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天[中華文化中的至高上帝]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昊天上帝是帶有至高神之位的天,是華夏曆代國家正統祭祀的最高神。
華夏的一位官方的至高神.。
昊天上帝稱皇天上帝、上帝、帝、老天爺,他是自然和下國的 ...
昊天[中華文化中的至高上帝]昊天[中華文化中的至高上帝] 更多義項▼ 收起列表▲ 昊天[中華文化中的至高上帝]昊天[漢語辭彙]昊天[小說《無敵神帝系統》中的角色]昊天[著名婚禮策劃節目主持人音樂製作人]昊天[動畫《星系保衛戰》角色] 昊天上帝是中國神話中天的尊號。
周朝正式出現昊天上帝的尊稱。
昊天上帝是帶有至高神之位的天,是華夏曆代國家正統祭祀的最高神。
華夏的一位官方的至高神.。
昊天上帝稱皇天上帝、上帝、帝、老天爺,他是自然和下國的主宰,他的周圍還有日、月、風、雨等作為臣工使者。
《通典·禮典》:“所謂昊天上帝者,蓋元氣廣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即稱蒼天,人之所尊,莫過於帝,託之於天,故稱上帝。
”基本信息姓名:昊天別名:老天爺、天、皇天、皇天上帝、天帝官位:上帝國籍:中國民族:華夏出生地:天出生日期:天地初開逝世日期:不生不滅職業:最高神、天之神來源:古代天子中的“天祭祀方式:郊祭拼音:hàotiānshàngdì出場作品:周禮、四書五經簡介昊天上帝又稱皇天、上帝、皇天上帝、皇皇上帝、天帝等。
主宰天地宇宙的神,儒教最高神,代表天或者等同於天。
王莽欲將昊天上帝和太一合併,影響了當時的一些文獻,但之後的皇帝很快將兩位神拆分開。
《隋書·禮儀》:“五時迎氣,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屬,非祭天也。
天稱皇天,亦稱上帝,亦直稱帝。
五行人帝亦得稱上帝,但不得稱天。
”六上帝中的自然帝昊天上帝可代天,而人帝五方上帝不可代天;中華文化中單說上帝一般指自然帝昊天上帝。
古籍中也稱昊天或上帝,這一名詞最早現於《尚書》。
昊天上帝和天相比,具有一定的人格化的意味。
鄭玄曰:“上帝者,天之別名也,此處指的就是昊天上帝”;另一方面,有時又作了區分,如《漢書·王莽傳》:“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其中又將天和上帝區分開來,上帝地位低於天,此處的上帝指的就是五行人帝,天指昊天上帝。
早期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生產生活的諸多方面不是來自於自身,而是來自於自然的恩賜。
早期人類的生存發展是與自然條件密不可分的。
長此以往,天空與大自然在人們的心目中逐漸被人格化、神化,成為一個有思維、有情感的客觀存在,是為昊天上帝。
後世部分說法一方面認為昊天上帝居處北辰,“昊天上帝謂天皇大帝,北辰之星。
”另一方面,將天與帝區分開,認為昊天為全天,《毛詩傳》:“元氣昊大,則稱昊天。
遠視蒼蒼,則稱蒼天。
此則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
”昊天上帝,更自然化則稱為昊天、皇天、天,“天”是最通常的說法,又稱蒼天、上天、上蒼、老天、老天爺等,如“蒼天在上”、“老天有眼”、“奉天承運”、“天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的天啊”中的“天”。
關於“天”與“帝”的關係,《宋史》記載宋朝理學家朱熹對此有過清楚解釋:“或問: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即是天,天即是帝,卻分祭,何也?曰:為壇而祭,故謂之天,祭於屋下而以神祇祭之,故謂之帝。
”春秋戰國之時,思想進步,人文理性精神勃發,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
