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微粒、塑膠袋:被人造垃圾淹沒的海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但這些一張張令人揪心的照片,只是全球海洋垃圾這個嚴重的環境議題中,因報導而引起一點注意的冰山小角。

在環保愛地球成為流行口號的時候,除了減少或 ... 全產品速覽 新聞評論 聯合新聞網 陽光行動 聯合報數位版 聯合70 轉角國際 鳴人堂 倡議家 時事話題 世界日報 新聞話題 服務 會員中心 U利點數 我的新聞 歷史新聞 活動專區 udn粉絲團 udnline好友 股市理財 經濟日報網 房地產 基金 中經社 樂透 發票 生活娛樂 噓!星聞 優人物 udnSTYLE 500輯 遊戲角落 發燒車訊 元氣網 橘世代 myBeauty 寵物部落 運動 NBA台灣 野球夢田 HBL 運動筆記 健行筆記 閱讀創作 琅琅悅讀 讀書吧 讀創故事 聯副70 udn部落格 u值媒體 聯合文學 聯經出版 聯文雜誌 文創購物 數位文創 IP授權 瘋活動 售票網 報時光 更多產品 聯合知識庫 聯合電子報 聯合影音網 聯合學苑 有行旅 APP行動網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 udn / 轉角國際udnGlobal / 文化視角 WhatsApp twitter 吸管、微粒、塑膠袋:被人造垃圾淹沒的海洋 2016/09/09藍之青 海龜鼻孔卡著塑膠吸管的照片,你是否還有印象? 在台灣,關於海龜和鯨豚被人造垃圾傷害的新聞層出不窮——解剖擱淺的抹香鯨,卻發現漁網跟塑膠袋塞滿胃,或是「領航鯨」小梧子過世前吐出塑膠袋,胃裡全是垃圾。

各種漁具纏身、吸管、塑膠叉子等異物貫穿氣管、卡在廢棄輪胎裡窒息而死、被啤酒包裝勒到變形、排便排出塑膠袋,幾乎已不再是「新聞」了。

在1990年代後期,科學家發現了太平洋垃圾帶的存在(GreatPacificGarbagePatch));到2009年,遙遠太平洋上的中途島(MidwayAtoll),被拍攝到信天翁屍體,以及牠們腹中未一同腐化的各種塑膠垃圾,才開始讓大眾對此議題有所關注。

但這些一張張令人揪心的照片,只是全球海洋垃圾這個嚴重的環境議題中,因報導而引起一點注意的冰山小角。

在環保愛地球成為流行口號的時候,除了減少或拒絕使用塑膠袋和吸管,還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做、應該知道,或是值得關心的? 太平洋垃圾帶:又稱「垃圾島」。

在太平洋上,北太平洋環流系統是相對靜止的區域,此區主要為副熱帶高壓帶,水流旋轉的方向將周圍的廢物帶進來,導致漂浮物和其破碎物的累積,這些像是漂浮的「雲狀」廢物被稱為太平洋垃圾帶。

圖/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facebook 中途島上的信天翁屍體,他生前腹中都吃下了些什麼?圖/維基共享facebook ▎從塑膠潮流,到塑膠殺手 讓我們先從塑膠所帶來的生活變革開始談起。

二十世紀初,完全用人工材料合成的塑膠問世,因其容易塑形、重量輕等特性,成為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製作武器的重要材料。

塑膠神期的特性(化學性質穩定、耐熱、絕緣、堅固、易塑、價格低廉),讓其在戰後被廣泛地運用於商業生產。

另一方面,戰後許多工廠閒置,石化產業於是開始大量地生產用塑膠製成、非常「方便」的一次性使用產品——人類「拋棄式」的生活方式,自此展開。

1955年,美國《LIFE》雜誌刊登了一張塑膠餐具滿天飛的照片,展現了在當時,使用這些一次性產品,不僅一點也不浪費,反而是一種現代、潮流且進步的生活方式。

一百年過去了,「塑膠」除了變成我們每日幾乎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之外,它也占據了整個海洋。

