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社事件 - 中文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874年(中國清朝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利用清朝官員的糊塗,稱琉球是日本屬邦,試圖吞併清朝藩屬國琉球國,並以此為藉口發動大舉進攻台灣島的軍事行動。

這是 ... 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發生於公元1871年,琉球國宮古島島民上繳年貢的船隊歸途中遇颱風漂流至台灣東南部,船上69人當中三人溺死,54人被台灣原住民殺害,僅12人生還回國。

1874年(中國清朝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利用清朝官員的糊塗,稱琉球是日本屬邦,試圖吞併清朝藩屬國琉球國,並以此為藉口發動大舉進攻台灣島的軍事行動。

這是日本政府自從明治維新以來第一次向國外發動的戰爭,也是清朝與日本在近代史上第一次的重要外交事件。

基本介紹 中文名:牡丹社事件事件:琉球國宮古島民台灣遇害事件發生時間:公元1871年後果:僅12人生還回國地點:台灣 歷史背景,處理方式,爭戰過程,清朝態度,結果,文化資產,產生影響, 歷史背景琉球王國原本在明朝時為中國的藩屬國,中國與琉球的宗藩關係有五百多年之久。

自明初以來,琉球與中國的關係就很密切,琉球不斷向中國進貢,琉球歷代國王都接受中國冊封。

1372年,明朝太祖朱元璋對中山王察度發布詔諭。

山北、中山、山南三王向明政府朝貢。

琉球成為明王朝的藩屬。

清朝建立以後,琉球使節於1646年來華,受到順治帝的接見。

從此,琉球使節與清廷往來不斷。

1662年,清廷派遣兵科副禮官張學禮為正使出使琉球。

此後,每逢琉球新王繼位,都有清朝使節前往冊封與慶賀。

1663年(清康熙二年)和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清帝兩次賜印給琉球國王,乾隆所賜之印寫有“琉球國王之印”字樣。

但是日本在江戶幕府時期武力迫使琉球王國向日本進貢,等於琉球王國同時跟中國(當時為清朝)與日本稱臣進貢,所以日本明治政府建立後一直想讓琉球王國只向日本政府進貢稱臣,進而併吞琉球,因此便等待機會下手。

而在台灣方面,清朝雖然在1683年順利的將台灣納入清帝國版圖中,但是對於台灣的態度卻一直猶疑不定,所以對於台灣的治理態度僅只於已經開發的區域,而對於尚未開發區域則以劃分界線的方式限制人民越界開墾,並且不納入統治範圍內,因此成為後來日本出兵的有利條件。

1871年(中國清同治十年,日本明治4年)10月一艘琉球宮古島民的進貢船在回那霸航行時遭遇颱風,漂流至台灣南端,船上69名乘客溺死3人,有66人上島登岸。

但後來他們因闖入高士佛社台灣原住民住地,遭台灣原住民殺害54人,逃過一劫的其餘12人則在當地漢人營救下前往台南府城,然後轉往福州乘船歸國。

1873年11月,日本政府派外務卿副島種臣以“中國派遣特命全權大臣”的身分出使中國,針對宮古島人遇害事件試探清廷的態度。

隨員柳原前光到清政府總理衙門詢問琉球漂流民被殺事宜。

柳原前光提出:“貴國台灣之地……貴國所施治者僅及該島之半,其東部土番之地,貴國全未行使政權,番人仍保持獨立狀態。

前年冬我國人民漂流至該地,遭其掠殺,故我國政府將遣使問罪。

”清廷總理衙門大臣吏部尚書毛昶熙及戶部尚書董恂表示:“番民之殺琉民,既聞其事,……。

夫二島俱我屬土,屬土之人相殺,裁決在我。

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預貴國事而煩過問?”柳原前光爭辯說,琉球為日本的國土,清政府應懲罰殺害琉球人的番民。

