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爾根·哈伯瑪斯- 維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尤爾根·哈伯瑪斯[編輯] ; 西方哲學 · 歐陸哲學、批判理論 · 社會理論、知識論、政治哲學、語用學.
尤爾根·哈伯瑪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尤爾根·哈伯瑪斯JürgenHabermas出生(1929-06-18)1929年6月18日(92歲)威瑪共和國普魯士邦萊茵省杜塞道夫市時代當代哲學地區西方哲學學派歐陸哲學、批判理論主要領域社會理論、知識論、政治哲學、語用學著名思想溝通理性(英語:Communicativerationality)、後形上學的哲學、話語倫理學、協商民主、交往行為、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述行矛盾、憲政愛國主義(德語:Verfassungspatriotismus)
受影響於
韋伯、涂爾幹、米德、馬克思、狄爾泰、帕森斯、康德、盧梭、黑格爾、海德格、皮亞傑、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維根斯坦、皮爾士、奧斯丁
影響於
ClausOffe、Honneth、Hoppe
簽名
系列條目法蘭克福學派
主要著作
《理性和革命(英語:ReasonandRevolution)》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殘蝕的理性(英語:EclipseofReason(Horkheimer))》
《逃避自由》
《最小道德學(英語:MinimaMoralia)》
《愛欲與文明(英語:ErosandCivilization)》
《單向度的人》
《否定的辯證法(英語:NegativeDialectics)》
《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
《溝通行動理論(英語:TheTheoryofCommunicativeAction)》
《啟蒙辯證法》
知名理論家
馬爾庫塞
阿多諾
霍克海默
本雅明
弗羅姆
波洛克(英語:FriedrichPollock)
洛文塔爾(英語:LeoLöwenthal)
哈伯瑪斯
施密特(英語:AlfredSchmidt(philosopher))
霍耐特
科拉考爾
基希海默爾(英語:OttoKirchheimer)
重要概念
發達資本主義(英語:Advancedcapitalism)
反實證主義(英語:Antipositivism)
溝通理性(英語:Communicativerationality)
批判理論
文化工業
辯證法
合法性危機(英語:Legitimationcrisis)
非同一性
大眾文化(英語:Popularculturestudies)
實踐
私利主義(英語:Privatism)
精神分析(英語:Freudo-Marxism)
相關主題
文化馬克思主義陰謀論
弗洛伊德-馬克思主義(英語:Freudo-Marxism)
馬克思人文主義(英語:Marxisthumanism)
西方馬克思主義
社會異化
哲學主題
社會主題閱論編
尤爾根·哈伯瑪斯(德語:JürgenHabermas,1929年6月18日-),德國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社會學家之一。
歷任海德堡大學教授、法蘭克福大學教授、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所長以及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長。
1994年榮休。
他同時也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的中堅人物。
他繼承和發展了康德哲學,致力於重建「啟蒙」傳統,視現代性為「尚未完成之工程」,提出了著名的溝通理性(英語:Communicativerationality)(communicativerationality)的理論,對後現代主義思潮進行了深刻的對話及有力的批判。
目次
1生平
2知識旨趣與社會實踐
3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
4溝通行為理論
5學術與社會參與
6參考文獻
7研究書目
8外部連結
生平[編輯]
哈伯馬斯1929年6月18日生於威瑪共和國的杜塞道夫一個中產家庭。
他的家人識時務地適應了納粹政權,但也談不上擁護。
他的政治觀點形成於1945年,他十六歲時。
這時二戰行將結束,他和大多同齡的青年一樣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團。
戰後,他在觀看了納粹屠殺猶太人的紀錄片後,遠離了納粹主義。
青年時代,他在哥廷根大學、蘇黎世大學和波恩大學學習。
1953年,他大量閱讀海德格爾的著作,但很快與之決裂。
1954年,憑藉研究謝林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
之後,他轉向了馬爾庫塞和青年馬克思的研究。
兩年後,他在法蘭克福的社會科學研究院工作,做阿多諾的助手。
1958年,離開法蘭克福去了馬堡大學,後來到了海德堡大學做哲學教授。
1964年回到法蘭克福大學任教。
他在60年代整體對學生運動感到同情,但他也反對學生摒棄所有權威的態度。
1971年到1983年,他都在施塔恩貝格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當院長。
1983再度回到法蘭克福大學。
因為天生患有唇顎裂(俗稱兔唇),童年時曾兩度接受矯形手術;亦因為這個先天缺陷的關係,使他無法清楚咬字,並嚴重影響到他的社交生活。
哈伯瑪斯認為,他的語言障礙使得他以不同方式去思考溝通的重要性,並且喜歡上以書寫口語作為溝通媒介。
知識旨趣與社會實踐[編輯]
哈伯馬斯在知識論上的主張是:任何一個認識都起源於旨趣(knowledgeinterest)。
他提出人類旨趣的三種類型[1]:
「經驗─分析的科學研究」包含技術的認知旨趣
「歷史-解釋學的科學研究」包含實踐的認知旨趣
具有批判傾向的科學(criticallyoriented)的研究,包含解放的認知旨趣
這些旨趣的整理分梳試圖解決啓蒙運動以來工具理性(instrumentalrationality)之流弊,為左派批判思想找尋有別於後現代運動對理性棄如敝屣的態度。
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編輯]
主條目: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
溝通行為理論[編輯]
真實性(Truth)
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
真誠(Truthfulness)
公正(rightness)
學術與社會參與[編輯]
1999年德國決定出兵科索沃,哈伯馬斯發表長篇文章,從政治倫理角度支持約施卡·菲舍爾和這個違背綠黨政綱的出兵決定。
[2]
2003年4~5月間,哈伯馬斯兩次發表聲明,反對伊拉克戰爭並支持加速歐洲一體化。
哈伯馬斯於2001年4月訪華,在北京和上海兩地做了題為《全球化壓力下的歐洲民族國家》等一系列的演講,在中國學術界反響巨大。
[3]
參考文獻[編輯]
^Habermas,Jürgen.KnowledgeandHumanInterests.Trans.JeremyShapiro.Boston:BeaconPress,1971.