如今,從極圈到赤道、海岸到河口、海面到海床的各個角落,普遍存在於全球海洋中的人造垃圾可約歸為兩大類——漁具跟塑膠廢棄物。

尤其是消費者使用後的塑膠廢棄物,不意外地在各地的抽樣調查中,占了絕對大多數。

2014年,在超過三億噸的塑膠製品生產之中,只有約百分之五被有效率的回收,百分之四十去了垃圾掩埋場,整整有三分之一進入脆弱的生態系統中,而海洋算是受害最深的。

今年一月,英國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MacArthurFoundation)發表的報告中指出,進入海洋的塑膠垃圾每年約有八億噸,相當於每分鐘就有一台垃圾卡車,將車上的垃圾都倒入海中。

利用現階段能取得的資料,科學家估計海洋裡約有一億五千萬噸的塑膠垃圾: 在一切照常的情形之下,到2025年,海中每三噸的魚當中,就有一頓塑膠垃圾;持續下去到2050年,海中的垃圾(重量)將會比魚還要多。

至今,已有超過兩百六十種的物種,被記錄到誤食海洋中的人造垃圾,以及被垃圾纏勒,甚或死亡。

這些致命塑膠垃圾的種類,都是你我熟悉的日常用品,體積大至大型的繩索、漁網、塑膠薄膜,小至瓶蓋、打火機,甚至是塑膠微粒。

一百年過去了,「塑膠」除了變成我們每日幾乎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之外,它也占據了整個海洋。

圖/美聯社facebook 至今,已有超過兩百六十種的物種,被記錄到誤食海洋中的人造垃圾,以及被垃圾纏勒,甚或死亡。

圖/小琉球海洋志工隊facebook ▎萬年微粒,海洋塑膠湯 海洋生物被傷害的照片看來令人痛心,而那些直徑小於五釐米、無法計數且,人類肉眼無法看見的塑膠微(奈米)粒,無形中進入了廣大的食物鏈,更加令人擔憂。

塑膠在海上的浮力和耐受度,可以讓它們漂流幾十年,所以海中塑膠垃圾的總量,無可避免地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隨著時間過去,這些塑膠最終會分解成越來越小、肉眼看不見的體積。

但除了一般塑膠破碎化後所成為的小微粒,人造纖維和衛生用品裡的塑膠纖維和顆粒,也都是肉眼看不見的。

這些肉眼難以追蹤的碎片,有超過半數會沉入深海底,成為人類未知的夢靨。

這樣的生態夢靨,有一個聽起來既浪漫但又可怕的名字——「海洋塑膠湯」。

雖然塑膠微粒大量漂浮,但這「鍋」看起來卻還是像藍色透徹的水。

可是,裡頭有的不只是看的見或看不見的塑膠碎片,還伴隨著各種塑膠生產而來的化學毒素。

註1 吸附在塑膠上面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所釋放出的生態毒性,不但會影響生物的生長、賀爾蒙,也會破壞棲地。

根據相關記錄,不論是魚類、海洋哺乳類、軟體動物或其他生物,都曾被發現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俗稱塑化劑)和磷酸酯阻燃劑(flameretardants)的殘存痕跡。

雖然人類尚在探索這些大規模的塑膠汙染對全球整體生態系,以及自然環境可能產生的潛在負面影響,但大量正在進行的發現與研究,確實讓許多科學家表達深沉的擔憂。

想想過去一百年來所有生產出的塑膠總量(以及預計2050年時四倍的產量),扣除被焚化和掩埋的,剩下的則持續累積,並散落在支持生物生命的自然環境裡。

這些塑膠並不會消失,只會被風化成小碎片,進入我們肉眼難察覺、甚至無法被人類用水系統過濾掉的循環裡。

光是把過去幾十年丟棄在海洋中的塑膠廢棄物、塑膠微粒收集回來都難如登天,更何況我們還每分每秒都再倒一卡車進去。

那些直徑小於五釐米、無法計數且,人類肉眼無法看見的塑膠微(奈米)粒,無形中進入了廣大的食物鏈。

圖/美聯社facebook 吸附在塑膠上面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所釋放出的生態毒性,影響生物的生長也破壞棲地。

圖/路透社facebook ▎經濟損失 海洋垃圾除了對健康和自然生態造成傷害,也會影響政府和當地居民的生計以及經濟損失,其中又以漁業、觀光產業和海上運輸業受最大衝擊。

漁業的經濟損失,主要來自漁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去清理、修理被垃圾卡到而損壞的漁網、螺旋槳推進器以及進水口等等。

