P到直線L的距離)      之P點所成的集合,其中定直線L稱為準線,定點F稱為焦點。

3.  拋物線的標準式: y2 = 4cx x2 = 4cy ?若c > 0,開口向右;  若c < 0,開口向左 ?頂點:(0,0) ?焦點:F(c,0) ?準線:x = - c ?軸:y = 0 ?正焦弦長:4| c| ?若c > 0,開口向上;  若c < 0,開口向下 ?頂點:(0,0) ?焦點:F(0,c) ?準線:y = - c ?軸:x = 0 ?正焦弦長:4| c| 4.  拋物線的標準式的平移: (y - k)2 = 4c(x - h) (x - h)2 = 4c(y - k) ?若c > 0,開口向右;  若c < 0,開口向左 ?頂點:(h,k) ?焦點:(h + c,k) ?準線:x = h- c ?軸:y = k ?正焦弦長:4| c| ?若c > 0,開口向上;  若c < 0,開口向下 ?頂點:(h,k) ?焦點:(h,k + c) ?準線:y = k- c ?軸:x = h ?正焦弦長:4| c|   2-2 橢圓的圖形與標準式 1.  橢圓的定義: 平面上與兩定點F1、F2距離和為定值2a()的所有點P所成的圖形稱為橢圓。

也就是滿足之P點所成的集合,其中兩定點F1與F2稱為橢圓的焦點。

2.  橢圓的標準式: 長軸在x軸上 (a > b> 0,a2 = b2+c2) 長軸在y軸上 (a > b> 0,a2 = b2+c2) ?中心:(0,0) ?焦點:( ±c,0) ?長軸長:2a,長軸頂點:( ±a,0)  短軸長:2b,短軸頂點:(0, ±b) ?正焦弦長: ?中心:(0,0) ?焦點:(0, ±c) ?長軸長:2a,長軸頂點:(0, ±a)  短軸長:2b,短軸頂點:( ±b,0) ?正焦弦長: 3.  橢圓的標準式的平移: 長軸平行x軸 (a > b> 0,a2 = b2+c2) 長軸平行y軸 (a > b> 0,a2 = b2+c2) ?中心:(h,k) ?焦點:(h ±c,k) ?長軸長:2a,長軸頂點:(h ±a,k)  短軸長:2b,短軸頂點:(h,k ±b) ?正焦弦長: ?中心:(h,k) ?焦點:(h,k ±c) ?長軸長:2a,長軸頂點:(h,k ±a)  短軸長:2b,短軸頂點:(h ±b,k) ?正焦弦長:   2-3 雙曲線的圖形與標準式 1.  雙曲線的定義: 設F1與F2為平面上滿足(c > 0)的兩定點,平面上與兩定點F1、F2距離差的絕對值為定值2a()的所有點P所成的圖形稱為雙曲線。

也就是滿足之P點所成的集合,其中兩定點F1與F2稱為雙曲線的焦點。

2.  雙曲線的標準式: 貫軸在x軸上 (c2 =a2 + b2) 貫軸在y軸上 (c2 =a2 + b2) ?中心:(0,0) ?貫軸長:2a,頂點:( ±a,0) ?共軛軸長:2b,  共軛軸頂點:(0,± b) ?焦點:( ±c,0),其中c2 = a2 + b2 ?正焦弦長: ?漸近線: ?中心:(0,0) ?貫軸長:2a,頂點:(0, ±a) ?共軛軸長:2b,  共軛軸頂點:(± b,0) ?焦點:(0, ±c),其中c2 = a2 + b2 ?正焦弦長: ?漸近線: 3.  雙曲線的標準式的平移: 貫軸平行x軸 (c2 =a2 + b2) 貫軸平行y軸 (c2 =a2 + b2) ?中心:(h,k) ?貫軸長:2a,貫軸頂點:(h ±a,k) ?共軛軸長:2b,  共軛軸頂點:(h,k ±b) ?焦點:(h ±c,k) ?正焦弦長: ?漸近線: ?中心:(h,k) ?貫軸長:2a,貫軸頂點:(h,k ±a) ?共軛軸長:2b,  共軛軸頂點:(h ±b,k) ?焦點:(h,k ±c) ?正焦弦長: ?漸近線:   第3章 微分 3-1 極限的概念 1.  函數: 設x、y為兩變數,給定x值後,y值隨著x值依某種關係而確定,我們稱y為x的函數,其變量x稱為自變數,變量y稱為應變數。

自變數x可能變動的範圍,稱為此函數的定義域,與x值對應之函數值所成的集合稱為值域。

2.  函數極限的定義: 當函數f (x)定義域中的x趨近於定值a時(x ¹ a),則x所對應的函數值f (x)也逐漸趨近於a,我們稱x趨近於a時,f (x)的極限為a,記為。

3.  求極限值: (1)若以x = a代入f (x)得實數f (a),則。

(2)若f (x)為有理函數且(q(x) ¹ 0): ?以x = a代入f (x)得(無意義),此時須將f (x)中使分子和分母為0  的公因式約去,再將x = a代入求得極限值。

?以x = a代入f (x)得(k為任意不為0之數),則不存在。

4.  函數極限的運算性質: 設,,其中a、b 皆為實數,則: (1)(k為常數) (2)(k為常數) (3) (4) (5)(b ¹ 0) 5.  極限值存在: 左極限 = 右極限,即。

