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關係停留在「認識的人」?適度自我揭露是關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與人的心理距離,是根據「自我揭露〈self disclosure〉」的程度來判斷。

自我揭露,如同字面上的意思,即是展開自己內在的一面。

向對方揭露多少平常不對 ... 即時資訊 余苑綺直腸癌病逝,血便誤為痔瘡?! 9月12日開學防疫新制看這裡 75%國人維生素D攝取不足,該怎麼吃? 健康新知 即時新聞 情報專題 醫療生技 美麗新知 兩性議題 育嬰親子 醫療分科 腫瘤科 婦產科 男科 兒科 牙科 骨科 內科 外科 皮膚科 耳鼻喉 眼科 精神科 中醫 動物醫院 減重樂活 減重塑身 中醫減肥 西醫減肥 運動塑身 減重營養 健康保健 養生保健 中醫調理 自然偏方 養生指南 保健迷思 吃出健康 低卡飲食 防癌飲食 疾病飲食 十大癌症 癌症百科 大腸癌 肺癌 肝癌 乳癌 口腔癌 子宮癌 胰臟癌 食道癌 攝護腺癌 胃癌 影音專區 影音首頁 健康新知 熱門影音 健康智慧 塑身補習班 健康小學堂 健康小食堂 線上諮詢 名人名醫 買健康 × 首頁 雜誌出版推薦 健康類 健康類 不想關係停留在「認識的人」?適度自我揭露是關鍵! By圖文提供/台灣東販 2016年11月24日09:30 關鍵字: 溝通 社交 聊天 親密 自我揭露 你要先自我揭露,對方才會敞開心房 這節要討論的煩惱是,總是結交不到親密朋友。

這也是常見的事例。

其原因不只有一個,這邊想要以心理學上經常說的心理距離來做解釋。

人與人的心理距離,是根據「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的程度來判斷。

自我揭露,如同字面上的意思,即是展開自己內在的一面。

向對方揭露多少平常不對他人訴說的內容,我們藉此拿捏與對方的心理距離、親密程度。

我想沒有人會對初次見面的人大吐苦水,多是以今天的天氣如何、最近流行的話題作為開場白吧?當兩人的距離拉近之後,才切入當天的主題。

經過這樣一來一往,話題會進入家人、興趣,或是最近在意的事物等等,意氣相投的對象會愈加親密,反之則草草結束話題。

那麼,要聊什麼樣的話題才能增加親密程度呢?多聊些關於個人的話題,可以加深兩人的關係。

比如,若關係好到能聊到只有身邊的人才講的內容,那親密程度可說是相當高,已經到達好朋友等級了。

聊到家庭環境時,你們會聊小孩的教育問題、升學問題;聊到自己個性時,你們會聊最近的煩惱、工作上的不順、經濟上的問題等等,聊到這種程度可說是非常親密的關係。

基本上可分為見面次數愈多愈親密的關係,和不是這樣的關係,若兩人有共通點的話,則關係會發展得更為快速。

比如,興趣相同、來自同鄉、畢業於相同學校,兩人會比一般情況更快親密起來。

然而,我們大多碰上的情形是沒有共通點。

這種時候,你應該要採取什麼方法才好呢?自我揭露是一個有效的手段。

與其等待對方敞開心房,你可以主動向想要親近的對象自我揭露。

●打開關係之後,試著聊個人的話題 這邊的重點是拿捏與對方之間的距離。

即便你想和對方打好關係,但如果對方不是這麼想的話,結果會是適得其反。

聊到個人的話題,是希望與對方一同商量煩惱,所以請與對方的距離縮短後,才自我揭露。

這和身體的距離感是相同的道理。

關係親密的人接近你說話時,你並不覺得有什麼,但不認識的人突然接近搭話時,你會心生厭惡吧?在電梯、客滿的電車中,和他人密切接觸的距離下,誰都會感到不舒服。

心理距離和這是相同的感覺。

那麼,為什麼自我揭露能夠縮短與對方的距離呢?因為這是只能和抱有好感的人才能說的個人話題。

接受自我揭露的人會認為,因為對方對我抱有好感,才跟我說個人的話題。

如此一來,自己也會想盡可能回應對方的好意,分享自身的事情。

這就是「好意的回報性」。

持續這樣一來一往的關係,兩人間的距離自然會縮短,男女的話會發展成戀人關係,同性的話則發展成好友關係。

重要的是,不是等待對方敞開心房,而是你該先積極表述個人的話題,自我揭露來展現好意。

僅在一旁枯等的話,兩人的關係只會停留在「認識的人」。

本文出自台灣東販《讓你思考翻轉,走向成功的煩惱力》 延伸閱讀 初見面怎聊天不尷尬?座位方向藏學問 華人健康網 2016/08/10 別自說自話!想炒熱聊天氣氛學會提問才是關鍵 華人健康網 2016/09/11 擺脫5大不討喜聊天內容,好人緣輕鬆來! 華人健康網 2016/02/20 熱門關鍵字 過敏性鼻炎 脂肪肝 中風 乳癌 胃食道逆流 covid-19 熱門文章 余苑綺直腸癌病逝,血便誤為痔瘡?!醫:癌症年輕化,有血便等異狀應就醫 2022/08/22 } 女泌尿道反覆感染,以為老公惹的禍!醫:不憋尿、吃蔓越莓或益生菌等助預防 憂鬱症有年輕化趨勢,怎麼幫助憂鬱症親友?心理師教三步驟良好陪伴 【影音版】運動增免疫力,走路有5大意外好處!醫:可修復關節、改善焦慮憂鬱 健康情報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5914呼叫醫師 有健康問題卻不知該問誰?5914呼叫醫師回答你! 追蹤我們 Copyright©2022品辰傳媒AllRightsReserved 首頁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聯絡我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