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怡/一年內「死刑雙掛零」即形同廢死?台灣與實質廢死的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支持廢死或者支持死刑的人,都不需要太高興或者太憤怒,重點是,我們可以從去年或者過去幾年學習到什麼? 2009年台灣以通過兩公約施行法的方式,讓《公民 ...  林欣怡/一年內「死刑雙掛零」即形同廢死?台灣與實質廢死的距離|特約作者|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 全產品速覽 服務 會員中心 U利點數 我的新聞 歷史新聞 活動專區 udn粉絲團 udnline好友 新聞評論 聯合新聞網 願景工程 轉角國際 鳴人堂 倡議家 時事話題 世界日報 股市理財 經濟日報網 房地產 基金 中經社 樂透 發票 生活娛樂 噓!星聞 優人物 udnSTYLE 500輯 遊戲角落 發燒車訊 元氣網 運動 NBA台灣 野球夢田 運動筆記 健行筆記 閱讀創作 讀書吧 讀創故事 udn部落格 u值媒體 聯合文學 聯經出版 聯文雜誌 文創購物 數位文創 IP授權 瘋活動 售票網 買東西 報時光 更多產品 聯合知識庫 聯合電子報 聯合影音網 聯合學苑 有行旅 APP行動網 新冠肺炎 時事觀察 軍事評論 鳴人放送 法律評論 鳴人選書 影評 作者群 林欣怡/一年內「死刑雙掛零」即形同廢死?台灣與實質廢死的距離 特約作者 17Feb,2022 台灣雖曾經在2006年到2009年有過短暫四年沒有執行死刑的情況,這都不能算是實質廢死,更何況只是一年沒有執行。

支持廢死或者支持死刑的人,都不需要太高興或者太憤怒,重點是,我們可以從去年或者過去幾年學習到什麼?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文:林欣怡,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 2021年的最後一個上班日過了之後,確定去年一整年沒有任何死刑確定判決、沒有任何死刑執行——在台灣歷史上首度死刑「雙零」的紀錄。

不過我們並沒有任何喜悅,因為可以預知,隨後在各大媒體的報導與公共討論會對政府有很大的批判,認為怎麼可以「實質廢死」,進而對死刑判決及執行施壓,2022年是否能夠維持這樣的紀錄,並不樂觀。

何謂「實質廢死」? 實際上,在國際間對於一個國家是否「實質廢死」有很嚴謹的定義。

若一個國家超過十年以上沒有執行死刑,或者政府正式宣誓暫停死刑執行,才會被認為是實質上廢死(abolishthedeathpenaltyinpractice)。

舉例來說,1997年底至今沒有執行死刑的南韓,以及2010年由總統宣示停止死刑執行的蒙古(後來在2012年簽署《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二任擇議定書後正式廢死)就是這樣的狀況。

台灣雖曾經在2006年到2009年有過短暫四年沒有執行死刑的情況,這都不能算是實質廢死,更何況只是一年沒有執行。

支持廢死或者支持死刑的人,都不需要太高興或者太憤怒,重點是,我們可以從去年或者過去幾年學習到什麼? 2009年台灣以通過兩公約施行法的方式,讓《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內國法化,向國際社會宣誓我們願意自主遵守國際人權體系的相關規範與制度。

隨即2013年、2017年政府也邀請國際人權專家來台灣進行兩公約是否落實的定期審查,因為COVID-19疫情的關係,第三次國際審查延到2022年5月舉行。

在這個公約定期審查的循環過程中,死刑制度的確受到關注,並且受到很多的批判。

但也因為這樣,不可否認的,國內的司法制度在死刑的判決上越來越嚴謹、越來越朝向國際人權的標準靠近。

所以,死刑判決和執行越來越少,是台灣遵守公約後自然的現象,若是越來越多,才是一個需要檢討的問題。

不像蒙古也簽署了旨在廢除死刑的第二任擇議定書,台灣只通過了《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所以的確沒有立即廢除死刑的義務,但就算如此,依據公約,台灣也必須要有逐步朝向廢除死刑的政策目標,同時必須嚴格限縮死刑只能使用在情節「最嚴重的罪行」(themostseriouscrimes)中,且必須遵守所有的公平審判標準及正當程序。

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死刑制度的執行現況 對台灣來說,所謂逐步朝向廢除死刑的政策目標,重點應是如何和仍對廢除死刑有疑慮的民眾好好溝通,並討論在廢除死刑之後,最嚴重的罪行應該要判處的刑罰是什麼,也就是所謂的死刑替代方案,但幾年下來,我們看不到法務部的努力成果。

嚴格限縮死刑只能使用在情節最嚴重的罪行上,這也是目前司法界正在掀起的論戰,2018年人權事務委員會針對《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6條生命權做出了第36號一般性意見,其中第35段便提及未直接和蓄意導致死亡的罪行不能被認為是「最嚴重的罪刑」。

目前台灣法院有些判決依據公約,嚴格解釋並限縮情節最嚴重罪行的適用,例如,在湯景華案中,最高法院自為判決,將高院的死刑判決改判無期徒刑,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認定這個案件是間接故意殺人。