”神為人造,民為神主,則上古神秘觀念漸消,“上帝”之概念漸由自然之“天”取代,天為道德民意之化身,這構成了後世中國文化信仰的一個基礎,而“敬天崇祖”是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
上帝的人格上帝一詞首先出現於儒家聖經——五經,即《詩經》、《尚書》、《儀禮》、《周禮》、《禮記》。
上帝的旨意貫穿了五經,其中最早的是《尚書》的《虞書·舜典》。
除此之外,四書等其他的儒家經典以及各史書中也提到了上帝,有時也稱昊天上帝,在古代中國的原初神話和宗教體系中,指的是至上神,字面意思就是“在上的帝王”,意味著“最高的主宰”,也稱為“帝”,或者“天”。
中國古代昊天上帝的信仰的起源是對“天”(天空、宇宙)的崇拜。
東漢大儒鄭玄聲稱“上帝者,天之別名”,漢代開始出現一種六天一說,認為上帝有六位,即“昊天上帝”加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
宋朝理學派大儒朱熹為,“天”、“帝”、“道”、“理”都是同一本體的不同稱呼,心學派陸九淵、王陽明則認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早期的上帝,帶有濃厚人格神色彩,如《尚書》“商書·伊訓第四”中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後期儒家信仰中“上帝”的人格神色彩消亡,僅被視為哲學上的無形無名的“本體”,稱為“理”。
莊子認為,萬事萬物本於道,天由道而生。
墨子把上帝鬼神看作人類之外的另一種生靈。
《尚書》:“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
”《尚書·湯誓》:“王曰:“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詩經》:“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禮記》:“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
”伊尹《湯誥》:“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若有恆性。
”《國語·周語上》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視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韋昭註:“上帝,天也。
明神,日月也。
”《禮記·雜記下》記錄孟獻子的話說:“正月日至,可以有事於上帝。
”周以十一月為歲首,周曆“正月”即夏曆十一月。
“日至”謂冬至。
這是十一月冬至日祭祀“上帝”的事例。
魏晉以前的災異思想認為,上帝猶如嚴父,如果天子作惡就會降災,天至明而不可欺。
“皇天所以譴告人君過失,猶嚴父之明誡。
畏懼敬改,則禍銷福降;忽然簡易,則咎罰不除。
經曰:「饗用五福,畏用六極。
」傳曰:「六?作見,若不共御,六罰既侵,六極其下。
」今三年之間,災異鋒起,小大畢具,所行不享上帝,上帝不豫,炳然甚著。
不求之身,無所改正,疏舉廣謀,又不用其言,是循不享之跡,無謝過之實也,天責愈深。
此五者,王事之綱紀,南面之急務,唯陛下留神。
”上帝是仁德的神,帝謂五德之帝,“上帝為五德,五德似如大皞五人之帝,二文不同。
庾蔚云:“謂大微五帝,應於五行,五行各有德,故謂五德之帝。
木神仁,金神義,火神禮,水神知,土神信,是五德也。
”所以上帝是五位一體的神。
上帝的權能甲骨卜辭中,“帝”或者“上帝”是天神。
有兩個方面的權能:1.上帝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令風令雨,支配自然界。
如武丁時期的卜辭說:“上帝……降……旱”。
祖庚祖甲時的卜辭說:“……兄……上帝……出……”“唯五鼓……上帝若王……有佑。
”如“貞,今三月帝令多雨”“貞,帝其及今十三月令雷。
”“翌癸卯,帝不令風,夕霧。
”帝可以命令下雨、颳風、打雷。
卜辭中的"上帝",神力很大,日、月、星、風、雨、雷、電等諸神,俱聽其指揮。
甲骨文的雨祭山川之辭,是由山川之神轉請上帝的,山川之神沒有降雨止雨的神權。