6.  函數的連續性: 若函數f (x)滿足(1)f (a)存在 (2)存在 (3) 則稱函數f (x)在x = a連續。

3-2 多項函數的導數與導函數 1.  導數的定義: 設f (x)為一函數,a為定義域中的一點,則: (1)f(x)在區間[a,b]的平均變化率為 (2)若存在,我們稱極限值為f (x)在x = a的導數,以f ¢(a)表示之,即 (h = x- a) 2.  導數的意義: (1)幾何意義:f ¢(a)為f (x)在x = a的切線斜率,過曲線f (x)上一點(a,f (a))的切線方程式為y - f(a)= f¢(a)(x - a)。

(2)物理意義:設運動物體的位移函數為f (t),速度函數為v(t),加速度函數為a(t),則f ¢(t) = v(t),v¢(t) = a(t)。

3.  導函數: 設f (x)定義中的每一點a,其導數f ¢(a)存在,此時a→f ¢(a)形成一個新函數,f (x)的導函數為,此過程稱為將函數f (x)微分。

4.   函數的可微與連續關係:可微分函數必為連續函數;反之,未必成立。

  3-3 微分公式 1.  微分公式: 設p(x)和q(x)皆為可微分函數, (1)若f (x)= xr,則f ¢(x) = rxr -1(r為實數) (2)若f (x)= k,則f ¢(x) = 0(k為常數) (3)若f (x)= kp(x),則f ¢(x) = kp¢(x)(k為常數) (4)若f (x)= p(x)±q(x),則f ¢(x) = p¢(x) ±q¢(x) (5)若f (x)= p(x)q(x),則f ¢(x) = p¢(x)q(x) + p(x)q¢(x) (6)若且q(x) ¹ 0,則 (7)連鎖規則: ?f (x)= p(q(x))且p¢(x)、q¢(x)皆存在,則f ¢(x) = p¢(q(x)) ´ q¢(x) ?已知g(x)為可微分函數,若f (x)= (g(x))r且r為實數,則 f ¢(x) = r(g(x))r -1 ´ g¢(x) 2.  高階導函數: f(x)的n階導函數,記為 f(n)(x),,y(n),,      f(x)的二階以上的導函數,統稱為高階導函數。

  3-4 微分的應用 1.  函數的遞增與遞減:函數f (x)在區間I可微分,對於任意xÎI, (1)若f ¢(x) ³ 0,則f (x)在區間I上為遞增函數。

(2)若f ¢(x) > 0,則f (x)在區間I上為嚴格遞增函數。

(3)若f ¢(x) £ 0,則f (x)在區間I上為遞減函數。

(4)若f ¢(x) < 0,則f (x)在區間I上為嚴格遞減函數。

2.  導數與極值的關係: 若函數f (x)在x = a處有極大值或極小值,且f (x)在x = a處可微分,則 f¢(a) = 0。

3.  函數的極大值與極小值: 設函數f (x)在x = a附近各點都可微分且f ¢(a) = 0, (1)當圖形在a點的左側是遞增函數,在a點的右側是遞減函數,即x < a時f ¢(x) > 0,x > a時f ¢(x) < 0,則f (x)在x = a處有極大值f (a)。

(2)當圖形在a點的左側是遞減函數,在a點的右側是遞增函數,即x < a時f ¢(x) < 0,x > a時f ¢(x) > 0,則f (x)在x = a處有極小值f (a)。

4.  函數的最大值與最小值: 函數在區間範圍內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可能發生在f ¢(x) = 0的點或區間的兩端點。

5.   極值的應用:利用多項函數求極值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第4章 積分 4-1 無窮等比級數 1.  無窮數列的極限: (1)無窮數列áanñ,當n→¥時,an→A(定值),即áanñ收斂於A,記為。

(2)無窮數列áanñ沒有收斂,即為發散。

2.  無窮收斂數列的性質: 設,,則 (1) (2) (3) (4)(B ¹ 0) (5)(c為一常數) 3.  分式型數列極限的規則: (1)若an的分子和分母同次方,則即為分子分母最高次項的係數比值。

(2)若an的分子次方小於分母次方,則。

(3)若an的分子次方大於分母次方,則不存在。

4.  夾擠定理: 若數列áanñ,ábnñ,ácnñ滿足an £ bn£ cn(n為任意自然數),且,則。

5.  無窮等比數列árnñ的收斂與發散: (1)當 -1 < r< 1(即|r |< 1)時,árnñ收斂於0; 當r = 1時,árnñ收斂於1。

故當 -1 < r£ 1時,árnñ為收斂數列。

(2)當r £ - 1或r > 1時,árnñ為發散數列。

6.  無窮等比級數的收斂與發散: (1)當 -1 < r< 1(即|r |< 1)時,收斂,其和為。

(2)當r £ - 1或r ³ 1時,發散,級數和不存在。

  4-2 積分的概念與反導函數 1.  定積分: 函數f (x)在閉區間[a,b]上的定積分,以表示之,a與b分別稱為積分的下限與上限。

2.  反導函數: 設F(x)為一可微分函數,f (x)為一函數,若F¢(x) = f(x),則稱F(x)為f (x)的反導函數。

3.  不定積分的性質: 若與存在,其中,c為常數,則: (1) (2)(n ¹ - 1) (3) (4) 4.  代換積分法: ,其中n ¹ - 1   4-3 多項函數的積分 1.  微積分基本定理: 設f (x)在[a,b]上連續,且F(x)為f (x)的反導函數,則 。

