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是日常生活的縮影一探日本的災難教育(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江戶幕府政權結束進入明治維新之後,在日本一心面臨脫亞入歐,當時送去海外去 ... 一開始就是天生贏家、亞洲一哥,包含從市區改正到東京防火令、乃至關東大地震由 ... 藝文專區 藝文夥伴 more 首頁 萬羽看日本 災難是日常生活的縮影一探日本的災難教育(三) 災難是日常生活的縮影一探日本的災難教育(三)    前情提要...... 不少人一定在近年亞洲地區所經歷的幾場大型災難記憶中,看到日本面對災難下,國民投入救災的處變不驚,從協力合作乃至排隊上廁所、駕車用路塞車不按喇叭等等現象應該印象深刻,若換做台灣本島,大概蘋果動新聞會每天跑出很多我們想像不到的精彩新聞,但比起面對天災的無情,我們多數國民心態與社會容忍力真的差距日本很多嗎?大家也請別這麼悲觀,至少比起災後自殺潮的人數,台灣在對照日本明顯是一個樂觀進取開朗的國家,也許是民族性格的迴異,總少了一點點對於每件事情死心踏地的感覺,但同時也造就出了亞洲地區不同的生存方式與態度。

日本面對災難所發展的系統與脈絡,究竟是如何從這數十年下來得到回饋與建立經驗法則,以下跟大家簡單談談其發展。

來一探日本面對災難時,所展現的能量是如何而來。

  1.江戶時期救難系統發展(點選看內容) 2.俠義的人情味,我家就是你家(點選看內容) 3.防災革命的嘗試-關東大地震   在江戶幕府政權結束進入明治維新之後,在日本一心面臨脫亞入歐,當時送去海外去歐洲深造回來的專業技術者、包含日後建設國家這些重要的技術官僚,並在面對處理大型災難發生的累積經驗中,最為特別的是開始意識到火災發生時的建築物耐燃這件事情,過去的上古時代中,只能於下風處拆房,降低燒毀範圍,但包含日本在戰前時期仍面臨不少大型火災造成江戶(現在東京)燒毀嚴重災情,也促使了許多重要防災法令的誕生。

但日本也不是一開始就是天生贏家、亞洲一哥,包含從市區改正到東京防火令、乃至關東大地震由後藤新平提出帝都復興計畫,也是一路累積不少正向負向的經驗,逐漸修正成屬於適合日本這塊土地的狀態。

  筆者自行整理   當進入明治維新時期後,東京仍經歷數次大型火災,因當時主要人民以薪火(傳統柴火)做為煮飯以及生活熱能主要取得方式,加上當時建築都以木造房屋為主,包含到明治13年(1880)日本橋發生火災後,當時的府知事首次提出,由東京府政府直接營運,試著以磚造倉庫排列街廓來形成防火帶的計劃,但受到招商稅收困難等而宣告失敗。

次年神田橋火災後,東京府政府以共有金買下受災地域進行重建,並順勢提出以預防大火為目的,持有房舍的屋主必須強制維護改修自己房舍義務的東京防火令。

因木造房屋在使用年限及耐火性受到極大限制,等於政府要求屋主所有權人在一定年限必需著手進行維護修繕自己的房屋,等同是最早都是防災觀念下的整建維護概念雛型誕生,所以東京防火令對於都市型大型火災具有一定減緩災情作用,但是若以都市區域為計劃標的,距離計劃區域、用途地域、道路、交通等等由基本近代都市計畫的觀點來看,其實程度還相當一段距離。

  當關東大地震發生後,讓城市的耐燃化與公共設施防災機能進入最為確定的時期,當時易燃木造建築密集,多處同時多區的出火造成消防分散,並且消防用水壓低下,使消防栓無法使用,同時面臨氣象不穩,風勢方向改變,而地震發生時正處於午飯準備時間,烹飪多用材薪,故造成東京大面積火災延燒。

  當時接任內務大臣的後藤新平,以東京市政綱要(1921)發表為基礎,提出「帝都復興提議」,成立帝都復興審議會及帝都復興院。

並在計畫提出燒毀區域的土地整理由國家負責。

這位後藤新平,也是讓臺灣在日治時期全台建設現代化最為貢獻的民政長官。

  當時燒毀面積東京約530萬坪,橫濱約70萬坪,其中的30%改成防火地區,大規模集團式建造耐火建築物。

然而面對土地整備時同時必須面對非常大宗的土地所有權人,針對總數約46,000筆所有權及10,600筆借地權進行換地處置,以及20萬棟遷移。

同時著手規畫東京的道路規劃與上水道及衛生下水道設置,重點著手都市道路系統的整理與拓寬橋梁的耐震耐火構造重建,將公共設施該具備抗災容受力提升,順帶一提,後藤新平大概若以打電動來講,就是個雷達能力圖五項全滿S級強到爆表的怪物級技術官僚,本行是讀醫學的,去德國深造完就回國報效,但沒有去當醫生也沒去當醫龍,在東京帝都復興後,被老長官兒玉源太郎借用長才招攬到臺灣進行治理建設,後藤也是首次將公眾衛生觀念導入都市發展系統的行政官員,所以當時臺灣同時也被日本當成技術官僚的政策與建築實驗場基地,也是身為殖民地國家悲哀且不難想像的地方。

後藤新平帝都復興計畫圖   延伸閱讀 災難是日常生活的縮影一探日本的災難教育(一) 災難是日常生活的縮影一探日本的災難教育(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