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 - 维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陸委員會(簡稱陸委會)是中華民國統籌處理海峽兩岸事務的專責行政機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層級相對應。

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大陸委員會MainlandAffairsCouncil(英語)中華民國政府機構大陸委員會會徽基本信息機關類型中央二級行政機關所屬部門行政院員額286人(2021年)年度預算額新台幣12億元(2021年)授權法源行政院組織法、大陸委員會組織法主要官員主任委員邱太三副主任委員邱垂正(政務)、吳美紅(政務)、李麗珍(常務)主任秘書華士傑任命者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任期無任期保障組織編制內部單位6處5室附屬機關2辦事處成立沿革成立日期1991年2月7日聯絡信息陸委會所在地:中央聯合辦公大樓北棟地址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一段2之2號15樓(中央聯合辦公大樓北棟)電話+886 2 2397-5589網站www.mac.gov.tw 大陸委員會(簡稱陸委會)是中華民國統籌處理海峽兩岸事務的專責行政機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層級相對應。

成立於1991年1月,目前亦在香港及澳門各設有代表機構——大陸委員會香港辦事處、大陸委員會澳門辦事處。

目录 1沿革 2組織 2.1委員、顧問與諮詢委員 2.2內部單位 2.3外派機關 2.4附屬組織 3歷任主任委員 4稱呼問題 5参见 5.1相关组织 6参考文献 6.1引用 7注釋 7.1来源 8外部連結 沿革[编辑] 1987年11月蔣經國政府開放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以及1997年香港回歸和1999年澳門回歸,兩岸民間往來日趨密切。

1988年8月,行政院以任務編組方式成立「行政院大陸工作會報」,撤銷「行政院對匪經濟作戰策劃小組」(對外代號「力行小組」),協調各主管機關處理有關兩岸事務。

1990年4月,行政院特別擬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組織條例》(草案)。

1991年1月《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組織條例》經立法院三讀通過,1月28日總統令公布施行、成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10年2月3日,總統令修正公布《行政院組織法》,未來將改制更名為「大陸委員會」成為正部會級機關,且蒙藏委員會裁撤後擬併入該會[1]。

2017年5月22日,立法院初審通過《大陸委員會組織法草案》,改為只會併入部分蒙藏委員會業務[2]。

2018年5月16日,《大陸委員會組織法草案》完成朝野協商。

2018年5月22日,《大陸委員會組織法草案》三讀通過,副主委3人改為2人為政務職、1人為常任職[3]。

2018年6月13日,總統令制定公布《大陸委員會組織法》。

同年7月2日,摘去「行政院」前銜,更名為大陸委員會[4]。

組織[编辑] 委員、顧問與諮詢委員[编辑] 主任委員 副主任委員(政務2人、常務1人) 主任秘書 委員(17~27人)由行政院院長派兼或聘兼之。

目前委員包含行政院秘書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內政部部長、外交部部長、國防部部長、財政部部長、教育部部長、法務部部長、經濟部部長、交通部部長、衛生福利部部長、文化部部長、勞動部部長、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銀行總裁與國家安全局局長 顧問/諮詢委員:目前遴聘之顧問有4人,諮詢委員有21人。

顧問列席本會委員會議;本會並每月召開諮詢委員會議。

內部單位[编辑] 設6處5室 綜合規劃處 第一科/民意調查及綜合業務 第二科/策略規劃 第三科/大陸情勢研判 第四科/政策研究 資研中心/兩岸資訊服務及本會出版管理 文教處 第一科/文教相關中介團體督導、體育交流業務 第二科/教育及學術科技交流業務 第三科/藝文、宗教交流及綜合業務 第四科/大眾傳播交流業務 經濟處 第一科/臺商輔導、服務及大陸投資業務 第二科/旅行、涉外經貿及陸資來臺業務 第三科/兩岸經貿、財金及綜合業務 第四科/農漁、環保及「小三通」業務 第五科/交通、航運及郵電業務 法政處 第一科/衛生綜合業務 第二科/中介事務 第三科/司法業務暨專業交流 第四科/法律事務 第五科/社會交流暨移民事務 港澳蒙藏處 第一科/情勢之蒐集與研判 第二科/居民之聯繫、接待與交流業務 第三科/政策及法規之研究及規劃 第四科/綜合管考工作 聯絡處 第一科/國會聯繫及其相關諮詢服務 第二科/新聞發布與聯繫、禮賓 第三科/大陸政策宣導及綜合業務 第四科/海外聯絡、政策宣導及資料編譯 人事室 主計室 政風室 秘書室 資訊室 任務編組 臺港服務交流辦公室:下設諮詢服務組、專案管理組及行政庶務組 外派機關[编辑] 由于受一个中国的影响,大陆委员会不能在中国内地设外派机关。