對小漁民而言,衝擊尤甚。

據估計,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區域裡因海洋垃圾而造成的漁業損失,一年超過126萬美金。

而船隻螺旋槳遭垃圾纏住導致需要海巡署救援,對海上運輸業的人員來說,亦是個危害。

英國政府在2008年,就花了280萬美金在處理286起類似的案例。

此外,因為海流的關係,有些海灘比其他海灘更容易累積海洋人造垃圾,清理海灘和水路航道的龐大花費,也都是各國政府每年需要頭痛煩惱的事。

例如夏威夷的卡米洛海灘(Kamilo),受其地理位置跟海流影響,常會有大型漂流木漂至海灘,早期居民習慣到那裡收集木頭做為建材,但現在卡米洛海灘的部分地區,卻是堆積到2、3公尺高的塑膠垃圾。

可想而知,不只卡米洛海灘,世界各地都有許多海灘被海上垃圾汙染,景觀與觀光價值受損,大大地影響當地的觀光收益。

印尼峇里島南端的庫塔海灘。

包括300萬名本地居民與每日破百萬人次的觀光客在內,峇里島每天製造超過五千噸廢棄物。

在缺少回收機制與監管下,這些廢棄物或被隨意掩埋、或被棄置海上,直到每年冬天雨季開始後,又因雨水與潮汐的交替影響下,被沖入海中,在沙灘與海水間擺盪。

圖/路透社facebook ▎「方便」之惡 塑膠不可諱言地為現代生活提供了以前不敢想像的「便利」,為每日生活省下許多時間和精力。

去學校、去上班、出門逛街,超市裡拿了就走的飲料罐和各種食物包裝,反正大部分不都被拿去回收,再製成新的產品不是嗎?確實,有少部分的塑膠,經過「降級回收」註2之後,可轉製成其他產品,不過絕大多數的塑膠都進入掩埋場,花上五百到一千年不等的時間去分解,或者被焚化、被丟棄。

那號稱可生物分解的塑膠製品呢?事實是,大部分以自然原料製成的塑膠製品,在分解時會產生甲烷,其暖化效果甚至比二氧化碳要高25倍。

況且,不管是可分解的石化,或是自然塑膠製品,都必須要在非常特定的狀態下(例如高溫高壓)然後經過很多很多年才能夠分解。

過程中也會釋放出化學毒素。

註3可分解或可再生的塑膠,雖然會是往後的塑膠經濟不可缺的一員,但目前也都還在發展階段。

現代塑膠包裝儘管賦予了社會許多的好處,但以下幾點特性,卻產生了與塑膠相關的嚴重負面影響: 相較於整個產品的生命週期,塑膠生產過程使用高度密集的能源和原料 生產過程跟產品使用後回收、廢棄的處理過程中使用或易釋出化學有毒添加物 產品壽命結束之後因難以處理,不會消失,而對自然和人類健康產生壓力 進入海洋的塑膠垃圾每年約有八億噸,相當於每分鐘就有一台垃圾卡車,將車上的垃圾都倒入海中。

圖為阿爾巴尼亞的亞德里亞海。

圖/路透社facebook 塑膠為我們帶來了「便利」和「快速」,但當我們仔細檢視塑膠產品從生產、使用到丟棄的生命週期,,卻發現這一切一點都不方便、也不快速。

首先,塑膠產業建立在日漸難取得的石油之上,從塑膠本身的原料、生產過程到產品運輸,都需要仰賴愈來愈稀少的石油。

再來,塑膠產品本身的黃金「使用」階段,卻常常只是「幾分鐘」的時間,如喝完一罐飲料、吃完一包餅乾、一條巧克力、吹完一顆氣球......等等。

在被使用完後,塑膠的正式壽命雖然結束,但緊接著,卻又進入了另一個漫長且無止盡的「丟棄後生命」。

被丟棄的塑膠,可能被焚化(使用能源、產生廢氣和汙染物等)、或待在掩埋場的垃圾山等上百年,或者回到文章最初的描述,進入海洋、跨越大洲,危害海洋生物,也傷害支持地球運作的海洋環境,最終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活、健康和安全。