毛昶熙說:“殺人者皆生番,故且置化外。

……皆不服王化。

”柳原前光說:“生番害人,貴國舍而不治,我卻將問罪島人。

”清廷官方表示遇害之宮古島人皆已接受中國之撫恤及遣返處理,此事件與日本無關。

副島種臣則大爭琉球為其屬地,又陳述小田縣民遇害的詳情,並且問為何清朝不懲辦台番,毛、董則以“生番”(不順服清廷的台灣原住民)不服王化為理由推搪。

又說:“生番系我化外之民,問罪與否,聽憑貴國辦理。

”,這正中副島種臣之下懷,“化外之民”的說法成為日本出兵台灣的接口和依據,是次出兵是為“牡丹社事件”。

處理方式日本人開始向英、美等國租用輪船,雇用美國軍事顧問,準備對台灣出兵、征討台灣原住民,並派遣樺山資紀、水野遵來台調查。

最初,這些國家的的駐日使節均對日本做法沒有異議。

但到出發前夕,英美等國卻轉變態度表示反對,因此日本高層下令軍艦延期出發,但在港口整裝的軍方卻不予理會。

爭戰過程1874年5月10日,日軍於射寮(今屏東縣車城鄉射寮村)登入。

5月18日到5月21日,日軍與台灣抗日派原住民有小規模接觸,互有傷亡。

5月22日,佐久間左馬太率領日軍150人進抵石門(今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遭到抗日派原住民強烈抵抗,最後日軍陸戰隊攀上峭壁居高臨下,情勢逆轉,原住民敗逃,牡丹社酋長阿祿古父子身亡。

經此一役,多數采觀望態度的原住民皆靠向日本。

6月1日起日軍分三路掃蕩抗日派的牡丹社、高士佛社、女奶社等原住民,沿途只有小規模抵抗,占領後焚燒村屋並撤回射寮營地。

7月1日,牡丹社、高士佛社、女奶社終於投降。

日軍移營龜山(今車城鄉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附近)長期駐紮,但在熱病侵襲之下,日軍紛紛病倒,總指揮西鄉從道中將要求日本政府早日撤兵。

清朝態度一開始清政府仍不以為意,但到了戰爭開始後,清廷在意識到事態嚴重。

因此於5月下旬派遣沈葆楨來台查看,辦理台灣海防及對各國的外交事務。

之後與日本大久保利通進行談判,簽訂《北京專約》。

結果日本為了切斷清朝與琉球的宗藩關係以徹底吞併琉球,後來曲解《北京專約》,指清朝已承認日本出兵是“保民義舉”,所以清朝承認琉球人是日本屬民,琉球屬於日本。

但清朝澄清北京專約所指之“民”,只是1873年漂流到台灣被生番殺害的小田縣(今日本岡山縣)之民,不包括1871年被殺害的琉球漂民。

但日本不理會。

1875年7月,日本逼迫琉球與中國斷絕關係,命令琉球停止對清朝貢,不接受清朝冊封,撤銷位於福州的琉球館。

1879年1月,日本勒令琉球國王尚泰宣誓遵奉日本國法;同年3月,日本派軍警占領尚泰的住所,4月將琉球改名為沖繩縣。

日本向清朝索賠50萬兩白銀。

雖然對日本這樣一個東瀛小國賠款十分有失大清帝國的體面,但考慮到1840年以來大清帝國積貧積弱的實際情況,為避免節外生枝,清廷最終選擇了花錢消災,畢竟50萬兩對於整個大清國來說不過九牛一毛。

錢是賠了,但是被這樣同屬被西方列強打壓的小兄弟欺負了的事實,還是在朝中激起了軒然大波。

由總理各國事物衙門牽頭,群臣紛紛上奏,強調海防,引起了年輕的光緒帝高度重視,由此展開了一場關於海防戰略的大討論。

清朝最後決定分別成立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任命李鴻章為北洋通商事物大臣,總管北洋水師,任命沈保楨為南洋通商事務大臣,總管南洋水師。

文化資產琉球藩民墓:屏東縣車城鄉統埔村,清同治10年(1871年)因颱風漂流至恆春八瑤灣的琉球居民五十四人被排灣族人出草,死者屍首由楊友旺及客籍張眉婆、林碰獅等人以一冢安葬於統埔村落邊,日本政府藉此事在同治13年(1874年)發動「牡丹社事件」,日軍首領西鄉從道每年給付年金,囑咐林阿九家族代為管理祭祀。