大陸委員會香港辦事處(駐地機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大陸委員會澳門辦事處(駐地機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附屬組織[编辑] 中華發展基金 海峽交流基金會 歷任主任委員[编辑] 任別 圖片 姓名 政黨 就職時間 卸任時間 時任總統 1 施啟揚  中國國民黨 1991年2月7日 1991年5月31日 李登輝 2 黃昆輝 1991年6月1日 1994年12月14日 3 蕭萬長 1994年12月15日 1995年12月3日 代理 高孔廉 1995年12月4日 1996年2月27日 4 張京育 1996年2月28日 1999年1月31日 5 蘇起 1999年2月1日 2000年5月19日 6 蔡英文 無黨籍[註1] 2000年5月20日 2004年5月19日 陳水扁 7 吳釗燮  民主進步黨 2004年5月20日 2007年4月11日 8 陳明通 2007年4月12日 2008年5月19日 9 賴幸媛  台灣團結聯盟→無黨籍[註2] 2008年5月20日 2012年10月1日 馬英九 10 王郁琦  中國國民黨 2012年10月2日 2015年2月16日 11 夏立言 無黨籍 2015年2月17日 2016年5月20日 12 張小月 2016年5月20日 2018年2月26日[註3] 蔡英文 代理 林正義 2018年2月26日 2018年3月19日 13(再任) 陳明通  民主進步黨 2018年3月19日 2021年2月22日[註4] 14 邱太三 2021年2月23日 現任 稱呼問題[编辑] 以往中國大陸的媒體報道中,陸委會是唯一得以照原名稱呼的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部會,但亦有把陸委會稱為「臺灣當局大陸事務部門」之情形。

而其他部會皆遭其單方面修改,如稱內政部為「內政部門」等等。

2014年2月間,時任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訪問中國大陸,中國大陸官方的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新社、《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中國臺灣網等媒體,都依循大陆官方标准,称王郁琦为“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在南京会谈现场,中國大陸国台办发给媒体的手册中,也依此称谓。

[5] 参见[编辑] 相关组织[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臺灣事务办公室(國臺辦)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協會)  中華民國 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公設財團法人) 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公設財團法人)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20160623本院擬撤回520前送請立法院審議尚未進行審查之法案.LinkedIn.2016-06-2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曾韋禎.立院初審》陸委會組改副主委「2政1常」.自由時報.2017-05-2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陳俊華.陸委會組織法立院三讀明定副主委3人.中央社.2018-05-2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繆宗翰.陸委會副主委陳明祺李麗珍確定出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社.2018-06-22 ^朱建陵.直称台湾陆委会陆媒松绑.中国时报.2014-02-12[2014-02-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9)(中文).  注釋[编辑] ^蔡英文於2004年9月7日始加入民主進步黨。

^2008年5月20日賴加入劉兆玄內閣擔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

2008年10月14日,因台聯無法認同馬英九政府的兩岸政策,並認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應該付諸公民投票,中執會做出決議希望賴幸媛在三天內辭去陸主委職務,否則將開除黨籍。