^JürgenHabermas.BestialitätundHumanität.EinKrieganderGrenzezwischenRechtundMoral.《時代週報》.No. 18.1999[2020-08-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8).
^《全球化壓力下的歐洲民族國家》.[2020-08-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3).
研究書目[編輯]
阮新邦:《批判詮釋與知識重建:哈伯瑪斯視野下的社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陳曉林:《學術巨人與理性困境——韋伯、巴柏、哈伯瑪斯》(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7年).
外部連結[編輯]
現代理性困境與救贖,哈伯馬斯對西方理性主義的重建(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哈貝馬斯:公共空間與政治公共領域
陳弘毅:〈從哈貝馬斯的哲學看現代性與現代法治〉(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3)
劉擎:〈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哈貝馬斯的思想史視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6)
張汝倫:〈評哈貝馬斯對全球化政治的思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0)
HabermasForu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閱論編科學哲學概念
分析
分析-綜合區別
先驗
因果
可公度性
構想(英語:Construct(philosophy))
劃界問題
經驗證據
解釋力(英語:Explanatorypower)
事實
可否證性
我們現在不知道,將來也不知道
歸納推理
智巧(英語:Ingenuity)
探究(英語:Inquiry)
科學探究模型(英語:Modelsofscientificinquiry)
本性(英語:Nature(philosophy))
客觀性
觀察
範式
歸納問題(英語:Problemofinduction)
科學解釋(英語:Modelsofscientificinquiry)
定律
科學方法
科學革命
科學理論
可測試性
選擇理論
科學元理論
驗證整體論(英語:Confirmationholism)
真理融貫論
語境主義(英語:Contextualism)
傳統主義(英語:Conventionalism)
演繹的法則的(英語:Deductive-nomologicalmodel)
實證主義-還原論-決定論
可謬論
基礎主義(英語:Foundationalism)
假設-演繹模型(英語:Hypothetico-deductivemodel)
無限主義(英語:Infinitism)
工具主義
實用主義
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
科學理論的接受觀(英語:Receivedviewoftheories) /語義觀(英語:Semanticviewoftheories)
科學實在論 /反實在論(英語:Anti-realism)
科學主義
自然主義
懷疑論
均變論
活力論
科學哲學相關條目
知識論
科學哲學史(英語:Historyandphilosophyofscience)
科學史
物理哲學
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哲學(英語:Philosophyofthermalandstatisticalphysics)
化學哲學
生物學哲學
演化思想史
環境哲學
時間和空間哲學(英語:Philosophyofspaceandtime)
神經科學哲學(英語:Neurophilosophy)
精神哲學
心理學哲學
感知哲學(英語:Philosophyofperception)
人工智慧哲學
計算機科學哲學(英語:Philosophyofcomputerscience)
信息哲學
技術哲學(英語:Philosophyoftechnology)
社會科學哲學(英語: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
偽科學
宗教與科學
科學修辭學(英語:Rhetoricofscience)
科學知識社會學(英語:Sociologyofscientificknowledge)
更多...(英語:Indexofphilosophyofsciencearticles)
科學哲學家古典時期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伊壁鳩魯
斯多葛主義
中世紀
聖維克托的休格
羅吉爾·培根
伊本·魯世德
多明尼庫斯·貢狄薩利奴斯(英語:DominicusGundissalinus)
羅伯特·基爾沃比(英語:RobertKilwardby)
奧卡姆的威廉
近代
弗蘭西斯·培根
皮埃爾·伽桑狄
勒内·笛卡兒
伽利略·伽利萊
托馬斯·霍布斯
艾薩克·牛頓
18~19世紀
伊曼努爾·康德
弗里德里希·謝林
威廉·維赫維爾
奧古斯特·孔德
約翰·斯圖爾特·密爾
赫伯特·斯賓塞
威廉·馮特
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
威廉·文德爾班
儒勒·昂利·龐加萊
皮埃爾·迪昂
魯道夫·斯坦納
卡爾·皮爾遜
科學哲學創立
卡爾·波普爾
查理·鄧巴·博爾德(英語:C.D.Broad)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托馬斯·庫恩
拉卡托什·伊姆雷
其他現代哲學家