2.  定積分的性質: 設f (x),g(x)均為[a,b]上可積分函數, (1) (2) (3) (4),其中a < c< b (5)     數學B(I) 第1章 直線方程式 1-1 直角坐標、距離公式、分點坐標 1.  在數線上,兩點P(a)、Q(b)間的距離為 2.  坐標平面上兩點P(x1,y1)、Q(x2,y2)間的距離為 ▲祕訣  3.   設P1(x1,y2)、P2(x2,y2)、P(x,y)是一直線上相異三點,且P是 的內分點,若(m、n為正數),則                                           , 4.  若P1(x1,y1)、P2(x2,y2)為平面上任兩點,則的中點坐標是                                         5.  在△ABC中,若A(x1,y1)、B(x2,y2)、C(x3,y3)且G(x,y)為△ABC的重心,則,   1-2 直線的斜率與方程式 1.  斜率的定義: 設P1(x1,y1)、P2(x2,y2)為直線L上之相異兩點 (1)若L不垂直於x軸,則L之斜率為  (2) 若L垂直於x軸,則L之斜率不存在   2.  已知兩直線L1、L2之斜率分別為m1、m2,則 (1)L1//L2 Û m1 = m2 (2)若m1m2 ¹ 0,則L1 ^ L2 Û m1 ´ m2= - 1 3.  直線方程式的型式 型一:點斜率:過點(x1,y1)且斜率為m之直線方程式為 y -y1 = m(x- x1)      型二:斜截式:若直線L的斜率為m且y截距為b,則L之方程式為 y =mx + b      型三:兩點式:若P1(x1,y1)、P2(x2,y2)為直線L上之相異兩點        (1)當x1 ¹ x2,則直線L之方程式為        (2)當x1 = x2,則直線L之方程式為 x =x1      型四:截距式:若直線L的x截距為a,y截距為b,ab ¹ 0,則L之方程式為      型五:一般式:直線L的一般式為二元一次方程式ax + by+ c= 0             (1)當b = 0,表垂直x軸之直線,斜率不存在             (2)當b ¹ 0,表斜率為的直線 4.  點P(x0,y0)到直線L:ax + by+ c= 0之距離為 5.  兩平行線L1:ax + by+ c1= 0與L2:ax + by+ c2= 0的距離為 。

  1-3 函數及其圖形 1.  兩個變數x、y,對於每一個x值已知時,就有一個且只有一個y值與之對應,則稱y為x的函數,以y = f(x)表示。

其中x稱為自變數,y稱為應變數。

2.  凡能化成y = ax+ b型式(式中a、b為常數)的函數,皆稱為線型函數。

若a ¹ 0時,則稱為一次函數,其圖形為一直線。

3.  二次函數y = ax2+ bx+ c的圖形為拋物線, a> 0時,拋物線開口向上; a< 0時,拋物線開口向下。

且其頂點坐標為,其對稱軸為。

  第2章 三角函數 2-1 有向角及其度量 1.   角的度量有「六十分制」與「弧度制」二種。

(1)(弧度) (2)1(弧度) 2.  若一個扇形的半徑為r,弧長為S,所對的圓心角為q 弧度,面積為A,則 (1)S =rq (2) 3.  認識同界角與標準位置角 (1)若q - f = n ´ 360°或q - f = 2np,其中n為整數,則稱q 與f 為同界角。

(2) 第一象限角:若0° < q < 90°,n為整數,則n ´ 360° + q 為第一象限角。

第二象限角:若90° < q < 180°,n為整數,則n ´ 360° + q 為第二象限角。

第三象限角:若180° < q < 270°,n為整數,則n ´ 360° + q 為第三象限角。

第四象限角:若270° < q < 360°,n為整數,則n ´ 360° + q 為第四象限角。

  2-2 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及基本性質 ▲圖2-28  1.   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 直角△ABC中(如右圖)                                                                                                          2.  了解餘角關係式: sin(90° - q ) =cosq                cos(90° - q ) =sinq tan(90° - q ) =cotq                cot(90° - q ) =tanq sec(90° - q ) =cscq                csc(90° - q ) =secq 3.  熟記特別角之三角函數值: 函數 函數值 角度q sinq cosq tanq cotq secq cscq 2 1 1 2 4.  熟悉基本三角關係式: (1)倒數關係:sinq ´ cscq = cosq ´ secq = tanq ´ cotq = 1 (2) 商數關係:   (3) 平方關係:sin2q + cos2q = 1  1 + tan2q = sec2q  1 + cot2q = csc2q   2-3 任意角的三角函數 1.  在標準位置角q 之終邊上任一點P(x,y),設,則                                                  (x ¹ 0)                      (y ¹ 0)      (x ¹ 0)                       (y ¹ 0) 2.  由定義知同界角之三角函數值相等。

▲圖2-29  3.   由q 之終邊所在象限可確定其三角函數值正負如下:   象限 正負 函數 一 二 三 四 sinq   cscq + + - - cosq   secq + - - + tanq   cotq + - + - 4.  熟記0°、90°、180°、270°之三角函數值: 角度q 函數值 函數 0°(0) 180°(p ) sinq 0 1 0  - 1 cosq 1 0  - 1 0 tanq 0 無意義 0 無意義 5.  第一類三角函數變換公式: (1)sin( - q ) = - sinq                 cos( - q ) =cosq                   tan( - q ) = - tanq (2)sin(p - q ) =sinq                  cos(p - q ) = - cosq              tan(p - q ) = - tanq (3)sin(p + q ) = - sinq               cos(p + q ) = - cosq              tan(p + q )= tanq (4)sin(2p - q )= - sinq             cos(2p - q )= cosq               tan(2p - q )= - tanq   6.  第二類三角函數變換公式: (1)                                   (2)                            (3)                                 2-4 三角函數的圖形 1.  函數y = sinx的性質: (1)x為任意實數,sinx均有意義 (2)- 1£ sinx£ 1 (3)週期為2p 2.  函數y = cosx的性質: (1)x為任意實數,cosx均有意義 (2)- 1£ cosx£ 1 (3)週期為2p 3.  函數y = tanx的性質: (1)直線(n為整數)為圖形之漸近線 (2)tanx可為任意實數 (3)週期為p 4.  函數y = cotx的性質: (1)x =np(n為整數)為圖形之漸近線 (2)cotx可為任意實數 (3)週期為p 5.  函數y = secx的性質: (1)(n為整數)為圖形之漸近線 (2)|secx| ³1 (3)週期為2p 6.  函數y = cscx的性質: (1)x =np(n為整數)為圖形之漸近線 (2)|cscx| ³1 (3)週期為2p   第3章 向量 3-1 向量的意義 1.  有向線段與向量:對於每一個向量均有一個有向線段與之對應,記為。