三個小時後賴幸媛主動退出台灣團結聯盟。

對此,台聯黨主席黃昆輝表達失望,並說台聯仍將開除賴幸媛黨籍。

^於2018年3月27日轉任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

^於2021年2月23日轉任國家安全局局長。

来源[编辑] 维基文库中相关文献分类:大陸委員會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大陸委員會組織法 (繁體中文)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繁體中文)兩岸關係發展的歷程(1949年~1987年) (繁體中文)兩岸交流十年的回顧與前瞻(1987年~1997年) (繁體中文)陸配專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 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的Facebook專頁(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的Twitter帳戶 查论编中華民國中央行政機關行政院/內閣(現任:第二次蘇貞昌內閣)院本部 行政院院長 行政院副院長 行政院秘書長 政務委員 行政院會議 二級機關部 國防部 外交部 教育部 法務部 內政部 財政部 經濟部 交通部 衛生福利部 勞動部 文化部 數位發展部 會 國家發展委員會 大陸委員會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海洋委員會 僑務委員會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原住民族委員會 客家委員會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總處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 行政院主計總處 獨立機關 中央選舉委員會 公平交易委員會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其他機關 中央銀行 國立故宮博物院 三級機關獨立機關 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 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 參見:中華民國內閣(北洋時期–國府時期–行憲後) 行政院組織改造 查论编臺灣海峽兩岸關係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大陆 中国内地 香港 澳門  中華民國 臺灣地區 臺灣 澎湖 金門 馬祖 概述 臺灣問題 臺灣海峽現狀 臺灣與福建關係 臺灣與香港關係 臺灣與澳門關係 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關係 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統一戰線工作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政黨 中国共产党 民主党派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臺灣民主自治同盟 其他政黨 中華民國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 國家統一委員會 大陸委員會 海峽交流基金會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委員會大陸事務部 民主進步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國事務部 政黨 中國國民黨 民主進步黨 臺灣民眾黨 時代力量 其他政黨 列表 術語一个中国中国统一 一中兩國 一中兩憲 一中三憲 一中共表 一中各表 一中同表 一五新觀點 一国两制 一国两区 一国两府 一國兩制臺灣方案 一國良制 一纲四目 兩岸一中 兩岸共同議會 兩岸和平協議 三个可以谈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九二共識 中國臺灣 中國臺北 中華臺北 中華北京 各表一中 憲法一中 大一中架構 去臺灣化 反攻大陸 殺朱拔毛 漢賊不兩立 終極統一 統派 臺灣親中共派 统战团 葉九條 邓六条 江八点 胡四点 胡六点 习五条 解放臺灣 两个中国一中一臺臺灣獨立 一個原則、三個堅持、五個反對 一邊一國 兩國一制 四不一沒有 四個堅持 四要一没有 四階段論 九六共識 中國分裂論 中華民國第二共和 中華民國在臺灣 中華民國是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軍事占領臺灣論 去中國化 臺灣主體性 臺灣價值 臺灣共和國 臺灣共識 臺灣地位未定論 臺灣本土化 臺灣民族主義 臺灣正名 天然獨 法理臺獨 獨派 獨臺 華獨 憲法各表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其他 協防臺灣 美國 日本 棄臺論 美屬臺灣群島方案 俄羅斯不友好國家名單 歷史查论编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史海峽兩岸關係·臺灣問題·臺海現狀1949年前 澎湖寨巡检司 澎湖之战 崇禎明荷海戰 鄭荷之戰 丁未漂人事件 康熙平定台灣 澎湖海戰 渡臺禁令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 福建臺灣省 马关条约 厦门事件 开罗宣言 臺灣光復 1949-1979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朝鲜战争战俘遣返问题 臺灣海峽危機 金门战役 舟山战役 登步岛战役 舟山撤退 台海空战 上海空战 1958年空战 第一次東山島戰役 大擔島戰役 南日島戰役 湄州岛战斗 第二次東山島戰役 陶普斯號事件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臺灣海峽危機 第一次臺灣海峽危機(九三砲戰) 一江山岛战役 1·20福州大轟炸 大陳島撤退 金剛計劃 台山列島海戰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洪進山事件 7·21馬祖空戰 閩江口海戰 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金门炮战) 九二海戰 1958年台海空戰 九二四空戰 雙十馬祖空戰 台海心戰 六一九砲戰 湄公河戰役 周鸿庆事件(日语:LT貿易#中華民国の対応と周鴻慶事件) 马晴山事件 國光計劃 东引海战 東山海戰 崇武以东海战 吳文獻事件 臺灣海峽中線 关闭政策 打通南北航线 海军舰队首航台湾海峡 臺湾海峡复航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1979-1996 告台湾同胞书 三不政策 六二七事件 中华航空334号班机劫机事件 三七事件 開放兩岸探親 閩平漁事件 金门协议 闽狮渔事件 九二香港會談 汪辜会谈 千岛湖事件 1996-2008 戒急用忍 小三通 第三次臺灣海峽危機(臺灣海峽飛彈危機) 中国国民党和平之旅 兩岸定期航線 2008-2016 活路外交 兩岸兩會高層會談 野草莓運動 两岸互赠保育类动物 陆客赴臺 陆生赴臺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小三通 大三通 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 服貿協議 太陽花學運 习连会 陳雲林訪臺爭議與衝突 张王会谈 張志軍訪臺爭議與衝突 貨貿協議 M503航路事件 习朱会 习马会 周子瑜国旗事件 羅志祥國族事件 2016至今 臺灣詐騙犯遣返案 雄三誤射 桃園火燒車案 退將赴陸 周泓旭案 李明哲事件 2019年東亞青年運動會 习洪会 解放軍對臺飛彈 解放軍機艦繞臺 反紅媒遊行 中國大陸抵制金馬獎 陸客赴臺自由行停簽 武漢返臺包機事件 李孟居事件 2019年解放軍軍機越線 2020年解放军台海演练 黄郁婷队服事件 2021年所羅門群島騷亂 2022年美国教堂台裔枪击案 佩洛西访台 反應與影響 解放军环台军演 台灣海峽·臺灣地區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 《一個中國的原則與臺灣問題》 《反分裂國家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 《「臺獨」頑固分子清單》 《「臺獨」頑固分子關聯機構》 《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憲法》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國家統一綱領》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 《反渗透法》 《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草案) 《反併吞中華民國法》(草案) 海峽兩岸 《金門協議》 《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 《海峡两岸避免双重课税及加强税务合作协议》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 美國查论编美國國會所認可通過之臺灣相關重要文件基於《美國憲法》之三權分立政府權限 舊金山和約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臺灣關係法 六項保證 臺灣安全加強法案 台灣旅行法 亞洲再保證倡議法 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 台灣保證法 其他 《马关条约》 《开罗宣言》 《波茨坦公告》 《降伏文書》 《聯合國安理會第87號決議》 《聯合國大會第505號決議》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中日和約》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其他中華人民共和國 臺灣海峽通道 金厦跨海大桥 國道 228 319 高速公路 北京-臺北 高速鐵路 北京-臺北 昆明-臺北 北京-香港(合肥-臺北) 分類 共享資源 文庫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oldid=74062567” 分类:​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中華民國中央行政機關臺北市中正區的政府機關1991年建立政府機構1991年台灣建立隐藏分类:​含有电话号码的条目不在維基數據的Twitter用戶名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DeutschEnglishEspañol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NederlandsTiếngViệtBân-lâm-gú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