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论持久战》!_人民军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论持久战》长篇演讲,立起了指导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思想灯塔。

... 81年后,重读这篇长达五万字的历史 ... 原创 81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论持久战》! 2019-05-2612:21 来源:国防时报排头兵 原标题:81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论持久战》! 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论持久战》长篇演讲,立起了指导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思想灯塔。

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在延安讲演《论持久战》(新华社) 81年后,重读这篇长达五万字的历史雄文,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也有助于我们走近历史、体悟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的思想性、科学性、进步性。

《论持久战》是划破时空的胜利预言。

这一思想的最宝贵之处,正在于它超前于战争进程,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外御强敌的胜战之道。

当时,抗战已进行了10个月,战火由北平、上海烧到北起包头、南到杭州的广袤战线,国民党既没有充分地动员民众,指挥上也笨拙呆板,短短时间内损失了近百万军队。

随着华北、华东和华南大片国土的沦丧,亡国灭种的危机犹如黑云笼罩大地和人心——中国到底会不会亡国?抗战到底要打多久?如何才能取胜?整个中国社会都找不到准确的答案。

正是在这种黑暗迷茫、莫衷一是的时代背景下,毛泽东在深刻总结抗战前期经验的基础上,严肃批驳了“亡国论”的荒谬、“速胜论”的虚妄、“拼命论”的鲁莽,准确回答了中华民族最为关心的时代之问:中国不会亡,最后胜利必然属于中国;中国抗战是持久的,不可能速胜。

正面回应了中国全民族抗战能不能打、打多久、怎么打等基本战略问题,坚定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信念。

展开全文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撰写《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是以弱胜强的科学运筹。

面对中日两国的悬殊力量对比,毛泽东站在战略哲学的高度,概括了中国抗战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的特点,预测了中国战场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的三大阶段进程,提出了以持久对速决、以游击对进攻、以反包围对包围等灵活战法,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路线图。

纵观《论持久战》一文,“战争”先后出现了498次,“战略”出现了132次,“阶段”出现了104次,“胜利”出现了89次,“游击”出现了82次,“持久”出现了75次,“游击战”出现了62次,“运动战”出现了58次,处处都体现了求胜意识、主动精神、辩证思维。

持久战的思维和理念,不是简单地保存实力,而是实事求是地应对;不是简单地等待观望,而是有目的、分步骤地推进,既避免了鸡蛋碰石头的无谓损失,又形成了灵活制敌的战争方略。

毛泽东反客为主、动态运筹的杰出指挥艺术,跳出了一城一地的得失,在大战略领域闪闪发光。

这是为中国打败日本量身定制的制胜之道,人力有限的日军即使知道了毛泽东的战略原则,也无法拿出复制或反制的战略对策。

百团大战中的我军机枪阵地 《论持久战》是人民战争的战略法宝。

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在经济、军事特别是武器上的优势,毛泽东深刻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鲜明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重要论断,强调“只要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其灭亡就不可避免”。

这一思想,开辟了新的战略博弈空间,深远地影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在整个抗战时期的发展和壮大,也奠定了人民军队的最终胜利基础。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哈里逊·福尔曼在《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中指出,“凡见到过八路军的都不会怀疑,他们之所以能以缴获的武器或简陋的武器坚持作战,就是因为他们与人民站在一起”。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来源:中国国防报,有删节 作者:王世枚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推荐阅读 国防时报排头兵 文章 总阅读 免费获取 今日搜狐热点 6秒后 进入搜狐首页 今日推荐 进入搜狐首页 意见反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