分析哲學: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
伯特蘭·羅素
卡爾·亨普爾
南希·卡特萊特
威拉德·范·奧曼·蒯因
精神哲學:奧圖·紐拉特
魯道夫·卡爾納普
尤爾根·哈伯瑪斯
其他:保羅·費耶阿本德
丹尼爾·丹尼特
路德維克·弗萊克
主題
分類
閱論編主要社會學家古典社會學
亞歷西斯·托克維爾
奧古斯特·孔德
赫伯特·斯賓塞
卡爾·馬克思
馬克斯·韋伯
艾彌爾·涂爾幹
維爾弗雷多·帕累托
格奧爾格·齊美爾
斐迪南·滕尼斯
托斯丹·范伯倫
現代與後現代社會學功能主義
塔爾科特·帕森斯
羅伯特·金·莫頓
傑弗里·亞歷山大
尼克拉斯·盧曼
衝突理論
拉爾夫·達倫多夫
劉易斯·科塞
蘭德爾·柯林斯(英語:RandallCollins)
埃里克·歐林·賴特
符號互動論(英語:Symbolicinteractionism)與現象學
威廉·詹姆士
約翰·杜威
查爾斯·庫利
喬治·賀伯特·米德
阿爾弗雷德·舒茨
厄文·高夫曼
哈羅德·加芬克爾(英語:HaroldGarfinkel)
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
安東尼·紀登斯
皮耶·布迪厄
米歇爾·福柯
批判理論
安東尼奧·葛蘭西
盧卡奇·捷爾吉
麥克斯·霍克海默
狄奧多·阿多諾
赫伯特·馬爾庫塞
埃里希·弗羅姆
尤爾根·哈伯瑪斯
後現代理論
諾博特·伊里亞思
尚·布希亞
齊格蒙·鮑曼
參見:社會學家列表
社會學
社會學史
閱論編京都獎獲得者 基礎科學部門1980年代
1985年:克勞德·香農
1986年:喬治·伊夫林·哈欽森
1987年:揚·奧爾特
1988年:諾姆·喬姆斯基
1989年:伊斯拉埃爾·蓋爾范德
1990年代
1990年:珍·古道爾
1991年:愛德華·諾頓·勞侖次
1992年:西塚泰美
1993年:威廉·唐納·漢彌爾頓
1994年:安德烈·韋伊
1995年:林忠四郎
1996年:馬里奧·卡佩奇
1997年:丹尼爾·簡真(英語:DanielH.Janzen)
1998年:伊藤清
1999年:沃爾特·芒克
2000年代
2000年:沃爾特·雅各布·格林
2001年:約翰·梅納德·史密斯
2002年:米哈伊爾·格羅莫夫
2003年:尤金·派克
2004年:艾爾弗雷德·克努森
2005年:西蒙·A·萊文
2006年:赤池弘次(英語:HirotuguAkaike)
2007年:金森博雄
2008年:安東尼·鮑森
2009年:彼得·雷蒙德·格蘭特(英語:PeterandRosemaryGrant)
羅斯瑪麗·格蘭特(英語:PeterandRosemaryGrant)
2010年代
2010年:拉斯洛羅瓦斯(英語:LászlóLovász)
2011年:拉希德·蘇尼亞耶夫
2012年:大隅良典
2013年:根井正利
2014年:愛德華·威滕
2015年:米歇爾·麥耶
2016年:本庶佑
2017年:格雷厄姆·法夸爾(英語:GrahamFarquhar)
2018年:柏原正樹
2019年:詹姆斯·岡恩
2020年代
2021年:羅伯特·羅德
尖端科技部門1980年代
1985年:魯道夫·卡爾曼
1986年:尼科爾·瑪莎·勒·杜阿蘭(英語:NicoleMartheLeDouarin)
1987年:莫里斯·科昂(科學家)(英語:MorrisCohen(scientist))
1988年:約翰·麥卡錫
1989年:小阿莫斯·E·喬爾(英語:AmosE.Joel,Jr.)
1990年代
1990年:西德尼·布倫納
1991年:麥可·茲瓦克(英語:MichaelSzwarc)
1992年:莫里斯·威爾克斯
1993年:傑克·基爾比
1994年:保羅·勞特伯
1995年:喬治·威廉·格雷(英語:GeorgeWilliamGray)
1996年:高德納
1997年:佛德里克·法金(英語:FedericoFaggin)
馬爾西安·霍夫(英語:MarcianHoff)
斯坦利·馬孫爾(英語:StanleyMazor)
嶋正利
1998年:庫爾特·維特里希
1999年:威廉·大衛·金格里(英語:W.DavidKingery)
2000年代
2000年:東尼·霍爾
2001年:若列斯·伊萬諾維奇·阿爾費羅夫
林嚴雄
莫頓·B·帕尼什(英語:MortonB.Panish)
2002年:勒羅伊·胡德
2003年:喬治·懷特塞茲
2004年:艾倫·凱
2005年:喬治·哈利·海爾邁耶
2006年:萊昂納德·阿瑟·赫岑伯格(英語:LeonardHerzenberg)
2007年:井口洋夫
2008年:理察·卡普
2009年:赤崎勇
2010年代
2010年:山中伸彌
2011年:約翰·沃納·卡恩(英語:JohnW.Cahn)
2012年:伊凡·蘇澤蘭
2013年:羅伯特·丹納德
2014年:羅伯特·蘭格
2015年:國武豐喜
2016年:金出武雄(:金出武雄)
2017年:三村高志(:三村高志)
2018年:卡爾·代塞爾羅思
2019年:鄧青雲
2020年代
2021年:姚期智
思想·藝術部門1980年代
1985年:奧利維埃·梅西安
1986年:野口勇
1987年:安德烈·華依達
1988年:保羅·蒂姆(德語:PaulThieme)
1989年:約翰·凱吉
1990年代
1990年:倫佐·皮亞諾
1991年:彼得·布魯克
1992年:卡爾·波普爾
1993年:維托爾德·盧托斯瓦夫斯基
1994年:黑澤明
1995年:羅伊·利希滕斯坦
1996年:威拉德·范·奧曼·蒯因
1997年:伊阿尼斯·澤納基斯
1998年:白南准
1999年:莫里斯·貝嘉
2000年代
2000年:保羅·利科
2001年:利蓋蒂·捷爾吉
2002年:安藤忠雄
2003年:吉田玉男(:吉田玉男(初代))
2004年:尤爾根·哈伯瑪斯
2005年:尼古勞斯·哈農庫特
2006年:三宅一生
2007年:碧娜·鮑許
2008年:查爾斯·泰勒
2009年:皮埃爾·布萊茲
2010年代
2010年:威廉·肯特里奇(英語:WilliamKentridge)
2011年:坂東玉三郎(五代目)
2012年:賈亞特里·查克拉沃蒂·斯皮瓦克(英語:GayatriChakravortySpivak)
2013年:塞西爾·泰勒(英語:CecilTaylor)
2014年:志村福美(:志村ふくみ)