日治時期定期祭拜維護,大正14年(1925年)當年幸免於難的琉球人島袋龜在來台發起琉球藩民墓整修運動,並出版《牡丹社遭難民墓碑改修報告書》。

大正15年(1926年)藩民墓開始整修,遭難者名單刻於碑上,昭和2年(1927年)12月完工。

民國67年(1978年)沖繩史家又吉盛清來台,並分別於日、琉、台三地,推動「台灣遭害者之墓」與「琉球藩民墓」改修工作。

民國70年(1981年)取得屏東縣政府、車城鄉公所同意興工,民國71年3月改建完畢,但將墓碑上的「大日本」三字塗掉。

民國89年(2000年)碑文上的「大日本」字樣恢復碑體原貌。

二鯤鯓炮台:國定古蹟,又稱「億載金城」,位於台南市,1874年日本發動牡丹社事件時,清廷一面向日本抗議,一面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辦理台灣等地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

沈葆楨以安平形勢險峻,奏請建造仿西洋式炮台一座。

炮台由法國人帛爾陀(Berthaud)設計,從同治十三年(1874年)起建,到光緒二年(1876年)完工。

當時安平南邊有一至七鯤鯓等七個沙洲島,炮台位於二鯤鯓上,故稱「二鯤鯓炮台」。

因炮台入口城門上方有沈葆楨提額「億載金城」,亦稱「億載金城」,或相對於「安平小炮台」稱為「安平大炮台」。

鵝鑾鼻燈塔暨附屬建物:屏東縣歷史建築,位於恆春鎮鵝鑾里燈塔路90號,清光緒7年(1881年)11月創建,清同治6年(1867年)3月9日,一艘美國籍商船「羅發號」從汕頭駛往牛莊途中,航行至鵝鑾鼻西南七星岩附近,觸礁沉沒,船員登岸後遭受龜仔角(社頂)原住民襲擊,除清國水手一人逃至打狗(今高雄)外,全部罹難,且琉球人多次在該處亦遇難,並引發牡丹事件,應美國及日本政府之建議而籌設。

產生影響經過本次事件,清朝認識到台灣的重要性,對統治台灣的態度有極大的轉變,在最後統治的20年(1874年-1894年甲午戰爭)中積極建設台灣。

相關詞條 牡丹社事件牡丹社事件,發生於公元1871年,琉球國宮古島島民上繳年貢的船隊歸途中遇颱風漂流至台灣東南部,船上69人當中三人溺死,54人被台灣原住民殺害,僅12人生還回國。

...宮古島民台灣遇害事件宮古島民台灣遇害事件發生於公元1871年,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末期,從宮古島到首里上繳年貢的船隊于歸途時,在台灣東南部高士佛社、牡丹社、竹社之交界處遇害...1874年日本侵略台灣事件1874年4月27日,日本藉口琉球“牡丹社事件”[1],悍然出兵台灣。

日本此次出兵,其實質是為了占領整個台灣島。

此事與美國人李仙得有關。

以往史書對此敘述不祥。

此次受...獅頭社事件獅頭社事件(內外獅頭社事件)發生於1875年(光緒元年),為台灣清治時期的台灣原住民排灣族的反清事件,地點是屏東縣獅子鄉一帶。

...牡丹鄉(台灣省屏東縣牡丹鄉)牡丹鄉舊稱牡丹社,清朝末年的牡丹社事件即發生在這裡。

現為鄉級行政區單位,下轄6村57鄰。

...台灣清治時期清朝經牡丹社事件的刺激,日本大舉入侵台灣,是以“番地”並非隸屬清國版圖為藉口。

自此,清廷治台政策改弦更張,轉而積極經營,歷任來台的大員沈葆楨、丁日昌及劉銘傳...李仙得(1874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政府成立台灣蕃地事務局,任命西鄉從道為事務局都督,率兵三千六百攻打台灣琅嶠地區以牡丹社為主的原住民部落,是為牡丹社事件,日方...台灣,你一定要去知識連結:“牡丹社事件”(1871-1874)...17912.尋根溯源,情牽台灣土著民族183邂逅泰雅族姑娘184阿美文化村186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189...羅大春同治十六年(1874年),日本以兩年多前的“牡丹社事件”為藉口,出兵入侵台灣。