對比便利與快速,塑膠製品的成本與代價卻是相當沉重。

塑膠產業建立在日漸難取得的石油之上,從塑膠本身的原料、生產過程到產品運輸,都需要仰賴石油。

其中海運過程中的漏油,對海洋更是造成莫大的傷害。

圖/路透社facebook ▎當個「不塑之客」 無庸置疑地,要解決海洋人造垃圾的問題,除了要特別從海上產生的垃圾下手(船隻、漁具),以及規範海灘、河口等的垃圾管理,更要從整體的垃圾問題和體制的典範轉移下手。

不同於氣候變遷、魚源枯竭、採礦活動、海岸開發等問題,傳統上有著「經濟成長」和「環境」擇一的論戰和掙扎,海洋人造垃圾,並沒有這樣的困擾——解決海洋人造垃圾的問題,並不需要犧牲太多塑膠為社會帶來的好處。

最基本的第一要務,當然是不要亂丟垃圾,讓垃圾去到它該去的地方。

並透過法令規範,防止船舶汙染、海岸監控、廢棄漁具收購、定期清理維護、垃圾管理計畫和教育宣導計畫等等。

另外,也有許多團體自發性的,或受政府委託,發起定期的淨灘活動。

在塑膠垃圾減量方面,網路上隨便google一下,便可以找到許多如何展開「無塑生活」,成為「不塑之客」的各種替代方法,例如:自備購物袋、自備餐具、自備水壺/杯、使用玻璃/不鏽鋼吸管、自備餐盒外帶、使用竹製牙刷、多用香皂、少吃加工食品(多吃新鮮的全食物)、多使用替代器皿(玻璃、竹製、陶瓷、不鏽鋼等)、避免購買使用人造纖維製作的衣物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解決海洋人造垃圾的問題,並不需要犧牲太多塑膠為社會帶來的好處。

圖/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facebook 這些方法,乍看之下會對於我們「便利」的生活造成影響,總讓人覺得「麻煩」。

但許多時候,只是需要多花我們一點點,真的只有多一點點的心思,去養成習慣——就像是看天氣似乎會下雨,就帶著傘出門一樣的習慣——即可減少許多非必要的垃圾產出,同時也可以減少整體不必要的資源使用與浪費。

解決海洋人造垃圾問題,要多管齊下,除了上述日常生活中的個人習慣養成,以下幾個方向,亦值得政府跟各個產業思考: 創造一個有效的塑膠產品使用後經濟模式,如產品設計改良、發展可再利用、再生的商業模式。

透過正式、非正式的海岸(河口)垃圾管理計畫、教育宣導等,徹底阻斷人造垃圾進入海洋的各種管道。

改變塑膠商品的性質,使用和發展更良好的可分解/堆肥的塑膠製品,並搭配完善的收集系統,和石化產業脫勾。

積極清理已流入海中的人造垃圾,例如荷蘭青年史特拉發起的「海洋清理」計畫(TheOceanCleanup) 減少使用不必要的一次性商品、垃圾減量、確實落實垃圾管理。

從整體產業的角度來看,涵蓋完整產銷鏈的產業革新和創新、周全的產品生命週期分析,以及落實生產者延伸責任(extendedproducerresponsibility),都是必要的。

從2008年出版的「搖籃到搖籃」概念,到現在提倡的「循環經濟」模式,都可以為塑膠垃圾問題提供有效、有前景的解方。

比方說,從設計源頭就開始減少塑膠使用(如多餘、不必要的包裝);在設計時就考慮到產品使用後的再生、再利用,以及回收等面向;設計更有效的產品使用後收集系統(包含分類、處理)等等。

其他正在實驗中的商業模式,還有美國波特蘭和舊金山的GoBox公司。

該公司專門提供合作店家可再利用的餐盒餐具,並透過結合手機應用程式,設置多個回收據點,讓消費者毋須自備餐具,只需付押金,再用手機上操作登記和歸還,即可享受方便美食。