2.  向量的坐標表示: (1)設O為原點,點P(a,b),則且 (2)設A(a1,a2)、B(b1,b2),則 3.  向量的相等: 設、,若,則a1 = b1且a2 = b2   3-2 向量的加減法與實數積 1.  向量的加減法: 在△ABC中 (1) (2) 2.  向量加減法的坐標表示: 設、,則 (1) (2) 3.  向量加法的基本性質: (1) (2) (3) (4),稱為的逆向量 4.  向量的實數積: 設r為實數,則稱為向量的實數積,若,則 (1)r >0時,與同向,且長度為的r倍。

(2)r <0時,與反向,且長度為的| r|倍。

5.  向量實數積的坐標表示: 設,r為實數,則 6.  向量實數積的基本性質: r、s為實數,則 (1) (2); 7.  向量的平行: , (1)若,則存在一實數r,使得 (2)設,,若,則a1:b1 = a2:b2 8.  長度為1的向量,稱為單位向量,即若(x,y)為一個單位向量,則x2 + y2= 1,若為非零向量,則與同向的單位向量為。

  3-3 向量的內積與夾角 1.  餘弦定理: △ABC中,若a、b、c分別表示ÐA、ÐB、ÐC的對邊,則 a2= b2+ c2- 2bccosA b2= a2+ c2- 2accosB c2= a2+ b2- 2abcosC 2.  向量的內積: (1)設q 為與的夾角,則、的內積為 (2)設、,則 3.  向量的垂直: 設,,若,則 4.  向量內積的性質: (1) (2) (3) (4) 第4章 指數與對數及其運算 4-1 指數的運算與意義 1.  指數的定義: 設n為正整數,則符號an表示n個a的連乘積。

2.  整數指數: 設a ¹ 0,n為正整數,則 (1)a0 =1 (2) 3.  分數指數: 若a為正實數,且m、n為整數,n > 0,則 (1) (2) 4.  實數指數的指數律: 設a、b為正實數,r、s為實數,則 (1)ar ´as = ar +s (2)(ar)s =ars (3)ar ´br = (ab)r (4) (5)   4-2 指數函數及其圖形 1.  指數函數: 設a > 0且a ¹ 1,若將任意實數x視為一變數,則函數y = f(x)= ax稱為以a為底數的指數函數。

2.  指數函數圖形的性質: (1)圖形恆在x軸的上方,且漸漸接近於x軸。

(2)圖形通過點(0,1)。

(3)當a > 1時,y = ax為嚴格增函數。

(4)當0 < a< 1時,y = ax為嚴格減函數。

(5)設a > 0且a ¹ 1,則y = ax與的圖形對稱於y軸。

3.  指數方程式: (1) 方程式中的未知數出現在指數部分者,稱為指數方程式。

(2)求解原理:若a > 0、a ¹ 1且ar = as,則r = s。

  4-3 對數的運算與意義 1.  對數的定義: 設a > 0且a ¹ 1,b > 0,則滿足ax = b的唯一實數x,稱為以a為底數之b的對數,記為logab = x,且稱b為真數。

2.  對數的性質: 設a、b、M、N均為正實數,且a、b ¹ 1;r、s為實數,且r ¹ 0,則 (1)loga1 =0;logaa = 1 (2)loga(MN) =logaM + logaN (3); (4); (5)(換底公式);(logab) ´ (logba) =1   4-4 對數函數及其圖形 1.  對數函數: 設a > 0且a ¹ 1、x > 0,若將x視為一變數,則函數y = f(x)= logax稱為以a為底數的對數函數。

2.  對數函數圖形的性質: (1)圖形恆在y軸的右側,且漸漸接近於y軸。

(2)圖形通過點(1,0)。

(3)當a > 1時,y = logax為嚴格增函數。

(4)當0 < a< 1時,y = logax為嚴格減函數。

(5)設a > 0且a ¹ 1,則y = logax與的圖形對稱於x軸。

(6)設a > 0且a ¹ 1,則y = ax與y = logax的圖形對稱於直線y = x。

3.  對數方程式: (1) 方程式中的未知數出現在對數中的真數或底數者,通稱為對數方程式。

(2)求解原理:若a > 0且a ¹ 1,M、N > 0且logaM = logaN,則M = N。

  4-5 常用對數及其應用 1.  常用對數: 以10為底數的對數,稱為常用對數,簡記為logx。

2.   熟知常用對數表的查法及表尾差法的使用。

3.  首數、尾數: 若logx = n+ a,其中n為整數,0 £ a < 1,則稱n為首數,a 為尾數。

(1)若x > 1,且x的整數部分為m位數,則n = m- 1。

(2)若0 < x< 1,且x自小數點後第m位開始出現不為0的數字,則n = - m。

        數學B(II) 第1章 數列與級數 1-1 等差數列與等差級數 1.  等差數列的第k項    ak = a1+ (k- 1)´ d 2.  等差級數前n項的和     3.  等差中項A為前後二項a、b和的一半,即       1-2 等比數列與等比級數 1.  等比數列的第k項    ak = a1´ rk -1 2.  等比級數的前n項和    (r ¹ 1) 3.  等比中項G的平方等於前後二項a、b的乘積,即    G2 = a´ b(或)   1-3 無窮等比級數 1.  無窮數列áanñ, 當n→¥時,an→a,則稱a 為數列áanñ之極限,記為。