2015年:約翰·紐邁耶(英語:JohnNeumeier)
2016年:瑪莎·努斯鮑姆
2017年:理察·塔魯斯金(英語:RichardTaruskin)
2018年:霍安·霍納斯(英語:JoanJonas)
2019年:亞莉安·莫虛金
2020年代
2021年:布魯諾·拉圖爾
Category:京都獎獲得者
閱論編克魯格獎獲得者2000年代
2003年:萊謝克·科拉科夫斯基
2004年:雅羅斯拉夫·帕利坎
保羅·利科
2006年:余英時
約翰·霍普·弗蘭克林(英語:JohnHopeFranklin)
2008年:羅米拉·帕爾(英語:RomilaThapar)
彼得·布朗
2010年代
2012年:費爾南多·卡多索
2015年:尤爾根·哈伯瑪斯
查爾斯·泰勒
2018年:德魯·吉爾平·福斯特
2020年:丹妮爾·艾倫
Category:克魯格獎獲得者
閱論編郝爾拜獎獲得者2000年代
2004年:茱莉亞·克莉斯蒂娃
2005年:尤爾根·哈伯瑪斯
2006年:什穆埃爾·諾厄·艾森施塔特
2007年:羅納德·德沃金
2008年:詹明信
2009年:伊恩·哈金
2010年代
2010年:娜塔莉·澤蒙·戴維斯
2011年:于爾根·柯卡
2012年:曼紐·卡斯提爾
2013年:布魯諾·拉圖爾
2014年:麥可·庫克
2015年:瑪麗娜·華納
2016年:史蒂芬·格林布拉特
2017年:奧諾拉·奧尼爾
2018年:凱斯·桑斯坦
2019年:保羅·吉爾羅伊
2020年代
2020年:格里瑟爾答·坡洛克
2021年:瑪莎·努斯鮑姆
Category:郝爾拜獎獲得者
閱論編伊拉斯謨獎獲得者1950年代
1958年:奧地利人
1959年:羅貝爾·舒曼
卡爾·雅斯貝爾斯
1960年代
1960年:馬克·夏卡爾
1960年:奧斯卡·柯克西卡
1962年:RomanoGuardini
1963年:馬丁·布伯
1964年:UnionAcadémiqueInternationale
1965年:查理·卓別林
英格瑪·伯格曼
1966年:HerbertRead
RenéHuyghe
1967年:揚·廷貝亨
1968年:亨利·摩爾
1969年:加布里埃爾·馬塞爾
卡爾·馮·魏茨澤克
1970年代
1970年:漢斯·夏隆
1971年:奧利維埃·梅西安
1972年:讓·皮亞傑
1973年:克勞德·李維-史陀
1974年:妮內特·德瓦盧瓦
莫里斯·貝嘉
1975年:恩斯特·貢布里希
WillemSandberg
1976年:國際特赦組織
RenéDavid
1977年:WernerKaegi
讓·莫內
1978年:木偶劇場/主題木偶戲:
LaMarionettisticaoftheNapolibrothers
ŢăndăricăofMargaretaNiculescu
ThéatreduPapierofYvesJoly
BreadandPuppetofPeterSchumann
1979年:《時代周報》、《新蘇黎世報》
1980年代
1980年:尼古勞斯·哈農庫特
GustavLeonhardt
1981年:JeanProuvé
1982年:EdwardSchillebeeckx
1983年:雷蒙·阿隆
以賽亞·伯林
萊謝克·科拉科夫斯基
瑪格麗特·尤瑟納爾
1984年:MassimoPallottino
1985年:PaulDelouvrier
1986年:瓦茨拉夫·哈維爾
1987年:AlexanderKing
1988年:JacquesLedoux
1989年:國際法律家委員會
1990年代
1990年:SirGrahameClark
1991年:伯納德·海廷克
1992年:西印度群島綜合檔案館
1992年:西蒙·維森塔爾
1993年:PeterStein
1994年:SigmarPolke
1995年:倫佐·皮亞諾
1996年:WilliamHardyMcNeill
1997年:雅克·德洛爾
1998年:毛里西奧·卡赫爾
PeterSellars
1999年:瑪麗·羅賓遜
2000年代
2000年:HansvanManen
2001年:克勞迪奧·馬格里斯
亞當·米奇尼克
2002年:BerndandHillaBecher
2003年:AlanDavidson
2004年:AbdolkarimSoroush
SadikAl-Azm
FatemaMernissi
2005年:賽門·夏佛
史蒂文·謝平
2006年:PierreBernard
2007年:PéterForgács
2008年:伊恩·布魯瑪
2009年:AntonioCassese
BenjaminB.Ferencz
2010年代
2010年:何塞·安東尼奧·艾伯魯
2011年:JoanBusquets
2012年:丹尼爾·丹尼特
2013年:尤爾根·哈伯瑪斯
2014年:FrieLeysen
2015年:維基人
2016年:A·S·拜厄特
2017年:米謝勒·拉蒙(英語:MichèleLamont)
2018年:芭芭拉·埃倫賴希(英語:BarbaraEhrenreich)
2019年:約翰·庫利奇·亞當斯
2020年:GraysonPerry
Category:伊拉斯謨獎得主
閱論編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獲得者 藝術1980年代
1981年:赫蘇斯·洛佩斯-科沃斯
1982年:巴勃羅·塞拉諾
1983年:歐塞維奧·森佩雷
1984年:OrfeónDonostiarra(英語:OrfeónDonostiarra)
1985年:安東尼奧·洛佩斯·加西亞
1986年:路易斯·加西亞·貝爾蘭加
1987年:愛德華多·奇利達
1988年:豪爾赫·奧泰薩
1989年:奧斯卡·尼邁耶
1990年代
1990年:安東尼·塔皮埃斯
1991年:維多利亞·德·洛斯·安赫萊斯
特蕾莎·布干薩
蒙特賽拉特·卡芭葉
何塞·卡雷拉斯
普拉西多·多明哥
阿爾弗雷多·克勞斯
PilarLorengar(英語:PilarLorengar)
1992年:RobertoMatta(英語:RobertoMatta)
1993年:薩恩斯·德·奧伊薩
1994年:AliciadeLarrocha(英語:AliciadeLarrocha)
1995年:費爾南多·費爾南·戈麥斯
1996年:霍亞金·羅德利果
