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風險多,不是吃甜才會得!第二型糖尿病容易家族遺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糖尿病(Diabetes)是一種血糖值過高、足以引起嚴重健康併發症的疾病,其中又以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最為常見。

據統計,近9成患者屬於第二 ... 你要登出Hello醫師嗎?確認登出嗎?登出取消歡迎,!很高興你加入我們的社群,我們將一起追尋更健康、快樂的優質生活。

馬上看Hello醫師有什麼新消息?有什麼新鮮事?繼續探索更多類別眼睛健康視力問題眼睛疾病眼睛保養青光眼白內障其他眼睛問題睡眠與健康一夜好眠睡眠呼吸中止症失眠睡眠障礙男性健康男性荷爾蒙失調勃起障礙陰莖健康其他男性健康議題女性健康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陰道炎骨盆相關問題更年期月經其他女性健康議題子宮肌瘤與囊腫過敏其他過敏食物過敏眼睛過敏/鼻過敏皮膚過敏呼吸道健康一般感冒氣喘支氣管炎流行性感冒肺炎肺栓塞其他呼吸道疾病大腦與神經中風/動脈瘤癲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多發性硬化症頭痛/偏頭痛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周邊神經病變其他腦神經與認知疾病骨骼與肌肉關節炎骨質疏鬆骨科肌肉痠痛/骨頭疼痛其他關節與肌腱疾病其他骨骼疾病骨折/骨頭斷裂消化道健康腹瀉便祕發炎性腸道疾病腸躁症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痔瘡腸胃炎肝臟疾病其他消化問題胃脹/脹氣膽囊疾病耳鼻喉耳朵症狀鼻子相關症狀喉嚨症狀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糖尿病併發症血液疾病貧血地中海型貧血血友病血小板疾病其他血液疾病草藥與另類/民俗療法另類/民俗療法草藥健康飲食健康食譜飲食體重管理運動營養特殊飲食健康飲食小撇步營養知識癌症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皮膚癌乳癌肺癌大腸癌胃癌子宮頸癌肝癌骨癌卵巢癌其他癌症胰臟癌膀胱癌甲狀腺癌白血病/血癌頭頸癌心臟健康心臟病高血壓膽固醇冠狀動脈疾病瓣膜性心臟病心臟感染心律不整先天性心臟病動脈粥狀硬化心肌病變其他心血管問題心臟衰竭泌尿健康腎臟病尿路結石泌尿道感染膀胱疾病攝護腺健康尿失禁與其他泌尿問題健康習慣戒菸急救衛生保健傳染病新冠肺炎食物中毒空氣/飛沫傳染疾病蚊蟲叮咬感染腦膜炎疱疹其他細菌感染其他病毒感染皮膚健康皮膚保養/清潔頭髮/頭皮保養其他皮膚疾病痘痘/粉刺指甲保養傳染性皮膚病乾癬皮膚炎西藥與營養素銀髮族健康高齡健康老年心理健康老化高齡營養常見老年疾病健康百科新聞健康知識/常識手術健康症狀健康檢查懷孕保養懷孕週期懷孕計畫生產照顧媽媽保養運動健身心肺耐力平衡/柔軟度肌力訓練運動健身安全健身動力其他健身相關減重運動親子教育6~12歲兒童期青少年0~1歲嬰兒期1~5歲學齡前兒童健康性愛健康性病避孕HIV/愛滋病人類乳突病毒(HPV)性愛技巧安全性行為心理健康成癮焦慮症情緒障礙自殺防治壓力管理飲食障礙人際關係發展遲緩其他心理健康問題口腔健康口腔及牙齦疾病牙科疾病口腔保養牙齒矯正/美容兒童牙科其他口腔疾病齒顎矯正看所有類別健康小工具健康風險子宮頸癌風險評估乳癌風險評估卵巢癌風險評估更年期自我評估運動健身BMR/TDEE計算機BMI身體質量指數計算機心率計算機:評估靜止心率標準、計算運動目標心率懷孕與親子新生兒疫苗接種小幫手懷孕體重計算機預產期計算機從寶寶的大便看健康看所有健康小工具登入或註冊你在意的部分為?資訊不正確內容難懂其他送出我的意見分享複製連結複製首頁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風險多,不是吃甜才會得!第二型糖尿病容易家族遺傳文:張雅惠,最後更新於24/12/2021醫學審稿:賴建翰醫師糖尿病(Diabetes)是一種血糖值過高、足以引起嚴重健康併發症的疾病,其中又以第二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最為常見。

據統計,近9成患者屬於第二型糖尿病,而罹患此疾會造成身體無法正確運用胰島素(Insulin),來降低血糖、維持血糖穩定。

究竟第二型糖尿病的成因為何?許多對糖尿病不了解的人多以為吃太甜是致病主因,然而,中華民國糖尿病協會和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簡稱ADA)皆指出,第二型糖尿病與家族遺傳有密切關聯,而吃甜所造成的「肥胖」只是其中一項危險因子。

《Hello醫師》將為你介紹第二型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若你或你的親友符合文內所述,建議應接受檢查並調整生活習慣,有助早期預防或治療糖尿病。