又「極限存在」的數列稱為收斂數列;  「極限不存在」的數列,稱為發散數列。

2.  無窮等比數列áarn - 1ñ,r ¹ 0中 (1)當| r|< 1或r = 1時,數列áarn - 1ñ為收斂數列。

(2)當| r|> 1或r = - 1時,數列áarn - 1ñ為發散數列。

3.  無窮級數,前n項和, (1)若,則稱為收斂級數,且其和為a。

(2) 若不存在,則稱為發散級數,且其和不存在。

4.  無窮等比級數(a ¹ 0,r ¹ 0), (1)若| r|< 1,則為收斂級數,且其和為。

(2)若| r|³ 1,則為發散級數,且其和不存在。

  第2章 式的運算 2-1 多項式的四則運算 1.   多項式的相等:兩多項式的次數相同,且對應項的係數相等。

2.   多項式的相加減運算:只要將同類項的係數相加減即可。

3.   多項式的乘法及除法運算:利用分離係數法較容易。

4.  多項式的除法定理: 被除式 = 除式 ´ 商式 + 餘式       但其中餘式的次數要小於除式的次數,或餘式為0。

5.   綜合除法的運算:在運算中,上、下兩列的係數是用相加,不是相減。

  2-2 餘式與因式定理 1.  餘式定理:設a ¹ 0,多項式f (x)除以ax - b的餘式為。

2.  因式定理:設a ¹ 0,若ax - b|f(x),則;反之亦成立。

3.  因式分解公式: (1)a2 +2ab + b2= (a+ b)2 a2- 2ab+ b2= (a- b)2 (2)a2 -b2 = (a+ b)(a- b) (3)a3 +b3 = (a+ b)(a2 -ab + b2) a3- b3= (a- b)(a2 +ab + b2) (4)a3 +3a2b + 3ab2+ b3= (a+ b)3 a3- 3a2b +3ab2 - b3= (a- b)3 4.  最高公因式與最低公倍式 兩個多項式f (x)與g(x)的共同因式中,次數最高的稱為它們的最高公因式,簡記為H.C.F。

又共同倍式中,次數最低的稱為它們的最低公倍式,簡記為L.C.M。

2-3 分式與根式的運算 1.  分式有三種類型: (1) 真分式:分子次數小於分母次數的分式。

(2) 假分式:分子次數不小於分母次數的分式。

(3) 帶分式:一個多項式與真分式的代數和。

2.  分式的四則運算:若f (x)、g(x)、h(x)、k(x)均為多項式且g(x)、k(x)不為零多項式,則 (1)加法: (2)減法: (3)乘法: (4)除法:(其中h(x) ¹ 0) 3.   部分分式:將一個真分式化為若干個真分式的代數和,稱為將真分式分解成部分分式。

4.  根式的性質:若A、B均為有理式,且其值皆為正數,m、n皆為正整數,則 (1) (2) (3) (4) 5.   有理化因式:若兩個根式的乘積是有理式,則稱這兩個根式互為有理化因式。

6.  二重根式的化簡: 若x = a+ b,y = ab且a ³ b> 0,則。

  第3章 方程式 3-1 多項方程式 1.  一元二次方程式ax2 + bx+ c= 0: (1)b2 -4ac > 0:有兩相異實根,可利用十字交乘法或代入公式求解。

(2)b2 -4ac = 0:有兩相等實根,(重根)。

(3)b2 -4ac < 0:無實根。

2.  根與係數的關係: 若a、b 為一元二次方程式ax2 + bx + c = 0之兩根,則 、。

3.  一次因式檢驗定理: 設f (x)= anxn +an - 1xn - 1 + … +a1x + a0為一個整係數n次多項式,若整係數一次式ax - b是f (x)的因式,且a、b互質,則a |an且b |a0。

4.  一元高次方程式的解法: 可利用一次因式檢驗定理或因式分解公式,將其分解為一次或二次因式的乘積,即可求出其解。

  3-2 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與二階行列式 1.  聯立方程式解的幾何意義: (1)若a1:a2 ¹ b1:b2,則聯立方程式恰有一組解(x0,y0),表此聯立方程式所對應的兩直線恰交於一點(x0,y0)。

(2)若a1:a2 = b1:b2 = c1:c2,則聯立方程式有無限多組解,表此聯立方程式所對應的兩直線重合。

(3)若a1:a2 = b1:b2 ¹ c1:c2,則聯立方程式無解,表此聯立方程式所對應的兩直線平行。

2.  二階行列式: 符號表示ad - bc,且稱此符號為二階行列式。

3.  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行列式解: 方程組中 令,,,則 (1)D ¹ 0,方程組恰有一組解:,。

(2)D = 0,但Dx ¹ 0或Dy ¹ 0,方程組無解。

(3)D = 0且Dx = Dy = 0,方程組有無限多組解。

  3-3 三階行列式與Cramer公式 1.  三階行列式: 符號表示a1b2c3 + a2b3c1 +a3b1c2 - a3b2c1 -a1b3c2 - a2b1c3,且稱此符號為三階行列式。