這樣的商業模式,可大幅減少製造多餘垃圾。

解決垃圾問題,不必是「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拉扯。

人造垃圾對海洋生態和健康問題產生劇烈的負面影響,其嚴重性和重要性完全不亞於氣候變遷、海洋酸化、生物多樣性流失等其他環境議題。

重新檢視、質疑已深植現代社會和你我生活中的「拋棄式生活」模式,不僅可避免海洋生物成為現代人類生活模的犧牲品,我們自身的生活品質和健康,也可顯著提升。

更重要的是,透過你我的改變,可以對解決氣候變遷、海洋酸化、生物多樣性流失、土染和水源汙染等與我們所愛的地球相關的環境議題,做出貢獻。

對比便利與快速,塑膠製品的成本與代價卻是相當沉重。

而解決垃圾問題,不必是「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拉扯。

圖/法新社facebook ▎備註 註1:如:酚甲烷(bisphenol-A(BPA),塑化劑(phthalateplasticizers)、阻燃劑(flameretardants)、抗微生物劑(antimicrobials)等等。

註2:降級回收:被回收的材料,品質和功能都較原來的差(如:回收的寶特瓶不可能再做成寶特瓶),因此需與其他塑膠一起變成低品質塑膠混合物使用,且用過之後也不能再回收。

註3:現階段其他關於可分解塑膠的相關論述包含:(一)可分解的塑膠不能回收,要是和不可分解的塑膠混和在一起,則會使得所有混合到的塑膠都無法進行回收,所以要是消費者或是政策執行者沒有清楚的資訊,丟的時候都丟在一起,反而可能阻礙塑膠回收;(一)許多消費者把生物塑膠(bioplastic)、生物可分解塑膠(biodegradableplastic)和可堆肥生質機的/非生質機的塑膠(compostablebiobased/non-biobased)畫上等號,但是這些塑膠並不相同,需要的廢棄處理也不同。

消費者不僅無法在購買時分辨,更別提如何適當丟棄;(三)許多學者擔心以為生物可分解塑膠,以及生物塑膠可分解的想法,會讓消費者覺得丟棄或使用更多塑膠製品是沒有關係的,不僅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加劇現有的垃圾問題。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環保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

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min}}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利點數1點=NTD1元。

我已詳閱贊助說明,且同意站方的使用條款。

確認送出 您當前剩餘U利點數:{{balance}}點;前往購買點數。

WhatsApp twitter 藍之青 環境法律經濟學博士,研究和生活熱忱專注於全球環境議題。

目前為熱帶雨林相關政策的專業人員。

作者文章 被遺忘的報導:巴西「亞馬遜雨林大火」,後來呢?2019/12/31 KitKat的環保血案?抵制棕櫚油,未必救地球2018/03/05 被殺死的守衛者:因環境運動殞命的「那群人」2018/01/18 寧可食無肉:聯合國憑甚麼要我吃素?2017/01/24 吸管、微粒、塑膠袋:被人造垃圾淹沒的海洋2016/09/09 從地心竄出:頁岩革命的代價2016/08/16 最新文章 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莎莉魯尼再談愛、性、成名左翼的自憎2022/09/07 小說家的真相辦案?松本清張「日本社會派推理」與GHQ記憶2022/09/05 少年兄不喝酒?日本「SakeViva」矛盾的飲酒促銷法2022/09/02 畫狂為何而畫?《北齋:浮世繪傳奇》葛飾北齋的創作激情2022/09/02 日本出版人眼中的台灣漫畫:原創台漫如何進軍日本?2022/08/30 Netflix衰退中?串流廝殺下的「疲乏訂閱戶」2022/08/29 回應 最熱 UN認證的新疆拘留營反人類罪?聯合國《新疆報告》說... 2022-09-0114:08 可以震死但你不能陽性:中國四川地震+防疫封閉的震災... 2022-09-0617:22 反戰的下場?俄羅斯能源巨頭馬格諾夫的離奇死亡 2022-09-0215:57 對抗中國的新一代「鐵娘子」?英國外相特拉斯競逐首相... 2022-08-3116:11 少年兄不喝酒?日本「SakeViva」矛盾的飲酒... 2022-09-0217:31 捷克是台灣的新戰友?抗中友台戰略下的台捷軍事合作 2022-09-0617:30 加拿大刺殺案10死15傷:嫌犯逃亡中...截至目前... 2022-09-0514:15 親愛的「尹核關」們:南韓總統尹錫悅與執政黨內亂實錄 2022-09-0113:19 畫狂為何而畫?《北齋:浮世繪傳奇》葛飾北齋的創作激... 2022-09-0217:31 戈巴契夫與必勝客:共產鐵幕裡矛盾的「披薩滋味」 2022-08-3114:42 轉角國際臉書專頁 轉角國際udnGlobal 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