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刮痧是用一定的工具,如邊緣光滑的湯匙、銅錢、硬幣或較專業的牛角骨等製成的刮痧板,配上一些按摩油或是保湿霜等润滑剂之类,在病人身體的施治部位上順序重複刮動的 ... 刮痧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3月24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刮痧"—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此條目的主題是中醫刮痧療法。

關於鄭曉龍執導的同名電影,請見「刮痧(電影)」。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醫療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詳見醫學聲明。

中醫學 中醫理論 氣-陰陽-五行 臟腑-經絡 望聞問切-辨證論治 四氣五味-君臣佐使 治療方法 中藥-針灸-推拿 導引-氣功 中醫經典 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 難經-傷寒雜病論-海上醫宗心嶺 基礎學科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診斷學 中藥學-方劑學 溫病學-針灸學 中醫學史-各家學說 臨床學科 中醫內科-中醫外科 中醫婦科-中醫兒科 針灸科-骨傷科 中醫眼科-中醫耳鼻喉科 民間療法 推拿-刮痧-拔罐 其它 中醫學家列表-廢除中醫運動 祝由十三科-馬醫科 刮痧是用一定的工具,如邊緣光滑的湯匙、銅錢、硬幣或較專業的牛角骨等製成的刮痧板,配上一些按摩油或是保濕霜等潤滑劑之類,在病人身體的施治部位上順序重複刮動的治療方法,是中國民間流傳的傳統療法。

刮痧後有些病人感到局部或周身輕鬆、舒適、胸腹開暢、症狀消失,其原理在於人體應對疼痛刺激分泌的內啡肽[來源請求]。

目次 1痧的定義 2過程 3現代醫學觀點 4刮痧的禁忌 5資料來源 6參考資料 痧的定義[編輯] 中國民間醫學傳統認為:皮膚出現紅點如粟,以指撫摸皮膚感到稍有阻礙的疹點,是疾病在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應在皮膚的一種表現,是臨床許多疾病的共同症候。

大部分疾病都是由於氣血瘀滯造成的,「痧」是一種病邪的排泄產物,「出痧」意味著「給邪以出路」,從而改善氣血平衡。

過程[編輯] 刮痧前,先用75%酒精為器具、操作者雙手和刮痧部位消毒,在刮痧部位塗抹水、面霜、綠油精、清涼油、嬰兒油或刮痧膏等潤滑物。

刮痧時,操作者利用腕力、臂力以刮板用力在刮拭部位刮拭,刮痧順序一般以頭部、頸部、背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為序,刮拭直至局部出現痧點或微紫紅斑塊為止。

刮痧也和針灸一樣,可能像「暈針」一樣出現「暈刮」的不良反應。

暈刮的症狀多為頭暈、面色蒼白、心慌、出冷汗、四肢發冷、噁心欲吐等。

遇到這樣的情況,應立即讓患者平臥,並飲用溫暖的糖開水,用刮板重刮患者百會穴、用稜角輕刮人中穴及重刮內關穴、足三里穴和湧泉穴。

若未明顯好轉,要及時送往醫院[1]。

現代醫學觀點[編輯] 在英文醫學期刊以隨機對照實驗方式研究刮痧的發表並不多,一篇在2011年在「疼痛醫學」(PainMedicine)發表的研究指出刮痧能顯著減低患有慢性頸部疼痛病人的頸部疼痛嚴重度並提升他們頸部功能的水準。

該項研究是針對24名患有慢性頸部疼痛病人進行一次的刮痧,並追蹤一週後他們的情況。

對照組的24名病人則只接受局部熱敷[2]。

然而,刮痧對患有慢性頸部疼痛病人之長期效果則仍需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確定。

刮痧的機轉到目前為止仍未有定論,對於疼痛的功效可能是與刮痧部位的微循環上升有關[3]。

刮痧的禁忌[編輯] 刮痧 傷口或潛在感染傷口 出血傾向的疾病 危重病症 新發生的骨折 傳染性皮膚病 傳播性的皮膚病 年老體弱 空腹 妊娠婦女 婦女經期 面部對刮痧具有恐懼或過敏者 刮痧過程中出現疼痛異常,發熱而汗出不止,心中煩躁不安,脈跳如數等情況時,即馬上停止刮痧 資料來源[編輯] ^刮痧的17個禁忌.人民網《生命時報》.2011-05-18[2011-05-29]. [永久失效連結] ^Braun,Maximilian;Schwickert,Miriam;Nielsen,Arya;Brunnhuber,Stefan;Dobos,Gustav;Musial,Frauke;Lüdtke,Rainer;Michalsen,Andreas.EffectivenessoftraditionalChinese"guasha"therapyinpatientswithchronicneckpain: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PainMedicine(Malden,Mass.).2011-03,12(3):362–369[2021-06-17].ISSN 1526-4637.PMID 21276190.doi:10.1111/j.1526-4637.2011.01053.x.(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7).  ^Nielsen,Arya;Knoblauch,NicolaT.M.;Dobos,GustavJ.;Michalsen,Andreas;Kaptchuk,TedJ.TheeffectofGuaShatreatmentonthemicrocirculationofsurfacetissue:apilotstudyinhealthysubjects.Explore(NewYork,N.Y.).2007-09,3(5):456–466[2021-06-17].ISSN 1550-8307.PMID 17905355.doi:10.1016/j.explore.2007.06.0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參考資料[編輯] 祝平一:〈清代的痧症——一個疾病範疇的誕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刮痧、拍打小心愈拍愈多病。

天下雜誌,472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刮痧&oldid=70629326」 分類:​中醫整復民間療法隱藏分類:​自2017年11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自2019年3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包含醫學聲明的條目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FrançaisBahasaIndonesiaItalianoJawa한국어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SlovenščinaSvenskaไทย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