(想了解罹患糖尿病的原因和背後機轉,建議參考:第二型糖尿病原因有哪些?了解4種原因控制病情)糖尿病高危險群之一:糖尿病家族史、遺傳基因如前言所述,許多證據顯示,有糖尿病的家族史,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會提高;另外,雖然還尚未了解確切原因,黑人、西班牙裔/拉丁裔、美洲印第安人、亞裔美國人或太平洋島民皆有較高的罹病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的家族共病傾向雖與遺傳基因有關,但也因家庭成員的生活型態(作息、飲食或運動習慣)較為類似,諸如高熱量飲食、缺乏運動等可能提升糖尿病罹患率的危險因子,也具「家族性」的影響。

糖尿病高危險群之二:妊娠糖尿病史、胎兒過重若在懷孕期間罹患妊娠糖尿病,即使分娩之後妊娠期糖尿病的症狀消失,未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仍會提升。

不僅如此,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媽媽所生的小孩,尤其出生時大於4000克者,在青春期時也會有較高的BMI值,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

久坐容易導致肥胖,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糖尿病高危險群之三:肥胖過重、脂肪囤積、缺乏運動肥胖、體脂肪過高和運動不足的生活型態是導致糖尿病風險提高的主因,飲食更是導致肥胖和脂肪囤積原因之一,因此民眾若發現自己符合下列狀況,就要特別注意平時生活習慣,包括飲食和運動的調整、減輕體重,以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肥胖:過重或肥胖是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因為過多的脂肪會降低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

然而,體重正常者仍有可能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脂肪囤積:和第一點相似,不過如果你的脂肪主要囤積在腹部、而非其他部位(如臀部或大腿),那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會相對較高;男性腰圍如果大於40吋、女性大於35吋,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會提高。

(同場加映:每3人1人有脂肪肝!盡早減肥避肝纖維化、肝硬化)缺乏運動、久坐:長時間久坐不動或缺乏運動,將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運動有助控制體重並提高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改善胰島素阻抗(Insulinresistance),最後達到血糖穩定的效果。

糖尿病風險隨年齡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會隨著年齡增長,可能原因如前述的體重增加、活動減少和身體代謝變慢、減弱。

然而,由於全球肥胖盛行率逐年攀升,第二型糖尿病已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顯示糖尿病不再只是中老年人應注意的慢性病,所有人都應該更重視如何降低罹患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其他疾病也會提高風險有些症狀和疾病也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指的是血糖偏高、但還未到達診斷糖尿病的狀況,如果不加以留意,糖尿病前期時常演變為第二型糖尿病。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對於女性來說,常導致月經週期不順、毛髮過剩、肥胖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ovarysyndrome,簡稱PCOS),也會提高罹病風險。

黑色棘皮症:此症患者可能因胰島素阻抗,而導致體內生產過多胰島素,刺激刺激局部皮膚,導致黑色素沉澱而出現皮膚暗沉的現象。

三高族群加倍留意除了上述的危險因子,血管健康狀況除了會影響大腦和心臟,也可能提高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如果超過以下的血檢標準,將會提升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空腹血糖值>100mg/dl(此時為糖尿病前期,若空腹血糖值大於126mg/dl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血壓高於140/90毫米汞柱(mmHg)膽固醇值不正常:高密度膽固醇(俗稱好膽固醇HDL)<35,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250在第二型糖尿病中,身體會面臨胰島素阻抗的症狀,有許多風險因素都會導致這種疾病。

若民眾符合上述的風險,除應改善生活型態外,也請到醫院進行檢測。

以便如有糖尿病的前兆或被診斷為糖尿病時,及早著手治療,防止惡化。

(不知道自己罹病風險有多高?趕快利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測一下!)【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圖片授權:達志影像)BMI計算器:計算BMI指數、評估體重是否標準BMI(BodyMassIndex)身體質量指數,是身高與體重的比值,BMI主要用來評估你現在的體重屬於正常、過輕或肥胖。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標準,成人的BMI標準為18.5~24。

計算結果頁面也會建議你透過TDEE計算器。

來計算每日應攝取的熱量,幫助你達到並維持標準體重。

你的性別男性女性你的年齡?(歲)你的身高?(公分)你的體重(公斤)目標減少體脂肪維持體重增加肌肉計算Hello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參考資料Diabetes(MayoClinic).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iabetes/.AccessedOctober272020 LearntheGeneticsofDiabetes.https://www.diabetes.org/diabetes/genetics-diabetes.AccessedOctober272020 造成糖尿病的原因及其危險因子(中華民國糖尿病協會)http://www.diabetes.org.tw/wddt_heduc01.jsp?P_TNO=EDUC990010003&P_HCTG=AAccessedNovember1,2021 控糖5撇步健康有保固(衛福部)https://www.mohw.gov.tw/cp-16-63343-1.html 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衛福部)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306&pid=13870 相關文章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罹患糖尿病需戒甜食控血糖?常見的糖尿病的迷思文:張雅惠,最後更新於24/12/2021醫學審稿:賴建翰醫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