2.  三階行列式的降階: 三階行列式的值等於它任何一行(或列)的各元與其對應的餘因式之乘積的和。

3.  行列式的性質: (1)行列依序互換,其值不變。

(2)任意兩行(列)對調,其值變號。

(3)任一行(列)可提出其公因數。

(4)任一行(列)的元素均為0,其值為0。

(5) 任兩行(列)的元素對應相同或成比例,其值為0。

(6) 某一行(列)的元素若由兩個元所組成,則可分成兩個行列式之和。

(7)將任一行(列)的k倍加到另一行(列),其值不變。

4.  Cramer(克拉瑪)公式: 設 令,  , 當D ¹ 0時,方程組恰有一組解: ,,   第4章 不等式及其應用 4-1 一元二次不等式 1.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與圖示: 不等式ax + b> 0(a ¹ 0)的解為 (1)若a > 0,則。

(2)若a < 0,則。

2.  設a > 0,一元二次方程式ax2 + bx+ c= 0 (1)當b2 - 4ac> 0時,有兩相異實根a、b,令a < b,則 ?ax2 + bx + c > 0的解為x > b 或x < a ?ax2 + bx + c < 0的解為a < x < b ?ax2 + bx + c ³ 0的解為x ³ b或x £ a ?ax2 + bx + c £ 0的解為a £ x £ b (2) 當b2 - 4ac= 0時,有相等實根,即a = b,則 ?ax2 + bx + c ³ 0的解為任意實數 ?ax2 + bx + c > 0的解為不等於a 的任意實數 ?ax2 + bx + c £ 0的解為x = a ?ax2 + bx + c < 0為無解 (3) 當b2 - 4ac< 0時,沒有實根,則 ?ax2 + bx + c ³ 0的解為任意實數 ?ax2 + bx + c > 0的解為任意實數 ?ax2 + bx + c £ 0為無解 ?ax2 + bx + c < 0為無解   4-2 絕對不等式 1.  算幾不等式: 設a1,a2,…,an為n個正實數,n ³ 2,則 且當等號成立時,a1 = a2= … =an。

2.  柯西不等式: 設a1,a2,…,an,b1,b2,…,bn是2n個實數,則 (a12 +a22 + … +an2)(b12 + b22 + … +bn2) ³ (a1b1 +a2b2 + … +anbn)2 且當等號成立時,a1:b1 = a2:b2 = … =an:bn。

  4-3 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圖形及線性規劃 1.  設a > 0,直線L表方程式ax + by+ c= 0之圖形,則不等式 (1)ax +by + c> 0的圖形表直線L之右側半平面。

(2)ax +by + c³ 0的圖形表直線L之右側半平面及直線L。

(3)ax +by + c< 0的圖形表直線L之左側半平面。

(4)ax +by + c£ 0的圖形表直線L之左側半平面及直線L。

2.  設平行於x軸的直線L表方程式y = k之圖形,則不等式 (1)y >k的圖形表直線L之上方半平面。

(2)y ³k的圖形表直線L之上方半平面及直線L。

(3)y 0,則 。

(2)條件機率的乘法公式: P(AÇB) = P(A)´ P(B|A)。

(3)貝氏定理: 設{A1, A2,…, An}是樣本空間S的一個分割,B為S的任一個事件,若P(B) > 0,P(Ai) > 0,i = 1,2,…,n,則 , k= 1,2,…,n。

4.  獨立事件: (1)設AÌS,BÌS,若P(AÇB) = P(A)´ P(B),則稱A、B為獨立事件(或統計無關),否則稱為相關事件。

(2)若P(AÇB) = P(A)´ P(B),則下列三式成立: ?P(AÇB¢) = P(A)´ P(B¢)。

?P(A¢ÇB) = P(A¢) ´ P(B)。

?P(A¢ÇB¢) = P(A¢) ´ P(B¢)。

  2-3 數學期望值 1.  試驗的數學期望值: 設有一試驗,其樣本空間為S且{A1, A2,…, Ak}為樣本空間S的一個分割,若事件Ai發生的機率為pi(i = 1,2,…,k),且事件Ai發生可得報酬xi(i = 1,2,…,k),則稱p1x1 + p2x2 + … +pkxk為此試驗的數學期望值。

  第3章 統計 3-1 抽樣方法 1.  統計內容的三要素: (1)統計資料                             (2)統計方法                           (3)統計原理 2.  抽樣調查的方法: (1)簡單隨機抽樣         (2)系統抽樣               (3)分層隨機抽樣               (4)部落抽樣 3-2 資料整理與圖表編製 1.  次數分配表的編製: 第一步:求全距 第二步:定組數 第三步:定組距 第四步:定組限 第五步:歸類並計算各組的次數 2.  直方圖的畫法: 以變量為橫軸,次數為縱軸,各組組距為底,其對應次數為高,畫長方形,可得直方圖。