羅大春奉命赴台灣蘇澳地區駐防,並進行“開山撫番”。

這次台灣之行,羅大春雖然有些不...1871年1871年大清同治10年,本年的重要大事件是日耳曼人建立德意志帝國,統一德國。

以下...11月27日——牡丹社事件。

一艘琉球漁船遇颶風,飄到台灣南部高山族聚居的牡丹社...打狗港雄鎮北門最初建於明鄭時期,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城牆,城牆為三合土及紅磚砌成,門上有5個雉堞,有窺孔供瞭望戍守之用,是旗後的鎮北門戶,牡丹社事件後清政...石門古戰場清同治年間的牡丹社事件,即發生於此。

日據時期,日人於虱母山立“忠魂碑”紀念牡丹社事件中陣亡的日兵,台灣光復後,政府則在虱母山頂另立“澄清海宇還我河山”石...清軍收復新疆之戰1874年(同治十三年),日本侵台(見“牡丹社事件”),中國海中國海防塞防局勢圖(1874年)[23]疆危機凸顯。

清廷在東西兩面受敵的情況下,出現海防、塞防的爭論。

...幕末四大人斬同年牡丹社事件後,石川縣士族石川九郎・中村俊次郎拜訪桐野並且尋問他關於明治六年政變及牡丹社事件的內情,而集結桐野回答的“桐陰仙譚”則留存在新聞‘日本...日本戰爭罪行事件發生時間發生地點罪行牡丹社事件1874年南台灣此役為日本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的開端,為明治維新後第一次對外戰爭。

日本當局以琉球漂民遭台灣...反日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可以追溯到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日本借八瑤灣事件而向當時台灣動武,事後清朝政府與日本簽訂《北京專約》。

1894年,日本在接連入侵占領朝鮮、琉球後...台灣話(中國台灣地區的方言)雍乾之世,禁令漸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件,欽差大臣沈葆禎來台辦理防務,以“開山撫番”為名,招徠墾野,因而解除了長達近200年的渡台禁令。

在清廷統治台灣的200餘...台灣島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藉口“牡丹社事件”,派軍隊在台灣南部琅嶠(今恆春)登入並進攻石門、牡丹社等地,遭到平埔人頑強抵抗達半年之久,日軍終以戰死、病亡...安平古堡1874年,沈葆楨來台處理“牡丹社事件”,與日本人進行交涉,將安平城外城的牆磚,運至“二鯤鯓”,建立“億載金城”。

安平古堡建築編輯...台灣史話3牡丹社事件和日本侵台304法軍的入侵34三清政府治台策略調整和早期現代化建設381清政府治台策略調整和台灣建省382劉銘傳與台灣的自強新政43四...閩台文學的文化親緣《閩台文學的文化親緣》是200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雙一。

...三、牡丹社事件和抗日前奏曲四、粉碎法夷“據地為質”的陰謀五、“有詔班師...周懋琦周懋琦在台期間,他參與處理牡丹社事件;建了台灣第一個水庫——虎頭埤水庫;建了抵禦外來侵犯的安平炮台;確立了鄭成功在台灣的地位——建議並捐款修建“延平郡王祠”...文明論概略明六社及其《明六雜誌》,還有東京學士會院是啟蒙思想家開展運動、宣揚文明開化的場所。

對外方面,1874年,日軍以牡丹社事件為藉口出兵攻打台灣,台灣問題成為熱議,還有...熱蘭遮城1874年,沈葆楨來台處理“牡丹社事件“,與日本人進行交涉,將安平城外城的牆磚,運至“二鯤鯓“,建立“億載金城”。

大量拆除城磚加以運用。

台灣城至此只留下斷垣...台北市歷史而究其因,1874年發生在與台北相隔數百公里的台灣南部牡丹社事件,是促使台北建城的遠因。

隨後,想藉台北升格來充實北台灣軍防的清朝北京政府,於1875年批准了福建... 熱門詞條 Minecraftwiki 恐龍魚 明哲保身 頻率副詞 磷脂醯膽鹼 SM2 健腹輪 全民家庭醫學 耳 越南地圖 威達電股份有限公司 凶男寡女 花美男之吻 ACDSee10 薛紅 臍橙 知識就是力量 馬里安諾·李維拉 齊民 平車前 晨羽 舞曲網 圓桌 新一代 烘爐 河錫辰 江詩丹頓 鳳凰衛視 牡丹社事件@中文百科全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