雲雷雨都是上帝的意志,因此帝決定著農業收成的有無。
帝能令雨水調勾,獲得好年成前如此等等。
天上下雨也是上帝所命,所以甲骨文里有不少"帝令雨"的記載;其次,風不僅如此,天上的上帝並不僅僅是一個人,而且還有朝廷,有史、臣之類供其役使。
甲骨文里有帝史、帝臣、帝五臣、帝五工臣等。
自然神是上帝的臣侍,如“帝史風”。
如“燎帝史風,一牛”。
這裡是說用一頭牛向上帝的使臣風進行燎祭。
“熮祭”則指焚人祈雨之祭。
卜辭中有焚女巫求雨的記載“貞,今丙戍烄奵,有從雨”“……卜,其烄詠母,有大雨。
大吉”。
《左傳》中魯國大旱,魯僖公欲焚巫求雨。
卜辭中常見奏舞祈雨的記載。
如“與翌日丙舞,有大雨,吉”。
“丙辰卜,貞,今日奏舞,有從雨。
”“貞,王其舞,若。
貞,王勿舞。
”“辛巳卜,賓貞,呼舞,有從雨。
”2.上帝可以控制人類社會,為害或福佑人間。
如“戊申卜,爭貞,帝其降我黑,一月。
”“帝降其摧(摧,原指鳥害,引申為災害之義)。
”“帝唯其終茲邑(終絕此城邑)。
”“貞,帝其作我孳。
”以上為製造災難或為害。
“貞,唯帝肇王疾。
”“王作邑,帝若(佑)我。
”“來歲帝降其永(美善之義),在祖乙宗,十月卜。
”“帝受(授)我佑。
”殷王毎有軍事行動,必先貞問上帝授佑與否,因為上帝主宰著對外征伐的勝敗;而且上帝能保佑與作祟於殷王,掌握著殷王的吉凶福禍;上帝可以發號施令,指揮人間的一切,還可以傳呼命令,干涉人間的一切。
天子是上帝之子、是受天命,即奉天命治理天下。
人間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方上帝輪流所感應而生的,因此也稱為“感生帝”。
信仰昊天上帝,至玄至德,天道人心,惟精惟誠,乾坤造化,廣布流行,陰陽生克,錯綜紛呈,皇極立憲,允執厥宸,幸甚至哉,與眾偕行!昊天上帝掌握天道,肇化荒宇,為而不有,長而不宰,功成不彰,居於光明之所,世事滄桑,不知此處南北相隔,東西相背,時人未察,故東有炎黃五祖,西有基督耶穌,南有釋迦如來,北有安拉真主,各地不一,眾說紛紜,各自為尊而相傾凌,今遇有緣者,特此明之,以安眾生。
天下事物,凡有不同,盡分為二,先以陰陽名之,總攬其綱,再以其具象分之,察其科目,列章程條例,各擇其所能,依其所據而行之,雖萬世亦難窮,或有濟或未濟,且慎且行,博參印證,無尤無怨,祥和自在,帝與偕行。
欲見帝尊,致虛極,守靜篤,靈修可入。
資質各異,信篤不一,難易先後,皆有門道。
天道茫茫,人道渺渺,盡性秉德,廣備參詳。
尚書言昊天上帝,天道人心,道德經言道於象帝之先,都有所指。
上帝,儒教的至尊神。
上帝的觀念並非來自西方的基督教,而是華夏民族固有的宗教觀念。
在商朝的甲骨卜辭中,就已經有了“帝”這個字,據近代學者王國維的考證,“帝”是“蒂”的初字,即花蒂之蒂,即萬物之始,於是商民族就用這個字來尊稱他們的始祖神。
而在神人合一的時代,始祖神也就是至尊神,既是民族之始祖,又是眾神之主,所以又被稱為“帝”。
在商朝後期,不僅始祖,凡是已經死去的先王都被尊稱為“帝”,所以有的學者認為,商民族的上帝實際上是已故先王(也就是列祖列宗)的一個抽象。
無論是始祖也好,還是列祖列宗也好,這個“帝”或“上帝”都有濃厚的氏族色彩,是某一氏姓或氏族的至尊神。
當周民族戰勝商民族後,便對這一觀念進行了改造,簡單地說,就是將始祖神和至尊神一分為二,把“上帝”的氏姓色彩抹去,使其高高在上,與“天”的觀念聯繫在一起,成為周王朝治下的各民族各氏族都必須尊奉的大神,於是“商朝上帝”也就改換為“周朝昊天上帝”(theHaotianGod)或“皇天上帝”,有時也簡稱“天帝”。
“上帝”既然並非一族一姓的始祖或列祖列宗,那么他當然就不會對某一姓或某一族特別的恩寵,而是公平無私的俯視著人間,誰有“王天下”之德,就讓誰做天下之王。
勝利的周民族理直氣壯地對失敗的商民族說:上帝如果是你們的祖先,是你們一族一姓的保護神,那么我們周民族為什麼擁有了天下呢?所以,當周民族祭祀上帝時,更多的是稱頌先王的功德,而不是一味讚美上帝。
這一非氏姓或非始祖的上帝觀念不僅更能解釋古代“革命”的原因,而且更能符合多氏族、多民族的大一統王朝的國情。
東漢經學家鄭玄曾經解釋說:遠方的蠻夷不懂得中國的倫理,所以只有拿“天帝”和“天子”的觀念去威懾他們。