1997年:VittorioGassman(英語:VittorioGassman)
1998年: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
1999年: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
2000年代
2000年:BarbaraHendricks(英語:BarbaraHendricks)
2001年:克里斯多福·潘德列茨基
2002年:伍迪·艾倫
2003年:米格爾·巴塞洛
2004年:帕科·德盧西亞
2005年:瑪雅·普利謝茨卡婭
TamaraRojo(英語:TamaraRojo)
2006年:佩德羅·阿爾莫多瓦爾
2007年:鮑勃·迪倫
2008年:委內瑞拉國立青少年管弦樂團系統
2009年:諾曼·福斯特
2010年代
2010年:里查·塞拉
2011年:里卡多·穆蒂
2012年:拉斐爾·莫內歐
2013年:麥可·哈內克
2014年:弗蘭克·蓋里
2015年:弗朗西斯·科波拉
2016年:NúriaEspert
2017年:WilliamKentridge
2018年:馬丁·斯科塞斯
2019年:彼得·布魯克
文學1980年代
1981年:JoséHierro(英語:JoséHierro)
1982年:GonzaloTorrenteBallester(英語:GonzaloTorrenteBallester)
米格爾·戴利貝斯
1983年:胡安·魯爾福
1984年:PabloGarcíaBaena(英語:PabloGarcíaBaena)
1985年:ÁngelGonzález(英語:ÁngelGonzález)
1986年: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RafaelLapesa(英語:RafaelLapesa)
1987年:卡米洛·何塞·塞拉
1988年:CarmenMartínGaite(英語:CarmenMartínGaite)
JoséÁngelValente
1989年:里卡多·紀廉
1990年代
1990年:ArturoUslarPietri(英語:ArturoUslarPietri)
1991年:波多黎各人民
1992年:FranciscoNieva(英語:FranciscoNieva)
1993年:ClaudioRodríguez
1994年:卡洛斯·富恩特斯
1995年:CarlosBousoño(英語:CarlosBousoño)
1996年:FranciscoUmbral(英語:FranciscoUmbral)
1997年:阿爾瓦羅·穆蒂斯
1998年:FranciscoAyala(英語:FranciscoAyala)
1999年:君特·格拉斯
2000年代
2000年:AugustoMonterroso(英語:AugustoMonterroso)
2001年:多麗絲·萊辛
2002年:亞瑟·米勒
2003年:FatimaMernissi(英語:FatimaMernissi)
蘇珊·桑塔格
2004年:克勞迪奧·馬格里斯
2005年:NélidaPiñón
2006年:保羅·奧斯特
2007年:阿摩司·奧茲
2008年:瑪格麗特·愛特伍
2009年:伊斯梅爾·卡達萊
2010年代
2010年:阿敏·馬盧夫
2011年:里奧納德·科恩
2012年:菲利普·羅斯
2013年:AntonioMuñozMolina(英語:AntonioMuñozMolina)
2014年:約翰·班維爾
2015年:萊昂納多·帕杜拉
2016年:理察·福特
2017年:亞當·扎加耶夫斯基
2018年:弗雷德·瓦格斯
2019年:希莉·哈斯特維特
社會科學1980年代
1981年:RománPerpiñáGrau
1982年:AntonioDomínguezOrtiz(英語:AntonioDomínguezOrtiz)
1983年:JulioCaroBaroja(英語:JulioCaroBaroja)
1984年:EduardoGarcíadeEnterría(英語:EduardoGarcíadeEnterría)
1985年:RamónCarande(英語:RamónCarande)
1986年:JoséLuisPinillos
1987年:胡安·林茲
1988年:LuisDíezdelCorral(英語:LuisDíezdelCorral)
LuisSánchezAgesta
1989年:EnriqueFuentesQuintana(英語:EnriqueFuentesQuintana)
1990年代
1990年:RodrigoUríaGonzález
1991年:米格爾·阿托拉·加列戈
1992年:胡安·貝拉爾德
1993年:SilvioZavala(英語:SilvioZavala)
1994年:AurelioMenéndez(英語:AurelioMenéndez)
1995年:JoaquimVeríssimoSerrão(英語:JoaquimVeríssimoSerrão)
MiquelBatllori
1996年:JohnElliott(英語:JohnElliott)
1997年:MartídeRiqueriMorera(英語:MartídeRiqueriMorera)
1998年:皮埃爾·維爾納
雅克·桑特
1999年:RaymondCarr(英語:RaymondCarr)
2000年代
2000年:CarloMariaMartini(英語:CarloMariaMartini)
2001年:JuanIglesiasSantos
墨西哥學院
2002年:安東尼·紀登斯
2003年:尤爾根·哈伯瑪斯
2004年:保羅·克魯格曼
2005年:喬萬尼·薩托利
2006年:瑪麗·羅賓遜
2007年:拉爾夫·達倫多夫
2008年:茨維坦·托多洛夫
2009年:戴維·阿滕伯勒
2010年代
2010年:秦始皇兵馬俑考古團隊
2011年:霍華德·加德納
2012年:MarthaNussbaum(英語:MarthaNussbaum)
2013年:薩斯基雅·薩森
2014年:JosephPérez(英語:JosephPérez)
2015年:艾絲特·杜芙若