間接故意殺人對應至我國刑法體系,再加上公約嚴格限制只有在最特殊之情況下才能適用死刑之精神,強度較低之間接故意殺人罪行就必須要排除在情節最嚴重罪行範疇之外。

此外,針對精障者是否判死刑在公約相關規範中也都有很清楚的明示,例如,一樣的,第36號一般性意見第49段便明確指出,對於只能承擔一部分道德可責性,及對面臨特殊障礙情狀,難以在與他人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自我辯護之個人,例如,存有嚴重心理社會障礙(seriouspsycho-socialdisability)的當事人判處死刑,而非只限縮在精神障礙的範疇內。

在湯景華案中,最高法院自為判決,將高院的死刑判決改判無期徒刑,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認定這個案件是間接故意殺人。

圖為湯景華。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雖然我不同意所有的判決在適用公約上都是合宜的,但這些論戰、對於判決同意或者不同意的意見提出,至少可以看出台灣司法正在用判決說理並逐步(或者緩步的)落實公約內涵,而不是只要符合最嚴重的罪行就可以判處死刑,若在審判中,並未遵守所有的公平審判標準,也構成了不能判除死刑的理由。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變化。

例如,除了當事人是否要判處死刑,必須要考量到個人情狀,在審判中用量刑前社會調查/情狀鑑定(量刑實證調查)的方式,讓法官判斷時有所依循,已經漸漸成為重大刑事案件的判決的標準配備。

台灣離實質廢死還很遠 以上這些進展,撇開死刑存廢這個挑動所有人敏感神經的議題之外,這幾年來司法上面的變遷的確是朝往比較正面、人權保障的方向邁進。

但若要說到實質廢死,我們離它還有點遠,包括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檢察官在一些明顯不符合公約規範下的案件,卻一樣求處死刑,法官也持續地判決死刑,只是2021年剛好沒有死刑定讞案件。

台灣有可能實質廢死嗎?有可能在法律上廢除死刑嗎?很可惜,現在的答案是不太容易,但那是一條不可迴避的路。

期待在這過程中,不管支持或者反對死刑,都應該一起監督政府及司法,不要讓我們走回頭路。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死刑 廢死 檢察官 法律評論 特約作者 延伸閱讀 徐自強案21年——真相遠在天涯,死刑近在咫尺 死刑的生、死、愛、恨 為何死刑議題爭論不完? 我們該判「捷運殺人犯」死刑嗎? 別只談該不該廢死,這樣做校園會更安全嗎?——談「陌生人」迷思 到底可惡到哪種情況,該判死刑? 作者其他文章 林惟萱/新課綱下的首次會考:殊途是否同歸?關於國語文我們想做的事 彭治鏐/同婚三周年:修改第20條,朝向已婚同志無血緣收養的合法之路 陳亮妤/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我們,如何調適孤獨又焦慮的心靈? 陳凌/「領養代替購買」只是情緒勒索的口號?網紅買狗何錯之有 楊凱丞/腦補歪讀《媽的多重宇宙》:一部字字血淚的性別戰爭史 陳凌/正視獸醫用藥權才是改革之本:回應農委會「犬貓用藥精進措施」 陳凌/窒礙難行的法規,遭忽視的動物用藥爭議:一位獸醫師的執業觀察 郭鴻儀/「淨零碳排路徑及策略」的缺席者:台灣國土整體計畫 林楷倫/我們需要一套不分老少的吃食教育:先從吃魚說起 郝錦鱗/澎湖官方「數位化」作半套,應盡速解決旅遊交通系統的不便 烏烏/女人乳房不是國家的KPI:母嬰親善政策不該侷限於母乳哺餵 癮君子/《漂浪人生》:關於逃亡,也關於難民的未竟之事 謝宇婷/名為認識台灣,實為純自拍的展覽?談「GakiHip」與PUA爭議 桑普/港人看《時代革命》:不自由,毋寧死!台灣是抗禦中國首要戰線 桑普/一位香港人離鄉抵台的人生自白——嚴防分化台港,警惕認知作戰 看更多內容 留言區 特約作者 編輯室邀稿,補足更豐富的議題觀點。

最新文章 羅冠聰/《逆天抗命》的香港人:勇氣,是奔向自由的必要條件 為什麼我們看老片?法國經典影展走回百年電影歷史舞台的中心 荷蘭自行車大國是如何煉成的?(二):公共財地位的確立與汽車威脅 時間是什麼?物理學家與哲學家怎麼看? 類比時代的音樂圖書館在台灣(下):民營盛世,從「海頓」到「洪建全」 最多瀏覽 警察輪班制度怎麼改?問題不是「人力不足」,而是「制度沉痾」 從「家暴羅生門」到「女巫獵殺記」:安柏赫德讓女性主義蒙羞了嗎? 別走!清零重傷外商,中共緊急挽留恐怕已來不及? 廖珮杏、劉維人/PCR塞爆、保險業者慘賠,是誰的錯? 林惟萱/新課綱下的首次會考:殊途是否同歸?關於國語文我們想做的事 鳴人堂臉書專頁 鳴人堂 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