但是,另一方面,當上帝的氏族色彩消失了以後,其政治色彩卻逐漸濃厚了起來,成為人間帝王獨家的偶像,而與臣民沒有多少直接的關係。
祭祀祭祀上帝要殺死或燒死俘虜和牲畜,作為祭品,耗費大量的財富。
到了周代,“天”的觀念逐漸代替了殷人所說的“上帝”、“帝”。
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稱謂。
周王是作為天帝之子在人間統治人民的,他也要象侍奉父親一樣侍奉天帝。
祀天就是對天帝的侍奉、享獻的儀式。
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
“圜丘祀天”與“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稱為“郊祀”。
圜丘是一座圓形的祭壇,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圓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圓。
祭祀之前,天子與百官都要齋戒並省視獻神的犧牲和祭器。
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來到郊外。
天子身穿大裘,內著袞服(飾有日月星辰及山、龍等紋飾圖案的禮服),頭戴前後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間插大圭,手持鎮圭,面向西方立於圜丘東南側。
這時鼓樂齊鳴,報知天帝降臨享祭。
接著天子牽著獻給天帝的犧牲,把它宰殺。
這些犧牲隨同玉璧、玉圭、繒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點燃積柴,讓煙火高高地升騰於天,使天帝嗅到氣味。
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
隨後在樂聲中迎接“屍”登上圜丘。
屍由活人扮飾,作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
屍就坐,面前陳放著玉璧、鼎、簋等各種盛放祭品的禮器。
這時先向屍獻犧牲的鮮血,再依次進獻五種不同質量的酒,稱作五齊。
前兩次獻酒後要進獻全牲、大羹(肉汁)、鉶羹(加鹽的菜汁)等。
第四次獻酒後,進獻黍稷飲食。
薦獻後,屍用三種酒答謝祭獻者,稱為酢。
飲畢,天子與舞隊同舞《雲門》之舞,相傳那是黃帝時的樂舞。
最後,祭祀者還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屍賜福於天子等,稱為“嘏”,後世也叫“飲福”。
天子還把祭祀用的牲肉贈給宗室臣下,稱“賜胙”。
後代的祭天禮多依周禮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屍。
秦代祭天的有關資料甚少,只知道有三年一郊之禮。
秦以冬十月為歲首,郊祀就在十月舉行。
漢高祖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負責。
武帝初,行三年一郊之禮,即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五方帝),每三年輪一遍。
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在長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
翌年春正月上辛日(第一個辛日)祭天,同祭五方上帝。
這是漢代南郊祭天之始。
後漢在洛陽城南建圜丘,壇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天地之位,下層分設五帝之位,壇外有兩重圍牆,叫做“壝(Wéi)”。
南北朝時郊祀制度也有一些變革。
一是少數民族政權祭天雖采漢制,但常有民族傳統禮儀摻入。
二是梁代南北郊祭天地社稷、宗廟,都不用犧牲,而用果蔬。
三是圜丘壇外建造屋宇,作為更衣、憩息之所。
舊制全用臨時性的帷帳,南齊武帝永明二年(483年)始用瓦屋。