2016年:MaryBeard
2017年:KarenArmstrong
2018年:麥可·桑德爾
科學技術1980年代
1981年:AlbertoSols
1982年:曼努埃爾·巴列斯特爾
1983年:LuisSantaló(英語:LuisSantaló)
1984年:安東尼奧·加西亞-貝利多
1985年:DavidVázquezMartínez
EmilioRosenblueth(英語:EmilioRosenblueth)
1986年:AntonioGonzálezyGonzález(英語:AntonioGonzálezyGonzález)
1987年:巴勃羅·魯道明
JacintoConvit(英語:JacintoConvit)
1988年:ManuelCardonaCastro
MarcosMoshinsky(英語:MarcosMoshinsky)
1989年:GuidoMünch(英語:GuidoMünch)
1990年代
1990年:SalvadorMoncada(英語:SalvadorMoncada)
SantiagoGrisolía
1991年:FranciscoGonzaloBolívarZapata
1992年:FedericoGarcíaMoliner
1993年:阿馬夫萊·利念
1994年:ManuelElkinPatarroyo(英語:ManuelElkinPatarroyo)
1995年:InstitutoNacionaldeBiodiversidad(英語:InstitutoNacionaldeBiodiversidad)
曼努埃爾·洛薩達·比利亞桑特
1996年:巴倫廷·富斯特(英語:ValentínFuster)
1997年:阿塔普埃爾卡山研究團隊
1998年:佩德羅·米格爾·埃切尼克
埃米略·門德斯·佩雷斯
1999年:里卡多·米萊迪
恩里克·莫雷諾·岡薩雷斯
2000年代
2000年:呂克·蒙塔尼耶
羅伯特·查爾斯·加洛
2001年:讓·魏森巴赫
克萊格·凡特
約翰·E·蘇爾斯頓
法蘭西斯·柯林斯
漢彌爾頓·史密斯
2002年:勞倫斯·羅伯茨
羅伯特·卡恩
文頓·瑟夫
蒂姆·伯納斯-李
2003年:珍·古道爾
2004年:猶大·福克曼
安東尼·R·亨特
喬安·馬薩格
貝爾特·福格爾斯泰因
羅伯特·溫伯格
2005年:安東尼奧·達馬西奧(英語:AntónioDamásio)
安娜·達馬西奧(英語:HannaDamásio)
2006年:胡安·伊格納西奧·西拉克·薩斯圖賴因
2007年:希內斯·莫拉塔
彼得·勞倫斯
2008年:飯島澄男
中村修二
喬治·懷特塞茲
羅伯特·蘭格
托賓·馬克斯
2009年:雷·湯姆林森
馬丁·庫珀
2010年代
2010年:戴維·朱利葉斯
琳達·沃特金斯
巴魯赫·明凱(西班牙語:BaruchMinke)
2011年:約瑟夫·奧爾特曼
阿圖羅·阿爾瓦雷斯-布伊亞
賈科莫·里佐拉蒂
2012年:格雷格·溫特
理察·勒納
2013年:彼得·希格斯
弗朗索瓦·恩格勒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2014年:阿瓦利諾·考瑪
馬克·E·戴維斯
蓋倫·斯塔基
2015年: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
珍妮弗·道德納
2016年:休·赫爾(英語:HughHerr)
2017年:萊納·魏斯
基普·索恩
巴里·巴里什
LIGO科學合作組織
2018年:斯萬特·帕博
2019年:喬安·佐利
SandraDíaz
2020年:伊夫·梅耶爾
英格麗·多貝西
陶哲軒
EmmanuelCandès
2021年:考里科·卡塔林
德魯·韋斯曼
EmmanuelCandès
烏爾·薩欣
厄茲勒姆·圖雷西
DerrickRossi
莎拉·吉爾伯特
交流與人文1980年代
1981年:MaríaZambrano(英語:MaríaZambrano)
1982年:MarioBunge(英語:MarioBunge)
1983年:《國家報》
1984年:ClaudioSánchez-Albornoz(英語:ClaudioSánchez-Albornoz)
1985年:JoséFerraterMora(英語:JoséFerraterMora)
1986年:《OGlobo(英語:OGlobo)報》
1987年:《ElTiempo(英語:ElTiempo)報》
《ElEspectador(英語:ElEspectador)報》
1988年:HoracioSáenzGuerrero
1989年:PedroLaínEntralgo(英語:PedroLaínEntralgo)
FondodeCulturaEconómica(英語:FondodeCulturaEconómica)出版社
1990年代
1990年:中美洲大學
1991年:LuisMaríaAnson
1992年:EmilioGarcíaGómez(英語:EmilioGarcíaGómez)
1993年:《Vuelta(英語:Vuelta)》雜誌(創辦人奧克塔維奧·帕斯)
1994年:在盧安達及蒲隆地的西班牙差會
1995年:埃菲通訊社
JoséLuisLópezAranguren
1996年:IndroMontanelli(英語:IndroMontanelli)
JuliánMarías(英語:JuliánMarías)
1997年:CNN
瓦茨拉夫·哈維爾
1998年:ReinhardMohn(英語:ReinhardMohn)
1999年:InstitutoCaroyCuervo(英語:InstitutoCaroyCuervo)研究所
2000年代
2000年:翁貝托·埃可
2001年:喬治·史坦納
2002年:漢斯·馬格努斯·恩岑斯貝格爾
2003年:雷沙德·卡普欽斯基
古斯塔沃·古鐵雷斯
2004年:JeanDaniel(英語:JeanDaniel)
2005年:歌德學院
塞萬提斯學院
卡蒙斯學院
法語聯盟
但丁協會
英國文化協會
2006年:國家地理學會
2007年:《自然》期刊
2010年代
2010年:齊格蒙·鮑曼
阿蘭·圖賴訥
2011年:皇家學會
2012年:宮本茂
2013年:安妮·萊柏維茲
2014年:季諾
2015年:埃米略·列多
