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论持久战》: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 - 团结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所做的 ... 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今天,重读这篇闪烁马克思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E家  >   重读《论持久战》: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发布时间:2021-12-1110:49:21 来源:团结报 编者按百年风霜雪雨,百年大浪淘沙。

走过百年历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照亮星空的思想,汇聚成一条奔流涌动的红色精神血脉。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

理解历史,需要我们不时走进蜿蜒曲折的峡谷山径,重回走过的路,走进历史现场,在既陌生又亲切、带着历史体温的字句里,领悟先辈们上下求索、牺牲抉择的红色初心。

沿着原文,走进历史。

诵读字句,唤醒初心。

让我们顺着时间的线索,一起品读那些用心用血写出来的红色经典和历史名篇,领悟先辈们的情怀、品质和风骨,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和使命。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所做的讲演。

原载于1938年7月1日《解放》第43期、第44期合刊。

1952年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论持久战》深刻阐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

《论持久战》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抗日战争问题的光辉著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中国人民指明了争取胜利的正确方向和具体道路,进一步坚定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今天,重读这篇闪烁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经典著作,对于进一步激发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以更加强烈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然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论持久战》(节选)中国方面呢?它已经不能和别的任何历史时期相比较。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是它的特点,所以被称为弱国。

但是在同时,它又处于历史上进步的时代,这就是足以战胜日本的主要根据。

所谓抗日战争是进步的,不是说普通一般的进步,不是说阿比西尼亚抗意战争的那种进步,也不是说太平天国或辛亥革命的那种进步,而是说今天中国的进步。

今天中国的进步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它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

这些经验,教育了中国的人民,教育了中国的政党,今天恰好作了团结抗日的基础。

如果说,在俄国,没有一九○五年的经验就不会有一九一七年的胜利;那末,我们也可以说,如果没有十七年以来的经验,也将不会有抗日的胜利。

这是国内的条件。

国际的条件,使得中国在战争中不是孤立的,这一点也是历史上空前的东西……所有这些,造成了和造成着为中国最后胜利所不可缺的重要的条件。

大量的直接的援助,目前虽然还没有,尚有待于来日,但是中国有进步和大国的条件,能够延长战争的时间,促进并等候国际的援助。

《论持久战》的早期版本1938年5月至6月间,在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关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分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和特点,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科学预见了战争的进程及结果,找到了克敌制胜的途径和方法,对科学制定全国抗战的战略方针,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持久战》发表的原因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战争之初,日军先占平津,进而占领上海、南京、太原等地,气焰十分嚣张。

面对日军的大举进攻,虽然广大的国民党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抵抗,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由于国民党当局执行了片面抗战路线,不敢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实行全民族抗战,而是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抵抗,且采取消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又缺乏精心周密的组织准备,加之武器装备及军队战斗力悬殊,从而造成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节节抵抗、节节失利的被动局面,大片国土沦为敌占区。

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不同,中国共产党制定并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广泛发动民众,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使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为了给全国人民指明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动员全民族力量进行抗战,1937年8月下旬,中国共产党召开洛川会议,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积极站在抗日最前线,发展抗日群众运动,为实现争取抗战胜利而奋斗。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占领整个东北并不断向华北渗透的局面,国民党内就有一部分人散布“抗战必败”的论调。

在国民政府的“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政策下,大片国土沦陷。

全面抗战开始不久,由于战争初期正面战场接连失利,国内一部分人产生了悲观情绪。

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主和派,对争取抗战胜利丧失信心,极力主张对日“和谈”,他们中的部分人组织“低调俱乐部”,鼓吹“再战必亡”的论调,成员之中既有文官,也有武将,人数虽然不多,但能量甚大、影响恶劣。

国民党内另一部分人则鼓吹“速胜论”,幻想依靠英美等国的支持取得速胜,特别是在正面战场取得台儿庄战役胜利后,速胜论调更是甚嚣尘上。

为了从理论上阐明抗日战争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回答如何进行持久抗战及怎样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等问题,批驳各种错误思想,消除人们对抗战前途的疑虑,毛泽东总结和吸收了党内其他同志关于持久抗战的思想,于1938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做了《论持久战》的重要讲演,全面系统阐述了坚持持久抗战和广泛发动民众、争取抗战胜利等重大问题,突出强调了动员民众参加抗战和开展游击战争的决定性作用。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通过宽广的视野和古今中外历史的比较,着眼于说明中国抗战为什么能够坚持下去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他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决死的战争。

他精辟地分析了中日双方在战争中存在的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等相互矛盾的因素,全面考察和论证了坚持持久战以争取抗战胜利的客观依据及必然性,指出小国寡助的日本无力支持长期战争,最终必然失败。

大国多助的中国经过艰苦的持久战,必将取得最终胜利。

毛泽东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他指出,因为日本是一个强国,抗战初期必然有一个战略防御阶段。