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後,要在皇城門樓上舉行特赦儀式,赦免囚徒;改日,要到景靈宮祖宗神像前行“恭謝禮”。
遼代祭天禮與祭山禮同時舉行,在祭祀契丹族先祖所居住的木葉山(今遼寧西北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交匯處)時,設天神、地祇之位。
金初每年五月初五、七月十五、九月九日行拜天禮。
金世宗大定後才有較完備的南郊圜丘祀天之禮。
元初有蒙古民族的拜天禮。
憲宗時曾在日月山拜天,且合祭昊天后土。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時才在大都(今北京)麗正門東南七里處建祭天台。
成宗大德時建圜丘,南郊祀天。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改變圜丘禮制,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於南郊,建大祀殿,以圜形大屋覆蓋祭壇。
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在正陽門南按南京規制建設大祀殿,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合祀天地。
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改變天地合祀制度,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
清代基本沿襲明制。
世祖(順治)定都北京後即恢復修建正陽門南天壇各種配套建築,後經乾隆時改修,成為今天所見到的天壇古建築群。
它包括圜丘、大享殿、皇穹宇、皇極殿、齋宮、井亭、宰牲亭等。
清人祭天除採用漢制外,還保留了本民族入關前“謁廟”之禮,入關後改稱“祭堂子”。
熱門詞條bluedejavuOLAYreject三秒膠世界末日倪雅倫凱達格蘭大道動力火車南港軟體園區名人語錄廢五金忍者必須死2洗衣機清洗海鮮火鍋牙周治療獵頭遊戲甜點店神偷聯盟美麗春天大飯店艾杜紗錢韋杉陳列架馬甲線ListenToYourHeart《娃娃愛天下》世界第一初戀劇場版停電再生原生植物園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吸血鬼學院外遇好訊息木工工程楊懷民精神分裂維納斯的誕生翻譯社花釀許英傑談判技巧豪景大酒店迪麗熱巴Akicontinue大榮搞笑貼圖新浪微博註冊無線電時代愛碰精打細算昊天[中華文化中的至高上帝]@百科知識中文網
延伸文章資訊
- 1上帝
在中華文化信仰中,上帝是中國君主(天子)所祭拜的至上神,又稱為天帝、皇天上帝或昊天上帝,民間俗稱為上天、老天、老天爺、天主、天公、天公伯。對昊天上帝的信仰, ...
- 2神話傳說:昊天上帝和玉皇大帝有什麼關係? - 每日頭條
玉皇大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又稱「昊天通明宮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也就是同一個人。
- 3昊天上帝_百度百科
早期人類的生存發展是與自然條件密不可分的。是為昊天上帝,又稱皇天上帝、天帝、老天爺等。主宰宇宙萬物的神,歷代王朝及儒教的至高神,代表天或者等同於天 。
- 4昊天上帝的真實身份是什麼?他和玉皇大帝,誰才是神話世界最 ...
昊天上帝和玉皇大帝不是同一尊神呢?雖然在《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中,昊天上帝和玉皇大帝都是天庭之主,但是區別很大。按照角色和職權劃分,昊天上帝的職位是天帝, ...
- 5昊天上帝和玉皇大帝誰才是更厲害的天帝? - 壹讀
儒教核心教義之一。商朝時期的帝在周朝正式出現昊天上帝的尊稱。昊天上帝是帶有至高神之位的天,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