2016年:詹姆斯·納赫特韋
2017年:LesLuthiers
2018年:AlmaGuillermoprieto
2019年:普拉多博物館
國際合作1980年代
1981年:何塞·洛佩斯·波蒂略
1982年:EnriqueV.Iglesias(英語:EnriqueV.Iglesias)
1983年: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
1984年:ContadoraGroup(英語:ContadoraGroup)
1990年代
1990年:漢斯-迪特里希·根舍
1991年:聯合國難民署
1992年:納爾遜·曼德拉
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
1993年:在前南斯拉夫的聯合國維和部隊
1994年:伊扎克·拉賓
亞西爾·阿拉法特
1995年:馬里奧·蘇亞雷斯
1996年:赫爾穆特·科爾
1997年:瓜地馬拉政府
瓜地馬拉全國革命聯盟
1998年:FatihaBoudiaf(英語:FatihaBoudiaf)
里戈韋塔·門楚
FatanaIshaqGailani
SomalyMam(英語:SomalyMam)
愛瑪·博尼諾
格拉薩·馬謝爾
OlayinkaKoso-Thomas(英語:OlayinkaKoso-Thomas)
1999年:佩德羅·杜克
約翰·格倫
向井千秋
瓦列里·波利亞科夫
2000年代
2000年:費爾南多·恩里克·卡多佐
2001年:國際太空站
2010年代
2010年:OrganizaciónNacionaldeTrasplantes
TheTransplantationSociety
2011年:BillDrayton(英語:BillDrayton)
2012年:紅十字會
2013年: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2014年:福布萊特計劃
2015年:維基百科
2016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議
2017年:HispanicSocietyofAmerica
2018年:AmrefHealthAfrica
2019年:薩爾曼·可汗和可汗學院
體育1980年代
1987年:塞巴斯蒂安·柯伊
1988年: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
1989年:塞維·巴列斯特羅斯
1990年代
1990年:西托·龐斯
1991年:謝爾蓋·布卡
1992年:米格爾·安杜蘭
1993年:哈維爾·索托馬約爾
1994年: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
1995年:哈西芭·布梅爾卡
1996年:卡爾·劉易斯
1997年:西班牙國家馬拉松隊
1998年:阿蘭查·桑切斯·維卡里奧
1999年:施特菲·格拉芙
2000年代
2000年:蘭斯·阿姆斯特朗
2001年:馬內爾·埃斯蒂亞特
2002年:巴西國家足球隊
2003年:環法自行車賽
2004年:希沙姆·格魯傑
2005年:費爾南多·阿隆索
2006年:西班牙國家男子籃球隊
2007年:麥可·舒馬赫
2008年:拉斐爾·拿度
2009年:葉蓮娜·伊辛巴耶娃
2010年代
2010年:西班牙國家足球隊
2011年:海勒·格布雷西拉西耶
2012年:伊克爾·卡西利亞斯
哈維爾·埃爾南德斯·克雷烏斯
2013年:何塞·瑪利亞·奧拉薩巴爾
2014年:紐約馬拉松
2015年:馬克·蓋索
保羅·加索爾
2016年:哈維爾·戈麥斯·諾亞
2017年:紐西蘭國家橄欖球隊
2018年:萊茵霍爾德·梅斯納爾
克日什托夫·維利茨基
2019年:林賽·沃恩
2020年代
2020年:CarlosSainz
和平1980年代
1986年:VicaríadelaSolidaridad
1987年:DistritodeVillaElSalvador
1988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世界自然基金會
1989年:史蒂芬·霍金
1990年代
1990年:塞法迪猶太人
1991年:無國界醫生
MedicusMundiInternational(英語:MedicusMundiInternational)
1992年:amfAR(英語:amfAR)
1993年:GestoporlaPazdeEuskalHerria
1994年:MensajerosdelaPaz
MovimientoNacionaldeMeninoseMeninasdeRua
救助兒童會
1995年:海珊·本·塔拉勒國王
1996年:阿道弗·蘇亞雷斯
1997年:耶胡迪·梅紐因
姆斯蒂斯拉夫·列奧波爾多維奇·羅斯特羅波維奇
1998年:尼古拉斯·卡斯特利亞諾斯
VicenteFerrerMoncho(英語:VicenteFerrerMoncho)
華金·桑斯·加德亞
穆罕默德·尤納斯
1999年:CáritasEspañola
2000年代
2000年:西班牙皇家學院
西班牙語文學院協會
2001年: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2002年:丹尼爾·巴倫博伊姆
愛德華·薩義德
2003年:J·K·羅琳
2004年:聖雅各之路
2005年:仁愛修女會
2006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2007年: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
2008年:英格麗德·貝當古
2009年:柏林市
2010年代
2010年:ManosUnidas
2011年:福島50死士
2012年:FederaciónEspañoladeBancosdeAlimentos
2013年:OrganizaciónNacionaldeCiegosEspañoles(英語:OrganizaciónNacionaldeCiegosEspañoles)
2014年:CaddyAdzuba(英語:CaddyAdzuba)