3.  學習累積次數分配表的編製。

4.  學習累積次數分配曲線圖的畫法。

  3-3 算術平均數、中位數、百分等級 1.  算術平均數的求法: (1)未分組資料: (2)已分k組資料: 2.  加權平均數的求法: ,其中Wi表xi的權數。

3.  中位數的求法: 設n個數值由小而大排列成x1 £ x2£ … £xn。

(1)當n為奇數時,中位數。

(2)當n為偶數時,中位數。

4.  百分等級的求法: 若n表示所登錄分數的總次數,x表示某一個原始分數,Fx表示分數小於x的累積次數,則百分等級PR為的整數部分。

   3-4 四分位距與標準差 1.  全距:R = 最大數 - 最小數。

2.  四分位距:IQR = Q3- Q1。

3.  母體變異數與母體標準差: 離均差平方和的算術平均數稱為母體變異數,記為s2,而其平方根稱為母體標準差,記為s。

4.  樣本變異數與樣本標準差: 樣本資料的離均差平方和除以n - 1,稱為樣本變異數,記為S2,而其平方根稱為樣本標準差,記為S。

5.  樣本變異數與樣本標準差的求法: 設樣本資料為x1, x2,…, xn,其算術平均數為, 則,  。

  3-5 解讀信賴區間與信心水準 1.  常態分配:68 - 95- 99規則,大約有 (1)68%的數值落在距平均數一個標準差的範圍內。

(2)95%的數值落在距平均數兩個標準差的範圍內。

(3)99%的數值落在距平均數三個標準差的範圍內。

2.  學習信賴區間與信心水準的解讀。

        數學B(IV) 第1章 三角函數的應用 1-1 和差角公式與二倍角公式 1.  和差角公式: (1)cos(a - b ) =cosa cosb + sina sinb (2)cos(a + b ) =cosa cosb - sina sinb (3)sin(a + b ) =sina cosb + cosa sinb (4)sin(a - b ) =sina cosb - cosa sinb (5) (6) 2.  二倍角公式: (1)sin2q = 2sinq cosq (2)cos2q = cos2q - sin2q = 1- 2sin2q = 2cos2q - 1 (3) 3.  若a、b為實數,則函數y = asinx+ bcosx有 最大值、最小值。

  1-2 正弦與餘弦定理 1.  正弦定理: 在△ABC中,若R為△ABC之外接圓半徑,則 2.  餘弦定理: 在△ABC中,若a、b、c分別表示ÐA、ÐB、ÐC的對邊,則 a2= b2+c2 - 2bccosA  b2 = a2+c2 - 2accosB  c2 = a2+ b2- 2abcosC 3.  三角形面積公式: 在△ABC中, (1)已知二邊一夾角,則△ABC的面積為 (2)海龍公式: 已知三邊長為a、b、c,令,則△ABC的面積為   1-3 解三角形問題(含三角測量) 1.  解三角形: (1)已知二角一邊(A.A.S.或A.S.A.)時,可利用正弦定理求出另二邊。

(2)已知二邊一夾角(S.A.S.)時,可由餘弦定理求出第三邊,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出另外二角。

(3)已知三邊長(S.S.S.)時,可由餘弦定理求出未知的三個角。

(4)已知二邊及一對角(S.S.A.)時, ?由餘弦定理可得一個一元二次方程式,則由此方程式的解,可知三角形可能有二解、  一解或無解。

?若由正弦定理,則先求出另外的角,其解亦可能為二解、一解或無解。

2.  三角測量: (1) 認識測量用的名詞,如:仰角、俯角及方位等。

(2) 能利用作圖,將測量的問題轉化成解三角形的問題。

  第2章 二次曲線 2-1 圓方程式 1.  圓的標準式: 以Q(h,k)為圓心,r(r > 0)為半徑之圓的方程式為(x - h)2+ (y- k)2= r2 2.  圓的一般式: 凡是圓,必可表為x2 + y2+ dx+ ey+ f= 0的形式,但此種形式的方程式,其圖形有下列三種情形: (1)當d2 + e2- 4f> 0時,方程式表一圓,圓心為,半徑為。

(2)當d2 + e2- 4f= 0時,方程式表一點。

(3)當d2 + e2- 4f< 0時,方程式無圖形。

3.  點與圓的相關位置: 設點P(x0,y0),圓C:x2 + y2+ dx+ ey+ f= 0,則 (1)x02 +y02 + dx0+ ey0+f >0 Û P在圓C外部。

(2)x02 +y02 + dx0+ ey0+f =0 Û P在圓C上。

(3)x02 +y02 + dx0+ ey0+f <0 Û P在圓C內部。

  2-2 圓與直線的關係 1.  判斷圓與直線的相交情況: 設直線L:ax + by+ c= 0,圓C:(x - h)2+ (y- k)2= r2 (1)令d表圓心到直線L之距離,即,則 ?d > r Û 圓C與直線L不相交。

?d = r Û 圓C與直線L恰交於一點(相切)。

?d < r Û 圓C與直線L相交於相異兩點。

(2)圓C與直線L的方程式聯立,消去x或y,可得一個一元二次方程式,令其判別式為D,則 ?D > 0 Û 表圓C與直線L相交於相異兩點。

?D = 0 Û 表圓C與直線L恰交於一點(相切)。

?D < 0 Û 表圓C與直線L不相交。

2.  學習圓的切線方程式的求法。

3.  自圓C:x2 + y2+ dx+ ey+ f= 0外一點P(x1,y1)到圓C的切線段長為。

  2-3 拋物線的圖形與標準式 1.  拋物線的定義: 設平面上有一定直線L及直線L外一定點F,則在此平面上到點F的距離等於到直線L的距離之所有點所成的圖形,稱為拋物線,其中定點F為焦點,定直線L為準線。

2.  頂點在(h,k)的拋物線標準式與其圖形之間的關係: 標準式 圖形 (y - k)2 = 4c(x - h) (x - h)2 = 4c(y - k) 2-4 橢圓的圖形與標準式 1.  橢圓的定義: 設F1與F2為平面上的兩相異定點,若定數,則在此平面上滿足的所有點P所成的圖形,稱為橢圓,其中定點F1與F2稱為橢圓的焦點。