他着重分析了争取战略相持阶段到来的条件,论证了相持阶段将是转变敌我之间强弱与优劣态势的枢纽。

毛泽东指出,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日军只能占领有限的区域,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是必然的。

也正是由于日军只能占领城市和交通干线,留下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为开展游击战争、消耗敌人力量创造了条件。

毛泽东正确解决了持久战中的作战原则问题,着重阐明了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实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是以弱胜强的唯一正确的战略方针。

他指出,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这两个阶段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与阵地战为辅,而战略相持阶段则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与阵地战为辅。

毛泽东深刻论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中国共产党长于做民众工作,在民族抗战的条件下,更能获得民众的援助,只要有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就能够组织起人民的游击战争;只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发动民众参加抗战,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中国的。

《论持久战》的现实启示把握发展阶段。

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对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基本国情、战争的性质和时代特征等进行了客观分析,预见中日战争将经过三个阶段,指出日本是一个工业化强国,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强弱对比决定了战争初期日本一定会嚣张一时,中国的抗日战争难免要经历一段艰难的路程;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大小对比决定了日本不可能长期横行下去;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是失道寡助,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正义战争是得道多助。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和艰苦性,但中国一定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需要做出符合实际的战略安排。

中共十九大报告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作出了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统筹战略战术。

战略决定全局走向,战术解决局部问题,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不仅提出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还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提出了具体战术,这对于坚持持久抗战和夺取最终胜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科学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擘画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民族复兴宏伟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面临的任务很重,特别是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

经济工作既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又要抓好“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

全面从严治党要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

因此,我们要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把握好战略战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基础上,既要胸怀两个大局,保持战略定力,又要突出重点,稳扎稳打,实现战略目标。

走好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的观点,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

以人民为主体,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在《论持久战》中,针对一些人的“唯武器论”,毛泽东深刻指出,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固然不如日军,但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强调“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调动和组织全国力量进行抗战。

在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抗击日伪军和夺取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谋划工作的出发点和发展的目的,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张殿兴,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共读支部【民盟中国政法大学支部】民盟中国政法大学支部源于1952年,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首任院长钱端升担任学校民盟支部的首任主委,同一时期,校内名师费青、王铁崖、芮沐等人均是民盟盟员,常在钱端升的组织下一起学习、讨论,开展组织活动。

民盟中国政法大学支部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1978年学校复办并于1983年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

首届民盟中国政法大学支部于1986年6月10日成立,是民盟北京市委会直属支部。

2008年10月,民盟北京市委会昌平区工作委员会成立,民盟中国政法大学支部归民盟昌平区工委领导。

民盟中国政法大学支部现有盟员50人。

支部在校党委和盟市委会、区工委的领导下,始终秉承“民主、法治、合作、进步”的理念,以加强自身建设为基础,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为手段,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法科强校,建设新时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学习感悟支部主委王云: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再次被伟人的文韬武略所折服,从文中可以领略到毛泽东的政治自信、战略远见和哲人智慧。

抗战伊始就能得出“中国必胜”的伟大预见是缘于毛泽东对中国及世界时局的基本判断,并且胸有成竹地找到“建立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法宝,“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到今天仍在闪闪发光。

通过对敌我双方的优劣分析,谋划持久战的战略和“运动战+游击战”的战术,使“日本帝国主义必败”的预言成真。

批判唯心论和机械论,提倡客观全面的分析问题,战争初期就占领“抗日持久战、中国必胜”的舆论高地,引导国人耐心等待最终胜利,体现出哲人智慧。

读完书,脑海不断地闪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和豪迈,毛泽东思想仍然指导着我们向前进!支部盟员王超奕:毛泽东的名篇《论持久战》,抓住中日战争双方互相对立的四大特点:日本方面,一是战争力量强;二是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三是国土小,人力、物力不足;四是国际形势之寡助。

中国方面,一是战争力量弱;二是战争本质的进步性、正义性;三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四是国际形势之多助。

文中指出“亡国论”与“速胜论”都是不对的,论述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

通篇贯穿着坚定自信、努力奋斗的思想,揭示了坚定自信与努力奋斗的关系:一方面,坚定自信是努力奋斗的前提。

如果自信心都没有,何谈努力奋斗呢?另一方面,努力奋斗是坚定自信的必然要求。

“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没有人做就不会出现。

”今天,重温毛泽东《论持久战》的自信与奋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支部盟员高翔宇: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重温了毛泽东1938年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讲演的《论持久战》,收获的不仅是历史学的学理价值,重要的是沉甸甸的现实启迪。

《论持久战》的思想魅力如同“薪火”的隐喻,跨越时代长河。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学习《论持久战》,鞭策我们继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在“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中,坚持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砥砺奋进。

作为一名民盟盟员,我要讲好多党合作的故事,服务好统一战线工作,充分挖掘好红色文献,传承好红色文脉。

[责任编辑:程子豪] 相关新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