2015年:聖若望醫院兄弟會
2016年:SOS兒童村
2017年:歐盟
2018年:席薇亞·厄爾
Category: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獲得者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90051715
BNE:XX1721337
BNF:cb11906645x(data)
CiNii:DA00222261
CONOR:7172451
FAST:28860
GND:118544209
ISNI:0000000121468372
LAC:0064A9901
LCCN:n78093535
LNB:000027243
MGP:231754
NDL:00442100
NKC:jn19990003036
NLA:35457499
NLP:A11791792
NNL:000058573
NSK:000046854
NTA:06842695X
ICCU:CFIV003165
SELIBR:208770
SUDOC:026911663
ULAN:500209108
VIAF:108179854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尤尔根·哈贝马斯&oldid=69731760」
分類:1929年出生在世人物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獲得者20世紀哲學家德國社會學家德國哲學家語言哲學家政治哲學家社會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法蘭克福學派法蘭克福大學教師海德堡大學教師馬爾堡大學教師馬爾堡大學校友波恩大學校友哥廷根大學校友伊拉斯謨獎得主郝爾拜獎獲得者克魯格獎獲得者京都獎獲得者杜塞道夫人德國政治理論家萊茵省人德國無神論者批判理論家民族主義研究學者隱藏分類:頁面同時使用了collapsiblelist的titlestyle的background和text-align使用受影響於參數的人物信息框含有簽名的傳記作品含有hCards的條目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不同含有德語的條目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A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MG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N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ELI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ULA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24元素的規範控制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العربيةمصرى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Bosanski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øroysktFrançaisGaeilgeGalegoگیلکیעבריתHrvatskiMagyarBahasaIndonesia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Қазақша한국어KurdîLatinaLimburgsLietuviųLatviešuMalagasy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मराठी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Türkçe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YorùbáBân-lâm-gú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也能夠改善世界——哲學家哈伯瑪斯的訪問 - 關鍵評論網
身為哲學家,提起疫情,哈伯瑪斯提出了對防疫措施的看法。 德國哲學家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是批判理論(Kritische Theorie)的第二代傳人。
- 2搜尋:批判理論學者哈伯瑪斯 - 阿摩線上測驗
46. 就批判理論學者哈伯瑪斯(J. Habermas)的主要觀點而言,教育上應重視哪一項能力的培養? (A)關懷大自然的能力 (B)操作網路的能力 (C)溝通與理性論辯的能力 ( ...
- 3哈伯瑪斯Habermas - 華文哲學百科 - 中正大學
哈伯瑪斯 (Jürgen Habermas, b.1929) 為了因應世界社會從現代化、後現代化到全球化的時代變遷之挑戰,他雖然承繼早期社會批判理論未完成的使命,承擔 ...
- 4哈貝馬斯的批判理論 - 博客來
書名:哈貝馬斯的批判理論,原文名稱:The Critical Theory of Jurgen Habermas,語言:簡體中文,ISBN:9787561773710,頁數:534,出版社:華東...
- 5哈伯馬斯批判理論之分析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第一章前言。係略述哈伯馬斯(J. Habermas) 批判理論嘗試解決的問題,以及其理論研究的出發點。第二章知識論的消失(The dissolution of Epistemology) 。哈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