2.  中心在(h,k)的橢圓標準式與其圖形之間的關係: 標準式 圖形 (a > b> 0) (c2 = a2 - b2) (a > b> 0) (c2 = a2 - b2)   2-5 雙曲線的圖形與標準式 1.  雙曲線的定義: 設F1與F2為平面上的兩相異定點,若定數,則在此平面上滿足的所有點P所成的圖形,稱為雙曲線,其中定點F1與F2稱為雙曲線的焦點。

2.  中心在(h,k)的雙曲線標準式與其圖形之間的關係: 標準式 圖形 (a > 0,b > 0) (c2 = a2 + b2) (a > 0,b > 0) (c2 = a2 + b2)   第3章 微積分及其應用 3-1 極限的概念(數列與函數) 1.  數列的極限: 若an可以向某一定數a 任意靠近,只要n足夠大,則我們說:當n趨近於無限大時,an趨近於a,且稱a 為數列áanñ的極限,記為。

2.  無窮等比數列的斂散性: 無窮等比數列árnñ中: (1)當| r|< 1或r = 1時,數列árnñ為收斂數列。

(2)當| r|> 1或r = - 1時,數列árnñ為發散數列。

3.  夾擠定理: 若áanñ、ábnñ及ácnñ為三個無窮數列,其中,且數列ácnñ滿足:從某一項起,不等式an £ cn£ bn恆成立,則ácnñ也是收斂數列,而且。

4.  函數的極限: 當函數f (x)定義域中的x趨近a時(包含從a的左、右方趨近,但x ¹ a),若f (x)會趨近於某一個定數L,則稱當x趨近a時,f (x)的極限為L,記為。

5.  函數的連續: 若函數f (x)在實數系中均有定義,且滿足下列三個條件: (1)f(a)存在; (2)存在; (3),      則稱f (x)在x = a處連續。

若函數f (x)在實數系中的每一點皆連續,則稱f (x)為連續函數。

  3-2 多項函數的導數與導函數 1.  導數的定義: 設多項函數y = f(x)在x = a處及其附近有定義,若極限存在,則稱此極限為函數f (x)在x = a處的導數,記為f ¢(a),即 ,f ¢(a)表示過點(a,f (a))的切線斜率。

2.  可微分函數: 若多項函數f (x)在x = a處的導數存在,則稱f (x)在x = a處可微分,否則稱f (x)在x = a處不可微分。

如果多項函數f (x)在實數線上的每一點均可微分,則稱此多項函數f (x)是一個可微分函數。

3.  導函數: 若f (x)是一個可微分函數,即在f (x)的定義域中的每一點a,它的導數f ¢(a)均存在,則對應關係a→f ¢(a)所形成的函數,稱為f (x)的導函數,記為f ¢(x)。

  3-3 微分公式 微分公式: 1.  若f (x)= k,k為常數,則f ¢(x) = 0。

2.  若f (x)= xn,n為正整數,則f ¢(x) = nxn -1。

3.  設c為常數,若f (x)為可微分函數且g(x) = cf(x),則g¢(x) = cf¢(x)。

4.  若f (x)與g(x)均為可微分函數,且h(x) = f(x)+ g(x),則h¢(x) = f¢(x) + g¢(x)。

5.  若f (x)與g(x)均為可微分函數且h(x) = f(x)´ g(x),則h¢(x) = f¢(x) ´ g(x)+ f(x)´ g¢(x)。

6.  若n為正整數,f (x)為可微分函數,則(f (x))n的導函數為n(f (x))n -1 ´ f¢(x)。

  3-4 微分的應用 1.  函數的增減: 設f (x)為多項函數,則 (1)在區間(a,b)內,若f ¢(x) ³ 0恆成立,則f (x)在區間[a,b]上為遞增函數。

(2)在區間(a,b)內,若f ¢(x) £ 0恆成立,則f (x)在區間[a,b]上為遞減函數。

2.  多項函數的極值: 若f (x)為多項函數且f ¢(c) = 0,則 (1)在c點附近,當x < c時,f ¢(x) > 0;當x > c時,f ¢(x) < 0,則f (x)在x = c處有極大值。

(2)在c點附近,當x < c時,f ¢(x) < 0;當x > c時,f ¢(x) > 0,則f (x)在x = c處有極小值。

3.  多項函數圖形的凹向與反曲點: 設f (x)為多項函數, (1)若f (x)在區間(a,b)上,f ²(x) > 0恆成立,則f (x)在區間(a,b)的圖形凹口向上。

(2)若f (x)在區間(a,b)上,f ²(x) < 0恆成立,則f (x)在區間(a,b)的圖形凹口向下。

(3)若在c點附近,x < c時f (x)圖形的凹向與x > c時f (x)圖形的凹向相反,則稱點(c,f (c))為函數f (x)圖形的一個反曲點。

  3-5 積分的概念與反導函數 1.  不定積分的公式:,其中c為常數。

2.  不定積分的運算性質: (1) (2) (3) 3.  定義: (1)。

(2)(其中a £ b)。

4.  定積分的運算性質: 若f (x)與g(x)為二多項函數,則 (1),其中k為常數。

(2)。

(3)。

5.  定積分與面積: 定積分的幾何意義是表示:y = f(x)的圖形與x軸及兩直線x = a,x = b所圍成的區域中,在x軸上方的面積減去在x軸下方的面積。

  3-6 多項函數的積分 1.  微積分基本定理: 若f (x)為可微分函數,F(x)為f (x)的一個反導函數,則 。

2.  兩曲線間的面積: 設二多項函數f (x)與g(x)在區間[a,b]上,f (x)³ g(x)恆成立,則由y = f(x)的圖形與y = g(x)的圖形及直線x = a,x = b所圍成區域的面積為。

    ※感謝龍騰文化提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